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3-13 09:05:31| 人氣3,081|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鐵面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讀德華版(1982)<世界文學名著大系>的《三劍客》(上、下即《廿年後》)時,譯者曾說:

「《三劍客》第三集《波治倫子爵》,是這三部曲的結束,讀過正續兩書的人,一定鵠候出版。譯者也抱同感,很想把這三部曲的全璧,介紹於中國讀者之前。如果時間有暇,可以著手不會叫諸君久候的。」

不知何故?等無書!

《三劍客》第三集《波治倫子爵》就是時報1998年出的《鐵面人》

也非全譯本,而是配合李奧納多主演的好萊塢同名電影的改寫本。

無仿,反正原著冗長又欠文字魅力,讀改寫本了解以下劇情就夠了:

「作為法國王宮最負盛名的衛士,三劍客阿拉密斯、阿托斯、波爾托斯和他們的朋友達爾培尼昂已征戰多年,功赫顯著。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已完全成了傳說裏的人物。功成名就的阿托斯過起了隱士生活,全身心地扶養兒子拉烏爾。雖然身體變得臃腫,頭髮變得斑白,波爾托斯依然不改好色本性,但他卻未能被徵召去參加一場重要戰役。阿拉密斯遵從他的信仰,當了一名傳教士。唯有達爾培尼昂仍在王宮當衛隊長。

這是在1660年,法國遭遇了百處難遇的大饑荒,民不聊生。路易十三國王已經駕崩,繼位的路易十四傲慢且殘酷......與此同時,一名戴著鐵面具的神秘囚犯(路易十四的孿生兄弟)已在巴士底獄中,關押了將近10年。為了拯救國家,三劍客必須重新聚集去執行一項最危險的使命:他們要救出這名囚犯(被陰謀奪權的政客調包的路易十四),搞清他的身分。這名謎一般的囚犯才是真正的國王,他獲得自由的那一天也就是法國人民獲得拯救的日子,三劍客重而道遠...... (這豈非助路易十四為虐?)」

劍客傳奇而已又非嚴肅的歷史,讀者那管助誰為虐為善?

那還不如直接看電影比較省時又好看!
不然「自一個半世紀前法國文豪大仲馬寫出《三劍客》(又譯為《三個火槍手》)後,這個故事的續本就不斷湧現,其中,法國作家亞歷山大‧杜拉創作的《鐵面人》最受歡迎,尤其受到電影界的青睞。1929年,聯美公司拍出了第一部有影響的《鐵面人》,由”綠林好漢”道格拉斯‧范朋克飾演達爾培尼昂。10年之後,聯美公司又啟用恐怖片導演詹姆斯‧惠爾重起爐灶,這個版本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音樂的提名。法國人在1962年拍出了自己的《鐵面人》,提綱主演的是當時法國的頭號明星讓‧馬萊。而中國觀眾看到的那部《鐵面人》則是1977年的英國版,理查賽‧張伯倫主演,導演是後來拍出《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的麥克‧紐維爾。」

看來不比中國的章回小說《三俠五義》還不「狗續貂尾」,可惜就是沒時代性(除上評的武打新招術外)更遑論反思性。

你批判成性啊!娛樂片那堪反思?


小說《鐵面人》

  你看過根據大仲馬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鐵面人》嗎?你以爲電影寫的是一個曆史的真實故事嗎?其實“鐵面人”的真面目至今還是一個神秘的謎。
  國王不敢殺害的囚犯
  一七○三年,也就是路易十四在位的第六十年,一名神秘的人物在巴士底獄(Bastille)裏逝世。他已被囚三十四年,一直戴著一具天鵝絨面罩,掩蓋他的真面目。
  一位法國公主寄給英國皇室友人的一封信提到這名“老囚犯”。
  “多少年來,有個人一直戴著面罩住在巴斯底獄,至死不除。兩名武士永遠守在他身旁,只要他一摘面罩便把他殺死……這裏面必然有些蹊蹺,因爲除此以外,他受的待遇很好,住得很舒服,各項供應無缺……沒人曉得他是誰。”
  名小說家大仲馬寫的《鐵面人》(The Man in the Iron Mask)那本書,把天鵝絨面罩改成鐵面罩。他的小說使一般人都認爲這位身世不明的囚犯,不是法皇路易本人即是他孿生兄弟。但就已知的事實看來,這些神秘事情可能另有更奇異的解釋。
  從一六六九年在敦克爾克港被捕起,這個囚犯一直受嚴密防護。他被解往都靈(當時爲法國領土)附近的皮諾羅監獄(Pignerol)的時候,獄長聖馬斯(M.Saint-Mars)曾經接到一道指示:“如果他向你談論日常生活範圍以外的任何問題,你便以處死來威嚇他。”
  聖馬斯每次調長另一監獄,這名囚犯也隨著移監,一路用轎子擡著他走,轎子用蠟紙密封,以防好奇者窺探。據說他幾乎悶死在裏面。一六九八年聖馬斯調長巴斯底獄,那時候距離這名囚犯被捕已將近三十年,聖馬斯仍奉示施行嚴密戒備,不讓看到出犯人真面目。
  那具面罩好像是一種戒備而非懲罰,但是在這段期間,並沒有什麽知名人士失蹤,不知道爲什麽要采取如此嚴密的戒備。這可能是由于這名囚犯的面貌跟某一要人極爲相似,而面貌相似可能産生很多麻煩。
  政治家及學者奎克斯武(Quickswood)勳爵的一項看法與所有已知的事實都符合。他認爲這囚犯並非他人,乃是法皇路易十四的親生父。
  路易十三與奧地利的安妮結婚後二十二年,一直無所出。黎塞留(Richelieu)紅衣主教是當時法國的實權統治者,如法皇有嗣位人實際對他有利無害,因爲嗣君仍可由黎塞留派控制。十四年來,法王與王後一直分居,于是黎塞留沒法爲兩人正式和解。在全國震驚的情況下,皇後于一六三八年生下一子,這就是法皇路易十四。
  法王與王後從未有過孩子,而且彼此深惡痛絕,因此很可能是黎希留說服皇後,讓一位年輕漂亮的貴族,代表她的丈夫,和她生個兒子。當時在巴黎,姘婦無數的老皇亨利(Henry of Navarre)留下許多私生子,都是路易十三的同父異母弟兄,因而不需在波旁王朝(Bourbon)之外物色面首。也許黎希留很容易就找到一位神采翩翩,而且心甘情願的波旁王朝貴族,並且說服了皇後。除此以外無法解此謎團。
  這個孩子在童年時,皇室的人就都說這位年輕的路易健壯而活潑,完全不象他的父親。
  如果這個說法不錯,他的真正父親可能被遣送到國外,也許遣到法國領地加拿大。後來他可能認爲事過境遷而回到法國,或者希望從目前權威赫赫、自命太陽國王的兒子那裏,求得一項優遇或賞賜。
  因爲他的容貌太象法皇,他一露面就可能使皇室難堪,甚至影響法皇本身的地位。
  把他悄悄殺死是最明快的解決辦法,但是不能這樣做。路易雖非過分謹慎之人,還不至于謀殺親父。另一辦法就是把他完全隱藏起來,使他生活舒適,但除獄吏外不能與任何人接觸。
  這個囚犯死時和活時一樣,不露面容,不爲人知,甚至入葬時還隱姓埋名。他和其他死在巴斯底獄的人一樣,埋葬時使用假名。這位可能是自命太陽國王的法皇的親生父,在檔案紀錄裏名字是尤斯塔奇?道格(Eustache Dauger),職業仆役。
  1789年7月14日,法國大革命爆發,憤怒的巴黎市民摧毀了巴士底獄。人們在監獄入口處發現了一行字,寫著:囚犯號碼64389000,鐵面人。那麽鐵面人到底是誰呢?這件事成了一個永遠的謎。
  法國哲學家、思想家伏爾泰最早在作品中提到“鐵面人”。他在其著作《路易十四時代》一書中寫道:“這個囚犯毫無疑問是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但他被送往聖瑪格麗特島時,歐洲並無重要人物失蹤。”對“鐵面人”的描述,使後人有了無限的遐想空間。
  到底那個神秘的“鐵面人”是何人呢?據說法國國王路易十五、路易十六在18世紀都曾下令對“鐵面人”進行調查,但結果卻無人能知。路易十六曾明確表示要嚴守“鐵面人”的秘密。
  迄今爲止,人們對“鐵面人”的身份仍有很多種猜測。一種觀點認爲,“鐵面人”是路易十四的親生父親多熱。此種觀點以法國社科院院士潘約裏爲代表。
  另一種觀點則認爲,“鐵面人”是當時的警察頭子兼法官拉雷尼。這一觀點是維爾那多在其1934年出版的《皇後的醫生》一書中提出的。
  還有一種觀點認爲“鐵面人”是路易十四時期的財政大臣富凱。也有人說“鐵面人”是意大利的馬基奧裏伯爵,但也都缺乏有力證據。
  上述任何一種觀點,似乎都有一些道理,但同時也有很多的疑點。迄今爲止,“鐵面人”的身份仍舊是個謎。曆史給後人遺留下的難題實在是太多了,有些難題也許將永遠無法解開。
導演:Randall Wallace
演員:  
  * 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 Leonardo DiCaprio .....King Louis XIV/Philippe
  * 傑裏米?艾恩斯 Jeremy Irons .....Capt. D'Artagnan
  * 約翰?馬爾科維奇 John Malkovich .....Athos
  * 傑拉爾?德帕迪約 Gérard Depardieu .....Porthos
  * 加布裏埃爾?伯恩 Gabriel Byrne .....Father Aramis the Priest
  * Anne Parillaud .....Queen Mother Anne
  * 朱迪絲?哥德雷科 Judith Godrèche .....Christine Bellefort
  * Edward Atterton .....Lt. Andre
  * 彼得?薩斯加德 Peter Sarsgaard .....Raoul
  * 休?勞瑞 Hugh Laurie .....King's Advisor
劇情介紹
  本片故事出自大仲馬筆下。據說戛納附近的島上監獄的確關過一個頭帶鐵面罩的神秘囚犯,至于他是否真是國王的孿生兄弟,後來又被偷梁換柱救了出去,那些都是無據可考的離奇傳說。影片除了鐵面人的傳奇,還有三個火槍手的故事。這三個垂垂老矣的哥們,如今必須面臨保皇還是背叛的選擇。國王路易是一個荒淫無恥的昏君,他爲了奪得其中一個火槍手的未來兒媳,把他兒子送到戰場當炮灰。于是他名正言順地站到國王的對立面。
  幕後制作
  本片的表演並不差,萊奧納多一人飾演兩角主要用眼神演戲。但編導把握節奏欠佳,太過留戀華麗的服飾和美輪美奐的布景,使得故事徘徊不前,失去焦距。這個故事最早于1929年被好萊塢搬上銀幕,由當時的偶像費朋克主演。1939年再度改編成電影。1977年的電視劇版由理查?張伯倫主演。1997年還冒出過一部小制作。其中1977年和1998年版最受推崇。
http://baike.baidu.com/view/190695.html?tp=0_11 
 
