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6-08 07:09:19| 人氣4,836|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鵝毛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重看《鵝毛筆》,我的感受還是電影的主題是「書寫即抗暴」。

乖乖!你還真另有洞見。片商和一般人都把它看成是情色電影,事實上也是擅長導演性愛電影的菲力蒲考夫曼之作,1990年已拍過廿世紀性學小說作家亨利米勒的《第三情》,二千年只不過換拍十八世紀另一更惡名昭彰的情色小說家薩德。

外行人看熱鬧啊!一般人多窺探片中的色情鏡頭,或女主角(《鐵達尼號》的凱特温絲蕾在此演洗衣少女)男主角(《鋼琴師》的傑弗瑞洛許在此演薩德和《神鬼戰士》的傑昆菲尼斯在此演神父)的演技及八卦藝聞。即便藝評也只論及「藝術與宗教禁忌,色慾與壓抑,道德與暴虐,激情與政治迫害等的爭戰」這些顯而易見的含義。

不然要怎樣?如依你「書寫即抗暴」的主題論述,那不是要將《鵝毛筆》拍成楚浮詳參【圖博館】:楚浮:名導演2)《華氏451度》科幻版的焚書坑儒了?

我還販賣愛情的 《情或裸女身體書法藝術的《枕邊書》詳參【圖博館】:格林納威:名導演31)呢!別被外在形式迷惑了,《鵝毛筆》的煽情及《華氏四五一度》的冷酷之外表下,都隱含著「書寫即抗暴」。

乾脆說「書寫是最強春藥」算了,你看薩德即便被關在精神病院但仍藉著書寫情色小說,搞得院外拿破崙政權不安。院內呢,更慘!薩德透過洗衣少女流出手稿被發現後,鵝毛筆、墨汁和紙都被神父及醫生沒收了,但仍用雞胸骨沾紅葡萄酒寫在床單並外伝,又被發現,囚室被淨空,乾脆自割十指血書在全身衣服上……

那就具有佛教「血經」的神聖性了?

褻瀆!豈可混淆神聖與邪惡?

那你就不知神父的文藝療法了,他在医生還沒來之前是相信用書寫、音樂、繪畫、表演等來治療精神病患的。

當時有文藝療法嗎?依傅柯的《規訓與懲戒》,大概只有醫生的鐵籠和水牢吧!

有也沒用!

薩德即使被扒光了衣服,還是可透過獄友接力方式,口述給洗衣少女抄寫,她透過讀抄薩德的情色文字,滿足了對神父不被按受的情愛。

只是如此一來反而誘發了胖子病患的姦殺惡性,依著薩德口述、用剪刀在少女身上挖個洞,另一縱火狂則火燒病患牢房,搞得全院群魔亂舞。

還沒完,薩德死前又用屎尿寫滿牢壁,夢中幻覺姦淫少女死屍的神父、腦怒殺了屎尿塗身的薩德,神父又被醫生當成病患關了起來。

諷刺的是,医生之少妻被薩德情色小說誘惑地去偷整修別墅之監工,醫生後來竟然又靠病患印刷薩德全集來謀利。

那可真是「印刷療法」了!詳參【圖博館】: 《藝術治療》 《兒童故事治療》 《索多瑪120天》)

《鵝毛筆》Quills (2000)
 
由《鋼琴師》男主角傑佛瑞洛許、《鐵達尼號》女主角凱特溫絲蕾主演,情色文學作家馬奇斯,因其著作之文字不當而被囚禁在教堂的瘋人院,而教堂內的洗衣女僕凱特溫絲蕾,則暗中偷渡他的作品在巿面上出版,引起軒然大波,主教憤而下令嚴禁…..
導演: 菲利普考夫曼
編劇:Doug Wright (II)
演員:傑佛瑞羅許/凱特溫絲蕾/喬昆菲尼克斯/米高肯恩/Billie Whitelaw
得獎:
廣播影評協會最佳男配角
晚上標準影評協會最佳女主角
葡萄牙Fantasporto奇幻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堪薩斯城影評協會最佳男主角
拉斯維加斯影評協會最佳男主角
美國國家影評協會最佳影片, 最佳男配角
鳳凰城影評協會最佳男主角, 最佳改編劇本
劇情簡介
薩德侯爵是拿破崙時代惡名昭彰的情色小說家,他擁有最離經叛道、放浪行駭的靈魂,一生熱衷情慾、探索暗夜中的罪惡與激情,被世人稱為史上最邪惡的怪物。此人不計一切代價縱慾狂歡,甘與性虐待狂畫為等號,但是這位性愛狂人後來卻消聲匿跡,原來他死前十年間,被迫待在夏綠頓精神療養院。
被禁錮的薩德仍不放棄創作,幸好療養院的年輕院長走在時代尖端,這位具前瞻性的年輕人相信人道治療法,因而大方允許薩德繼續撰寫情色作品。薩德除了得自院長的幫助,也輕易地贏得院中洗衣婦馬德琳的友誼,美麗熱情的馬德琳不但暗中偷渡薩德的作品在巿面上出版,她純真的情感也吸引了院長的注意,同時也讓這位禁慾的年輕人陷入道德與情慾的兩難之中。
直到拿破崙派來醫界權威羅伊卡勒醫師掌管一切,所有的混亂才得以平息。羅伊卡勒奪走了薩德最重要的筆,也扼殺了一切攸關創意的事物,但是黑暗之旅的高潮才正開始呢!羅伊卡勒愈想驅逐薩德內心的黑暗,反而引爆更多衝突,這不再是場醫生與病人的戰爭,而是藝術與禁忌,色慾與壓抑,道德與暴虐,激情與迫害的爭戰...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Qatm0893067
 
枕邊書 The Pillow Book (1996)
導演: 彼得•格林納威
編劇: 彼得•格林納威 / 清少納言
主演: 鄔君梅 / 伊萬•麥克葛列格 / 光石研 / 吉田日出子 / 緒形拳 / Lynne Langdon
  劇情簡介
  和子(鄔君梅 飾)小時候每次生日,雙性戀父親就會用毛筆蘸上紅顏料在她臉上寫字,這給和子留下極深刻的印象,她從此認定寫在身體上的書法才是唯一的書法。加上自幼接受文學薰陶,內心有著自己獨立的想法,卻迫于現實中父權的權威而無法盡情釋放自我。亦因為難以明白她對自我的追尋是寓於對文學的癡迷中,和子的第一段婚姻以失敗收場。其後她去了香港,在那裡她認識了出版商Jerome(伊萬•麥克葛列格 Ewan McGregor 飾)和他的雙性戀戀人謝朗,謝朗鼓勵她在自己身上寫字,和子就此創作《枕草子》,漸漸地,謝朗與和子因志趣相投而感情日深,為了奪回和子,Jerome決定以死相逼。

《枕邊禁書》與《枕草子》 2005-09-22 

  多少是因為了清少納言和《枕草子》而買了《枕邊禁書》,看過之後在網上搜了一下各界影評,發現有很多不瞭解枕草子而作的評論,心中耿耿。    
  枕草子只是清少納言將心中所感之事對人談說,用的是皇后送的自己本想用來當枕頭的紙,記下生活中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與性並無特別關係。    
  上半部是鄔君梅喜歡男人在她身上寫字,那是什麼書法呀,簡直是畫符塗鴉,塗在本就不十分美妙的身體上。不明白她真有快感嗎。    
  但是到了下半部就不同了。角色互換,被寫者變為書寫者,在男人體上寫字,效果才轟然教人眼前一亮。小帥哥伊萬•麥克葛列格赤裸上陣,一覽無遺。而後十多個各式男體輪番登場,變幻面目,用金色、紅色、黑色的墨水,寫在眼瞼、舌頭,頭頂,耳跟...觀眾也和那老gay一樣,幾分期待,幾分震驚,幾分害怕。    
  看男人體,不帶性欲,僅僅欣賞,是女權的覺醒。主人掌握主動,感覺完全不同。    
  書本裡有皮膚的香味,因此不僅有對書本的崇拜,也對書本猥褻。張開的書本,如張開的女體。電影有還書法崇拜,人體崇拜,出版崇拜。你看日本出版商的那份態度和心機,人皮都不放過。由此看來,一切皆可出版。十三卷書,空前絕後,也是異想天開。    
  電影是英國的導演、英國和香港的主演,能得多少日本文化,是可想而之的。彼得•格林納威極其追求形式,可看得出他在不擇一切手段來表現,畫中畫,黑白彩色與冷暖色調轉換,音樂加字幕。看多了難抑厭煩之心,如一盆大鍋菜,串了味。中英日三國語言一起上陣,古代近代現代輪流切換,難免有混亂之感。情節也太牽強,很多鏡頭重複或者沒有意義。    
  影片中插了很多《枕草子》的片斷,清少納言穿著紅衣,兩顆眉畫得像蠶一樣掛在臉上。 
  為此我特意又在網上搜索,工夫不負有心人,搜到了林文月譯《<a href="http://groups.msn.com/ch99i85dbhbp2gvakaouvn9ml5/page38.msnw">枕草子</a>》全本,如獲至寶。花了大半天功夫,整理成doc文檔,準備列印裝訂,滿足一下我的出版欲。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005360/

