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6-22 06:00:11| 人氣4,246|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西廂記》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西廂記》的傳奇故事何其多,從唐代元稹《鶯鶯傳》,宋代趙令畤《商調蝶戀花》,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元代王實甫《西廂記》,明代李日華、陸采《南西廂記》,周公魯《翻西廂記》,到1958年田漢根據王實甫的版本又重新改編,還有更多,你不評,怎評起2001年浙江省推出的20集大型電視連續劇《西廂傳奇》?

難道如文宣所言:西廂系列從《鶯鶯傳》到《西廂記》到《西廂傳奇》,改變最大的是主題。《鶯鶯傳》有斥責女子為禍水的虛偽謬論和大男子主義情調;《西廂記》體現了封建時期青年男女對禮教的反叛;電視劇《西廂傳奇》則要將張生與鶯鶯從虛幻的愛情樂土拉回到殘酷的社會現實中來。

《西廂傳奇》與《西廂記》的最大不同是,電視劇改變了人物的命運。故事集中描述了張生與鶯鶯離開“愛情樂土”普救寺後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張生沉浮於宦海之中,他被迫娶了尚書之女,拋棄了鶯鶯,情感與道德不斷地錯位。鶯鶯被拋棄後,開始對少女時期的叛逆精神產生了懷疑。只有紅娘一直在為兩人的復合徒勞無功地奔波著。電視劇刻意追求的是,用當代的眼光去深化人物的複雜性、多重性,使經典故事和現代人的社會現實接軌。

如此的「禍水」「父權」「反叛」「虛幻」及「現實」評論也未免太廉价了!就只因《鶯鶯傳》的故事結尾是張生與崔鶯鶯戀愛後又將她遺棄。而《西廂記》改編為:唐代,洛陽書生張珙長安赴試,經蒲州入居古刹普救寺,遇相國之女崔鶯鶯,驚其豔麗而生情,遂借西廂暫住,並乘機與鶯鶯之侍女紅娘搭言。山寇孫飛虎兵圍寺院逼鶯鶯成婚,崔夫人聲稱願將女二嫁給獻計退兵者,張珙修書請白馬將軍退敵。崔夫人悔約,讓張珙、鶯鶯兄妹相稱。紅娘代傳書簡,鶯鶯詩約張珙,幽會西廂。老夫人拷問紅娘,紅娘實告並曉以大義。老夫人無奈允婚,強令張珙赴試,有情人長亭淚別。張珙赴試落第,老夫人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之婿為由,將鶯鶯屬意鄭恒。張珙投宿草橋,鶯鶯與紅娘尋至,連夜並轡而去
《西廂傳奇》則更離奇,除了伝統的張生、鶯鶯與尚書女的三角關係,張生還多了歌妓飛天和道姑芙仙二位女人。而飛天又長的酷似劇中另一三角關係(耍劍器舞的秋娘,為權慾當太監放棄秋娘的吹笛手趙秀哥,和保護秋娘不被夏趙公公派人追殺最後在普救寺出家的酒肉和尚惠明)中的秋娘。奪下夏公公大權的趙公公除了一再迫害忠臣外,更強迫張生交出飛天以交換官位,飛天卻在與趙公公洞房夜時咬舌自盡。張生則在出任刺吏時查出崔知縣收賄、草菅人命,不料崔知縣是鶯鶯親弟,但仍送京侯斬。更奇的是芙仙乃鶯鶯與鄭恒離散的親生女(搞不好是與張生幽會的下的種,如此非亂倫?),又被逃亡開飯館的秋娘收養。當一切誤解消失後,張生和鶯鶯卻因激情不再、推了紅娘的牽線,反倒是紅娘被眾人戲弄嫁了二人早已有戀情的張生好友。

「傳奇」唄!随人掰啦!反正《鶯鶯傳》原題就是《傳奇》了。


21集電視劇《西廂傳奇》(2000)

 
導演:龔藝群
演員:
  陶慧敏飾崔鶯鶯
  劉小鋒飾張生
  何苗飾飛天
  耿詠飾秋娘
  陳麗峰飾紅娘
  吳競飾崔夫人
內容簡介
  本劇根據唐元稹所作《鶯鶯傳》及元王實甫所著《西廂記》改編、發展、敷演而成。
  唐時,已故相國千金鶯鶯及侍婢紅娘,隨老夫人過洛陽,見難民當道,因而痛罵迎面相遇的“洛陽知府”。誰知被罵者越挨罵越高興,原來此人竟是名播海內的才子張生。張生本來便恃才傲物蔑視官府,挨罵後便乘興寫下名詩《農家怨》譏刺朝政。洛陽知府夏昌銜恨伺機報複,先派豔妓勾引張生,企圖壞其名聲,一計不成又設法誘出張生不滿朝政之言論,將其堂審收監。張生毫不屈服,詬罵不止。後經友人設法營救出監,但已與官府結下仇隙。
  張生聽從知友杜確等忠告,進京應考。但他無意仕途,一路遊山玩水。在河中府留香客棧,遇到隱身市井別有來曆的老板娘秋娘以及神秘莫測之僧人惠陽,産生極大興趣。又經秋娘指引,遊名刹普救寺。卻又與暫居寺中的人間絕色鶯鶯相遇,兩人一見便産生心靈巨大震動。
  張生借口溫習功課,住進普救寺西廂,渴望能與鶯鶯溝通。在爲崔相國做的佛事上,張生再次與鶯鶯相遇,彼此靈犀相通。正要共涉愛河,然而風雲突變,亂軍孫飛虎部爲搶得鶯鶯而圍攻普救寺,揚言焚寺殺人。情勢危急中,衆人發覺普救寺長老法本與相國夫人鄭氏竟是年青時的一對戀人。
  萬般無奈間,鄭氏當衆許諾:有能退賊兵者,將鶯鶯許配給他。張生奮勇應募,修書求救時任蒲關總鎮的白馬將軍杜確。惠明殺出重圍前去下書。杜確親率大軍前來,孫飛虎死,普救寺圍解。張生鶯鶯總以爲將結良緣,誰知鄭氏借口鶯鶯已許配給其侄鄭恒而賴掉對張生的許諾。張生悲憤欲絕,想在西廂覓死,卻見惠明在菩提樹下普發宏願: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並得知惠明原系內宮護衛,奉命追緝逃亡民間的梨園舞女秋娘,爲情愛故,剃度出家守護秋娘至今,張生大震驚,堅定了追求愛情之決心。
  侍婢紅娘古道俠腸,不滿老夫人之言而無信,同情張生與鶯鶯之摯愛,于是熱心奔走,暗中撮合,終使這兩個情種相會巫山海誓山盟。然而不久便被鶯鶯幼弟歡郎告密于鄭氏。鄭氏大怒,拷問紅娘得實,想嚴懲張生卻又怕敗壞門風。痛苦抉擇中又受法本勸解及惠明警告,無奈之下勉強答應鶯鶯嫁予張生。但又嚴命張生立即赴京趕考,務必奪取前三名才可完婚。
  張生忍痛趕考,得中探花。宦官夏公公擅政,欲將張生收爲黨羽。禮部韋尚書又想將小女蘭芳嫁給張生,于是兩人串通向張生施加壓力,逼其就範。張生起先堅守鶯鶯之約,拒不允婚。但夏、韋勢大,不允婚便將張生治罪,若如此鶯鶯之約也難實現,最終張生終于屈服,背棄鶯鶯答應成爲韋家女婿,夏公公當即薦舉其爲翰林學士。被趕來長安探聽消息的惠明毒打一頓。而倚門而望的鶯鶯則只有以淚洗面了。
  鶯鶯表兄鄭恒爲人粗俗少文,無情趣志向,乘機趕往普救寺詆毀張生,鄭氏大怒,不顧鶯鶯不願,臨終遺命令鶯鶯嫁與鄭恒。鶯鶯此時心灰意冷,聽天由命了。不久,鄭恒即攜鶯鶯及崔相國夫婦靈柩去博陵。
  尚書小姐韋蘭芳知書達禮,品貌俱佳,是典範的大家閨秀。她屢屢規勸張生不可任性作詩譏刺朝政,不可涉足風月……張生深感拘謹不自在。得知鶯鶯下嫁鄭恒十分痛惜、內疚。適逢朝廷命韋尚書去博陵賑災,張生便請命隨行。
  張生至博陵私訪故相崔府,求見鶯鶯。鄭恒無氣無魄,竟然答應。鶯鶯痛恨悲憤,堅拒相見。是夜,紅娘痛斥張生于驛館,張上唯自責認錯而已。但難挽狂瀾于既倒。歡郎對紅娘有戀姐情緒,暗見她與張生長談于密室,大妒,放火燒驛館。張生遭韋尚書痛斥,央央而離博陵返京。
  文武雙全色藝俱佳之長安歌女飛天深慕張生之詩才,苦于無緣親近,只得暗中單戀。不久,夏公公勢敗,韋尚書死,張生被貶至越州任小官。韋蘭芳貧賤不移,患難相守,並激勵張生,張生甚爲感激。忽然一神秘女子自長安跋涉三千裏來尋張生,原來便是飛天。張生感飛天之情深,不知不覺與其結爲知己, 蘭芳得知,苦勸不止,張生也痛苦萬分。
  蘭芳親訪飛天,兩女坦誠交談,蘭芳見飛天志不可奪,憂郁成病。飛天內疚,欲出家遠離塵出,但蘭芳已病不可挽,含恨而死。張生痛悔,寫下《悼亡詩》情真意切流傳四方。
  鄭恒已死,遺下一女名莞爾,紅娘聞知張生亡妻,突發奇想,獨自跋涉至越州,想重續舊緣。其熱心,其俠義,深深感動了張生密友白沅君,愛上紅娘,而紅娘不知。張生也想彌補過錯,迎娶鶯鶯,然而終究難舍志同道合之飛天,猶豫不決,紅娘怒,痛斥而去。
  新貴太監趙公公當朝,張生被任爲監察禦史攜飛天進京。誰知趙公公一見飛天極似當年失去之戀人秋娘,便死活要娶飛天爲妻。張生嚴拒,卻受到危及身家生命之壓力。飛天爲保護張生而屈從趙公公,但自斷其舌,永不歌唱。
  張生痛失飛天,萬念俱毀。自請外放州郡,十年後,被任河中刺史,舊地重遊。遇一絕色妙齡道姑告狀:母秋娘之留香客棧被惡人所奪,惠明爲護秋娘而被毆死,蒲城崔知縣貪贓枉法,反將秋娘收監。張生大怒,答應一定秉公而斷,芙仙因而産生好感。張生立傳崔知縣,誰知竟是歡郎。
  當初,鶯鶯、紅娘扶鄭恒靈樞第二次暫居普救寺,又遭亂軍毀寺,鶯鶯被搶,紅娘帶莞爾逃出,不久又失散,紅娘決心四處尋訪,某日至一尼庵,卻見庵主竟是鶯鶯……
  芙仙極爲崇拜張生,漸生愛慕之意,決心返俗,相侍張生,張生亦被其青春活力所感染,一掃消沈心態,重新振作,決心爲百姓做幾年好事。不久又巧遇紅娘,誰知紅娘認定芙仙便是失散十年之莞爾。張生、芙仙均不信。
  崔元俊民憤極大,又殺人滅口毒死秋娘,張生欲依律將其嚴判,忽然紅娘搬了鶯鶯前來公堂求情。而芙仙又登堂詞正辭嚴地相斥,張生左右爲難,但終于下定了決心重判崔元俊。
  正當芙仙深贊張生之清正,返俗豔妝以侍張生迎娶時,鶯鶯前來,母女相認,芙仙覺天崩地陷,逃離衆人而去。紅娘、白沅君仍想撮合張生與鶯鶯,但二人相對,已無激情,只有同情、內疚,無論如何難以重現當年之摯愛了。但張生又命合府上下准備婚禮。
  紅娘大喜,爲二十年心願終將了卻,張、崔終將成連理而忙碌,誰知到了拜堂時,男女新人竟然是……
  趙公公勢敗,又一新貴上臺,張生再遭遠貶而去,相侍于側者不知爲誰……
  嗚呼,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歎人間真男女難爲知己!好一個情字了得!
電視點評
  《西廂記》早已家喻戶曉,無論是劇本還是戲曲、電影、電視作品。可近日又有一部20集的電視劇《西廂傳奇》要把這個故事再說一遍。鶯鶯由陶慧敏飾演,張生由劉小鋒飾演,浙江電視劇制作中心與飛天影視制作有限公司攝制。
  老戲重談怎麽也得有點新招。
  “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是王實甫在元雜劇《西廂記》裏發出的真誠呼喚。電視劇《西廂傳奇》忠于《西廂記》的初衷,從始至終都貫穿了一個情字。當人們隨著劇情的發展,扼腕蘭芳的早逝,遺憾張生與鶯鶯的孤寂,震驚于飛天的壯烈,歎息著秋娘與惠明的淒涼,最終發出人間真男女難爲知己的感歎時,相信觀衆早已被劇中人和情感曲折所吸引。
  “對文學名著的改編向來各有千秋、無一定之規。”曾以創作《秋瑾》、《馬寅初》、《蘇小小》等電視劇本,並榮獲16屆、18屆電視飛天獎一等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等大獎的張波表示,“既然是改編,就不能太離譜,不能擯棄原著的精華,不能改變原有的藝術形象;但又不能原封不動地照搬、稀釋,而必須有所發展、創新、深化主題。《西廂傳奇》正是嘗試著獨辟蹊徑。”
  文學名著是一個“富礦”,但由此開采出的影視作品不一定都是“好貨”,志在銳意出新的《西廂傳奇》有信心“富礦出精品”。
http://baike.baidu.com/view/1962562.html?tp=0_11
 