探討鐵面人的真實身分:陳怡君。余函靜。國立新店高中
 
  壹●前言 
鐵面人這部電影紅極一時,大家多多少少對影星李奧納多狄卡皮歐所主演的這部電影有一點印象,在伏爾泰的著作《路易十四時代》一書中最早有了鐵面人的出現。書中的描寫使人們對於鐵面人的真實身分以及是否真有其人議論紛紛,有人說他是路易十四的兄弟菲利浦,也有一些資料指出鐵面人是當時的警察頭子兼法官拉雷尼,更有鐵面人為路易十四生父之說……,鐵面人的身分眾說紛紜。我們從法國文學家亞歷山大‧仲馬的《鐵面人》一書角度出發,然後參考鐵面人電影及維樂那多 1934 年出版的《王後的醫生》、法國社科院院士莫‧潘約里在 1965年出版的《鐵面罩》等等與鐵面人有關的書籍,進而探討關於鐵面人的身分及存在與否的問題。 
  貳●正文 
一、關於鐵面人在小說和電影裡面的鐵面人內容上是有些差距的。在大仲馬筆下,三劍客之一的阿拉瑟斯秘密地從巴士底獄救出了被其母囚禁的路易十四的孿兄菲力普,並設計讓他代替路易十四坐上王位,反把路易十四關入巴士底獄。但被達爾大尼央識破,路易十四重登王位,而菲力普則再入巴士底獄,並且重新戴上鐵面具。而在電影中,兩個路易成了達爾大尼央隊官的私生子,而最後達爾大尼央隊官為菲力浦犧牲了,而真正的路易十四被戴上了鐵面罩,囚禁終生。儘管電影和小說的情節都是虛構的,但在這太陽王路易十四統治期間,有過一個戴面罩的犯人,是確鑿無疑的。那麼他究竟是誰呢?這位鐵面人無疑是有著高貴身份的,在巴士底獄衣食吃住都是上等的,甚至連典獄長對他都十分尊敬禮遇,然而看押人員奉命,如果他取下面罩就必須馬上殺死他。他對自己的處境從無怨言,於 1703 年死去,當晚就被埋在聖保羅教區。至於他究竟是誰,他自己一點也不讓人知道。據後來的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考證,鐵面人被押送到伊夫堡時,歐洲並沒有任何重要人物失蹤。而此人又無疑確是個地位崇高的人啊。另外,據說最後一個知道這個奇怪秘密的大臣夏米亞爾在臨死前,其婿拉費德元帥曾跪在嶽父面前懇求他告訴自己鐵面人究竟是誰。夏米亞爾回答說:這是國家機密,他曾經宣誓永遠不洩露。這就算是事情的最後答案吧。〈註一〉 
  二、大仲馬的《鐵面人》 
  01、作者 
介紹亞歷山大‧仲馬的作品情節緊湊、人物鮮活、舞臺感豐富,風靡全世界的讀者,一生創作量驚人,是法國十九世紀最受歡迎與最多產的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之一,與雨果並譽為戲劇界的雙傑。 他的祖父在海地與當地女黑奴生了大仲馬的父親,仲馬即是這位女黑奴的姓。大仲馬的父親與祖父在回法國沒多久後就爆發了法國大革命,其父親以自己過人的勇武與膽識,從行伍的最底層,成了拿破崙麾下的一名將軍。仲馬將軍是一個共和主義者,並不同意拿破崙的帝國主義,因而被看成了眼中釘,陰謀下獄,在義大利過了兩年牢獄生涯。回到法國後,一個英雄將軍變成非民非軍,分文不得。過世時,大仲馬才四歲。 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大仲馬,到了十三歲還沒唸過什麼書,大仲馬的童年,很像他自己的作品《大野心家》裏的寂柏,除了沒唸過多少書外,還常常在森林裏遊蕩,一方面是家窮,肚子餓了可以野鳥果腹;另一方面是母親不肯讓他重蹈父親的路,逼他學小提琴。他在林中至日落才回家,不但免了練琴之苦,還省了點蠟燭照譜的花費。後來他的提琴老師見他實在志不在此,請他的母親不必再費心思,這才作罷。大仲馬一生的轉捩點,在於認識了阿道夫。他帶著大仲馬認識戲劇,也將拉馬丁等人的現代詩,介紹給對文學幾乎一無所知的大仲馬,使他立志要成為一個作家。 大仲馬拿了打彈子贏來的九十塊法郎,前往巴黎打天下。一位將軍看在他父親的面子上,又見他寫得一手好字,推薦他到奧爾良公爵府裏當文書。他經常替法蘭西劇院謄寫劇本,貼補家用,後來自己開始寫劇本。第一齣劇本《亨利三世與其宮廷》敲響浪漫主義劇場的勝利之鐘,而後一八四四年的《基度山恩仇記》使得他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家,從此聲名不墜。生性豪爽的大仲馬在成名後更加奢侈,遊歷足跡遍及整個歐洲,他以「基督山伯爵」自居,蓋了一座新哥德式的基督山城堡,又以同樣名稱建造了另一個城堡式的別墅;生活一擲千金,使他常大量負債,為了還債,僱用文人寫出不少作品,大仲馬的小說有好幾百部,極大多數是別人所寫,因此他的作品良莠不齊。有些作品大仲馬連看都沒看過。因此被攻擊為「小說製造工廠的廠長」。因為揮霍成性和創造力的枯竭,晚年的大仲馬非常貧困,為了抵債,他將兩座城堡都拍賣了。享年六十八歲,小仲馬*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遺產只剩下最後幾塊錢。〈註二〉〈註三〉 
  02、人物介紹: 
A. 法王路易十四:
為 17、18 世紀時法國的國王,幼年即位。在馬劄蘭首相死後,重用科倍爾及達塔南。
B. 莫西亞:是王太後安妮‧杜得莉西的兒子,也就是氯一時四的孿生兄弟。在十歲時因得知自己的身世,而被關入巴士底監獄,在首相去世後,被戴上鐵面具。
C. 達塔南:是四劍客中的一員,受到路易十四的信任,被封為侍衛長,是本書中的靈魂人物,最後戰死在沙場上。
D. 阿瑞米斯:是四劍客的一員,因厭倦了火槍手的生活,改行當牧師,暗中幫助財政大人博克。後成為屈吉威特教團的領袖,有地下法王之稱。