以肉為紙,以欲當筆2007-04-04
 
  無休止地追問欲望,無休止地懷疑肉身,脆弱並風聲鶴唳。在重複寂寞的夜晚,選擇複述複雜的哲學和人生問題,似乎是螳螂擋車。    
  同性戀、作家和出版商、三角情人關係、語言、書法、佛洛德模式下的童年烙印、命運的冥合、代際傳遞……彼得格林納威,據說是英國新潮電影的先鋒導演。對於我們來說,電影不僅起著消磨時間的作用,它還是一個可以求解的算術題,但人生往往並不可解。主流的人生是一個噩夢,但是刻意的戲劇更緣於一種內虛。    
  回到《枕邊禁書》,剔除任何故意的效果。回到佛洛德式童年的那個母題,剔除用毛筆在裸露的皮膚上書寫式的所有的噱頭。我想討論若干陳舊的話題。    
  父親書寫于女兒,情人書寫于愛人,母親書寫于女兒,我們把這種無處不在的書寫稱之為普遍現象,儘管形式新巧,但其本質仍是一個樸素的事實:無論是一千年之前的清納少言還是28歲的諾子,她們都需要找到心靈的一個出口,書法和寫書,就是寫作的內容和形式。    
  文字的快樂和肉體的快樂,是這兩個相隔一千年的女人所共同追求的快樂。在《枕邊禁書》裡,肉體之歡後來成了表達的一個信使,而一旦信史的工具關係成立,悲劇也就因此誕生,最後把美好的性和肉體一併摧毀。這條解釋路徑推導出來的樸素結論是肉體的歡愉應該有它自己的獨立性,它不應該成為其他關係的附庸,包括代表心靈的文字在內。    
  但這個結論,並不是歷史邏輯。按照我的理解,歷史上的肉體關係,從來都是作為附屬品而存在的,比如金錢、地位、婚姻、愛情。西方的性解放,猶如一場正面戰場的大會戰,而東方的呢?《枕邊禁書》試圖探討在東方語境下的這一問題。但我們依然看不到一個明確的態度,彼得格林納威目光游離。在生命的本能和靈魂的出口之關係上,他猶豫地將他們優美、迷幻地結合在一起。究竟是通過是書寫來控制人生,抵達自在的狀態,還是通過肉欲來升騰情緒,感觸瞬間的終極之光?這是一個疑問號。    
  身為一名東方男子,我常常在迷離的狀態中沉思這些,偶感迷惑,永無正解。也許,猶豫才是人生的常態,充滿著混沌和動盪,儘管我們自己的生命看上去依舊百無聊賴沉如死水。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141304/

書寫和欲望  2007-02-16 

  上帝起初用泥土造人時,也繪上眼鏡、口唇、性徵,然後寫上名字,以免那人忘記。這句在電影中反復出現的話,成了由來。 
  在我印象裡,日本有兩個名垂千古的女作家,而她們的作品仿佛放在了日本文學天平的一側,與另一側的其他古今的日本作家抗衡,一個是紫式部的《源氏物語》,另一個就是清少納言的《枕草子》。 
  彼得格林納威,英國新潮電影的先鋒,對他的關注開始於那部《廚師、竊賊、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戲劇空間中的調度,象徵色彩的運用,格裡亞諾的服裝設計,情欲題材的把握令他在眾多英國導演中獨樹一幟,那部片子關於食色。 
  當格林納威與枕草子相遇,那會是怎樣?!西方導演在那幾年對東方題材的興趣極高,但是找到之間的契合點並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卻不是每個都能做得精彩,格林納威就將這個帶著人性荒誕面的復仇故事嵌入到東方題材的內核,使之散發著導演獨到的詭異又痛快淋漓的個人風格。這種多元化的融合與表現方式在異樣中透露出獨特氣質,難怪被眾多人歸入20世紀必看的十部後現代主義影片。 
  再說片子本身,書寫無疑是這部片子表現極致的東西,確切地說是在人體上的書寫,諾子由於幼時的薰陶,無可救藥地愛上了被人在身體上寫字,並簽上所寫者的名字,她愛《枕草子》並如清少納言般敏感,與作家父親一起長大的她覺得各種紙張的香味像皮膚的氣息,或倒置,皮膚對她來說就是最好的紙張。在肉體上書寫開始仿佛是一種癮,單純的紀念,沒有其他目的與企圖,為了紀念她的父親,還有清少納言,她結交各種令她體會到在身體上書寫的樂趣的情人,而那些情人對她來說,卻是模糊的,只有當時書寫時的滿足感。 
  直到她遇見謝朗,一個翻譯家,當她發現謝朗與多年前他父親的遭遇近乎相同時(由於希望自己的作品出版而和同性出版商發生關係),她與謝朗相識後並與之相愛,謝朗也瘋狂愛上肉體書寫。 
  在我看來,整個故事的轉折出現了,出版商從來看不上對其沒有好處的作品,為了達成諾子紀念父親而成為一名作家的心願,謝朗主動提議諾子將自己作為紙張,在他身體上書寫,並將這“作品”赤裸地帶到出版商面前……從此,諾子的角色發生了轉換,那之前她是紙,之後她是筆,這句在影片中帶有明顯情節轉折意味的句子,令人意猶未盡。 
  當像伊萬麥克格雷這樣的肉體被寫滿了本來形式感極強並意味深長的日本書法時,我想誰也逃不過這誘惑,出版商同意出版,但出於嫉妒,諾子放棄了與謝朗合作的關係,另找了其他男人每人一卷來完成她的十三卷書,但發現,她終於找到了那個理想的書法情人——謝朗,當她走出被書寫的命運時,她卻陷入愛情中……諾子的嫉妒與尊嚴,矛盾與彷徨令謝朗殉情。死後謝朗寫著《枕草子》的屍體被出版商從墳墓裡挖出,並將人皮剔下做成書。這樣的行徑令諾子無法容忍,她繼續她的十三卷書,並開始她的復仇計畫。 
  出版商已經無法容忍欣賞沒有文字的男體,首卷、無邪之卷、癡漢之卷、無能之卷、暴露之卷、……青春之卷、秘密之卷、沉默之卷、出賣之卷、新生之卷(錯誤開始之卷)之後是復仇之卷,出版商因為嫉妒貪婪與好奇死於仇恨的剃刀之下,諾子得回由謝朗人皮做成的《枕草子》將之埋于梅花之下,那年她28歲,距離清少納言寫《枕草子》剛好一千年。 
  格林納威電影裡的女性似乎逃不出復仇的命運:竊賊妻子在沉默中的爆發,一槍解決解決了殺了自己情人的餮客丈夫;諾子借第十三卷復仇之書的剃刀終結了出版商。這樣的復仇壯烈而帶有儀式的特點:情人被廚師做成大餐逼迫強盜丈夫食用;為了得回用心愛的人的皮做成的書,策劃了十三卷書引誘好奇而色欲薰心的出版商。女性在影片中的地位耐人尋味,在馴服、隱忍、被動之後覺醒、爆發的路子上行進,抗爭總是在悲劇發生之後,自覺主動抗爭意識的缺失令故事總是淪入更深層的壯烈悲劇中。 
  格林納威電影中的人物帶著明顯的戲劇特點,激動而強烈,性格分明,形式感極強。他在電影中進行的討論也耐人尋味,《情欲色香味》中的食與性,《枕邊禁書》中的文字、書寫、身體,在身體這種介質上書寫,將文字這種作為思想的物質存在的東西呈現在身體之上,一種強加與一種隱現,開始時諾子習慣地接受在她身上書寫文字的男人,到她主動挑選男人在他們身上書寫文字來完成計畫,這種態度與角色的轉變,正呈現在被寫與寫之間的互換之中,作為介質的身體和作為思想的文字在電影中結合得天衣無縫幾近完美驚豔不斷。 
  還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不時出現的重疊鏡頭,將書法文字與情境畫面緊密結合,帶有解說意味。而畫中畫鏡頭的運用更是新鮮獨到,將一件事件的前後過程的不同片斷同時呈現在畫面之中,或者將具體環境呈現在大畫面中,將環境事件呈現在小畫面中,或者將現實事件呈現在大畫面中,將主人公聯想呈現在小畫面中。這種表現手法的運用在一定的時間內極大地擴大了影片的內容與廣度,表現形式的獨特也令人眼前一亮,格林納威的先鋒性不可小覷。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124553/

鵝毛筆(Quills)------薩德侯爵的創作歷程
 
    這部美國電影敘述著備受爭議的情色作家薩德侯爵最後在監獄中的日子,極具風格化的攝影和運鏡,在加上極度聳動的情節發展,讓這部片都成為十分具有爭議性的電影,不但提供人性解析一種全然不同的解讀方式,更震撼的呈現出薩德侯爵的創作過程和動機。
   這部片的劇情大綱--------【鵝毛筆】敘述由傑佛瑞洛許飾演的情色文學作家馬奇斯,因其著作之文字不當而被囚禁在教堂的瘋人院,而教堂內的洗衣女僕凱特溫絲蕾,則暗中偷渡他的作品在巿面上出版,馬奇斯的著作舉世嘩然,立刻引起軒然大波,主教憤而下令嚴禁,同時派遣當時德高望重的科學家(麥可肯恩飾)調查此事,並賦予他感化男主角的重任,此舉不但使庇護男女主角的教士(傑昆菲尼斯飾)受到牽累,這對男女的曖昧情誼也因此大受責難。
    這部片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導演將這位備受爭議的薩德侯爵創作動機,賦予極具人性化的解讀, 在還沒看這部片之前,我已經看過薩德侯爵的小說改編的索多瑪120天,不僅讓我看的難以下嚥,更是對裡面的變態行徑極為厭惡,不過看過鵝毛筆之後,對於索多瑪裡面所敘述的情節和對話, 卻有了全然不同的觀感和想法。
    在鵝毛筆中,讓我看到薩德侯爵在外表和內在看來瘋狂,甚至不屑一顧,其實內在卻不斷有對人性的深刻體認和描述泉湧出來,看似淫穢邪惡的文字言語,卻血淋淋的見證身陷內心痛苦中的垂死掙紮,被禁錮在瘋人院的情色作家,卻很諷刺的反映出監獄外的他人的瘋狂舉動,其實和他所寫的淫穢小說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導演將這一個十分有意思的主題很細膩精妙的融入這個讓人匪夷所思的精彩佈局之中。
    本片所精心設計的反諷的角色對比,實在讓人不由得反覆咀嚼,那位教士表面上以神的使者自居,實際上卻被科學家瘋狂的暴力行為所控制,科學家的變態虐囚的行徑,以及囚禁女孩做為性奴隸的行為,和他極力否決薩德侯爵作品的行為極為矛盾,他們表面上極力想要詆毀薩德侯爵所留下的作品,可是相當諷刺的地方是,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和行為,卻又與他們所詆毀的小說情節極為類似,這種行為和想法之間相互矛盾,正代表著人性深層潛意識,和外表所堅持的道德觀之間的牴觸和衝擊,這種抵觸的想法卻出現在自己行為的表現之中,成為整片十分有意思的弔詭。
    另外本片也揭露出薩德侯爵看似瘋狂卻還是保有善良的人性,在這邊就不透露劇情發展了,本片是透過薩德侯爵、教士、和科學家的角色發展來建立出強而有力的張力,越到後面越能感受到角色心中垂死的掙紮,以及殘酷變態的劇情之中,人性化的黑暗訊息,不僅揭露出人類在人性的本能中瘋狂黑暗的一面,導演更將這個黑暗的一面,合理化成為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從這一點看來,欣賞薩德侯爵的作品,就是見證人類最黑暗的一面,也是面對每個人人性中的黑暗面,本片中女主角的一句話::“我只有將自己想像成淫穢角色, 才能體會到如何成為好人”正是將人性黑暗罪惡對人類的重要啟示,作了一個十分有意思的注解。
    這部片飾演薩德侯爵的Geoffrey Rush瘋狂的舉動,極為煽情的言語和肢體動作,都在在吸引住觀眾的目光,一舉手一投足都如同薩德侯爵在世,唯妙唯肖的程度實在讓人驚艷,幾幕情緒崩潰戲更是牽動人心,本片的男配角Joaquin Phoenix也是表現的十分出色,呈現出慾望和道德間的痛苦掙紮,而表現於外的舉動和內心無法控制的情慾相互拉扯,而最後做出的震撼舉動,更是讓人悲嘆不已,就不透露這段我認為整部片看來十分震撼的段落了,推薦給喜歡劇情片的朋友囉。
http://www.wretch.cc/blog/d5f6h/9100737
 