西廂記Tale of the West Chamber (1940中國)
 
導演 張石川 
編劇 範煙橋 
攝影 董克毅 
演員
 周璿 ......紅娘
 白雲 ......張君瑞
 慕容婉兒 ......崔鶯鶯
 
新西廂記 Romance of Western Chamber (Remake) (1956香港)
 
導演 陳煥文 
編劇 王清河 
演員  鷺紅   小雯   黃英   王薇 
新西廂記DVD (?臺)
導演:廖祥雄
演員:楊麗花、翁倩玉、王寶玉
 
西廂記The West Chamber (1965香港黃梅調)
 
導演 嶽楓 
編劇 王月汀 
攝影 賀蘭山 
演員  淩波   李菁   方盈   張燕
 
3集電視劇《西廂記》 (2006中國)
 
  導 演:蘇舟
  主 演:沈曉海 林靜 張安安 楊洪武
  節目介紹:書生張珙在蒲東普救寺遇見崔相國之女鶯鶯,兩人發生愛情。門不當,戶不對,兩人的愛情面臨巨大的障礙,執著、聰明、勇敢的張珙和鶯鶯,通過侍女紅娘的幫助,終于沖破封建禮教的約束而結合。充分表達反對封建禮教約束的主題思想。本劇把張、崔追求愛情的複雜過程描寫得細致入微。
 
新西廂記 (1998中國)
 
導演 黃健中   
編劇 王兆山   
演員 劉欣/蘇有朋/陳麗峰/王馥荔/謝添/達達
故事大綱
  相國小姐崔鶯鶯扶靈歸鄉途中,在普救寺裏與書生張珙產生了愛情,卻因門第之差受到母親的百般阻撓,侍女紅娘以自己的聰明、機智,巧妙地在鶯鶯、張生的愛情中穿針引線,出主意;甚至挺身而出鬥賊寇;譴責相國夫人的背信棄義,使這有情人終成眷屬,然而,也因此使相國夫人斷定:”奴才太聰明了就會騎在主子頭上。”對紅娘耿耿于懷。紅娘深感作奴婢所受的種種屈辱,心中燃著”不做奴婢”的火焰,毅然決然離開了富貴榮華的相國府。    
 
拷打紅娘 Beating the matchmaker (1949香港粵劇)
 
導演 周詩祿 
編劇 尹海清 
攝影 梁洪 
演員   紅線女   黃千歲   羅艷卿   劉克宣 
 
生紅娘三戲張君瑞 (1952香港粵劇)
 
導演 陳皮 
編劇 龍圖 
攝影 黃捷 伍強 
演員  鄭惠森   梁醒波   白雪仙   
 
我愛紅娘之【曼哈頓奇緣】
 
,【曼哈頓奇緣】的電影海報文案:『我來哼哼唱,你來拍拍掌,小動物歡聚在一堂』,這根本是《我愛紅娘》(還有人記得田文仲嗎?)的主題曲呀,哈哈哈,這文案比電影好笑啦,哈哈哈哈哈。
http://blog.roodo.com/hoyahoya/archives/5520781.html
 
越劇西廂記(電影版)
 
主演:金寶花  高佩  
《西廂記》乃元王實甫原作,寫書生張珙在蒲東普救寺偶遇故相國之女崔鶯鶯,兩人一見鍾情。不久,強人孫飛虎包圍寺院,要搶鶯鶯爲押寨夫人。情急之中,崔夫人許諾,誰退賊兵,以女相許。張生修書,請好友白馬將軍率部破賊解圍,夫人卻食言賴婚。幸侍女紅娘熱情幫助,使有情人終成眷屬。
越劇《西廂記》乃經典名劇。劇中人物被幾位藝術家的精湛演藝表現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其中,紅娘的聰明伶俐,熱情正直;張生的多情瀟灑,誠摯忠厚;老夫人的古板頑固,都刻畫得入木三分。特別是將鶯鶯這個相國千金既欲追求愛情,又愛制于封建禮教;既大膽,大羞澀的少女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看罷越劇 <西廂記> 有感 by樸老 2009.03.04
 