E. 波瑟斯:四劍客的一員,再火槍手的生涯後,隱居鄉下,成為鄉下的一的莊主,也是博克的支持者。
F. 科倍爾:為馬劄蘭首相的秘書。在首相四死後,一心一意的幫助路易十四,整頓法國財政,消除官僚機構的貪污。
G. 馬劄蘭:為法國的大首相。在擔任首相時,功績甚巨,在本書中,就是這位首相將莫西亞關入巴士底監獄,並在日後使他加上鐵面具的人。
H. 博克:為法國的財政大人,在馬劄蘭死後覬覦著首相的職位,也因為有著龐大的財產,是科倍爾一心想剷除的對象〈註四〉。 
  03、內容介紹 
在巴士底監獄的深處,關著一個帶著鐵面具的犯人,而這位囚犯正是莫西亞,路易十四的孿生兄弟,當然,除了他自己、馬劄蘭的女兒、阿瑞米斯之外,沒有人知道這件事情。當財政大人博克面臨路易十四的猜疑時,他和他的支持者阿瑞米斯計畫在一場盛會中,將路易十四和莫西亞交換身分。這件事在後來也成功了,所以莫西亞成為了國王路易十四,而之前那位國王則成了巴士底監獄的階下囚,這意見看似完美的計畫卻被眼尖的達塔南視破,所以這對孿生兄弟又回到自己原本的位置,一位高高在上,一位永不見天日。 
  04、路易十四與鐵面人 
在《鐵面人》中,路易十四對於他的孿生兄弟並不知情。在本書的一開始,我認為他對於自己有位兄弟這件事感到有些許的興奮,有種想要把兄弟找出來的欲望,這在《鐵面人》一書中,在馬劄蘭垂死時的對話中,那急迫想知道答案的心情一覽無遺。但當這倆兄弟第一次見面時,路易十四對於這對兄弟的感覺有了一百八時度的轉變,因為這次見面的場合是在莫西亞奪走王位後,達塔南帶著路易十四來揭翻這位偽國王,在這兩位相似的臉上,卻有完全不一樣的表情,《鐵面人》中:「這兩位國王臉色蒼白,四目相對。一個,因為不安和恐懼,以面無人色;另一個以憤怒至極,面若死灰……他兩彼此都不發一言。」〈註五〉由這可知道路易十四對於莫西亞已經感到非常的憤怒,而使他將莫西亞又戴上鐵面具關入巴士底監獄中。而在莫西亞的心中,他認為這一切很不公平,他認為同樣的出生,卻有完全不一樣的遭遇。基於心中的不滿,莫西亞再此書中有這麼一句對白:「要是我能從這個監獄出去的話,一定要對他復仇!讓他戴上鐵面具,關在這間黝暗的牢房,讓他一輩子備嘗辛苦。」〈註六〉由這句話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他對自己的遭遇有多麼的不滿。我認無如果這件事發生在任何人身上,都會有一定的怨言存在,抱怨我們的處境,抱怨人生的不公平。 
  三、鐵面人的身分說 
01、路易十四的孿生兄弟
這個說法出現在大仲馬的《鐵面人》一書及其電影,但是後來證明這本書中的情節皆為虛構,所以並無法真正證實鐵面人為路易十四的孿生兄弟。
02、拉雷尼在維樂那多 1934 年出版的《王後的醫生》一書中,說鐵面人為法國警察頭子兼法官拉雷尼。在當時,拉雷尼的叔叔是位著名的外科醫生,並在宮廷為路易十三的妻子安娜服務,在路易十三死後,幫屍體解剖,赫然發現那屍體並非路易十四之父親,並將此秘密告訴拉雷尼。後來宮廷為保守這秘密,拉雷尼便成為終身囚犯。但是事後的查證,在拉雷尼的叔叔當醫生時,路易十三已死去一年,所以解剖屍體一說並不成立,這一說法也就此推翻〈註七〉。
03、路易十四的生父對於此一說法,以法國社科院院士莫‧潘約里在 1965 年出版的《鐵面罩》一書中的說法為代表〈註八〉。
04、財政大臣富克此一說法出現在《鐵面罩─最後揭開的一個謎》一書中,但是後來發現死者的年齡與富克死後的年齡並不相輔。其它資料則顯示此一說法缺乏有利證據,無法判斷是否為真〈註九〉。 
  參●結論 
現在人對於鐵面人的真實身份還處在猜測階段,還沒出現有利的證據以確定鐵面人的身分。在我們的研究中,是以大仲馬的《鐵面人》出發,所以在一開始,就以路易十四的孿生兄弟當為鐵面人,但是,鐵面人真的事路易十四的兄弟嗎?還是另有其人,這一個問題在我們看完本書時,被提出來,於是我們開始進行研究。在本份研究中,提出了四種可能:路易十四的孿生兄弟、拉雷尼、路易十四的生父、富克,這對於鐵面人的身分猜測中,最受大家討論,但是在這些假說中,又有許多資料讓這些說法被推翻,這使我們回到了一開始。這些假說都是因為路易十四而想出來的,但是,在我們的想法中,鐵面人也可能只是一個無名小卒。在那時代,他可能因為反抗或是冒犯政府的言論而被當成政治犯,關進巴士底監獄裡,而這位無名小卒,可能因為這原因而被關入巴士底監獄中。那他的鐵面具又如何解釋呢?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讓我們去深思,但是,不管鐵面人的真實身份為何,有一件事是可以確認的,就是鐵面人真的存在過,當憤怒的革命人闖入巴士底監獄中,發現監獄的入口處有一行字,寫著:囚犯號碼 64389000,鐵面人,這也許只是一個傳說,但我們認為這是鐵面人曾經存在著的鐵証〈註十〉。
   肆●引註資料
二、http://www.ylib.com/hotsale/dumas/author.htm,法國浪漫主義文豪-大仲馬
註四、《鐵面人》,大仲馬,(臺北市:時報,1998 年)
註五、《鐵面人》, 171 頁,大仲馬,(臺北市:時報,1998 年)
註六、《鐵面人》, 114-115 頁,大仲馬,(臺北市:時報,1998 年)
註九、http://baike.baidu.com/view/190695.htm,鐵面人─百度百科
註十、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5-07/15/content_3222201.htm,新華網─巴士底監獄的鐵面人是誰? 