惡魔與真理相對抗

「鵝毛筆」(QUILLS)是菲立普考夫曼(PHILIP KAUFMAN),改編自兩百年前拿破崙時代,情色文學作家薩德(SADE)侯爵生平故事的電影。在惡魔與真理相對抗同時,又將情慾與宗教道德做了一番徹底的顛覆。
薩德侯爵放浪行駭、熱衷情慾、黑暗中探索奔放罪惡的邊緣,卻消聲匿跡的被迫待在夏綠頓療養院,渡過他最後的十年。在療養院內的薩德仍不放棄創作。幸得療養院年輕考爾麥神父的允諾,以創作為疏通管道,藉以發洩其荒誕不經的幻想,進而治療內在心靈。然薩德卻成為對抗迫害的狂人,在善良又純潔的洗衣女馬德琳幫助下,暗度陳倉將作品於市面上出版。此外並帶領精神病患演舞臺劇,以情色喜劇雙重的構思來諷刺墨守成規老醫生羅伊卡勒的老少配。
然而輿論和外力權勢的壓迫並未擊垮他,反而更激勵他創作的泉源。讓在療養院的洗衣女感受情慾的快感,讓老醫生的小妻子感受戀愛自由的可貴,讓神父在馬德琳愛的告白後陷入深淵,更甚至在洗衣女死後,在夢境中姦屍馬德琳。療養院內的瘋狂事蹟,隔牆療養院外也為之瘋狂。宗教被挑戰、性別被漠視、階級的不平等也瀕臨潰堤,直到羅伊卡勒老醫生憤怒地奪走薩德平生最重要的鵝毛筆。
一隻鵝毛筆展開了一場悲慘的鬥爭。在沒有鵝毛筆、紙及墨水下,薩德改以雞骨、葡萄酒、床單寫作。把床收掉,房間空無一物,薩德割破手指寫在衣服上,在神父面前演出全裸的畫面,到最後完全監禁以糞便完成最後一篇創作。舌頭被割下,到死也不肯吻十字架而吞食下去。最後,讓惡魔戰勝真理的神父在殺了薩德後精神崩潰,成為第二個薩德,成為第二個為鵝毛筆瘋狂的薩德。
薩德侯爵說:〔我沒有創造世界,只是記錄它〕。爭取言論自由及創作自由,情色與壓抑、道德與暴力驅使下,世界仍然轉動著。鵝毛筆可為陽具的表徵,在父權的社會中代表威嚴。許多瘋狂怪誕的作品並不需要一個合理的解釋。從言語及寫作充分的挑逗中,我們看到了薩德的影響力,也看到市面上到處充斥的色情小說及漫畫,這不是禁止或分級所能阻止的現象,而是一種動物性本能,情慾藝術的所在。薩德戲劇性的一生,不斷的挑戰道德的禁忌,不斷將充滿腥羶的靈魂視為堅定膜拜的對象。他用沾滿血腥的手,來告訴世人:[整個世界都是我們的。沒有任何生物可抵抗我們,我們足以毀滅這個世界。]如此狂傲的一位情色作家啊!越猥褻越是愉悅/踰越,就在他略帶神經質敏感的個性中,玩弄著毀滅性的危險遊戲。
這樣傳奇人物在十八世紀拿破崙時期遭受排擠,同樣將舞臺搬到現代,也一定是個倍受爭議的情色作家。在他揮灑鵝毛筆創作的時候,也是現在每一位作家寫作的時候。如果有一天沒有了筆,是否也與薩德侯爵一樣如此的瘋狂?想必是的。薩德侯爵在色情與情色之間遊走,於慾望的空間主宰一切,隨心所欲地奔向敏感帶,在在的顯示被壓迫後的極端抗爭。這樣酷似英雄性的悲劇人物,足以讓人動容。劇情的安排在精神療養院,但精神病患的暴力傾向,隨著腦袋乘風而行,這樣觸目驚心、屢屢出錯的場面,是否也值得我們深思?
神父單純的宗教信仰撞擊了薩德的狂妄,更是戒律與愛情的糾結。而那可憐的考爾曼神父,卻讓薩德推至另一個深淵。在薩德死後,仍繼承薩德的精神,伴隨著鵝毛筆書寫療養院終身監禁的人生,這無疑是道德被推翻,宗教被賤蹋的表徵。
鵝毛筆不再是動人的詩篇,而一齣血淚控訴的自由啊!!良知在擺盪、壓抑被考驗的沈淪。
http://blog.sina.com.tw/4364/article.php?entryid=11359&pbgid=4364
 