這次看罷越劇《西廂記》回來,總結著所聽所看的,那點迷惘的感覺尤深! 越劇是只有百年歴史的後起之秀,表演程式大膽創新,有茅威濤剃個光頭演清朝末年的《孔乙己》,也有趙志剛的莎劇《王子復仇記》、現代戲《瘋人院之戀》等。  雖然不是口碑載道,但卻相當進取。 越劇積極改革去迎合不同地區的觀眾,甚至唱詞口音也棄用傳統純紹興嵊州口音,轉而靠近浙江官話,使得越劇更加容易為觀眾接受和聽懂。  加上伴奏音樂柔和優美,男女角皆以平喉 (真聲) 唱白,聽來感情直接,平易親近。  舞臺技術、效果更一點不脫節,調度安排,氣氛營造都見心思,是種能使繃緊心身得以鬆弛的娛樂。   另方面更懂得善用演員間肢體的動靜默契,巧妙配合,帶出幽默趣味來。
據說粵劇有四百年歴史了,每當看到傳統文化衰落,總是讓人感慨的。  但再想一下,傳統文化指的是具歷史承續和廣泛傳播的文化,匯集了我們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東西。  但過往的文化要續繼、要傳播必須適切時代的轉變,因勢而動地符合時人需求,才可產生發乎內心的欣賞和需求。  四百年前的好東西要保留就要具增減彈性,適時檢討,方能引起觀眾興趣。  粵劇唱詞口音早年也已由官話改為廣府話,男角比越劇更早由子喉 (1920年) 改為平喉,女角則仍保留子喉 (假音) 演出。  近年龍梅的《西樓錯夢》和《帝女花》,還有八和的《戲說唐朝》系列等演出都是強心針,但總感到後繼無力,未成氣候。
明白有些人認為傳統就是正宗,改動了就是數典忘祖失去韻味。  一如蔡瀾先生般的死硬派,傳統用豬油做的改了菜油就不是好東西了,所以能吃到豬油撈飯,豬油膏、豬油禮餅才算是幸褔;八道菜的聖誕大餐吃不完浪費,改了六道菜就失去傳統特色。  似乎他懷念的是逝去的青春歲月,品味著的是記憶中的歡情而非僅食物的品質味道
融合多媒體元素是當今世界舞臺藝術的潮流。  越劇和粵劇都融合了京、昆劇的優點,甚至配合了舞蹈動作和交響樂,這些都使表演程式豐富起來。 此方面的藝術呈現都比較易辦到,但粵劇的劇本內涵和演員的藝術水準,卻是讓人憂慮的。
紅線女說  : “老是演舊戲,唱舊曲,粵劇很難得到長遠的發展。”   廣東粵劇院院長丁凡認為  “主要是編劇力量太弱。 劇本乃一劇之本,沒有好的劇本,二度創作也就失去了根基。 粵劇是目前極個別按曲牌填寫唱詞的劇種之一,但現在懂曲牌的人越來越少,由於普通話和粵語之間的差異,不懂粵語的作家難以直接進行粵劇創作。 如何更好地按曲牌填詞又不失粵韻韻味,成了粵劇劇本創作的一大難題。”
對於粵劇,我的感覺是矛盾的。  當中不少詞曲確實很優美,但每回大鑼大鼓響起都要皺眉,那天較忙較累、狀態不佳的話,甚至要掩耳來減低聲浪敲打耳朶鼓膜!  話雖如此但也不認同大鑼大鼓的粵劇音樂是馬虎的,光看高氏兄弟現場激情投入、準確瀟灑的演奏和敲擊,手上的鼓棒高舉低擊,不徐不疾、不遲不早,敲得有節有眼,就想鼓掌了!  只是這般喧鬧的娛樂放諸日常繁重緊湊的生活裏太也刺激了點,不是人人承受得了。  大鑼大鼓給人熱鬧但不細致的感覺也是能理解的,像神功戲般以酬神、祈願,藉觀賞戲劇達至人神同樂為目的之演出,使用大鑼大鼓的確更能體認當中的傳統意義和氣氛。  但對於一般室內劇場演出,若能減少鑼鼓出現頻率,或以其他較相容的敲繫樂器代替也許會比較讓人接受  (這是門外漢的一點感覺)。  另方面演員的專業投入程度或許才是讓人產生馬虎感覺的主因。 青黃不接,排演不足,忘詞錯步,缺乏默契交流,交“行貨”還是很普遍的。  至於那些神來之筆的一兩句 “執生”、“爆肚” 更令人又愛又恨! 引人發笑之餘卻助長了粗疏的惡性循環。  若在排練時能請來老一輩中港戲曲藝術家,從人物內心、表演節奏、舞臺調度、表情身段、唱腔處理等方面,為主要演員“挑刺” 提意見, 定必有助提升整體演出水平。
香港有那麽多粵劇團,能夠常規演出又賣座的,幾根指頭數出來,即使是一些著名老倌的演出,若那陣子演出頻密了,聽說難免也要送一些票給老人院或社區中心,慈善派票是好事,然不滿座派票卻是另一個助長粗疏惡性循環的根源。據 2003年統計,經常觀看粵劇的人士全港只得五至八千,即是我們看見場場爆滿,也只不過是這幾千人重重覆覆去捧場,(參閱桃花源粵劇工作舍 2003年,膠著 一文) ,正因觀衆來來去去就那麼一票,再加上好一部份是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他們買的是長者半價票,確實稱不上逢勃。 粵劇承載著中國文化的優秀精髓,在貧脊的土地上要得到認同欣賞,整體演出必須具有不落人後、不苟且因循的實力。
白雪仙曾說過,現在演戲、學戲的人都不少,卻缺乏觀眾!  觀眾是推動力但卻也是阻力! 名伶梁漢威也曾談及, “有些觀眾早已跟演員打成一片,就算演員演出時水準不佳,如朋友般的觀眾也會諒解﹕「即使臺上演員胡亂『爆肚』,偶爾說幾句英語或不相幹的笑話,長期觀眾也會支持。那麼演員就沒有動力改善,戲劇質素每愈下,自然不能吸引年輕觀眾。」而劇場氣氛也影響觀眾看戲的興趣,梁漢威便屢見劇場嘈吵、手機響個不停、觀眾自說自話等場面,影響其他觀眾的看戲情緒。”(讓粵劇唱下去)  梁漢威這番話說到重點上去。  正因進進出出劇場、戲棚都是那幾千人,老戲迷和粉絲們對戲和曲都滾瓜爛熟、倒背如流,表演期間朗朗高談、怡然和唱,屢見不鮮,彼此間甚至與演員間都熟稔,便形成梁漢威所提及的那種輕縱不拘,罔顧他人的觀戲文化。
上星期在電視上的城市論壇節目裏梁漢威先生提到,若不做成風尚,藝術必死,而粵劇更不是一般人所誤解的只在過年才上演的節慶表演 (香港平均一年演出 1000 場粵劇,其中 400場為神功戲) 。 他也提到為何這次上海越劇院的演出票房能爆滿爆到文化中心四樓上去!  (好吧!  在下就是其中一個擠在四樓的觀眾)  他認為帝女花已落伍了! 而粵劇觀眾老化也必須要正視,市場上其實是存在有一群 35 至 65 歲愛好戲曲表演的觀眾或知識份子,只要是有高檔次的好戲碼,他們便會有興趣去購票欣賞。 
http://poklou0409.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605773
 