路易十四(1638-1715)詳參【圖博館】:《路易十四時代》 《製作路易十四》)

  生平事迹
  1638年9月5日,路易十四誕生于聖日耳曼(Saint-Germain-en-Laye)的王室城堡。他是法王路易十三和王後奧地利的安娜(Anne d'Autriche,雖然她的稱號是“奧地利”,但事實上她是一位西班牙公主,西班牙國王腓力三世的女兒)的長子。1643年,路易繼任法蘭西國王,那時他還是個年幼的孩子,之後一直統治法國到1715 年其生日前4天去世爲止,享年77歲。
  路易十四22歲時才開始對統治國家感興趣,令所有人吃驚的是,他相當擅長此道。路易十四統治法國前後達72年之久。他被稱爲太陽王(Roi Soleil)。 是世界上執政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
  路易十四在當時被看做一個奇迹,因爲他的父母結婚23年沒有子女。他四歲時(1643)就登基做國王了,他的母親奧地利的安娜代他執政,但此後的18年中紅衣主教馬薩林是法國的真正統治者。直到1661年茹爾?馬薩林死後他才開始親政。他的執政期是歐洲君主專制的典型和榜樣。
  在紅衣主教阿爾芒?讓?德?普萊西?黎塞留和馬薩林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國建立了一個以他爲中心的、巴洛克式的專制王國。他發動戰爭、在凡爾賽宮舉行豪華的慶祝、資助藝術和科學的發展來爲他自己增光。在他的大臣如讓?巴普蒂斯特?柯爾貝的幫助下他將整個法國的官僚機構集中于他的周圍,以此增強了法王的軍事、財政和機構的力量。對他執政不利的事件有他與教皇之間的不和,他對胡格諾派教徒的迫害以及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他執政期的後期法國國庫空虛瀕臨破産。
  1660年路易與西班牙公主瑪麗-泰蕾茲結婚,1683年瑪麗-泰蕾茲死後他又與地位比他低的孟脫儂女伯爵弗朗索瓦絲?徳?奧比尼結婚。路易比他的兒子和最大的孫子活得都長,他的重孫路易十五才繼了他的位。
  重大事件
  路易年輕時法國發生了一次巨大的暴亂(投石黨,1648-1653),它主要是針對馬薩林主教的政策。這次暴亂對路易可能影響很大,他決定永不允許這樣的暴亂重現。
  路易十四和他的大臣柯爾貝都是重商主義的信奉者,他們按這個理論在法國積蓄了許多貴金屬。在他的統治期內法國參加了四次大的戰爭:1667至1668年與西班牙爭奪荷蘭,1672至1688年與荷蘭的戰爭,1688至1697年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間的九年戰爭以及1702年至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這些戰爭耗盡了法國的國庫,使國家陷入高債之中。
  1674年法國政府從一個私人企業手中買下了馬提尼克島。
  1689年路易十四發布了“黑法”(Code Noir)允許在法國所有殖民地販賣奴隸。
  路易十四生前擴大了法國的疆域,使其成爲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和文化中心。17和18世紀裏法語是歐洲外交和上流社會的通用語言。18世紀的俄羅斯上層貴族說法語的比說俄語的多。但與此同時法國負債沈重,法國人民的生活窮困潦倒。
  經濟狀況
  當路易十四1661年開始掌政時,法國已經瀕臨破産了。通過大量的戰爭和宮廷的支出他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和貨幣的流通。他統治的晚期估計法國稅收的一半用在凡爾賽宮的支出中。此外許多錢財消失在官僚機構的貪污中。
  當時法國的稅收有商業稅(aides, douanes)、鹽稅(gabelle)和土地稅(taille)。當時法國過時的稅收制度規定貴族和僧侶不必納稅,因此沈重的稅務負擔就完全落到農民和正在興起的中産階級(市民)身上了。後來法國大革命的原因之一就是對法國稅收制度不公平的不滿。
  路易十四的財政部長柯爾貝通過克服貪污和整頓官僚機構的方法來提高法國的稅收,但這些手段還是無法降低法國的巨債。
  柯爾貝實行重商主義,他既認爲國家的財富越多越好,財富越多,國力就越強。因此,他鼓勵出口,限制進口。大力發展工商業。這些措施促進了法國經濟的發展。但是導致各個國家爭相效尤。引起了商業競爭。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凡爾賽宮
  凡爾賽宮的建造是路易十四集中政治權力的策略之一。路易十四完成了李希留和馬薩林建立一個中央集權、專制的民族國家的努力。他將貴族變成了他宮廷的成員,解除了他們作爲地方長官的權利,以此削弱了貴族的力量。爲此他建造了凡爾賽宮。1682年5月6日他搬進這座位于巴黎城郊的巨大的宮殿。宮廷的規矩迫使貴族爲衣裝付出巨款,他們從早到晚都得待在宮殿裏參加舞會、宴席和其他慶祝活動,這是宮廷生活的一部分。據說路易十四記憶驚人,他進入一個大廳後一眼就可以看到誰在場,誰缺席。
  奢華生活
  路易十四被稱作“太陽王”。把君主比作太陽,可能不僅僅是因爲路易十四敢于喊出“朕即天下”,並締造了法國封建史上最鼎盛的時期,同時也因爲他在宮廷裏掀起了一股“金光四射”的奢華之風,並把這股風氣吹遍了整個法國大地。從以恢宏奢華而舉世聞名的凡爾賽宮、相當于法國全年稅收一半的龐大宮廷開支,到富麗堂皇的宮殿裏沒日沒夜極盡奢華的宴會,我們不難想象,在這樣一位“太陽般耀眼”的國王的影響下,十七世紀法國人的餐桌是怎樣的豐盛和令人垂涎。下面就讓我們到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舉行的一次招待晚宴中去感受一下太陽王時期法國“奢華”的餐飲文化。
  今天,國王請了三十位客人到凡爾賽宮聚餐,這可不是個小數目,而且這些人都位高權重,包括皇帝內侍、衛隊長、禦醫、宮廷神甫等。
  首先,我們需要一張可以容納31個人的桌子,桌子的形狀爲方形、圓形、長條形或是橢圓形。十四個人在左,十四個人在右,主人一個人坐在上座,另外兩個人坐在下座。白色桌布不能僅蓋住桌面,得每個邊都垂到地面。
  根據當時的風尚,要在桌子的四個角上各擺一盆有肉有菜的鮮湯,四盆湯兩兩之間放一個盤碟架,每盆湯旁放一個專用的大鹽盅以便調味。桌子中間擺滿供客人自取的小鹽盅和用來放大盤菜肴的轉盤。給客人用餐的盤子不能用平盤,而要用那種很深的大湯盤,既方便盛湯,又可以讓客人們一次性取足自己需要的食物。如果客人因盤子太小而取的菜不夠吃,他們就得一次次地再從放菜的大盤子裏取——畢竟把剛從嘴裏拿出來的勺子一下伸到大盤裏取東西,可能會引起別的客人的反感。這個規矩是從路易十四時期才開始出現的。十七世紀中期之前,即使是貴族家庭,朋友聚會或家庭聚餐的時候,大家也都無所避忌地在一個盆裏喝湯——說白了就是還在吃“大鍋飯”,尚未形成今天西餐“分餐”的習慣。
  國王使用的餐具是金子做的,而王公貴族則用鍍金的餐具。盤子的左邊放叉,右邊放刀,擺放的順序是從主座開始一直往下擺放。值得一提的是,使用刀叉也是從路易十四時期開始流行的,可是路易十四本人拒絕使用刀叉,而喜歡用手抓東西吃,還要求那些使用刀叉的大臣們在跟他共餐時也用手抓著吃。使用刀叉的動作都帶有強攻擊性,如切、刺,用的是蠻勁,不似使用筷子,主要靠托、夾,用的是巧勁,動作輕柔,跟刀叉潛在的攻擊性大相徑庭。也許正是因爲路易十四擔心餐桌上的刀叉成爲皇位的威脅,所以在凡爾賽宮的餐桌上是看不到刀叉的。