菲利浦考夫曼   
 
  在浩如煙海的當代美國電影導演中,菲利浦?考夫曼(Philip Kaufman)算得上與衆不同,他既不依從于主流好萊塢的種種教條規範,又與獨立制片的新潮青年拉開距離,從題材到挑選演員都有一套特立獨行的准則。雖然2000年花費心血推出的影片《鵝毛筆》在奧斯卡最終石沈大海,但其中的驚世駭俗還是掀起了世界影壇一片滔天巨浪。  
  衆人皆醒我獨醉  
  生活在美國、尤其是從小浸泡在美國主流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很難不被主流文化無所不在的強大力量所吞噬和融化,但菲利浦?考夫曼似乎是個例外。1936年出生于芝加哥的他,是家中唯一的孩子,祖父原是居住在德國的猶太人,原本想從事新聞工作的父親結果成了一位商富。受典型美國中産階級家庭養份灌溉的菲利浦?考夫曼學業一帆風順,從芝加哥曆史系畢業後,他到劍橋法律學院攻讀了一年的課程,後又回到芝加哥大學曆史系完成碩士學位。
  60年代,菲利浦?考夫曼攜妻帶子到歐洲旅遊,正是這一段奇異的歐洲生活使他要成爲曆史教授的信念發生動搖。在法國,菲利浦?考夫曼看了相當多的異質于美國商業片的歐洲片,尤其感受到法國新浪潮和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影片對他心靈産生的沖擊。也是從那一時期他決定轉行拍電影。他也不止一次地提到伯格曼、帕索裏尼、德西卡、戈達爾、特呂弗等人的名字,甚至在《亨利和瓊》中還挑選了布努艾爾的《一條安達魯狗》片段以表示對大師的敬意。
  他的第一部影片是和朋友合作的《金酒杯》(Goldstein,1964年),就像畫家平時畫速寫,作家積累寫作素材,菲利浦?考夫曼把日常對生活的觀察和積澱創造性地運用在了處女作中。影片中有一個段落描繪的是一群街頭的流浪漢站在街角百貨商店明亮的大櫥窗邊,看著店裏擺放的的電視上正在播放肯尼迪被刺的新聞。電視節目是藝術處理,而步履蹣跚的流浪漢則是生活中的原型。
  菲利浦?考夫曼迄今共拍攝了15部影片,也就是說,65歲的他並不是一位多産的導演。像庫布裏克一樣,他是完美的頑固追求者。他對劇本的挑選極爲苛刻,他認爲故事是第一位的,沒有故事就等于沒有一切,他對那些拍成花俏的MTV名片式的影片表示不屑,因爲美麗的泡沫在退潮之後就會蹤影全無,而留下來的還是固態的物質,比如骨架,比如血肉。因此,他的許多影片都是改編自文學作品,與文學的聯姻保證了劇作的質量。他的妻子羅斯?考夫曼是他親密的合作夥伴,他們一起擔當了他大部分影片的編劇工作。他也曾爲喬治?盧卡斯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影片編劇。
  菲利浦?考夫曼全然不顧好萊塢幾十年來形成的強大的明星體制,他拍片不願啓用明星,因爲在他看來,明星百萬富翁的生活和氣派讓他們難以擺脫金錢的氣味。就像他勇于挑戰自我一樣,他也希望演員能夠突破自身的限制。如果當時他忌諱朱麗葉?比諾什的初出茅廬,我們也就不會在《布拉格之戀》(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1988年)中欣賞到一位如此優秀的演員的精彩表演。
  按照自我意識行事雖然容易保持自己的風格,但很難得到美國大制片廠的支持,對于識時務者爲俊傑的大部分好萊塢導演,依照牌理出牌是鐵打的事實,而菲利浦?考夫曼卻另有想法,他不准備爲了妥協拍片,他甚至願意在家守株待兔地等掏錢讓他隨心所欲拍片的人自動到來,好在他有一個頗有頭腦的兒子彼得給他當制片。 
  醉翁之意不在酒  
  1988年,《布拉格之戀》使菲利浦?考夫曼的名聲如日中天,可兩年以後的影片《亨利和瓊》(Henry & June)則遭到了上至美國電影協會,下到影評界的一致貶斥,而且由于影片中過多的性愛暴露鏡頭與毫不掩飾的女同性戀場面,影片被定爲美國電影史上第一部NC-17級別的影片(17歲以下人士禁止觀看),後來導演本人到華盛頓抗議,換來的結果則是改定爲X級(色情影片),也就是在一般院線不得放映,只能在X級院線放映,但是在家庭錄像及影碟發達的90年代,X級院線的觀衆可想而知地寥寥無幾,影片票房遭到嚴重影響。
  《亨利和瓊》講述的是作家亨利?米勒和妻子瓊以及女作家安娜易斯之間微妙而複雜的感情糾葛,其中的性愛場面並不是故弄玄虛的虛張聲勢,而是出于呈現人物真實思想面貌的必要輔助手段。包括今年鬧得沸沸揚揚的以色情文學作家薩德爲主人公的影片《鵝毛筆》,看似和性有關,實則講述的是關于人的自由言說權的問題,同時鞭撻了那些每日津津樂道于性話題,而又冠冕堂皇地禁止公開討論性問題的官僚僞善作風。菲利浦?考夫曼認爲,與性題材相比,目前建立在黑幫片、警匪片、恐怖片之上的脆弱的暴力文化更值得人們深切反思。
  在迪斯尼影片的宣傳海報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廣告詞:“影片適合各種年齡的兒童。”而菲利浦?考夫曼的影片不僅不適合兒童,甚至那些被傳統審美禁錮思想的成年人也不是他理想的觀衆。他曾說:“如果你只喜歡按你的口味制作出來的電影,如果你只喜歡那些讓你眼花繚亂、頭暈目眩的影片,那麽我可以自豪地對你說,我的電影不是給你看的。”
  嚴肅藝術、政治及人性解放的話題是菲利浦?考夫曼熱衷的題材,他喜歡把主人公放在一種極端的體驗中,不顧後果地去挑戰傳統的道德規範,挑戰守舊的神經末梢,讓他們去煽動、顛覆、誘惑,在感受美好燃燒的同時也永無止境地沈淪。因而他影片人物的對白總帶有脆弱的敏感,細膩的感觸,正如歐洲影片一如既往的特質。他又融尖刻與華麗、幽默與妄想、寓言與童話于一體,在古典樂、爵士樂、拉丁音樂、捷克民間音樂等生動而豐富的音樂形式的伴奏中拼貼出一副瑰麗詭異的人間圖景。
  有人說:“我看到了所有的這一切,我經曆了所有的這一切,而你從我這裏知道了它們。”或許我們可以說:我們從菲利浦?考夫曼的影片中知道了他的一切。(作者:周雁) 
  導演年表: 
  Twisted 熄燈追緝令 (2004)
  Quills 鵝毛筆 (2000)
  Rising Sun 旭日東升 (1993)
  Henry & June 亨利和瓊 (1990)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布拉格之戀 (1988)
  The Right Stuff 太空先鋒 (1983)
  The Wanderers 火拼戰車 (1979)
  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人體異形 (1978)
  White Dawn, The (1974)
 編劇年表:
《奪寶奇兵4》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gdom of the Crystal Skull (2008)
《旭日追凶》 Rising Sun (1993).....(screenplay)
《情迷六月花》 Henry and June (1990).....(screenplay)
《聖戰奇兵》 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 (1989)
《布拉格之戀》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1988)
《太空英雄》 The Right Stuff (1983)
《奪寶奇兵》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
《火拼戰車》 The Wanderers (1979)
《不法之徒邁?韋爾斯》The Outlaw Josey Wales (1976) 
演員年表:
《舊金山電影傳奇》 Fog City Mavericks (2007)
《人體異形》 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1978)
 
薩德侯爵>維基百科
 
薩德侯爵肖像薩德侯爵,全名唐納蒂安?阿爾豐斯?弗朗索瓦?德?薩德(Donatien Alphonse François Sade, Marquis de Sade,1740年6月2日出生於巴黎,1814年12月2日逝世于巴黎附近)是一位法國貴族和一系列色情和哲學書籍的作者。他尤其由於他所描寫的色情幻想和他所導致的社會醜聞而出名。以他命名的薩德主義是性虐待的另一個稱呼。 
生平
薩德出生於一個古老的、敗落的法國南部貴族家庭。他的母親是法國王室的波旁王朝的一個遠親,曾經當過孔代親王妃的高級女侍,他本人即出生於孔代親王在巴黎的宮殿裏。在這裏他度過了幼年。他的童年部分在巴黎,部分在普羅旺斯度過。10歲到14歲他在巴黎的路易大帝學校(Collège Louis-le-Grand)上學,此後他進入了一個只有高級貴族才進得去的軍官學校。15歲時他成為候補軍官。16歲時他參加了七年戰爭並多次被提升。
為了改進他的經濟狀況,薩德侯爵于1763年與瑞內?佩拉吉?德?孟特瑞爾(Renée Pélagie de Montreuil)結婚,孟特瑞爾出生於一個不十分高貴,但非常富有的貴族家庭。兩人可能有三個孩子。1764年薩德的父親死後,他繼承了他父親的與瑞士交界的三個省的榮譽總督的職務。
薩德婚後所獲得的財富使得他可以開始他醜聞昭著的生活。他的生活遠遠跳出了當時法國貴族的放蕩主義所容許的範圍。據聞他多次虐待非常年輕的妓女和他家裡的男女傭人,後來與他的妻子一起虐待家裡的傭人。
由於有一個叫羅希?凱勒(Rose Keller)的人控告說薩德鞭打了她,薩德被捕。但薩德向凱勒付了一筆錢後凱勒撤回了她的控訴。
1769年薩德寫了一本去荷蘭的遊記。
1772年馬賽的妓女控告說薩德用糖裏摻的麻醉品藥倒她們後強迫她們進行群交合雞姦。薩德被告,並被缺席判處死刑。薩德逃往意大利。他在那裡又寫了一本遊記(1775年印刷)和一本關於羅馬、佛羅倫斯和那不勒斯的書(1776年印刷)。
薩德在出逃時又拐騙了他的一個做修女的妯娌,這樣一來他的妻子家裡也與他斷裂了。他的丈母娘獲得了一個國王通緝令(lettre de cachet)。1777年薩德返回巴黎時因此被捕並被關押,但他被判處的死刑卻于1778年被取消了。
1784年薩德越獄未遂後被關押到巴士底獄,他在這裏被關押了五年半。這段時間裏是薩德寫作上最有成就的時間。他在巴士底獄內可以隨便借書、買書和讀書。由於他的作品從哲學和習俗上都非常與世俗格格不入,因此他多偷偷地寫。為了節約紙張不被別人發現,他寫的字非常小。
1789年巴士底獄被攻前數日薩德向外面示威的人叫:「他們在這裏面殺被關的人!」可能他的這些叫喊導致了巴黎公眾攻佔巴士底獄。巴士底獄本來是一個關貴人的監獄,薩德在裏面讓外面給他送飯,他的房間裏的傢具都是他自己布置的。
巴士底獄被攻破後薩德立刻被轉移到一個瘋人院,他的妻子藉機與他離婚。
1790年薩德在法國大革命中被釋放。雖然他是貴族出身他參加了極端的雅各賓派,宣揚烏托邦的社會主義理想,但他拒絕交出他的家庭在普羅旺斯的宮殿和家庭財產。1793年他逐漸脫離了當時的政治主流,再次被捕並被判死刑。這次薩德被關押了一年多,但1794年7月28日羅伯斯庇爾被推翻後他逃脫了斷頭臺。三個月後他被釋放。此後薩德窮途潦倒,不得不出賣他的家庭佔有,幹雜活,他寫的作品賣不出多少錢。
1801年拿破崙上臺後薩德因為寫了《於斯丁娜》和《于麗埃特》未經審判被關押。1803年他被稱瘋狂再次被關入瘋人院。在那裡人們對他不錯。他可以寫任何他想寫的東西。他在這裏寫了他的自傳式小說《香閣侯爵》(La Marquise de Gange,1813年印刷)、《薩克森王妃布倫瑞克的阿德萊德》(Adélaïde de Brunswick, princesse de Saxe,1812年印刷)和《巴伐利亞的伊莎貝拉秘史》(Histoire secrète d'Isabelle de Bavière,1813年印刷)。他還組織瘋人院裏的瘋人演了好幾齣戲。1814年薩德侯爵逝于瘋人院內,享年74歲。
文學創作
1769年薩德開始寫作,他一開始的業餘創作都是些遊記。入獄後他開始加強他的寫作。1782年他寫了《一個牧師和一個臨死的人的對話》(Dialogue entre un prêtre et un moribond 1782)。在這篇作品中,那個臨死的自由主義者能夠說服牧師虔誠的生活是無意義的。
他的未完成的小說《索多瑪一百二十天》或《放縱學校》是1904年才被發現的,直到1909年才發表。這篇小說是他在獄內寫的,其中他描寫了一百二十天暴亂的性生活,其中包括各種對被綁架的或被奴役的男女青年的性行為。1975年皮爾?保羅?帕索裏尼將其情節轉到意大利法西斯統治時期後拍成電影。1997年的一個萬維網遊戲也使用了這部書中的情節。
1791年薩德發表了《喻美德的不幸》,這是他同年發表的《瑞斯丁娜》的一個早期的版本。在這本書裏他描寫了雖然所有不幸依然相信美德的瑞斯丁娜的生活。1796年他又補充了《于麗埃特》,于麗埃特是瑞斯丁娜的妹妹,是一個妓女和罪犯,她生活放蕩不羈卻很幸福。1797年兩本書被重新加工後匿名發表。這個新版本共10卷,4000頁,裏面有上百銅板雕刻的插圖,其名字是《新的瑞斯丁娜和于麗埃特的故事》。
大革命期間的作品有《阿麗娜和瓦爾古》(Aline et Valcour,1795年,其中他描寫了一個烏托邦的國家)、《閨房哲學》(La Philosophie dans le boudoir,1795年,其中包括政治諷刺品「法國人,假如你們想成為共和黨人的話就再加一把力吧」)、《愛之罪》(Les crimes de l'amour,1800年)和一系列話劇。在瘋人院裏他寫了自傳小說《香閣侯爵》、《薩克森公主阿德萊德?德?布倫瑞克》和《法國王後巴伐利亞的伊莎貝拉秘史》。
薩德最有名的作品是《閨房哲學》。在這本書裏他描寫了一個下午和此後的晚上一個貴族年輕淑女的性生活和哲學的啟蒙。其教師是一個女貴族,兩個男貴族和一個粗壯的農民。在必需的恢復休息的時間裏這四個主角探討哲學問題。其中尤其同性戀的、唯樂主義的、無神論的道爾曼色成為「不道德的教師」和薩德的替身。道爾曼色的哲學主題主要來自霍爾巴赫的強人論。薩德將這個理論理解為社會和精神的優秀者——即高等貴族——不顧一切地追求快樂的權利。
薩德作品中的色情部分寫得非常細膩,非常有幻想力,但許多性行為也很難想象可以做得到。薩德尤其喜歡描寫與暴力和疼痛相連的行為,即「薩德主義」的內涵。
薩德的哲學立場是無神論的、唯物主義的和道德相對論的。他堅信不論多麼不道德的行為在世界上肯定有什麼地方會被自然容忍或甚至被讚成。
可以想象的是薩德的文章始終受到檢察和封禁的威脅。比如1963年德國將他的《閨房哲學》列入「威脅青少年的作品」中(但後來又取消了)。
對今天的影響
到19世紀中為止人們避免提起薩德。波德萊爾是第一個重新發現他的人,同時性學家開始使用他的書作為學術研究的內容。他的書被重新發表。20世紀裏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尤其吉龍?阿波裏奈爾,非常多地引用他的文章。
馬克斯?霍克海默和西奧多?阿多諾在他們的著作中也尖刻地對待了薩德的作品和哲學思想。波伏娃和其他存在主義作家則從存在主義和從歷史觀點上來看待薩德的極端自由主義哲學。
由於他的作品中有大量性虐待情節,被認為是變態文學的創始者;後與同以形同被虐心理著稱的奧國作家馬索赫(Masoch)齊名,薩德主義(Sadism)與馬索赫主義(Masochism)合稱為「SM」,即是現今「性虐待」的代名詞。
作品
意大利遊記
牧師與瀕死者的對話(1782年)
愛之罪(Les crimes de l'amour)短篇故事集
索多瑪一百二十天或放縱學校(Les 120 Journées de Sodome ou l'Ecole du Libertinage,1782年) 美德的不幸(les malheurs de la vertu,1787年)
瑞斯丁娜,或喻美德的不幸(Justine ou les malheurs de la vertu,1791年)美德的不幸的最終版本
于麗埃特(Juliette,1796年)美德的不幸的姐妹篇
新瑞斯丁娜,或喻美德的不幸以及於麗埃特,或惡行的走運(1797年)美德的不幸最終實現對稱的版本
閨房哲學(La Philosophie dans le boudoir)
法國王後巴伐利亞的伊莎貝拉(1813年)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6%A9%E5%BE%B7%E4%BE%AF%E7%88%B5
 