西廂記>百度百科
 
【作品簡介】
【故事起源】
【故事梗概】
【曆史沿革】
【版本曆史】
【成就】
【相關評價】
【《西廂記》故事流傳和演變】
【《西廂記》的語言藝術】
【試論《西廂記》的語言藝術】 
【《西廂記》的思想內容】
【民間傳說之 -- 西廂記】
京劇西廂記
西廂記與普救寺  
  【作品簡介】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作者王實甫,元代著名雜劇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寫作了14種劇本,《西廂記》大約寫于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這個劇一上舞臺就驚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愛,被譽爲“西廂記天下奪魁”。
  曆史上,“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這一美好的願望,不知成爲多少文學作品的主題,《西廂記》便是描繪這一主題的最成功的戲劇。 
  【故事起源】
  《西廂記》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敘述書生張珙與同時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相愛,在婢女紅娘的幫助下,兩人在西廂約會,鶯鶯終于以身相許。後來張珙赴京應試,得了高官,卻抛棄了鶯鶯,釀成愛情悲劇。這個故事到宋金時代流傳更廣,一些文人、民間藝人紛紛改編成說唱和戲劇,王實甫編寫的多本雜劇《西廂記》就是在這樣豐富的藝術積累上進行加工創作而成的。 
  【故事梗概】
  前朝崔相國死了,夫人鄭氏攜小女崔鶯鶯,送丈夫靈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暫住河中府普救寺。這崔鶯鶯年方十九歲,針指女工,詩詞書算,無所不能。她父親在世時,就已將她許配給鄭氏的侄兒鄭尚書之長子鄭恒。
  小姐與紅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書生張生。張生本是西洛人,是禮部尚書之子,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趕考,路過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確就在蒲關,于是住了下來。聽狀元店裏的小二哥說,這裏有座普救寺,是則天皇後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過者無不瞻仰。
  這張生見到鶯鶯容貌俊俏,贊歎道:“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爲能多見上幾面,便與侍中方丈借宿,他便住進西廂房。
  一日,崔老夫人爲亡夫做道場,這崔老夫妻人治家很嚴,道場內外沒有一個男子出入,張生硬著頭皮溜進去。這時齋供道場都完備好了,該夫人和小姐進香了,以報答父親的養育之恩。張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報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飄零數年,自父母下世之後,並不曾有一陌紙錢相報。”
  張生從和尚那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夜深人靜,月朗風清,僧衆都睡著了,張生來到後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隨即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也隨即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歎人。”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小姐崔鶯鶯,她對張生即生愛慕之情。
  叛將孫飛虎聽說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顔”。便率領五千人馬,將普救寺層層圍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內交出鶯鶯做他的“壓寨夫人”,大家束手無策。這崔鶯鶯倒是位剛烈女子,她寧可死了,也不願被那賊人搶了去。危急之中夫人聲言:“不管是什麽人,只要能殺退賊軍,掃蕩妖氛,就將小姐許配給他。”張生的八拜之交杜確,乃武狀元,任征西大元帥,統領十萬大軍,鎮守蒲關。張生先用緩兵之計,穩住孫飛虎,然後寫了一封書信給杜確,讓他派兵前來,打退孫飛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後,杜確的救兵到了,打退孫飛虎。
  崔老夫人在酬謝席上以鶯鶯以許配鄭恒爲由,讓張生與崔鶯鶯結拜爲兄妹,並厚贈金帛,讓張生另擇佳偶,這使張生和鶯鶯都很痛苦。看到這些,丫寰紅娘安排他們相會。夜晚張生彈琴向鶯鶯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鶯鶯也向張生傾吐愛慕之情。
  自那日聽琴之後,多日不見鶯鶯,張生害了相思病,趁紅娘探病之機,托她捎信給鶯鶯,鶯鶯回信約張生月下相會。夜晚,小姐鶯鶯在後花園彈琴,張生聽到琴聲,攀上牆頭一看,是鶯鶯在彈琴。急欲與小姐相見,便翻牆而入,鶯鶯見他翻牆而入,反怪他行爲下流,發警再不見他,致使張生病情愈發嚴重。鶯鶯借探病爲名,到張生房中與他幽會。
  老夫人看鶯鶯這些日子神情晃惚,言語不清,行爲古怪,便懷疑他與張生有越軌行爲。于是叫來紅娘逼問,紅娘無奈,只得如實說來。紅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張生求情,並說這不是張生、小姐和紅娘的罪過,而是老夫人的過錯,老夫人不該言而不信,讓張生與小姐兄妹相稱。
  老夫人無奈,告訴張生如果想娶鶯鶯小姐,必須進京趕考取得功名方可。鶯鶯小姐在十裏長亭擺下筵席爲張生送行,她再三叮囑張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長亭送別後,張生行至草橋店,夢中與鶯鶯相會,醒來不勝惆悵。
  張生考得狀元,寫信向鶯鶯報喜。這時鄭恒又一次來到普救寺,捏造謊言說張生已被衛尚書招爲東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將小姐許給鄭恒,並決定擇吉日完婚。恰巧成親之日,張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歸來,征西大元帥杜確也來祝賀。真相大白,鄭恒羞愧難言,含恨自盡,張生與鶯鶯終成眷屬。 
  【曆史沿革】  
  唐代以後,這個愛情故事的結局,令許多人感到遺憾和不滿,斥責張生爲“薄情年少如飛絮”。逐漸在民間流傳並將結局改變,宋代以後,由于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入侵和漢族同化,封建禮法觀念在普通人民中間逐漸淡化,金代出現了董良(一說爲董琅)所寫的諸宮詞《西廂記》,諸宮詞是當時的一種說唱藝術,類似現代的評彈,用琵琶和箏伴奏,邊說邊唱。這本《西廂記》將內容大爲增加,加入許多人物和場景,最後結局改爲張生和鶯鶯不顧老夫人之命,雙雙出走投奔白馬將軍,由其做主完婚。
  元代時王實甫基本根據這部諸宮調將《西廂記》改編成多人演出的戲劇劇本,使故事情節更加緊湊,融合了古典詩詞,文學性大大提高,但將結尾改成老夫人妥協,答應其婚事,大團圓結局。這部劇本作者說法不一,有人說是關漢卿所作,也有人說是關作王續,或王作關續,但認爲是王實甫所作的說法比較公認。
  【版本曆史】
  明弘治十一年(1498)金臺嶽家刻本、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起鳳館刻本(李贄、王世貞評)、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香雪居刻本(王驥德、徐渭注,沈景評)、明萬曆間蕭騰鴻刻本(陳繼儒評)、明天啓間烏程淩氏朱墨套印本(淩蒙初校注)、民國五年(1916)貴池劉氏《暖江室彙刻傳劇第二種》重刻淩氏本、明崇禎十三年(1640)西陵天章閣刻本(李贄評)、明崇禎間彙錦堂刻本(湯顯祖、李贄、徐渭評)、民國二十四年(1935)上海開明書店排印汲古閣《六十種曲》本。
  【成就】
  《西廂記》最突出的成就是從根本上改變了《鶯鶯傳》的主題思想和鶯鶯的悲劇結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愛情上堅貞不渝,敢于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並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得到美滿結果的一對青年。這一改動,使劇本反封建傾向更鮮明,突出了“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主題思想。在藝術上,劇本通過錯綜複雜的戲劇沖突,來完成鶯鶯、張珙、紅娘等藝術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動鮮明,加強了作品的戲劇性。 
  【相關評價】
  《西廂記》的曲詞華豔優美,富于詩的意境,可以說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詩。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贊它“曲詞警人,余香滿口”。