  餐前准備做完了,便要舉行一個入餐儀式,這是太陽王在1661年所規定,直到路易十六之後才被廢除。儀式在國王寢室的前廳舉行,所有參加宴會的來賓,都必須著裝整齊,列隊站在桌子前等候,只有少數幾位地位極高的女士可以坐著等候。書記官和仆人則在旁邊等候差遣。如果晚宴是事先向大衆宣布過的,那儀式就會更加隆重,菜肴也會更加豐盛,爲的是給大衆做出一個榜樣,並顯示皇帝的尊嚴。
  這時,國王總管高喊一聲:“讓我們分享國王賜給的肉吧!”然後用一根用金百合(法國王室的象征)裝飾的單簧管吹出幾個音調,宣告晚宴正式開始。
  仆人給每位客人端上一個菜盤。上菜也有講究,第一份菜要先給主人右手邊第一位客人,第二份給左邊第一位客人,先右後左,以顯示右手邊的客人地位較高。菜盤裏裝的就是這次晚宴的頭盤:鮮美的肉菜湯,精心制作的肉餡或是口感濃郁的面包湯。吃飯先喝湯,這和廣東人的習慣很相近。主人通常會准備兩到三種不同的湯,譬如營養湯(其實就是燉的時間比較長的肉菜湯),“王後”湯(在湯裏放入鷓鴣肉餡或雉雞肉餡的一種湯,有時會加點黃油),還有比斯克醬蝦湯。除了好喝的湯,還有幾種肉餡、洋薊、蘑菇等配料和大面包供給客人。面包個頭必須大,每一個要夠一位大胃口的男士吃,甚至它的面包皮要夠一位女士用來蘸湯吃。而國王的面包總是比其他人的軟很多,因爲路易十四的牙很不好。這時你會發現,有的客人喝的是皇後湯,其他人品嘗的則是比斯克醬蝦湯。這並不是仆人們搞錯了,而是十七世紀流行的做法———半客人得到的是“王後”湯,其他客人則是比斯克醬蝦湯,喝完之後再換另外一種。不同的湯搭配不同的肉餡,也可以就著面包吃,一般都是口味清淡的伴著味道濃烈的。
  在上第二道菜之前,仆人必須爲每位客人換上一副新的餐具,並遞上一條濕毛巾擦手,這是上菜前的必備程序。第二道菜也屬于頭盤,算是一道大雜燴,食品主要是小塊的烤肉、熱餡餅、圓面包、火腿、香腸、臘腸,還有作爲前餐的水果。裝滿食物的大盤子絕不會放在比較尊貴的客人面前,因爲這會阻擋了這位客人的視線,造成他給別人傳遞食物或講話的不便。
  到了第三道菜宴會才真正進入高潮,牛肉、小牛肉、綿羊肉都可以作爲第三道菜的主角,做法一般是烤、濃湯煮或做成肉餡兒。現在流行的羊羔肉在當時被認爲是“沒味兒”而上不了餐桌。如果是烤肉的話,肉的中間要放入橙子、檸檬或橄欖讓烤肉更加鮮香,油而不膩。
  接下來的小烤肉,材料多以鳥類爲主,中世紀流行的天鵝、鶴、鷺在路易十四的年代已經被鴿子、雞、鴨所代替。供給國王的鴨都是在法國西北部魯昂飼養的,雞則是在勒芒飼養的,爲了讓這些家禽吃起來更具肉香,喂養時還要添加一些植物香料在食物裏。
  當然,宴會中少不了魚類:最受歡迎的河魚是鮭魚和鱒魚,海魚則有鱈魚和鰨魚。魚受到法國人的喜愛不只因爲它的肉質鮮美,還因爲它是齋戒日裏惟一可以吃到的“肉”。路易十四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所以他規定每個星期的三、五、六和其它宗教節日都必須齋戒,齋戒日裏只能在晚禱之後吃一頓飯,並且禁食一切肉類和酒類。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些聰明的廚師想出法子,把“魚做成肉”,美其名曰“素肉”。
  冷盤是晚宴的第六道菜。蔬菜沙拉搭配五顔六色的果凍,放在桌子中間,煞是好看。常用的蔬菜有蘑菇、卷心菜、洋薊、茼蒿,還有路易十四非常喜歡的小豌豆。可是怎麽沒有土豆?那可是現在法國人每餐必吃的東西。其實土豆在路易十四時期還登不上大雅之堂,到了路易十五時期,它才擁有了餐桌上的一席之地。
  水果則是宴會的壓軸。精致的水果籃、各式各樣液體或固體的果醬、裹著不同口味糖衣(有麝香味的也有龍涎香的)的茴香豆、非常受法國人歡迎的小杏仁餅,還有開始風行法國的巧克力等著各位客人。巧克力進入法國是在16世紀路易十三的時候。由于路易十四的王後非常喜愛這種食品,牙齒並不健康的“太陽王”還是在她的勸說下允許進口制作巧克力的原料——可可豆。路易十四戲稱巧克力爲“蒙騙肚子的食品”。
  說到現在,你可能會覺得缺少點什麽東西?美妙的菜肴似乎少了一個很重要的搭配?沒錯,我們還沒提到葡萄酒——法國最引以爲豪的珍寶,在這樣一個美妙的晚宴上怎麽可以少了她的存在。路易十四時期,最好的紅葡萄酒來自勃艮第、歐塞爾和庫蘭熱。而宮廷宴會用的必須是四年以上的葡萄酒。利口酒和冰凍過的酒也是路易十四的最愛。由于一個領主向路易十四提出,女人喝的含酒精的酒比男人還要多,爲了控制過量飲酒,咖啡也開始成爲一種宴會的飲品,在這個時期流行起來。
  吃完甜點喝完飲料之後,這場晚宴也告一段落。不過,路易十四招待客人可不是簡簡單單吃一頓飯就行了,那樣會顯得有失國王的身份。在享受了這美妙的一餐之後,喜歡搞“Party”的國王會邀請所有的來賓參加一場盛大的舞會。“盛世”必須要以繁複的禮儀,豐盛的美食,奢華的排場,熱鬧喧嘩的不眠夜來闡釋,不然的話,“朕即天下”這句話豈非徒有虛名?
  行宮赦令
  路易十四認爲,要獲得無上的權力,他必須統一法國人的宗教信仰。因此他對新教徒施加壓力。尤其以1685年的楓丹白露敕令爲凶狠。他以此推翻了法王亨利四世1598年下的寬容的南特赦令。敕令下達後胡格諾派的教堂被摧毀,新教的學校被關閉。路易的這個命令迫使許多胡格諾派教徒移居國外,大多數移居荷蘭、普魯士、英國和美國。這是一個曆史性的錯誤,因爲許多這些逃亡者是非常好的手工業者,他們的技巧與他們一起流亡國外。這些流亡者給他們到達的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對路易和他的大主教們來說一個統一的法國就是一個天主教的法國。
  影響深遠
  在法國,路易十四因爲他使法國強大而受到尊敬,但他的無計量的戰爭使法國的國家經濟破産,他不得不不斷加強對農民的稅收要求。法國曆史學家阿曆克西?德?托克維爾認爲,這個重稅、他對貴族的削權以及沒有政治權力的市民階層對政策的不滿是導致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原因。
  近親聯姻
  路易十四的婚姻是名副其實的近親結婚,不但是近親,而且是親上套親,因爲他親姑姑嫁給了他親舅舅,而他娶了舅舅和姑姑的女兒作王後,也就是說他的舅舅成了他嶽父,姑姑成了嶽母;對于王後瑪麗-特蕾茲來說,她舅舅成了公公,姑姑成了婆婆,而路易十四只比表妹瑪麗-特蕾茲大五天。中國在周朝就知道近親結婚不利于後代,而兩千七百年後的歐洲宮廷還未充分認識到。路易十四跟表妹瑪麗-特蕾茲生有三男三女,其中三個當年就夭折了,另外兩個一個活了三歲,一個活了五歲,只有長子王儲活到50歲。王儲的兒子法國的路易只活了30歲,所以當偉大的太陽王隕落時,只好把王位傳給了只有五歲的重孫子---路易十五。
  路易十四與第二個王後生有四男二女,此外還有三個私生子和一個私生女。
  宮廷人員
  在路易十四時代。路易十四廢除了首相,並親自選定了6位大臣。這6位大臣爲國王出謀劃策,最終決定的是路易十四本人。
  雖然海陸軍將領也是宮廷人員,但是路易十四還是從法國最好的軍團選定8000人保衛凡爾賽宮。當時凡爾賽宮的宮廷人員還有雕刻家等。
[編輯本段]身材不高
  路易十四身高僅有1.54米,喜歡穿高跟鞋和戴蓬松的假發。
http://baike.baidu.com/view/63801.html?tp=0_11