情聖卡薩諾瓦Casanova’s Homecoming  (2002)
 
導演:傑可莫巴提亞托 Giacomo Battiato
演員:沙提凡諾亞寇席(Stefano Accorsi)泰瑞羅梅第(Thierry Lhermitte)克萊兒金恩(Claire Keim) 克莉絲提娜卡彭托迪(Cristiana Capotondi)
Casanova是何許人也?為何他的名字成為「情聖」的代名詞?卡薩諾瓦是歐洲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1725出生於義大利威尼斯,在威尼斯的街頭奔馳,在法律的邊緣遊走,足跡踏遍全歐洲,只為盡情活出生命的每一天。
他外表英俊、風度翩翩,是一流的小提琴家,集作家、詩歌、音樂、賭徒、冒險家之名於一身,尤其盡力扮演好情人的角色。他的風流韻事不斷,每一段愛情都絢爛無比、每一位女性都帶給他一段冒險,雖華麗濃烈卻十分脆弱…。本片華麗的宮廷場景設計及逼真的人物造型、一刀未剪大膽暴露性愛鏡頭,具有藝術收藏價值。  

亞瑟‧許尼茲勒Arthur Schnitzler著 情聖卡薩諾瓦 Casanova’s Homecoming  (先覺,2000)
內容簡介
  情聖卡薩諾瓦是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歷史上,也真有卡薩諾瓦這個人。他是危險的誘惑者,勇敢的冒險家。為了女人,他一次又一次把人生計畫和功名拋到九霄雲外。在他眼底,世間的榮耀與歡樂,比起將心愛女人追求到手的一夜激情,不啻浮雲與塵土。他是美女競逐的對象,女人見了他就自動投懷送抱。然而步入中年之後,他卻碰上眼前這個女人,對他不屑一顧。難道他真的老了?他不服輸。青春與老年之分不過是無稽之談,那是給喪志灰心的男人用的。別人只能聽命地接受老年的命運,而他卡薩諾瓦憑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要為自己贏得這個最年輕、最漂亮、最聰明的女人。他是大情聖卡薩諾瓦,男人中的男人,情人中的情人……
 
世紀情聖卡薩諾瓦回憶錄 法國家圖書館購進  中央社 2010年2月20日
 
法國國家圖書館買進知名威尼斯情聖賈柯莫?卡薩諾瓦(Giacomo Casanova)的回憶錄,外界原先認爲這部著作在二次大戰末期被炸毀。
卡薩諾瓦的回憶錄名爲“我的一生”(Histoirede ma Vie),這部3700頁泛黃的著作被發現裝在一打箱子內,這些箱子在1945年盟軍轟炸德國前幾天,被搬到保險箱內。
法國國家圖書館館長普瑞弗斯特(Marie-LaurePrevost)告訴路透電視:“來比錫(Leipzig)在二次大戰被轟炸,這些箱子放在一家銀行內,後來有人在銀行地下室發現箱子。它們保存的很好。”
普瑞佛斯特又說:“發現這些手稿時,每個人都很激動。連邱吉爾也問,手稿是否未受到轟炸影響。”
法國國家圖書館以約700萬歐元買下這本回憶錄。卡薩諾瓦在1789年擔任圖書管理員時,開始撰寫這部著作。
法國國家圖書館負責人拉辛(Bruno Racine)說:“卡薩諾瓦的手稿是法國國家圖書館買進最重要的著作。... 以文化與遺産觀點來看,當然也是圖書館的重大事件
 