  《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傑作,對後來以愛情爲題材的小說、戲劇創作影響很大,《牡丹亭》、《紅樓夢》都從它那裏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經紅娘的幫助,爲爭取婚姻自主,敢于沖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幾百年來,它曾深深地激勵過無數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題思想和藝術形象,仍然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的認識。
  說起《西廂記》,人們一般會想到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殊不知,在王實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廂記》,這兩部“西廂”一般被人們稱爲“王西廂”和“董西廂”。要說到王西廂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到董西廂。
  崔張故事,源遠流長,最早見于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鶯鶯傳》寫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戀愛生活,結果是張生遺棄了鶯鶯,是個悲劇的結局。這篇小說不過數千字,卻情節曲折,敘述婉轉,文辭華豔,是唐代傳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它寫出了封建時代少女對愛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愛情理想被社會無情摧殘的人生悲劇,宣傳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後,故事廣泛流傳,産生了不少歌詠其事的詩詞。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鶯鶯傳》爲題材進行再創作,現在能看到的有秦觀、毛滂的《調笑轉踏》和趙令畦的《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這些詩詞,對鶯鶯的命運給予了同情,對張生始亂終棄的薄情行爲進行了批評,但故事情節並沒有新的發展。
  當《鶯鶯傳》故事流傳了400年左右的時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問世了,這就是所謂的“董西廂”。董解元,金代諸宮調作家,名不詳,“解元”是金元時代對讀書人的敬稱。他性格狂放不羈,蔑視禮教,具備比較深厚的文化修養,並對當時的民間文學形式如諸宮調非常熟悉,喜歡寫詩作曲。其長篇巨制《西廂記諸官調》,是今存諸宮調中惟一的完整作品。 “董西廂”是在《鶯鶯傳》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以第三人稱敘事的說唱文學。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遠遠超過前人。它對《鶯鶯傳》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沖突的性質衍變成了爭取戀愛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長之間的鬥爭;張生成了多情才子,鶯鶯富有反抗性;故事以鶯鶯偕張生私奔作結,使舊故事開了新生面。董西廂隨著情節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爲複雜、細膩,性格也更爲豐滿。在文字的運用上,作者既善于寫景,也善于寫情,並善于以口語入曲,使作品更爲生動和富于生活氣息,藝術性較前有較大提高,爲王西廂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董西廂”在藝術上尚嫌粗糙,對愛情的描寫也尚欠純至,還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到了元代,隨著都市經濟的繁榮,戲劇更加發達起來,這時,大戲劇家王實甫在“董西廂”的基礎上把崔張故事改爲了雜劇,這就是我們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廂記》。
  “王西廂”直接繼承了“董西廂”,並在此基礎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實甫不僅寫出了張生的癡情與風魔,更寫出了張生的才華,以及張生的軟弱,使他成爲封建社會中多情軟弱的才子的代表。劇中聰明、伶俐、熱心、正直的丫鬟紅娘,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在後來的劇作中一再出現,取得了遠較鶯鶯爲重要的地位。同時,《西廂記》在中國戲劇史上首度成功刻畫了愛情心理,是戲劇史上一部直接描寫愛情心理的作品。其對矛盾沖突的設計也足以示範後人。全劇以鶯鶯、張生、紅娘與老夫人的矛盾爲基本矛盾,表現崔張與家長的沖突;以鶯鶯、張生、紅娘間的矛盾爲次要矛盾,由性格沖突推進劇情,刻畫人物。這樣一種對沖突的組織,對古代戲曲中是很值得稱道的。
  “王西廂”與“董西廂”的故事情節大略相同,但題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更鮮明,又改寫了曲文,增加了賓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節,藝術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作爲我國古典戲劇中的一部典範性作品,其規模之宏偉、結構之嚴密、情節之曲折、點綴之富有情趣、刻畫人物之生動細膩等,不僅前無古人,而且超過了元代的其他劇作家,正因爲如此,元代賈仲明在《淩波仙》稱:“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西廂記》故事流傳和演變】
  《西廂記》的巨大成就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悠久的曆史傳統。
  它最早的出典,是唐代元稹(779-831)寫的傳奇文 短篇小說 《鶯鶯傳》。亦名《會真記》。它的大致內容是寫年輕的張生,寄居于山西蒲州的普救寺,有崔氏婦攜女兒鶯鶯回長安,途經蒲州,亦寓于該寺,遇兵亂,崔氏富有,惶恐無托,幸張生與蒲將杜確有交誼,得其保護,崔氏遂免于難。爲酬謝張生,設宴時讓女兒鶯鶯出見,張生爲之動情。得丫環紅娘之助,兩人幽會。後張生去長安,數月返蒲,又居數月,再去長安應試,不中,遂棄鶯鶯,後男婚女嫁。某次,張生再經崔氏住所,要求以表兄禮節相見,被鶯鶯拒絕,並賦詩二章寄意。
  張生爲什麽抛棄鶯鶯呢 據他自己說:鶯鶯是罕見的美女——“尤物”。這種“尤物”,“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余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所以“忍情”棄舍。可見張生是個始亂終棄的無義之徒。作者卻在爲他的醜惡行爲找尋理由辯解。還說,許多人都贊張生是個“善補過者”。這是顛倒是非。
  這部傳奇文,雖說結尾很壞,但對崔張的愛情和鶯鶯性格的某些描寫,卻是楚楚有致、細膩動人,引起當時許多人的注意,並給後世作者以深遠影響。正如魯迅所說:“雖文章尚非上乘,而時有情致,固亦可觀,惟篇末文過飾非,遂墮惡趣。” 《中國小說史略》 對《鶯鶯傳》的肯定和批評都十分確當。
  傳奇文《西廂》故事,流傳甚廣。如魯迅所說:“其事之震撼文林,爲力甚大。” 《唐宋傳奇集》 揆其原因,我想最主要的是,作者第一次塑造出一個性格獨特的婦女形象鶯鶯。她給人的印象曆久不磨,她的悲劇遭遇喚起人們莫大同情。這個形象的塑造,既爲後世作者勾畫出一個基本的性格輪廓,又爲形象的再創造留下了廣闊的余地。請看作者的描繪:
  藝必窮極,而貌若不知;言則敏辯,而寡于酬對。待張之意甚厚,然未嘗以詞繼之。時愁怨幽邃,恒若不識,喜慍之容,亦罕形見。
  這是貴族少女所特有的性格,她多情而又內涵極深,熱愛張生,但感情並不奔放;內心有深沈痛楚,卻十分隱秘。人的正常的喜怒哀樂,在鶯鶯的形象中都以表裏之間的矛盾、端莊的矜持的姿態展現的。自然的感情流露和貴族的驕矜性格,構成鶯鶯形象特有的矛盾色彩。她既無杜麗娘的浪漫氣質,也沒有林黛玉的單寒之色。她的性格造型是獨一無二的,這是作者的重大創造,她的形象真實可信。但是她的遭遇卻給人們留下心靈上的遺恨,張生的“補過”,玷污了她的形象。甚至他們兩人都自認爲他們的愛情是錯誤的,張生是“補過”,鶯鶯也有“自獻之羞”,這裏美變成了醜,對此,凡正直的人們都不能接受。他們要爲這場愛情公案辨明是非。我想這大概就是後世作者們不惜花費大量心血改寫《西廂》故事的一個重要原因。《鶯鶯傳》是一個沾有泥淖的珍珠。因爲它是珍珠,所以人們都想把它的泥淖拂拭幹淨;若是土塊,早就沒人理了。
  《西廂》故事在南北兩宋已廣爲流傳。文人如秦觀、毛滂都寫有《調笑轉踏》歌舞詞。民間藝人有講說《西廂》,“至于倡優女子,皆能調說大略” 《商調蝶戀花?鼓子詞》 。南宋羅燁的《醉翁談錄》記載當時已有《鶯鶯傳》的話本 佚 。宋雜劇有《鶯鶯六么 佚,見南宋周密《武林舊事》 。南戲有《西廂記》一目 佚 見《永樂大典戲文三種》 。值得注意的是,北宋趙德麟 令畤 用說唱形式寫有《商調蝶戀花?鼓子詞》。他主要用《鶯鶯傳》的文字作爲說白,中間插進他寫的十二首《蝶戀花》唱詞,曲白相間,說唱《西廂》故事。最值得稱道的是,他隱含地批判了張生的薄情,對鶯鶯的被遺棄寄予同情,這在毛滂的《調笑令》裏已微露其意:“薄情年少如飛絮。”鼓子詞開頭說得更顯露些:“最是多才情太淺,等閑不念離人怨。”張生把鶯鶯的離怨等閑視之,含有指責張生之意。結尾處又說:“棄擲前歡俱未忍,豈料盟言陡頓無憑准,地久天長終有盡,綿綿不似無窮恨。”明確指出張生是“棄擲”鶯鶯,使她遺恨無窮。原來被元稹視爲錯誤的愛情,在鼓子詞中開始被糾正並獲得美的價值。什麽“尤物”啊,“補過”呀之類的調調沒有了。張生的醜惡行爲開始受道德的檢驗。遺憾的是,作者還沒有洞悉這一悲劇發生的更爲深刻的社會原因。他仍然襲用了張生背盟的結尾。這樣就不能充分贊頌他們的具有反封建性的愛情行爲。至少,鶯鶯是認錯了人。錯誤的愛情被“矯正”爲令人遺憾的愛情,這是美中不足的。