大仲馬>百度百科

  亞曆山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père, 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稱大仲馬,法國19世紀積極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自學成才,一生寫的各種著作達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說和劇作著稱于世。大仲馬信守共和政見,反對君主專政。由于他是黑白混血人的身份,其一生都受種族主義的困擾。 2002年,大仲馬去世132年後終于移入了法國先賢祠。
  大仲馬家世與生平
  其祖父安東尼-亞曆山大?達維?德?拉巴葉特裏侯爵曾在法國政府任職炮兵總軍需官;1760年移居聖多明各(即現在的海地。1762年3月27日,一個名叫塞塞特?仲馬的女黑奴爲他生下一個男孩,取名托馬-亞曆山大,即大仲馬之父,受洗時用母姓仲馬。 大仲馬于1802年7月24日生于法國的維勒-科特萊(靠近巴黎)。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亞曆山大?仲馬屢建奇功,當上共和政府將軍。大仲馬終生信守共和政見,一貫反對君主專政,憎恨複辟王朝, 不滿七月王朝,反對第二帝國。他飽嘗種族歧視,心中受到創傷。家庭出身和經曆使大仲馬形成了反對不平、追求正義的叛逆性格。 大仲馬自學成才,一生寫的各種類型作品達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說和劇作著稱于世。
  大仲馬的劇本《享利第三及其宮廷》(1829)比雨果的《歐那尼》還早問世一年。這出浪漫主義戲劇,完全破除了古典主義“三一律”。這期間,他創作的《雨》聞名于世。
  大仲馬小說多達百部,大都以真實的曆史作背景,以主人公的奇遇爲內容,情節曲折生動,處處出人意外,堪稱曆史驚險小說。異乎尋常的理想英雄,急劇發展的故事情節,緊張的打鬥動作,清晰明朗的完整結構,生動有力的語言,靈活機智的對話等構成了大仲馬小說的特色。最著名的是《三個火槍手》舊譯《三劍客》,(1844)、《基督山伯爵》。他曾自己主編過一份文學性質的報紙,名爲《火槍手》,上面刊登了他自己的很多小說和漫談錄。它是當時法國家庭婦女深深喜愛的讀物。 大仲馬被別林斯基稱爲“一名天才的小說家”,他也是馬克思 “最喜歡”的作家之一。
  大仲馬的中文譯作
  1、暴君末日,全小虎譯,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羅馬尼祿時代。
  2、阿斯加尼奧,韓滬麟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法國弗朗索瓦一世時代。又名爲切利尼傳奇。
  3、瑪爾戈王後,張英倫、向奎觀譯,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又譯爲瑪戈王後、瓦魯阿家族的瑪格麗特。亨利三世三部曲第一部。
  4、蒙梭羅夫人,陳祚敏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亨利三世三部曲第二部。舊譯本爲地亞小傳(LaDamedeMonsoreau),洪觀濤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
  5、四十五衛士,郝運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亨利三世三部曲第三部。
  6、三個火槍手,李青崖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又譯爲三劍客、俠隱記。達大尼央三部曲第一部。路易十三時代。
  7、二十年後,王振孫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又譯爲續俠隱記。達大尼央三部曲第二部。路易十四時代。
  8、布拉熱洛納子爵,譚玉培、吳丹麗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又譯爲小俠隱記、雙劍勤王錄、鐵面人。達大尼央三部曲第三部。路易十四時代。舊譯本爲法宮秘史(LeVicomtedeBragelome),君朔譯述,上海商務印書館1908,1915再版。
  9、黑郁金香,郝運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荷蘭奧蘭治(威廉)時代。
  10、裙釵之戰,張成柱、王長明譯,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路易十四時代。
  11、阿芒得騎士,李爽秋等譯,山東人民出版社1982。路易十五奧爾良攝政時代。
  12、風雨術士巴爾薩莫男爵,高臨譯,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路易十五時代。又譯爲紅顔恩仇記,臺灣譯爲大野心家:巴薩摩傳奇。
  13、王後的項鏈,王振孫、韓滬麟譯,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3。路易十六時代。
  14、昂熱?皮都,葉尊、吳丹麗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大革命時代。
  15、夏爾尼伯爵夫人,譚玉培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舊譯本爲蟹蓮郡主傳(ContessdeCharney),上海商務印書館,林紓筆述王慶通口譯。大革命時代。
  16、紅屋騎士,羅玉君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舊譯本爲玉樓花劫(LeChevatierdeMaison-Rogue),上海商務印書館1914,林紓、李世中譯。大革命時代。
  17、雙雄記,王振孫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又譯爲殺手與俠盜。拿破侖時代。
  18、基度山伯爵,蔣學模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又譯爲基度山恩仇記。路易十八複辟時代。
  19、俠盜羅賓漢,喬娟譯,濟南明天出版社2005。英國理查一世時代。