卡薩諾瓦>維基百科
 
賈科莫?卡薩諾瓦(Giacomo Girolamo Casanova,1725年4月2日-1798年6月4日),極富傳奇色彩的意大利冒險家、作家、「追尋女色的風流才子」。18世紀享譽歐洲的大情聖。生于意大利威尼斯,卒於波希米亞的達克斯(現捷克杜克卓夫)。
有關于卡薩諾瓦許多人都會將其與拜倫的小說/歌劇《唐璜》(Don Juan)相提並論,因爲他們同樣在一生中有著不計其數的伴侶。然而卡薩諾瓦終究不同于虛構的故事,唐璜只是一個傳說,而卡薩諾瓦則是真真切切的曆史。與唐璜中更加不同的是,卡薩諾瓦深愛著他所有的女人,並與她們長期保持著友好的關系。風流韻事也只不過是卡薩諾瓦豐富多彩的人生中某個章節。
卡薩諾瓦一生中最爲重要的作品當屬其窮盡晚年精力的創作《我的一生》(Histoire de ma vie),這部法語寫成的自傳式小說講述了卡薩諾瓦一生中的故事。選擇法語撰寫只因爲方便流傳的原因(中世紀法語是歐洲最廣爲流傳的語種)因此卡薩諾瓦在自傳的序言中也寫道:J'ai écrit en français, et non pas en italien parce que la langue français est plus répandue que la mienne(我用法語寫自傳而不用意大利語,是因爲法語比我自己的語言流傳得更廣。)。由此可見卡薩諾瓦預想到或試圖令自己的這部自傳經久流傳,爲了方便以後未知的讀者群而選擇了一種更爲普及的語言。此前另一位威尼斯的知名人物——劇作家卡羅?哥爾多尼(Carlo Goldoni)亦同樣選擇用法語書寫自己的自傳,或許亦對卡薩諾瓦産生了一定影響。雖然卡薩諾瓦撰寫的一些其他作品使用的都是意大利語,或許這位大情聖預知到了那些作品不會成爲曆史的紀念碑,然而自傳就另當別論。
爲輝煌做積累的日子(1725 - 1756) 
馬利皮耶羅街區卡薩諾瓦的父親蓋塔諾?吉塞佩?卡薩諾瓦(Gaetano Giuseppe Casanova)與母親紮內塔?法露斯(Zanetta Farussi)都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演員。1725年卡薩諾瓦誕生在這個位于威尼斯馬利皮耶羅(Malipiero)街區附近的家庭。卡薩諾瓦的家緊挨著聖薩穆勒教堂,這裏也是他接受洗禮的地方。然而有一種廣爲流傳的說法是卡薩諾瓦並非蓋塔諾所生,而是法露斯和威尼斯貴族麥克?格利瑪尼(Michele Grimani)所生,不論如何卡薩諾瓦母親在事業上的成功很大程度倚仗與格利瑪尼的幫助。對此哥爾多尼在他的自傳中寫下了自己的看法:「……一個既美麗又能幹的寡婦。」(……una vedova bellissima e assai valente.) 
聖薩穆勒教堂雖然在祖母瑪齊亞?法露斯(Marzia Farussi)的照料下,卡薩諾瓦幼時卻有些體弱多病。因此卡薩諾瓦的祖母時常帶他去參加一個女魔法師的表演儀式(一種密教教義esoterismo的表現方式)。年幼的卡薩諾瓦被這不可思議的表演所吸引,此後對于魔術的興趣及練習占據了他很長的一段時間。而魔術亦成爲了卡薩諾瓦追求異性時的利器,同時也是多次遭受牢獄之災的罪魁。
1732年卡薩諾瓦的父親蓋塔諾去世,臨終時他誠心托付格利瑪尼照顧他的家庭。此後卡薩諾瓦被送到了帕多瓦的寄宿學校接受教育。他表現出的聰明才智亦很快的得到了老師的喜愛,機智及永不滿足的求知欲都爲日後卡薩諾瓦縱橫歐洲上流社會打下基礎。而在卡薩諾瓦十一歲時結識的老師的妹妹貝婷(Bettine)也是他生平頭一次接觸年齡相仿的異性。在十六歲的時候卡薩諾瓦獲得了帕多瓦大學的畢業許可,這時他已經學習了道德哲學,化學,數學和法律等多種知識。而卡薩諾瓦對于藥物的興趣及學習亦使得卡薩諾瓦成爲一名小有名氣的業余醫生。
1740年卡薩諾瓦回到威尼斯從事法律文書工作,這時卡薩諾瓦已經變得像真正的卡薩諾瓦了(意大利文中Casanova一詞現解做風流才子,至于是否因卡薩諾瓦而起就不得而知了。)-身高(1.91m 根據1757年護照記載)和黝黑的長卷發。很快卡薩諾瓦結識了當時已經76歲高齡的威尼斯參議院議員艾維瑟?加斯帕多?馬利皮耶羅(Alvise Gasparo Malipiero),這位年長的議員十分中意卡薩諾瓦,並仔細的教授他醇酒美食以及在上流社會中應有的舉止。在卡薩諾瓦十六歲時,終于他體會到了生命中另一種樂趣-在某個夜晚首次體驗了性事的快樂。隨後卡薩諾瓦被征召入伍,成爲威尼斯的一個低級軍官。不久又從科孚(Corfù)被指派往君士坦丁堡。
1743年卡薩諾瓦佯稱完成了君士坦丁堡的任務返回威尼斯,不久他的祖母瑪齊亞去世。幾乎同時間因爲逃避兵役卡薩諾瓦被軟禁在聖安德烈(Sant'Andrea)大教堂,隨後在母親的幫助下卡薩諾瓦終于重獲自由,並將他帶到馬緹拉諾Martirano(即卡拉布裏亞 Calabria)的教會管制區工作。然而迫于地方的壓力卡薩諾瓦很快就遭到教會解雇,隨後他獨自一身去到了那不勒斯和羅馬。於1744年卡薩諾瓦獲得一份阿誇維瓦(Acquaviva)附近的西班牙主教助理工作,但因爲卡薩諾瓦不智的行爲很快遭到了解雇:在主教的官邸與人放縱。 
紀念碑因此卡薩諾瓦再次輾轉回到威尼斯,並在聖薩姆勒附近的劇院演奏小提琴賺取生計。此時蓋塔諾?卡薩諾瓦臨終托付的格利瑪尼已經同法露斯的結合,由此正式的成爲卡薩諾瓦的監護人。這也更加令人懷疑格利瑪尼才是卡撒瓦諾生父的傳聞。
1746年,一個突如其來的事影響了卡薩諾瓦之後的生活。在一次表演中的發生意外,危難時刻卡薩諾瓦救下了當時的威尼斯大貴族馬特奧?布拉加丁(Matteo Bragadin),爲了感激卡薩諾瓦的救命之恩布拉加丁將其收爲義子。而這正是上天提供給卡薩諾瓦進入上流社會舞臺的機會。
1749年卡薩諾瓦遇見了一生中與他有染的132個女人裏,唯一一個可以令他震撼、寢食不安且甘願爲其抛棄性命的女人(卡薩諾瓦自傳語)-海麗特(Henriette),一個爲了逃婚而匿名遊曆的艾克斯普羅旺斯(Aix en Provence)女貴族,在一次音樂會上的大提琴演奏令卡薩諾瓦如癡如醉並深深的愛上了她。雖然此後兩人相處不過短短三個月的光景,然而此後卻保持著長達二十年的通信聯系。
1750年6月,卡薩諾瓦在裏昂加入了共濟會(Massoneria)。這看起來並不是思潮上的吻合促使卡薩諾瓦加入這個具有烏托邦色彩的組織,或許希望更多的表現自己以及某些特殊的人才使得卡薩諾瓦加入共濟會。因爲富蘭克林等一些知名人士都是共濟會成員,而後來同爲共濟會成員的莫紮特也與卡薩諾瓦有著良好的關系。隨後卡薩諾瓦來到了法國人的首都巴黎這個令他在文學創作水平上有長足進步的地方。
此後卡薩諾瓦在巴黎,德雷斯頓,布拉格,維也納四處遊曆旅行,直到1753年再一次回到故鄉威尼斯。1755年7月25晚間已經30歲的卡薩諾瓦遭到逮捕。起先是懷疑卡薩諾瓦參與間諜活動,後來雖然間諜罪證據不足。可在行政長官們寡頭似統治手段下卡薩諾瓦依然被判入獄5年,罪名是公衆場合使用障眼法(魔術),囚禁于國家總督監獄。
成功步入歐洲上流社會(1756 - 1774) 
卡薩諾瓦肖像17881756年11月的頭一天,卡薩諾瓦組織數名囚犯並脅持一名教士越獄成功。而這一系列的計劃甚至是卡薩諾瓦在入獄前已經想好的逃獄策略。(參見Histoire de ma fuite des prisons de la République de Venise qu'on appelle les Plombs自傳《我的曆史》-威尼斯國家監獄的逃亡曆程)隨後卡薩諾瓦確定了北方的逃跑路線,一行人經波爾查諾、慕尼黑迅速逃亡。在到達奧格斯堡後卡薩諾瓦釋放了患病在身的人質教士,隨後經由斯特拉斯堡到達巴黎,到達巴黎的時間是1757年1月5日這恰巧是羅伯特-弗朗科斯?達明斯(Robert-Francois Damiens)在凡爾賽刺殺路易十五的日子。
經過了兩個多月的逃亡後卡薩諾瓦終于徹底的重獲自由,而後他再次投入到自己所擅長的上流社會舞臺。這時卡薩諾瓦結識了富有且脾氣古怪的女貴族珍妮?蒂烏(Jeanne d'Urfé1705—1775),而卡薩諾瓦極度的個人魅力以及花哨的魔術表演使得女貴族被徹底征服。在珍妮處獲得了足夠的資本後卡薩諾瓦在法國推行樂透(Lottery)彩票,因此也在法國金融界小有聲望。並使得他在法國貴族圈有著良好的聲譽,有人甚至聲稱樂透給普通百姓帶來了希望。
直覺一直是卡薩諾瓦"混迹"於歐洲舞臺一個重要法寶,在1758年1月27日卡薩諾瓦從法國政府得到了一份從事秘密工作(間諜)的委派。同年9月在貝爾尼斯樞機主教的授意下,卡薩諾瓦僅用了一個月時間就順利的完成了前往荷蘭的秘密任務,並得到法國政府的信賴。
1759年卡薩諾瓦與他的威尼斯朋友古斯蒂尼婭娜?維尼發生關系並導致其懷孕,古斯蒂尼婭娜的父親是英國人,母親則是意大利耶穌十二門徒家族成員之一(地位更高於任何威尼斯貴族)。隨後卡薩諾瓦在一位名叫勒尼?德梅(Reine Demay)的介紹下從事助産士的工作(主要負責墮胎)。因爲在當時社會墮胎是一種違法行爲而遭到了路易斯?卡斯特-巴加奇(Louis Castel-Bajac)的勒索,否則將對其進行控告。後來所幸卡薩諾瓦幫助其墮胎的女孩放棄了墮胎打算,並在當地庇護她的修道院中産下一名女孩。勒索一事也就不了了之。這時卡薩諾瓦的樂透獎券亦出現了問題,因爲其投資的海運貨物在戰爭中沈入海底導致了卡薩諾瓦進入了破産者的行列。因爲無法支付樂透獎券的獎金,卡薩諾瓦在1759年因債務問題被收壓監獄。幸運的是,依靠富有的貴族珍妮?蒂烏這名身份顯赫的朋友幫助,卡薩諾瓦免去了牢獄之苦。
而後繼續著遊曆的生活。荷蘭,瑞士,熱那亞,佛羅倫薩直到羅馬到處可見卡薩諾瓦的蹤迹。1760年卡薩諾瓦來到了他的兄弟吉奧瓦尼(Giovanni)處居住,他是畫家拉斐洛?門格斯(Raffaello Mengs)的學生。不久後卡薩諾瓦受到羅馬教宗克雷芒十三世的接見並受封騎士稱號,這時卡薩諾瓦終于可以堂而皇之的稱自己爲騎士,並開始著屬于自己的騎士生活。此前卡薩諾瓦喜歡被人稱爲塞恩加爾騎士(Jean-Jacques, Chevalier de Seingalt)。在某些場合他也稱自己爲法露斯伯爵(Count de Farussi既使用其母親未婚時的姓氏)。隨後的1761年卡薩諾瓦代表葡萄牙參加了奧格斯堡和平會議,期間法國同意組織結束英法七年戰爭。