  金代,一位有真知灼見和高度才華的作者出現了,他就是寫《西廂記》諸宮調的董解元。“諸宮調”是北宋形成的一種大型說唱藝術形式。一個宮調統轄若幹曲牌,構成一“套”,把許多“套”聯接起來,插入說白,講唱長篇故事。這種民間藝術從宋代流行至金元。董解元就用這種形式第一次以《西廂》故事爲題材,寫出宏篇巨制的藝術精品。董解元其名不詳,“解元”在當時是對文人的尊稱。這位無名作者多才多藝,最可貴的是他沖破封建階級對待愛情的傳統觀念,大膽地贊美了男女自願結合的愛情。他的眼光很尖銳,他看出要全面歌頌鶯鶯就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張生的性格不可,如此方能把他所謳歌的愛情升華到真善美的境地。這是要有足夠膽識的,因爲它越美越和封建道德尖銳對立。這是對《鶯鶯傳》主要思想的批判。還因爲這種批判是通過藝術實踐産生的真正形象進行的,所以有巨大的說服力。張生在作者的筆下,是一個風流倜儻、樸質鍾情、樂觀又帶幾分幽默氣質的正面青年。他的光彩襯照出《鶯鶯傳》中張生的卑鄙靈魂。原來的輕薄文人變成了“情種”,一個新的張生形象由此誕生。
  改變張生性格是關涉到變更原作主題思想的帶有實質性的變動,它引起情節的連鎖變化:既然張生是忠于愛情的,那麽拆散他們婚姻的又是誰呢 這,再次閃耀出作者的犀利目光。他看出制造悲劇的一個隱秘因素,即《鶯鶯傳》中不曾揭破的一個幕後人物,那就是老夫人,是她,拆散了崔張的美滿姻緣。她是罪魁禍首。作者決然地把她推到前臺,指給觀衆們說:看哪 她是個背信棄義、破壞良緣的“封建頑固派” 應該鳴鼓攻之。這麽一改,就使全部《西廂》故事具有了鮮明的反封建性,它的思想和社會意義大爲提高。
  由此又引起了一個重要的連鎖變化:它使原作《鶯鶯傳》的矛盾關系發生了質的改變。原作崔張的矛盾一變而爲崔張爲爭取婚姻自主和老夫人之間的矛盾。原來崔張的矛盾帶有更多的倫理道德性質——張生品德太壞。現在的矛盾則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和政治性。它實際反映了古代青年在婚姻問題上的反封建鬥爭,反映了人民大衆的心理願望。它所觸及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過《鶯鶯傳》。賦予作品以高度的藝術生命力。
  諸宮調中鶯鶯的性格特色,仍是含蓄深沈卻富有叛逆性了,對愛情的追求更爲真摯熾烈了。作者還出色地塑造出一個聰明天真、潑辣大膽的紅娘形象,作者用靈巧俏皮的筆墨寫她穿針引線,成人之美,令人可喜。同時還創造了見義勇爲的法聰和尚。這一系列正面形象的成功創造,使故事中的反封建勢力大爲增強。
  作者的膽識還表現在情節的安排上。他把崔張作爲正義的一方,用同情的筆觸寫他們和龐大的封建勢力展開尖銳的沖突,爲了這個,作者設計安排了一連串的新的情節,如賴婚、鬧簡、賴簡、拷紅、長亭等,這些情節都寫得那麽曲折而富有吸引力,把一個“冷淡清虛”的愛情故事寫得熱鬧誘人。後來雜劇《西廂記》的情節規模、結構布局,就是在董《西廂》的基礎上奠定的。這是董解元的莫大功績。沒有董《西廂》就沒有後來的王《西廂》。
  這位作者的藝術造詣相當精深,在他重新改寫《西廂》故事的時候,沒有爲了加強反封建的主題而把人物關系簡單化,他沒有離開具體的生活現實,憑主觀臆想去擺布人物。他的目的不在寫情節而在塑造真實可信的活人。所以他的情節安排是以真實的性格沖突爲基礎的,我們不單看到好人一邊、壞人一邊,我們看到的幾乎是可以用手觸摸的立體形象。這就使董《西廂》足以流傳千載了。
  諸宮調的語言技巧是精湛的。性格化的語言把所有人物都寫得惟妙惟肖,顧盼多姿。本來這類才子佳人的題材,很容易寫成陳詞濫套,它沒有那些動人心弦的激烈場面,沒有爭奇鬥勝的巧妙情節,它主要是寫人物的細膩感情,作者如果沒有精湛的語言技巧,那就會使聽衆昏昏欲睡。可是,你認真讀來,就像美酒醇醪那樣深厚有味,如寫張生思念鶯鶯:“待不尋思,怎奈心腸軟,告天,天不應,奈何天。”只一個“天”字就有三層轉折,形象地寫出相思的九曲回腸。再如:“沒一個日頭兒心放閑,沒一個時辰兒不挂念,沒一個夜兒不夢見。”先說一整天,再說天中之時,繼說時中之夜。在自然的語言中寄寓著作者的辛苦匠心。還有些語言新奇巧麗,詩意盎然。如“碧天涯幾縷兒殘霞,漸聽得璫璫地昏鍾兒打,鍾聲漸罷,又戍樓寒角奏‘梅花’”。景色如畫。又如:“過雨櫻桃血滿枝,弄色的奇花紅間紫,垂柳已成絲。對許多好景,觸目是斷腸詩。”豔麗脫俗。董《西廂》又是一首充滿警句美詞的長篇抒情詩,寫景繪情,兩窮其妙。
  從《鶯鶯傳》到董《西廂》,構成雜劇《西廂記》的深厚藝術傳統。《西廂記》的傑出成就,不是王實甫一人憑空創造出來的,它不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它是植根于深厚的藝術傳統之中,經過長期的滋育蛻變出來的。尤其是董《西廂》,它直接給雜劇《西廂記》以深刻的影響。這又一次證明,任何偉大藝術的産生都不是偶然的,如果脫離了自己的傳統,就會像瓶花一樣,取豔一時,很快就會抱香而死的。 
  【《西廂記》的語言藝術】
  《西廂記》是我國文學史和戲曲史上的一部傑作,它誕生于盛産戲曲的元代,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禮教的思想性和精湛優美的藝術性贏得了古往今來無數讀者的喜愛。作品裏描寫的崔張愛情故事簡直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而作品的藝術風格,尤其是它那璀燦優美的語言藝術,更令曆代各階層人士,包括自視甚高的曆代文人墨客都爲之扼腕贊歎不已。正是由于這部作品的出現,作者王實甫當之無愧地成爲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語言藝術大師。這位來自社會平民階層的人士與當時另一位戲曲大師關漢卿齊名,其作品全面地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又吸收了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並將它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創造了文采璀燦的元曲詞彙,成爲我國戲曲史上所謂“文采派”的最傑出的代表。明朝初年著名戲曲評論家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稱《西廂記》:“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本文擬就《西廂記》裏所體現出來的這種語言藝術,試爲論述二三,管窺之見,淺陋在所難免。
  一、《西廂記》語言藝術的豐富性
  大凡讀過《西廂記》的人都覺得這部劇作的語言文字很美,讓人有一種感覺,就好像走進一座迷人的語言藝術寶庫,覺得異彩紛呈,目不暇給,如珠似玉,歎爲觀止。這部劇作包涵著多種不同風格的藝術語言,而又不留雕琢痕迹地融合爲一體,渾然天成。所以,研究《西廂記》的語言藝術,我們首先應當注意到它語言藝術的豐富性。
  劇作中有雄渾豪放的曲辭: “[油葫蘆]九曲風濤何處顯?……這河帶齊梁分秦晉隘幽燕。雪浪拍長空,天際秋雲卷;竹索纜浮橋,水上蒼龍偃;東西潰九州,南北串百川。歸舟緊不緊如何見?卻便似彎箭乍離弦。”(第一本第一折)
  這裏把九曲黃河寫得何等氣勢磅礴,一瀉千裏。劇作中也有綺麗流暢的小詞:“[中呂][粉蝶兒]風靜簾閑,
  透紗窗麝蘭香散,啓朱扉搖響雙環。繹臺高,金荷小,銀鎮猶燦。比及將暖帳輕彈,先揭起這梅紅羅軟簾偷看。”(第三本第二折)
  這裏洋溢著美好幽深的詩一殷的氣氛。
  但劇中寫惠明和尚的唱詞卻是另一種慷慨激昂的“金剛怒目”式,請看劇本第二本《楔子》:
  [正官][端正好]不念《法華經》,不禮《梁皇仟》,風了僧伽帽,袒下我這偏衫。殺人心逗起英雄膽,兩只手將烏龍尾鋼椽昝。
  [收尾]恁與我助威風擂幾聲鼓,仗佛力呐一聲喊。繡旗下遙見英雄俺,我教那半萬賊兵唬破膽。
  這是高亢激越,擲地有聲的英雄誓詞。
  劇本中也不乏幽默解頤的話辭,請看《拷紅》一折(第四本第二折)中一段唱:
  [鬼三臺]夜坐時停了針繡,共姐姐閑窮究,說張生哥哥病久,咱兩個背著夫人向書房問候。
  (夫人雲)問候呵,他說甚麽?
  (紅雲)他說來,道‘老夫人事已休,將恩變爲仇,著小生半途喜變作憂’。他道‘紅娘你且先行,教小姐權時落後’。
  (夫人雲)他是個女孩兒家,著她落後怎麽?
  (紅唱) [禿廝兒]我則道神針法灸,誰承望燕侶鶯儔。他兩個經今月余則是一處宿,何須你一一問緣由?
  這一段的曲白是十分精彩的,尤其是紅娘十分俏皮的“供詞”,逼真地表現了紅娘的絕頂聰明和老夫人的無奈,具有很好的喜劇效果。
  上面所舉數例可使我們對《西廂記》語言藝術的豐富性略見一斑。《西廂記》在對環境氣氛的描寫和對人物性格性情的刻劃方面則使我們對其語言藝術的豐富性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劇作對環境氣氛的描寫是爲襯托人物活動服務的,劇本爲一部崔張愛情詩劇,劇作者描摹環境,突出詩情畫意,結合人物活動,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稱生花妙筆。劇中展開情節沖突的環境爲僧舍普救寺,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將普救寺理想化地寫成一個“幽雅清爽”,饒有詩意的勝境,請看:“琉璃殿相近青霄,舍利塔直侵雲漢”。“寂寂僧房人不到,滿階苔襯落花紅”。在這裏,經常佛殿上陰森肅穆的氣氛,羅列森嚴的羅漢菩薩、燒香的婆子俗客,以及念經的和尚,一概略而木寫,而只寫了相近青霄的琉璃殿、幽靜的僧房以及青色的苔、紅色的落花,使男女主人公在這樣充滿詩意的環境中展開一段千古稱頌的風流佳話。下面再看第三本第二折寫鶯鶯的閨房是“風靜簾閑,透紗窗麝蘭香散,啓朱 扉搖響雙環。絳臺高,金荷小,銀釘猶燦”。這裏通過描繪鶯鶯的閨房,創造了一種幽深閑靜,香氣彌漫的美好氛圍,這與茸茸舉止嫻靜、深沈含蓄而又感情豐富的性格是相吻合的。即使在劇中個別情節有悲苦性質的場面裏,作者的描寫依然籠罩著詩般的氣氛。比如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其語言是借助古典詩詞描寫離愁別緒的特有表現手法來加以渲染的,是以那種詩意的淺淺哀愁和無奈的色調來表現主人公離別時的悲苦的。