  20、蘇後馬麗慘史(TheTragicStoryofStuartMary,QueenofScots),魏易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21、加裏波迪回憶錄,大仲馬編寫,黃鴻釗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22、大仲馬精選集,吳嶽添編選,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9。收有長篇小說二部,即“俠隱記”、“黑郁金香”,以及一部戲劇“亨利三世和他的宮廷”。
  23、大師的殘忍,馬原編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內含大仲馬的《德?岡熱侯爵夫人》。
  大仲馬小說的特色
  大都以真實的曆史作背景,情節曲折生動,往往出人意料,有曆史驚險小說之稱。結構清晰明朗,語言生動有力,對話靈活機智等構成了大仲馬小說的特色。
  1802年7月24日,被法國人稱爲“文壇火槍手”的大仲馬在巴黎東北方向不足一百公裏的小鎮維萊科特雷誕生。 
  大仲馬的祖父戴維?佩萊苔利原本是聖多明哥島上的一個充滿激情而好色的貴族,家裏有一大群黑人奴仆,其中一個名叫露易?仲馬的女黑奴給他生了一個混血兒,這便是大仲馬的父親托馬斯?亞曆山大。托馬斯成人後想去參加拿破侖的軍隊,戴維?佩萊苔利卻不允許他使用自己的姓氏報名參軍,這個傲慢的老貴族認爲一個混血兒士兵使用自己的貴族姓氏,是有辱門庭的。托馬斯只好用母親的姓氏參加了拿破侖軍隊。由于他作戰勇敢,在短短的七年時間裏,就由一名士兵升爲一名將軍。拿破侖開始獨裁統治之後,由于托馬斯是個激烈的共和黨人,被解除了軍職。托馬斯郁悶而死時,大仲馬才3歲半。接著,祖父又破了産,大仲馬的家境一下子陷入困頓之中。拿破侖在滑鐵盧戰敗之後,大仲馬已經13歲,他的母親想重振家業,便讓他做出抉擇,是采用佩萊苔利這個古老而又尊大仲馬嚴的貴族姓氏呢,還是保留黑奴的姓氏仲馬呢?這兩個姓氏的高低貴賤,以及哪一個對自己的命運影響大,少年仲馬心裏非常清楚,但他還是堅定地對母親說:大仲馬20歲那年准備闖蕩巴黎,但他身無分文,無法成行。偶爾的一天晚上,他來到酒店裏與人賭彈子,憑借在鄉間遊逛時練就的高超的彈子技術,他贏了滿滿一口袋錢,當夜便告別母親,狂喜地奔向巴黎。
  到巴黎之後,大仲馬幸運地遇到了父親的舊友福阿將軍,經福阿將軍舉薦,他當上奧爾良公爵府上的公務員。生活穩定之後,大仲馬把母親也接到了巴黎。爲了生活有更好的保障,大仲馬在當差之余,經常替法蘭西劇院謄寫劇本,以增加收入。許多精妙的劇本讓他深爲著迷,常常忍不住放下謄寫的劇本,動手寫自己的劇本。有一天他來到法蘭西劇院,徑直走進當時著名的悲劇演員塔瑪的化妝室,張口就說:“先生,我想成爲一個劇作家,你能用手碰碰我的額頭,給我帶來好運氣嗎?”塔瑪微笑著把手放在他的額頭上,說:“我以莎士比亞和席勒的名義特此爲你這個詩人洗禮!”大仲馬一點兒也沒在意這位大演員善意的玩笑,他把手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鄭重其事地說:“我要在你和全世界人面前證實我能做到!”
  然而,大仲馬花了三年時間寫出的大量劇本,沒有一個被劇院接受並上演。直到1928年2月11日傍晚,法蘭西劇院才給他送來一張便條:“亞曆山大?仲馬先生,你的劇作《亨利三世》將于今晚在本院演出。”大仲馬手忙腳亂地穿好衣服時,才發現自己沒有體面的硬領,他連忙用硬紙剪了個硬領,套在脖子上便飛奔劇院。但是到了劇院他卻無法靠近舞臺,因爲連座席間的通道上都站滿了觀衆。直到演出幕落以後,劇院主持人請劇作家上臺時,大仲馬才得以出現在臺前,頓時,暴風雨般的喝彩聲響徹劇場。當時的報紙如此描述他:“他的頭昂得那麽高,蓬亂的頭發仿佛要碰到星星似的”。這個帶著硬紙領子的混血兒一舉成名,一夜之間成了巴黎戲劇舞臺上的新帝王。
  緊接著,大仲馬的另一個劇本《安東尼》演出後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短短的兩年時間裏,大仲馬在巴黎成了最走紅的青年劇作家。盡管如此,巴黎的許多貴族和一些文壇名家們仍然蔑視他的出身,嘲諷他的黑奴姓氏。甚至像巴爾紮克這樣的大家也不放過嘲笑他的機會。在一個文學沙龍裏,巴爾紮克拒絕與大仲馬碰杯,並且傲慢地對他說:“在我才華用盡的時候,我就去寫劇本了。”大仲馬斷然地回答道:“那你現在就可以開始了!”巴爾紮克非常惱火,進一步侮辱大仲馬:“在我寫劇本之前,還是請你先給我談談你的祖先吧——這倒是個絕妙的題材!”大仲馬也火冒三丈地回答他:“我父親是個克裏奧爾人,我祖父是個黑人,我曾祖父是個猴子;我的家就是在你家搬走的地方發源的。”
   豪爽而奢侈的“基督山伯爵” 
  戲劇創作的成功使大仲馬名聲大振,他也因此得以加入以雨果爲首的浪漫派。曆史也證明了大仲馬的戲劇創作活動對浪漫主義運動做出了重要貢獻。尤其是他的《亨利三世》,最早爲浪漫派戲劇開辟了道路,也使他成了浪漫派戲劇的先驅者之一。但是,給他帶來巨大財富的卻是他創作的一系列曆史傳奇小說。大仲馬的作品浩如煙海,據他晚年自稱,畢生著書1200部,但他的研究者卻認爲,其中大部分是他的寫作工廠裏一些“槍手”們的“捉刀”之作。即便屬于他創作的80多部小說中,也都有奧格斯特?馬奎的很多心血。馬奎是一個善于編排情節的學者,並且精通曆史。
  經過時間的無情淘汰,大仲馬的大多數小說早已被人遺忘,甚至絕迹。目前在世界各地廣爲流傳的只有《基督山伯爵》、《三個火槍手》等幾部作品。尤其是《基督山伯爵》,這是一部爲數不多爲東西方人同時接受和喜愛的通俗小說。無産階級文豪高爾基曾稱贊它是一部“令人精神煥發的書”。但是,同一些偉大作家的作品相比,這部小說還沒有能夠更加廣泛和深刻地反映社會現實,也無法進入19世紀文學第一流的傑作行列。因此,在法國文學史上,大仲馬的地位還不能和巴爾紮克、雨果等文學大師相抗衡。
  然而,《基督山伯爵》畢竟是全世界通俗小說的扛鼎之作,大仲馬也因而被後人美譽爲“通俗小說之王”。這本曆史傳奇的通俗小說給大仲馬帶來的巨額稿酬,也是巴爾紮克雨果們不能望其項背的,這使原本就豪爽大方、揮霍成性的大仲馬生活更加奢侈。有一次,一個朋友請他捐出50法郎埋葬一個剛去世的地主管家,大仲馬哈哈大笑著拿出100法郎,說:“去埋葬兩個地主管家吧!”當時,他早以“基督山伯爵”自居,並已在聖日耳曼昂萊山腳下瀕臨塞納河的地方買下一大塊地皮,准備建築他夢想的豪宅——基督山城堡。當建築設計師告訴他城堡造價需要20萬法郎時,這位“伯爵”大人豪放地說:“但願比這更多一些!”基督山城堡于1847年7月25日竣工,建築非常符合大仲馬所要求的華麗風格,內部裝飾也體現了他的作家身份:那些窗簾的銀質挂鈎上吊著他所喜歡的莎士比亞、歌德、雨果等大文豪的雕像;他自己的一尊半身雕像則安放在門廳的正中央,並且在雕像的底座上刻了一行字:我愛愛我的人。從此,大仲馬經常在城堡裏大宴賓客,飲酒作樂。可惜好景不長,幾年工夫,大仲馬就把自己的財産揮霍一空,不得不把城堡拍賣給他人。   
  我閉著眼睛寫作,我兒子睜著眼睛寫作 