1764年卡薩諾瓦有幸遇到了當時威震一方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並提供給卡薩諾瓦一份軍官學校教師的工作。然而卻遭到卡薩諾瓦輕蔑的拒絕,並轉而前往俄國。同年12月,卡薩諾瓦來到了莫斯科。並受到女沙皇葉卡捷琳娜大帝的接見,這些重要的曆史人物的接待也反映出當時「永不停息的遊曆者」卡薩諾瓦的特別地位。這些當時聲名顯赫的政治家居然肯「屈尊」接見一位冒險者,或許很大程度因爲卡薩諾瓦的名望,至少亦是出于對這位坊間流傳的大情聖的某種好奇心。
卡薩諾瓦足迹遍布歐洲大陸的許多重要城市及國家首都,然而多數結局都是因爲各種"不適當行爲"遭到驅逐。1766年,由于一次因"女性朋友"而起的決鬥中打傷波希米亞上校沙維爾?布拉尼斯基(Xavier Branicki)而被華沙驅逐。期間兩人都受傷了,然而布拉尼斯基不是第一個因爲「女性朋友」而與卡薩諾瓦決鬥的男人,更不是最後一個。
無奈重歸巴黎後,卡薩諾瓦收到一封蓋著路易十四印鑒的信函,內容是禮貌的建議他離開法國。這是因爲貴族珍妮?蒂烏的親屬們的建議,他們擔心這位冒險家會帶來更多物質上的危險。這時似乎一直環顧卡薩諾瓦的幸運之神已經離他而去,落寞的卡薩諾瓦只好來到西班牙。在這裏他依舊沒有得到上天的眷顧,厄運連連。因爲攻擊教士而被拘禁,而後離開西班牙前往普羅旺斯(Provence),然而此時的卡薩諾瓦因爲縱欲過度已經有多種性病纏身。
這時卡薩諾瓦多年前的好友海麗特及時的伸出援手,幫助他度過難關。這位曾經或許多年後仍爲卡薩諾瓦深愛著的女人已經完成從少女-已婚-守寡的過渡,然而不變的卻是他們彼此心中那份美好的回憶。冒險家的遊曆不會停止,在身心得到一定的調整後卡薩諾瓦繼續走上了自己遊曆的道路。這次旅行主要在意大利境內從羅馬,那不勒斯,博洛尼亞到的裏雅斯特。然而長期的冒險生活令卡薩諾瓦疲憊不堪,對于家鄉威尼斯的思念亦越發濃烈。終于在1774年9月3日卡薩諾瓦重新回到了故鄉-威尼斯。
生命中的潦倒直至去世(1774 - 1798)
返回威尼斯後的卡薩諾瓦積極的保持著與朋友們的關系,與那些摯友們長期書信來往。然而因此居住地的調查員將卡薩諾瓦當作重要調查對象,許多人懷疑著卡薩諾瓦是否擁有間諜身份。在經曆多次判刑,監禁與流放之後卡薩諾瓦厭倦了。自身也從桀驁不羈到識趣的與調查人員合作。
在沒有了任何友人保護的情況下,卡薩諾瓦更多的從事文學創作工作。1775年卡薩諾瓦翻譯的伊利亞特(Iliade)意大利語版第一冊面世,此後不久更是將伊利亞特全部翻譯成意大利語。接下來的數年裏卡薩諾瓦依靠創作出版獲得生計,並在之後又整理書寫了一部《波蘭史》。由此卡薩諾瓦再次通過不同的途徑獲得了世人的注視,不光出版業者甚至一些達官貴人都關注著卡薩諾瓦的創作。在威尼斯共和國總督的兩個孩子以及帕多瓦州的高級長官的推舉下,卡薩諾瓦獲得了帕多瓦大學教授資格。 
卡薩諾在威尼斯最後的居所1783年1月卡薩諾瓦離開了威尼斯前往維也納,這是因爲威尼斯大使福斯卡裏尼(Foscarini)邀請其擔任秘書的工作。在不久後卡薩諾瓦又收到年輕的波希米亞伯爵華倫斯坦(Waldstein)邀請其擔任達克斯城堡圖書館理員的工作。就在卡薩諾瓦來到達克斯不久之後,德國戲劇家席勒把華倫斯坦伯爵作爲悲劇男主角寫進了他的劇作《華倫斯坦》當中。
卡薩諾瓦晚年亦不乏慕名的追求者,而一位年輕修女則于卡薩諾瓦保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類似柏拉圖式愛情的關系。在卡薩諾瓦因治療性病(當時歐洲治療梅毒使用的是水銀療法)而衰老不堪時,這位完美主義者始終堅持著通信而不見面的"戀愛"關系。並聲稱真正的愛情無關于任何感官上的刺激;真正的愛情往往誕生于感官刺激之後,且才是永恒;另外一種愛情則避免不了腐朽的命運,因爲它不過是場幻夢而已。真正的幸福源自回憶——(卡薩諾瓦逝世後于達克斯發現的書信錄語)。
在達克斯,卡薩諾瓦目睹了法國大革命和威尼斯共和國的沒落,屬于他的世界完全崩潰了。這時的卡薩諾瓦一無所有:錢財、容貌、房子甚至故鄉。在達克斯城堡卡薩諾瓦度過了生命中最後的十三年,這些日子對于他來說是痛苦且無聊的-枯燥乏味的生活,疾病纏身的體魄。由于華倫斯坦時常外出,作爲此時此刻的「下人」卻得到主人禮遇的卡薩諾瓦遭到了仆人們的敵視。並在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受到從廚師、管家到傭人的欺壓和淩辱。無奈之下卡薩諾瓦埋頭于創作自傳《我的一生》的自我陶醉中,對于過去一切美好的回憶……在自傳的書寫過程中卡薩諾瓦似乎回到了過去,回到了他究其一生而經營的藝術創作。1798年6月4日卡薩諾瓦逝世。
卡薩諾瓦與大多數十八世紀男性更多的追求性不同,卡薩諾瓦將任何一個女伴都看作戀人。而他也從和不同的人戀情中得到滿足,雖然卡薩諾瓦經常被冠以玩弄女性的色情騙子,而卡薩諾瓦自己則戲稱自己是女性的欲望對象。他追求過許多美麗的女人,而後在一段時間的親昵後和很多人都保持著長期的聯系。甚至卡薩諾瓦有時會同一些男人同床共枕,而且在生活中亦表現出性倒錯的趨向。卡薩諾瓦揮金如土,爲了心儀的女人慷慨大方,性病和賭博是卡薩諾瓦生活中的桎梏。
卡薩諾瓦作品年表
1752年——《索羅亞斯特羅》,法語悲劇,翻譯。德雷斯頓。
1753年——《雙子的鬥爭》,法語,翻譯。德雷斯頓。
1769年——《Amelot de la Houssaie的曆史》,阿姆斯特丹(盧加諾)。
1772年——《拉那?卡裏那通信錄》,博洛尼亞。
1774年——《波蘭史》,曆史,原著。戈裏齊亞。
1775年——《伊利亞特》第一冊,曆史,翻譯。威尼斯。
1779年——《M.的贊美》,威尼斯。
1780年——《決鬥》,故事,原著。威尼斯。
1781年——《Thalie的報信者》,威尼斯。
1782年——《軍隊軼事》,威尼斯。
1782年——《Né amori né donne ovvero la stalla ripulita》,威尼斯。
1784年——《「曆史」一書的重要問題通信》。漢堡(德紹)。
1784年——《威尼斯共和國和荷蘭的區別》之一,維也納。
1785年——補充:《威尼斯共和國和荷蘭的區別》之一,維也納。
1785年——《威尼斯共和國和荷蘭的區別》之二,威尼斯。
1785年——補充《威尼斯共和國和荷蘭的區別》之二,威尼斯。
1785年——《致簡?埃蒂尼?盧紮奇的信》,維也納。
1785年——《致紳士吉奧瓦尼和斯蒂芬?盧紮奇的信》,維也納。
1786年——《思想者的自語》,布拉格。
1787年——《我的曆史-威尼斯國家監獄的逃亡曆程》,達克斯,萊比錫。
1788年——《Icosameron和Edouard的曆史》,達克斯,布拉格。
1790年——《解華倫斯坦伯爵問》,達克斯,德雷斯頓。
1790年——《六面體示意》,原著。德雷斯頓。
1790年——《立方體-幾何學示範》,原著。德雷斯頓。
1797年——《塞恩加爾的法律博士論文》,原著。德雷斯頓。
逝世後的衍生作品
1886年——《Le Polemoscope》,作者古斯塔夫?卡恩,巴黎。
1960年-1961年——《我的一生》,F.A布魯克豪斯,威斯巴登,巴黎普隆出版社。
1985年——《自然研究和保羅維尼吉亞論文》,馬克?裏弗朗(Marco Leeflang),湯姆?維特利(Tom Vitelli),烏得勒支1985年。意大利文版(2003年)。
1990年——《放蕩者的想法》,弗雷德?迪?特洛奇奧(Federico di Trocchio)『在達克斯找到了卡薩諾瓦尚未發表的哲學著作』,盧斯科尼?埃迪托雷(Rusconi Editore),米蘭。
1993年——《Philocalies sur les sottises des mortels》,湯姆?維特利(Tom Vitelli),鹽湖城。
1993年——《虛飾II》,恩裏克?斯特拉烏(Enrico Straub),法蘭克福。
2005年——《伊利亞特的翻譯-威尼斯的卡薩諾瓦》,卡蒂?奧托(Canti Otto)。
2005年——《威尼斯的伊利亞特》,威尼斯。
文藝的貢獻
賈科莫?卡薩諾瓦的創作在文學上以及曆史上的價值被廣泛討論。當然這必須建立在區別自傳與其他作品,盡管卡薩諾瓦努力的使自己像個學者,史學家,哲學家甚至數學家。然而卡薩諾瓦卻沒有達到其中的標准,很大程度上除去自傳以外的創作更多的自身利益的需要:在撰寫諷刺威尼斯共和國的文章Confutazione della Storia del Governo Veneto d'Amelot de la Houssaie遭到拘禁後,卡薩諾瓦學會了服從。事實上,此後的創作更多的爲了迎合威尼斯政府的口味。
此類作品還有許多得到了俄國女沙皇葉卡捷琳娜大帝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的資助,其中包括Icosameron之類的作品。而這些政治家們需要一個自文藝方便爲其宣傳的人選,這並不是單純的文學。令卡薩諾瓦真正進入文學殿堂的作品非其自傳《我的一生》(Histoire de ma vie)莫屬,籍著這部作品卡薩諾瓦達到了文學上的成功。
卡薩諾瓦預示到生命終結般的在一封寄給祖安?查爾斯?格利瑪尼(Zuan Carlo Grimani)的信中說道:我爲成爲一個成功的作家付出了許多。《我的一生》將會被翻譯成所有語言而流傳各地,然而我不知道是否能堅持到完成第七冊的創作。
關于自傳的真實性一直是人們探討的焦點之一,是否所有的一切都如卡薩諾瓦所敘述的這般。而正因爲卡薩諾瓦交際圈中大人物的敏感性,也使得《我的一生》在他的有生之年未被出版。直到1821年萊比錫的海因裏希?布魯克豪斯(Heinrich Brockhaus)購買到了《我的一生》手稿,第一版第一冊的自傳才得以面世。從1826年到1838年珍?拉佛格(Jean Laforgue)完成了對《我的一生》的"清理"修改,卻爲了迎合權貴而大幅度修改使得自傳失去了真實性。爲此布魯克豪斯決定再版《我的一生》,並將重印版權教給了巴黎的普隆(Plon)出版社,而後在Angelika Hübscher的幫助下完成了卡薩諾瓦自傳共六冊的出版工作。
一說莫紮特的歌劇《唐璜》第十幕的歌詞及對白皆由卡薩諾瓦代筆。
參考書目
Derek Parker: Casanova. London, Sutton, 2002
The Story of My life
網站鏈接
維基語錄上的相關摘錄:
卡薩諾瓦(英文) 文檔和參考書目
(意大利文) 隨筆:M.M.修女的真實身份
(意大利文) 華倫斯坦的達克斯城堡
(意大利文) 卡薩諾瓦的研究
(法文) 文本小築Histoire1880年版
http://zh.wikipedia.org/zh/%E8%B4%BE%E7%A7%91%E8%8E%AB%C2%B7%E5%8D%A1%E8%90%A8%E8%AF%BA%E7%93%A6
 