  在刻劃人物性格感情方面,作者善于駕馭語言的天才得到古今讀者又一首肯。如果我們仔細讀一讀劇中有關描寫人物的語言,便會感到人物的至情至性(或典型性格)無不一一凸現,令人有其聲如其口出以至呼之欲出的感覺。從語言的角度來說,戲劇不同于小說或其他文藝形式,後者常常采用第三人稱來敘述故事,但戲劇則必須通過劇中各種人物不同的聲口說話,以性格化的語言來刻劃人物,《西廂記》在這方面堪稱典範。
  請看第二本第一折,孫飛虎兵圍普救寺,欲擄獲鶯鶯做壓寨夫人,衆人慌作一團計無所出。鶯鶯則提出著名的“五便三計”:第一計獻身于賊,第二計獻屍于賊,老夫人皆認爲不可,于是有第三計:“不揀何人,建立功勳、殺退賊軍,掃蕩妖氛,例陪家門,情願與英雄結婚姻,成秦晉”。老夫人認爲此計較可,雖然不是門當戶對,也強陷于賊中。此時,好一個張生,在衆目注視下出場了:“(末鼓掌上雲)我有退兵之策,何不問我!”這一句“何不問我!”有力地表現了張秀才的才智膽識,使人感到這位癡情的書生並不是無能的懦夫,而是臨危不懼的勇士。由此,張生在衆僧人和鶯鶯、紅娘的心中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應當說,在《西廂記》中,這種即景生情而又貼合人物個性的語言是很多的。請再看第三本《楔子》的開頭——
  鶯鶯: “自那夜聽琴後,聞說張生有病,我如今著紅娘去書院裏,看他說甚麽?”(喚紅娘)
  紅娘:“姐姐喚我,不知有甚事,須索走一遭。”
  鶯鶯:“這般身子不快啊,你怎麽不來看我?”
  紅娘:“你想張……”
  鶯鶯:“張甚麽?”
  紅娘:“我張著姐姐哩。”
  這數句對白不外是 鶯鶯打發紅娘去探望張生,但人物語言聲口,見性見情。 鶯鶯身子不快、實有心病,她卻先責怪紅娘不來看望自己,紅娘對小姐的心病了如指掌,因此快人快語,語剛出口,又覺得過于直率,怕小姐難以下臺,一句話只說了半句就頓住:“你想張……” 鶯鶯對“張”字當然敏感,立即追問,紅娘急切間改口:“我張(望)著姐姐哩。”足見紅娘聰明狡黠,善于應對。這段對白固然表現了 鶯鶯紅娘間親密的主仆關系。但鶯鶯說的話自是鶯鶯身份,話語閃爍不定,不易捉摸。紅娘雖是下人,卻機警有謀,惹人喜愛。《西廂記》中這樣精彩的性格化的語言對白是不勝枚舉的。通過語言對白刻劃人物性格,是《西廂記》語言藝術的一個特點。
  《西廂記》語言的豐富性還表現在作品對民間俗語的吸收運用。當然,這也是爲刻劃各種人物不同性格服務的。縱觀全劇,劇作者對文化修養高的人物如張生、鶯鶯多用文雅的語言,而對于文化修養較低,性格粗豪或爽朗潑辣的人物,如惠明和尚、紅娘則多用口語俗語。請看第二本《楔子》惠明和尚出場所唱:[滾繡球]非是我貪,不是我敢,知他怎生喚做打參,大踏步直殺出虎窟龍潭。……
  [耍孩兒]我從來駁駁劣劣,世不曾忑忑忐忐,打熬成不厭天生敢。我從來斬釘截鐵常居一,不似怎惹草拈花沒掂三。……
  上述曲子中有口語: “打參”、 “駁駁劣劣”、 “忑忑忐忐”、 “天生敢”、“沒拈三”,成語則有“虎窟龍潭”、“斬釘截鐵”、“惹草拈花”等,通過這些口語成語的運用,刻劃了惠明和尚天不怕地不怕的粗豪性格。
  又請看劇作第四本第二折《拷紅》有些曲子:“[越調][鬥鵪鶉]則著你夜去明來,倒有個天長地久;不爭你握雨攜雲,常使我提心在口。則合帶月披星,誰著你停眠整宿?老夫人心數多,性情餡,使不著我巧語花言,將沒做有。”
  上述曲子中出現好些成語,如:“天長地久”、“提心在口”、“帶月披星”、“巧語花言”;還有當時的民間口語俗語,如:“心數多”、“性情 ”、“將沒做有”等,是從紅娘的口中道出的。這些很好地表現了紅娘熱情潑辣,聰明機敏的性格。這些成語口語俗語在曲辭中的穿插運用,既生動傳神地刻劃了人物性格,又使曲子通俗易懂並且琅琅上口,使全劇達到華美與通俗的和諧統一。《西廂記》作者善于學習並成功地運用民間俗諺口語,是使這部劇作語言豐富多彩膾炙人口的其中一個因素。
  二、《西廂記》語言藝術的文采性
  古典戲曲發展到元代,可以說是邁上了一個高峰,唐詩宋詞元曲,世人皆言,說明元曲與唐詩宋詞一樣,都是代表一個朝代的珍品,這與其語言藝術的成就是分不開的。元雜劇分爲本色派、文采派兩派。本色派以樸素無華,自然流暢爲語言特色;文采派則以詞句華麗、文采璀燦爲特點,並十分注意修飾詞語,有很好的修辭技巧。關漢卿是本色派的語言大師,王實甫則爲文采派的傑出代表,其代表作《西廂記》堪稱文采派的典範。這部作品在藝術上幾乎是完美無缺的,其文辭之華麗、故事之曲折、文筆之細膩、人物之傳神均屬一流。“文辭華麗”是《西廂記》語言藝術的特色,這種語言特色是形成劇本“花間美人”風格的重[賺煞]餓眼望將穿,饞口涎空咽,空著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當她臨去秋波那一轉。休道是小生,便是鐵石人也
  意惹人情牽。
  “臨去秋波那一轉”乃曲中之眼,美而傳神。
  第三本第二折,又通過紅娘之口正面寫了駕營:
  [醉春風]則見他釵蟬玉橫斜,髻偏雲亂挽。日高猶自不明眸,暢好是懶,懶。
  [普天樂]晚妝殘,烏雲彩撣,輕勻了粉臉,亂挽起雲鬟。將簡貼兒拈,把妝盒兒按,開折封皮孜孜看,顛來倒去不害心煩。
  這折唱詞以秀美的藝術語言刻出鶯鶯外表懶散嫻靜,內心卻對張生病情消息的焦慮和等待以及見到簡帖後的喜悅心情。可見劇本寫人與狀物一樣,其語言同樣不乏華美秀麗的特色,保持著“花間美人”的藝術風格,這在寫劇中其他人物,如張生、紅娘、老夫人、惠明和尚等時也隨處可見。倘若沒有語言上這種五彩繽紛的娟麗姿采,“花間美人”就要黯然失色。下面再請看《西廂記》中的幾組名句(詩),我們對“花間美人”的燦然文采就更能領略了。
  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第二本第一折)
  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裏。(第四本第三折)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第三本第二折)
  以上這些絕妙好詞,在《西廂記》裏面俯拾皆是,真是美不勝收。這裏無庸再一一例舉。正是這些“詞句警人,余香滿口”的藝術化語言,使《西廂記》處處洋溢著詩情畫意的氣氛,成爲一部百代稱譽的詩劇。
  說到詩與詞,若數詞句華美、文采璀燦莫過唐詩宋詞。《西廂記》劇作者的成功之處是吸收了唐詩宋詞的精美語言,使劇作語言更富于文采性。如第一本第一折張生的唱詞:“[天下樂]只疑是銀河落九天。”便是化用唐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又如第二本第一折營茸的唱詞:“[混江龍]……隔花陰人遠天涯近。”則是化用宋女詞人朱淑真詞《生查子》句:“遙想楚雲深,人遠天涯近。”又如第一本第四折張生唱詞:“[鴛鴦煞]有心爭似無心好,多情卻被無情惱。”這裏化用宋蘇東坡詞《蝶戀花》中句:“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還可以舉出更多這樣的例子。顯然,劇作者對唐詩宋詞的喜愛,使他不僅樂于在劇作中采用詩詞情景交融的藝術表現手法,而且樂于化用這些詩詞當中的經典名句,使之貼合劇中的人物,感情及環境,從而使這部劇作亦增添了五彩繽紛的璀燦文采。
  《西廂記》的文采性在語詞優美、娟麗動人方面確是無與倫比的。另一方面,這部劇作的文采性,也表現在其包含有豐富的修辭技巧,因而劇作的語言修飾達到美輪美奐的境界。據《中國戲曲通史》(張庚、郭漢城主編)統計,全劇運用的修辭手法達34種之多。這裏只舉出一種修辭格——“複叠格”中叠字詞的運用,如劇中第四本第四折“[雁兒落]綠依依牆高柳半遮,靜悄悄門掩清秋夜,疏刺刺林梢落葉風,昏慘慘雲際穿窗月。”這裏“綠依依”、“靜悄悄”、“疏刺刺”、“昏慘慘”等叠字詞的運用對加強語言的表現力、增強環境的渲染起了很大的作用。再看劇中第一本第三折,作者是如何傳神地運用叠字詞來表現張生的動作與心情的:
  [越調] [鬥鵪鶉]……側著耳朵兒聽,躡著腳步兒行;悄悄其其,潛潛等等。
  [紫花兒序]等待那齊齊整整、嫋嫋婷婷、姐姐鶯鶯。
  “悄悄冥冥”等叠字詞,形象生動,恰到好處地寫出張生對鶯鶯的愛慕及主人公初戀時那種忐忑不安的心情。劇中類似這種精妙的叠字詞還有許多,這類叠字詞的巧妙運用使作品寫影寫情述事皆臻妙境。其他的還有三十余種的修辭技巧就不一一例舉了。
  “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正是這些有豐富修辭技巧的曲詞,才使人感到《西廂記》這部劇作語言的精美。從這一角度來看,《西廂記》語言的文采性是作者精雕細刻的結果。必須指出的是,《西廂記》文采璀燦的語言特色,絕不是形式主義的堆砌詞藻,雕琢造作,使人晦澀費解。全劇語言華美秀麗而流暢自然,達到“清水出英蓉,天然去雕飾”③的境界,這是同時代以及其他著名戲曲作者所不能企及的。
  還必須指出, 《西廂記》是有著嚴格韻律限制的戲曲作品,要在一定的規矩內作出切合人物環境戲情又合乎韻律的精美曲辭,絕非易事,比如第一本第三折中張生唱:“[麽篇]我忽聽、一聲、猛驚,元來是撲刺刺宿鳥飛騰,顛巍巍花梢弄影,亂紛紛落紅滿徑。”第二本第四折中鶯鶯所唱: “……本宮、始終、不同。又不是《清夜聞鍾》,又不是《黃鶴醉翁》,又不是《泣麟》、《悲鳳》”。六字中三押韻,極不易制作,劇作者填寫得既合韻律,又擬聲寫情,精美絕妙,確非大手筆不可。明朝何良俊所寫的《四友齋叢說》認爲“王實甫才情富麗,真詞之雄”,然哉斯言。
  三、結語
  《西廂記》是中國古典戲曲乃至整個古典文學創作領域的一部傑作,它深邃的思想內容和精妙的藝術風格使這部作品七百年來一直雄踞“一流”的寶座。作品的藝術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品的語言藝術,可以這樣說,運用什麽樣的語言,作品就具有什麽樣的藝術風格。《西廂記》的語言藝術是無與倫比的,它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吸取了這些古典詩詞的精華,又吸收了當時(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語,經過提煉加工,博取衆長,從而形成自身華美秀麗的語言藝術特色。所以《西廂記》的語言藝術既豐富多彩,又極有文采風華,兩者完美結合,而且通俗、合律、自然流暢,代表了中國古典戲曲“文采派”語言藝術的最高成就。