  大仲馬在奧爾良公爵府上當公務員期間,私生活放蕩不羈,他和與自己原本同住一樓的女裁縫卡特琳?拉貝同居了很長時間。拉貝給他生了個兒子,就是後來在文學聲譽上大大超過他的小仲馬。這時候,大仲馬又和一個戲劇編輯的女秘書好上了,他便抛棄了拉貝。直到七年後他成爲巴黎有名的劇作家時,才認下小仲馬,但是他始終沒有承認拉貝是他的妻子。盡管他後來一直撫養著小仲馬,並擔負著拉貝的生活費用,但小仲馬的內心一直與他有一種說不清的隔閡。特別是大仲馬橫加幹涉小仲馬的愛情這件事,給小仲馬的心靈深處留下了難以愈合的傷痕。
  1848年,24歲的小仲馬根據自己的愛情經曆,寫出了他的成名作《茶花女》。接著,他又花了將近4年時間把它改成劇本,于1852年演出後大獲成功。後來,意大利著名歌劇作曲家威爾第和劇作家皮阿威又把《茶花女》改成歌劇,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久演不衰。小仲馬改寫的話劇《茶花女》初演時,大仲馬卻因爲反對拿破侖第三發動政變,正在布魯塞爾苦度短期的流亡生涯,小仲馬給他打去電報:“巨大的成功!就像你的劇本初次上演時所獲得的成功一樣!”大仲馬真是又嫉妒又驕傲。當後來又有人再次把仲馬父子的作品做比較後,仍然認爲大仲馬的所有作品加在一起也比不過小仲馬的一本《茶花女》時,大仲馬幽默地說:“我從我的夢想中汲取題材,我的兒子從現實中汲取題材;我閉著眼睛寫作,我的兒子睜著眼睛寫作;我繪畫,他照相。”
  大仲馬68歲時停止寫作,他並非厭倦了創作,而是因爲他愛上了一個漂亮的美國女演員阿達?孟肯。風流了一輩子的大仲馬,一下子認定了光彩照人的阿達?孟肯就是他此生的歸宿,他要在有限的余生裏認真地享受一下真正的愛情。不幸的是,阿達?孟肯在一次演戲時從飛馳的馬上掉下來摔死了。埋葬了自己的心上人之後,喝得醉醺醺的大仲馬在晴空下打著一把藍色的雨傘,來到兒子小仲馬家裏,一坐下就大聲說:“我的孩子,我是到你這兒來等死的。”
  半月以後,大仲馬去世。
  2002年,經過一番討論,大仲馬的遺體移到了神聖的先賢祠。
  大仲馬和小仲馬的故事
  大仲馬和小仲馬是世界文壇的佼佼者,有很多人卻把他們混爲一談,其實他們是一對父子。
  19世紀上半期法國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是法國乃至世界文壇上少有的多産作家。他的作品故事生動、情節曲折、引人入勝。大仲馬的主要成就在于小說創作方面,代表作有《三個火槍手》(1844)、《瑪爾戈王後》(1845)和《基督山伯爵》(1845,又名《基督山恩仇記》)。文學之父維克多?雨果對他作了最中肯最感人的評價: “他的爲人像夏日的雷雨那樣爽快,他是個討人喜愛的人。他是密雲,他是雷鳴,他是閃電,但他從未傷害過任何人。誰都知道,他待人溫和,爲人寬厚,就像大旱中的甘霖。”
  小仲馬 (1824~1895)法國小說家、戲劇家。著名作家大仲馬的私生子。 1848年小說《茶花女》的問世,使小仲馬一舉成名。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話劇于1852年首次演出,獲得更大的成功。這部作品兼有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特色,是法國戲劇由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演變時期的優秀作品。小仲馬後來寫了20余部劇作,現實主義傾向更爲鮮明。其中比較成功的有《半上流社會》(1855)、《金錢問題》(1857)、《私生子》(1858)、《放蕩的父親》(1859)、《歐勃雷夫人的見解》(1867)、《阿爾豐斯先生》(1873)、《福朗西雍》(1887)等。作爲法國現實主義戲劇的先驅者之一,其劇作富有現實的生活氣息,以真切自然的情理感人,結構比較嚴謹,語言通俗流暢。
  哭鼻子的大仲馬
  有一天,大仲馬的一位好友前來拜訪他,見他正獨自坐在書桌前,雙手撫摸著稿紙,低聲抽泣著。朋友就坐在一旁的沙發上等,可等了好長一段時間,還不見他的情緒有所好轉,就決定去勸勸自己的朋友。他拍了拍大仲馬的肩膀,關心地問:“親愛的,到底發生了什麽事,令你如此傷心?”
  大仲馬回頭一看,見是好友來了,便把事情的原委訴說了一遍。原來,大仲馬正在創作《三個火槍手》,最後由于故事情節發展的需要,其中的一個火槍手非死不可。可大仲馬非常喜歡這個人物,想試圖改變這個物的命運,然而卻無法做到。他一想到自己喜歡的英雄人物將被自己的筆殺死,而自己對此又無能爲力時,就不由得傷心至極,流下了眼淚。
  他的朋友聽了他的訴說後,笑著對大仲馬說:“我的朋友,你可知道我已來了多久了……”
  這時大仲馬的一位仆人剛好從門口經過,聽了這話也笑了,說道:“先生,您不過來了四十五分鍾,而主人卻已經哭了好幾個小時啦!”
  真實的高度
  一天,大仲馬得知他的兒子小仲馬寄出的稿子總是碰壁,便對小仲馬說:“如果你能在寄稿時,隨稿給編輯先生們附上一封短信,或者只寫一句話,說‘我是大仲馬的兒子’,或許情況就好了。”
  小仲馬固執地說:“不,我不想坐在您的肩膀上摘蘋果,那樣摘來的蘋果沒味道。”年輕的小仲馬不但拒絕以父親的盛名做自己事業的敲門磚,而且不露聲色地給自己取了十幾個其他姓氏的筆名,以避免那些編輯先生們把他和大名鼎鼎的父親聯系起來。
  面對冷酷無情的一張張退稿箋,小仲馬沒有沮喪,仍在不露聲色地堅持創作自己的作品。他的長篇小說《茶花女》寄出後,終于以其絕妙的構思和精彩的文筆震撼了一位資深編輯。這位知名編輯曾和大仲馬有著多年的書信來往。他看到寄稿人的地址同大作家大仲馬的絲毫不差,懷疑是大仲馬另取的筆名。但作品的風格卻和大仲馬的迥然不同。帶著這種興奮和疑問,他迫不及待地乘車造訪大仲馬。令他大吃一驚的是,《茶花女》這部作品,作者竟是大仲馬名不經傳的年輕兒子小仲馬。“您爲何不在稿子上簽您的真實姓名呢?”老編輯疑惑地問小仲馬。小仲馬說:“我只想擁有真實的高度。”
  老編輯對小仲馬的做法贊歎不已。小仲馬的《茶花女》是根據自己的愛情經曆寫出來的,出版後,法國文壇書評家一致認爲這部作品的價值大大超越了大仲馬的代表作《基督山恩仇記》,小仲馬一時聲譽鵲起。
  作爲名作家的兒子,小仲馬的這種做法確實是值得讓我們學習的,做事情就應該要踏踏實實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大仲馬臨終前這樣深深感歎地留下這麽一段話:“我從我的夢想中汲取題材,我的兒子從現實中汲取題材;我閉著眼睛寫作,我的兒子睜著眼睛寫作;我繪畫,他照相。”
  大仲馬最得意的一句話就是:我最得意的作品就是“小仲馬”。
http://baike.baidu.com/view/31439.html?tp=0_11
 
 
 

台長: 阿楨
人氣(3,081)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斷背山》
此分類上一篇:《遮蔽的天空》

持久液
2020-01-13 19:34:1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