唐璜>維基百科
 
唐璜(Don Juan)是一名西班牙家傳戶曉的一名傳說人物,以英俊瀟灑及風流著稱,一生中周旋無數貴族婦女之間,在文學作品中多被用作「情聖」的代名詞。
唐璜傳說
據傳說,唐璜曾誘惑一位來自貴族家庭的少女,並且殺害她的父親。然後唐璜在進入一處墳場時遇到貴族少女父親的雕像(幽靈),他邀請其回家以及與他吃晚餐,雕像就高興地答應那道邀請。貴族少女父親的幽靈崗薩羅(Don Gonzalo),成為將使唐璜亡命的使者也參加了晚餐。崗薩羅請求與唐璜握手,當唐璜伸臂的時候,他就被拖下至地獄。
多數憑據贊同,史上最初期的唐璜故事書寫紀錄是Tirso de Molina所撰寫的「El burlador de Sevilla y convidado de piedra」(譯:塞維亞騙子與石像客人)。各來源顯示的出版年期不一致,可能是從1620年至1625年之中間出版,但其最早於1615年出現在西班牙語版本中。在此書中,唐璜被塑造成一個恬不知恥、玩弄女性的男人,用偽裝成她們愛慕者、許諾與其結婚的方式誘騙女性。他的斑斑劣跡留下一大串受傷的心靈和憤怒的丈夫與父親。最後毫無疑問的崗薩羅(Don Gonzalo)招致被殺的命運,隨後崗薩羅的鬼魂邀請他參加教堂晚宴,唐璜因不想顯得懦弱而接受了邀請。
根據部分特定的傳說解釋,唐璜的角色可能展現了兩個特定或兩者並存的特質。根據某些敘述,唐璜是個簡單的、好色的花花公子,一個只是簡單的想要玩弄任何女性的好色男子;然而另外一些敘述中,也見到了唐璜其實只不過是個真心喜歡每個他誘惑過的女性的男人,能見到每個女性真正美麗之處與內在的價值是他的天賦。在早期的傳說中總是將他描述為前述的觀點。
其它文學作品中的唐璜
作為一個家傳戶曉的人物,唐璜的故事先後有莫裏哀、拜倫、蕭伯納和莫劄特等用作文學及音樂創作題材。
莫裏哀的《唐璜》
唐璜在莫裏哀的同名作品《唐璜》中以主角身份出現,一個充滿誘人魅力,卻厚顏無恥、到處竊玉偷香的西班牙貴族。故事中,情場上數之不盡的勝利與征服麻木了唐璜,使得他喪失了愛的感覺。最後,唐璜落得身陷地獄的結局,卻至死不悔。 其他更多近代關於的唐璜傳說的版本記載於 José Zorilla的(1817-1893) "Don Juan Tenorio" (1844)。這個以劇本形式撰寫的版本中,將唐璜描寫成全然的邪惡形象。
一個名為唐璜的劇本(Don Giovanni Tenorio, ossia Il Dissoluto) 於西元1736年由Carlo Goldoni專寫而成,此為知名的義大利喜劇劇本。
在小說 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中,由Phantom 所撰寫歌劇取名為 "Don Juan Triumphant."
知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Lord Byron)撰寫了唐璜故事的敘事詩版本,被公認為是他的經典之作。在他有生之年,他並未完成這個作品。這個作品將唐璜描寫成為一位無意識地一次又一次墜入情網,卻在壓抑的天主教觀念下而成為的無辜犧牲者。舉例來說在Canto II當中,唐璜遇到船難被沖到一個島上,差點喪命。一個希臘海盜的女兒救了他,這位女性看護他直到他恢復健康為止,其間也發展出愛情的關係。然而,當她的父親自旅程中回來之時,卻感到非常的生氣,並且將唐璜販賣成為奴隸,他被一位喜歡她的女性買去。拜倫筆下的唐璜是個犧牲者多於好色之徒,其行為都來自於他不幸的境遇。
參考條目
占士邦
賈科莫?卡薩諾瓦
西門慶
延伸閱讀
Macchia, Giovanni. Vita avventure e morte di Don Giovanni. 米蘭: Adelphi. 1995年 [[[1991年]]]. ISBN 88-459-0826-7 (義大利文).
Said Armesto, Víctor. La leyenda de Don Juan. 馬德裏: Espasa-Calpe. 1968年 [[[1946年]]] (西班牙文).
外部連結
(法文)Dom Juan de Molière : Plot overview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4%90%E7%92%9C 

台長: 阿楨
人氣(4,836)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波拉克和他的情人》
此分類上一篇:《揮灑烈愛》

阿楨
書法女孩舞動甲子園 Shodo Girls 2010/11/19

導演: 豬股隆一
編劇: 永田優子
演員: 成海璃子 山下莉緒 櫻庭奈奈美 金子統昭
劇情簡介
熱情的高中生們,全心以書法表演,帶動家園景氣…。改編自真人真事,呈現勵志、溫暖的庶民風情。
里子(成海璃子飾)是一位高校生,同時身兼校內書法社社長的她,卻因書法家父親帶給她的壓力,而無法享受寫書法的樂趣。
直到一天,書法社的顧問-池澤老師(金子統昭飾)在眾學生面前,伴著音樂旋律,作出節奏鮮明的書法表演,第一次看到這麼大膽、創新的揮毫,里子找到自己對書法的熱情,也見識了這門傳統藝術前所未見的活力。
只可惜,隨著大環境的不景氣,里子居住的小鎮也因此受影響,很多店家接連停業,甚至,書法社員們的家庭,也一一遭遇挫折,而無法全心投入志趣。
眼看大家陷入愁苦,一心重振士氣的里子,毅然決定舉辦「書法表演甲子園」活動,意圖帶動景氣,並活絡社區和諧的氣氛。
這個主意,立意雖好,但落實計畫,過程卻阻礙重重…。一群熱愛書法的少女們,懷著使命感,不顧一切投入大量心力,只期望為小鎮帶來奇蹟…。
這個勵志故事,改編自曾登上新聞與電視節目的真實事件。導演豬股隆一曾以《心動奇蹟》名噪一時,這次刻劃小鎮人情與學生彼此堅定的友誼,不俗成績獲得日本權威傳媒力薦。

日本人真是厲害 2011/5/21(另參本館:《鵝毛筆》文房與文具

書法的發源地是中國,但試問身為華人的我們是如何看待書法這門學問?
但書法傳到日本國,日本人卻能在傳統與歷史的基礎與包袱中,付予書法(書道)新的生命力,讓書法的精神找到新的承載體(重新包裝),讓書道的精神可以繼續傳承下去
韓非子曾言: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如果還是墨守成規 不知變通,很多技藝學問將逐漸被時代潮流給淘汰.唯有在傳統的基礎上再加以創新,找到符合這個時代人心的需求,如此才能將舊有的文化給保存與傳承
這部電影讓我看到日本人的文化傳承及創新與創意,因此不得不說:日本人真是厲害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87205
2011-11-14 09:00:55
日本藤素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1 18:49:5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