【試論《西廂記》的語言藝術】
 
  《西廂記》是我國文學史和戲曲史上的一部傑作,它誕生于盛産戲曲的元代,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禮教的思想性和精湛優美的藝術性贏得了古往今來無數讀者的喜愛。作品裏描寫的崔張愛情故事簡直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而作品的藝術風格,尤其是它那璀燦優美的語言藝術,更令曆代各階層人士,包括自視甚高的曆代文人墨客都爲之扼腕贊歎不已。正是由于這部作品的出現,作者王實甫當之無愧地成爲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語言藝術大師。這位來自社會平民階層的人士與當時另一位戲曲大師關漢卿齊名,其作品全面地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又吸收了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並將它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創造了文采璀燦的元曲詞彙,成爲我國戲曲史上所謂“文采派”的最傑出的代表。明朝初年著名戲曲評論家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稱《西廂記》:“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本文擬就《西廂記》裏所體現出來的這種語言藝術,試爲論述二三,管窺之見,淺陋在所難免。
  大凡讀過《西廂記》的人都覺得這部劇作的語言文字很美,讓人有一種感覺,就好像走進一座迷人的語言藝術寶庫,覺得異彩紛呈,目不暇給,如珠似玉,歎爲觀止。這部劇作包涵著多種不同風格的藝術語言,而又不留雕琢痕迹地融合爲一體,渾然天成。所以,研究《西廂記》的語言藝術,我們首先應當注意到它語言藝術的豐富性。
  劇作中有雄渾豪放的曲辭: “[油葫蘆]九曲風濤何處顯?……這河帶齊梁分秦晉隘幽燕。雪浪拍長空,天際秋雲卷;竹索纜浮橋,水上蒼龍偃;東西潰九州,南北串百川。歸舟緊不緊如何見?卻便似彎箭乍離弦。”①(第一本第一折)
  這裏把九曲黃河寫得何等氣勢磅礴,一瀉千裏。劇作中也有綺麗流暢的小詞:“[中呂][粉蝶兒]風靜簾閑,透紗窗麝蘭香散,啓朱扉搖響雙環。繹臺高,金荷小,銀鎮猶燦。比及將暖帳輕彈,先揭起這梅紅羅軟簾偷看。”(第三本第二折)
  這裏洋溢著美好幽深的詩一殷的氣氛。
  但劇中寫惠明和尚的唱詞卻是另一種慷慨激昂的“金剛怒目”式,請看劇本第二本《楔子》:
  [正官][端正好]不念《法華經》,不禮《梁皇仟》,風了僧伽帽,袒下我這偏衫。殺人心逗起英雄膽,兩只手將烏龍尾鋼椽昝。
  [收尾]恁與我助威風擂幾聲鼓,仗佛力呐一聲喊。繡旗下遙見英雄俺,我教那半萬賊兵唬破膽。
  這是高亢激越,擲地有聲的英雄誓詞。
  劇本中也不乏幽默解頤的話辭,請看《拷紅》一折(第四本第二折)中一段唱:
  [鬼三臺]夜坐時停了針繡,共姐姐閑窮究,說張生哥哥病久
  王實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與生平事迹俱不詳。《錄鬼簿》把他列入 “ 前輩已死名公才人” 而位于關漢卿之後,可以推知他與關同時而略晚,在元成宗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尚在世。賈仲明在追吊他的〔淩波仙〕詞中,約略提到有關他的情況: “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鴦花寨明飈飈排劍戟。翠紅鄉雄赳赳施謀智。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 所謂“風月營”、“鶯花寨”,是藝人官妓聚居的場所。王實甫混迹其間,可見與市民大衆十分接近。
  王實甫創作的雜劇計有14種。完整地保留下來的除《西廂記》外,還有《破窯記》四折和《販茶船》、《芙蓉亭》曲名一折。至于其它作品,均已散佚不傳。在《販茶船》中,王實甫寫妓女蘇小卿怨恨書生雙漸負心,痛責茶商王魁“使了些精銀夯鈔買人嫌”,要“把這廝剔了髓挑了筋剮了肉不傷廉”,她敢愛敢恨,是個敢于抗爭自己命運的女性;《芙蓉亭》中的韓彩雲,“夜深私出繡房來,實丕丕提著利害”,主動到書齋追求所愛的書生,也是個敢作敢爲的姑娘。在她們身上,可以影影綽綽地看到《西廂記》中崔鶯鶯的影子。
  【相關鏈接】 《西廂記》從文學價值上講,絲毫不遜于《紅樓夢》,而遠在千裏之外的山西,卻拿河北“中國絲網之鄉”安平的女兒做足了旅遊文章,普救寺日進鬥金……
  逝去的安平崔氏家族
  提起安平,你會想到絲網、生豬、滹沱河、聖姑廟?或者同學、戰友、親朋?或者這方人的質樸、豁達、自得其樂?是否有人對你提起過博陵崔氏?我極力想從你困惑不解的眼神中讀到肯定的答案,而你無可奈何的表情讓我悵然若失。是的,博陵崔氏!一個自漢迄宋稱雄華夏的千年舊族,一個譜寫在安平土地上的生生不息的人的傳奇。 
  【《西廂記》的思想內容】
  《西廂記》和《西廂記諸宮調》相比,在思想上更趨深刻。它正面提出了“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
  首先,《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爲基礎的結合,否定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作爲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産和權勢爲條件的擇偶標准的違忤。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過聯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裏占主導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于功名利祿之上。張生爲鶯鶯而“滯留蒲東”,不去趕考;爲了愛情,他幾次險些丟了性命,直至被迫進京應試,得中之後,他也還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鶯鶯在長亭送別時叮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並不看重功名,認爲“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即使張生高中的消息傳來,她也不以爲喜而反添症候。《西廂記》雖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爲團圓結局,但全劇貫穿了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出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
  【民間傳說之 -- 西廂記】
  《西廂記》是中國著名的民間傳奇故事之一,唐貞元間書生張珙,在普救寺邂逅已故崔相國之女鶯鶯,發生愛情。時河橋守將孫飛虎兵圍普救寺,強索鶯鶯爲妻,崔夫人當衆許願:有退得賊兵者以鶯鶯許之,張珙馳函好友白馬將軍杜確發兵解圍。然崔夫人嫌張貧寒而賴婚,張珙相思成疾,鶯鶯在侍婢紅娘撮合下,夜奔西廂探慰張珙,事爲崔夫人發覺,拷問紅娘,紅娘據實以告。夫人不得已而將鶯鶯許配張珙,但又借口不招白衣女婿,迫張上京趕考,鶯鶯與張珙滿懷離愁而別。 鶯鶯空守西廂,思嬉戲君心切,和紅娘一道耐心苦等。張生終于中了狀元,衣錦榮歸,和鶯鶯團圓。 
  京劇西廂記
  一名《紅娘》。荀慧生編演,以紅娘爲主,至《拷紅》止。張君秋等改編演出,以鶯鶯爲主,名《西廂記》。 唐代時,洛陽青年張珙赴試,途中宿普救寺,遇故相崔玨之女鶯鶯,一見鍾情。駐軍孫飛虎兵變,圍住寺院,欲奪鶯鶯。崔夫人情急,聲稱將鶯鶯許婚給能退賊兵者。張珙請來友人白馬將軍杜確。打退了孫飛虎。崔夫人卻悔約,使張與鶯鶯兄妹相稱。張通過崔婢女紅娘傳遞詩簡,跳牆夜會鶯鶯,鶯鶯責張非禮。張憂憤成疾,紅娘引鶯鶯來問候,兩人訂情。崔夫人聞知,怒打紅娘,紅娘反責其失信。崔夫人無奈,只好約張中試後成婚。 
  西廂記與普救寺
  唐貞元年間,前朝崔相國病逝,夫人鄭氏帶女兒鶯鶯、侍女紅娘等,護相國靈柩回河北博陵(今河北安平縣)安葬,中途道路遇阻,暫住于河中(今永濟)普救寺。一天,准備赴長安趕考的河南洛陽書生張珙(字君瑞),因雨滯留在河中。在遊普救寺中與鶯鶯相遇。爲了追求鶯鶯,張生借宿于普救寺。一天晚上,張生見鶯鶯正在園中燒香禱告,隔牆的他便趁機高聲吟詩一首。鶯鶯知道吟詩者是張生,便回詩一首。一去一來,以詩爲媒,彼此感情徒增。
  守橋叛將孫飛虎因貪戀鶯鶯的美貌,帶兵圍住寺院,要搶鶯鶯爲妻。崔夫人四處求救無援,便許諾:“誰有退兵計策,就把鶯鶯嫁給誰。”。張生挺身而出,寫信給好友白馬將軍杜確。杜確救兵趕到,孫飛虎兵敗被擒。事畢,崔夫人言而無信,不肯把鶯鶯嫁給張生,只許二人以兄妹相稱。張生因此致病。紅娘爲張生出謀,讓他月下彈琴,鶯鶯聽後十分感動,深夜來到了張生書齋,與張生私訂終身。此事被崔夫人覺察,她怒氣沖天,拷問紅娘,紅娘拒理相爭,最後巧妙地說服了崔夫人。崔夫人雖答應將鶯鶯許配給張生,但又逼迫張生立即上京考試,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兒嫁給他。
  張生與鶯鶯惜別,上京應試,中了頭名狀元。然而崔夫人侄兒鄭恒卻造謠謊說,張生已做了衛尚書的乘龍快婿,逼崔夫人把鶯鶯嫁給他。就在這時,張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馬將軍的幫助下,揭穿了鄭恒的陰謀,與鶯鶯喜結連理。
  愛之風景之一:《西廂記》之普救寺
  普救寺位于永濟市西北12公裏處的西廂村,始建于隋朝初年,是元代雜劇《西廂記》故事的發生地。寺址高聳,“紅牆匝繞,古塔高聳,綠樹叢中,殿宇隱現”,西臨黃河灣,水勢洶湧澎湃;東近中條山,猶如屏障峙立,視線廣闊。
  一座普救古寺,一段屬于《西廂記》的記憶與往事,一份情也悠悠愛也悠悠之千古愛情傳說。讀《西廂記》,遊普救寺,聽一回大鍾樓的鍾聲,走一段塔院回廊,《西廂記》中老夫人和鶯鶯所居之處便已在了眼前。一座西廂書齋,一段“待月西廂下,迎風塵戶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記憶;一個鶯鶯塔,一份“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歎人。”的寂寞;一座梨花深院,一幕驚豔、借廂、鬧齋、請寓、賴婚、聽琴、逾垣、拷紅的戲劇場面。一處被張生跳過牆的地方,一棵被張生踩踏過的杏樹,對映著的是前世情緣中的一份無奈。
  夕陽西下,後花園竹影迷離。沒有崔鶯鶯與張生幽會的花前月下,依然有情人不願離去,依然有依依不舍的情話愛意在纏綿……
  愛之風景之二:蛙鳴傳情之鶯鶯塔
  鶯鶯塔,原名舍利塔,雄峙于普救寺西側,塔高50米,共13層,古樸端莊,獨立了擎天,因傳說鶯鶯曾在此等盼張生而得名。
  鶯鶯塔構造奇特,塔內各層之間有甬道相通,一般人可上至九層。但六、七層不能直接相通,必須從六層下到五層後才能上得去。
  一座磚砌的古塔,一座國內罕見回音建築,一份世界六大奇塔的稱謂,一個愛也切切情也切切的千古情緣之地。一個擊蛙臺,擊響的是一份蟲啾蛙鳴的季節之韻;一座蛙鳴亭,共鳴起的是一個心心相印、情愛相連愛情故事。
  過小橋、走竹林,走不過的是鶯鶯亭前的那份纏綿,忘不了的是拜月臺前的那輪新月以及沐浴在月色中的那個背影。
http://baike.baidu.com/view/26440.html?tp=2_11
  
 

台長: 阿楨
人氣(4,246) | 回應(2)|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視賞析(綜藝、戲劇、影集、節目) | 個人分類: 影視媒體 |
此分類下一篇:《四大才子》
此分類上一篇:《桃花扇》

阿楨
姚一葦代表作「孫飛虎搶親」 兩岸聯手搬上舞台2012-3-13 中央廣播電台

台灣劇作家姚一葦生前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孫飛虎搶親」,在創作完成40多年後,現在將由兩岸戲劇界聯手,首度搬上舞台演出,讓觀眾有機會一窺姚一葦獨樹一幟的新式劇場美學。
姚一葦是台灣著名美學及藝術理論家、戲劇家,一生寫了14部戲劇,如「紅鼻子」、「一口箱子」、「重新開始」等,同時也創辦了臺灣「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現改制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培育許多優秀表演人才。1997年4月因心臟病辭世。
在姚一葦生前劇作中,「孫飛虎搶親」是公認經典之作,不過自1965年創作完成以來,卻始終沒有被搬上舞台演出。今年在兩廳院、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及中國國家話劇院合作下,終於促成了「孫飛虎搶親」登上國家戲劇院演出。
「孫飛虎搶親」取材自「西廂記」,卻對劇中的才子佳人故事進行徹底顛覆,融合了中國傳統與西方現代戲劇思想,是一齣極具實驗性的作品。
負責執導的中國大陸一級導演吳曉江表示,兩岸演員演出方式與說話的口調有差異,如何磨合是一大挑戰;另外,姚一葦在「孫飛虎搶親」一劇中使用大量「誦」詞,應該以什麼樣的表演形式來詮釋這些充滿韻味的對白,難度相當高。吳曉江說:『(原音)姚一葦老師的這個作品,它既是有非常現代意識,同時又非常希望他的戲對觀眾來說是好看的、有趣的和有韻味的,所以雖然我們在排練過中做了一些讀解,和按照姚老師基本思路去開發這個東西,但是我們在這過程中我們會不斷去探索各種新鮮的形式。』
「孫飛虎搶親」特別邀請大陸明星吳樾與台灣新生代演員林鈺玲、謝俊慧、石展同台飆戲,4月初在台灣演出後,未來也計畫到大陸巡迴演出。

另參本館:《東方戲劇場美學》《西廂記》
2012-03-31 11:59:37
日本藤素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0 10:11:3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