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2-17 22:35:28| 人氣2,308| 回應26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甭《解讀瓊瑤愛情王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真搞不懂,瓊瑤虛幻的愛情小說有何好解讀的?六七0年代現代版的灰姑娘故事,窮美女碰上富俊男,若遭父母大人世界反對,不是妥協就是病、瘋、死,這樣的小說電影怎會大賣呢?當八0年代台灣自由戀愛結婚之風已開之後,她又改販賣古裝的才子佳人、阿哥格格的虛幻愛情故事,同樣又在電視大賺。

你嫌虛幻,莫非你喜歡重口味的西洋羅曼史或肥皂劇,這在民風尚屬保守的六七0年代不合一般人口味。

噯啊,你們兩个男人怎會懂女人心,林芳玫的《解讀瓊瑤愛情王國》(時報,1994)就是要批評由你們男人掌控的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二分的文學分類,她認為「瓊瑤所顯示的愛情觀,充分顯示了女性的軟弱與無力感,但在極端無能中死命地攀住一段愛情,由此反而流露出一種堅忍不拔的毅力與耐力,瓊瑤把女性無力/有力的弔詭發揮得淋漓盡致。」(p.268)
怎那麼熟悉?哦!原來是英國「文化批評」者常有的調調,調到最後只能吊死自己,不信?不然你看林氏怎麼看弔詭:「瓊瑤企圖以情感融化父權制度,但是弔詭的是……更加強化了父權制度。」(p.268)

你這是只從「批判」和「抗拒」看問題,林氏反批:果真存在徹底的「批判」和「抗拒」嗎?答應是否定的,現實總是兼具「保守妥恊和批判抗拒」(p.279)。所以從大陸學者來看,瓊瑤小說是反封建反父杈的,反而是台灣學者批之為保守妥恊。林氏認為「從追求愛情的過程而言,瓊瑤式人物是叛逆的,但是從結局而言,則是妥恊。」(p.282)

即便是「病、瘋、死」的妥恊結局也充滿瓊瑤式愛情宗教的救贖與希望,所以瓊瑤小說兼具羅曼史小說的幸福承諾和肥皂劇的宿命感(p.277-8)。

厲害,那台灣當局應重新包裝瓊瑤小說來對抗日韓劇,甚至發展成文化外銷產業。

只可惜不夠本土,政治不正確。

所以林氏才會認為「言情(?所有!)小說並不适合成為女性主義從事文化政治的工具,不管以負面的觀點批評它或是持樂觀的看法而寄望於它的顛覆潛力。」(p.284)

那林氏在整本書中怎極力在反駁別人對瓊瑤小說的批評並強調它的顛覆性?

還不是你們先從政治性來批判瓊瑤小說。

我了,就像德國「批判理論」先批判「文化工業」,英國的「文化批評」才會不平則鳴?
怕是骨子裡仍對自己曾喜好過的通俗文化感到自卑,才會用挑戰高手的方式,來自抬身价吧。
 
瓊瑤>百度百科

  瓊瑤原名陳喆,衡陽縣渣江鎮人。1938年4月20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九四九年隨父陳致平由大陸到臺灣。父親陳致平是大學教授,母親袁行恕出身書香門第。高中畢業後不久結婚生子,做主婦的同時開始嘗試寫作,其後步入職業作家行列,並進入電視、電影制作行業,其間婚姻破裂。現任丈夫爲其經紀人、出版人,經營家庭作坊式的皇冠出版公司,瓊瑤所有作品均由該公司出品。
  中國臺灣當代作家。原名陳喆,筆名瓊瑤、心如、鳳凰等。湖南衡陽人。她生逢戰亂,1949年隨家遷臺灣,就讀于臺北師範附小及臺北一女中。高中畢業後未能考取大學。16歲在臺灣《晨光》雜志發表短篇小說《雲影》。讀高中時,先後發表200余篇文章 。1963年自傳式長篇小說《窗外》出版,一舉成名 。1963 ~ 2008年 ,共創作長篇小說 《幸運草》 、《煙雨蒙蒙》 、《 幾度夕陽紅 》、《彩雲飛》 、《心有千千結》 、《在水一方》 、《月朦朧 ,鳥朦朧》 、《雁兒在林梢》、《碧雲天》、《冰兒》等42部。美化人生的愛情理想是她小說的主旋律;曲折新奇、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是她小說引人入勝的主要手段;具有濃郁詩意、雅俗共賞的文學語言是她小說獨具魅力的重要特點。因此她的言情小說擁有龐大的讀者群。並有大量作品被拍成電影、電視片.
  瓊瑤的小說可分爲三期:早期小說包括1963年發表的《窗外》至1971年的出版《水靈》和《白狐》,主要是由曆朝曆代中國民間傳奇發展的古人愛情短篇故事。中期的小說由《海鷗飛處》開始,至《燃燒吧!火鳥》,主要是描寫當代臺灣爲背景的愛情小說,除《我是一片雲》外,可說全是大團圓結局。晚期則由八十年代創作出版《雪珂》開始,小說的背景搬回古代,內容企圖處理變遷中都會男女的愛情觀,並嘗試脫離早期悲劇的宿命和中期公式化的快樂故事。
  《幾度夕陽紅》是瓊瑤小說創作中的重要作品,當中時空交錯、人物衆多、情節複雜,最能代表言情小情的特徵。兩條故事主線,分別發生於抗戰時期的重慶和六十年代的臺北。第一個故事是女主角夢竹的年輕時代,她和來自昆明的大學生何慕天相戀,因母親反對而發生許多扣人心弦的故事,最後,夢竹嫁給了何慕天的好友楊明遠,並定居臺北。小說的第二部則是夢竹女兒曉霜的戀情,曉霜的相戀對象魏如峰是何慕天的外甥,並在何慕天開設的公司任職,此後即是一連串的舊恨新愁的交織。最後,霜曉與魏如峰有情人終成眷屬、夢竹仍留在明遠身邊、何慕天隱居山上不問世事。
  這部作品,內容和結構都類似電視連續劇的模式,亦即是情節複雜、高潮叠起;情感表達方式強烈而誇張;人物關系則因家庭夙怨而糾纏不清;人與人之間的誤解導致種種終生憾事和恩怨情仇;主角身世的秘密和謎底的揭曉,及戰亂、分離和重逢,這一切無疑是通俗劇的「基本元素」。
  總括而言,在瓊瑤的愛情王國,愛情是滋潤女性自我並賦與活力的源頭。沒有愛情,女性的自我就會枯萎凋零。在這情況下,瓊瑤的女性形象無可避免的顯得被動和消極。事實上,在五四時代,「愛情」這個概念是一種公衆性的意識形態,主要是對中國父權制度的反叛和挑戰,但在瓊瑤的言情小說裏則完全屬於私人領域,對愛情的描述也純由女性的立場出發,這亦是被李敖等人批評爲女主角面目蒼白的理由;然而,這樣一個夢幻世界推到了極致也有其意識形態上的助力,逆轉了父權家庭中尊卑階層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使擁有資源及力量的父母或男性,在感情的道德上召喚下,對一無所有的子女,特別是女性全心全意的奉獻。這亦是言情小說的精神所在。
【瓊瑤身世】

  瓊瑤的父親陳致平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母親袁行恕曾任臺北市立建國中學國文教師。外祖父袁勵衡爲銀行家,曾執掌交通銀行。曾外祖父是翰林,伯父是宣統皇帝之師。母親的胞妹袁靜爲作家。母親的胞姐袁曉園爲中國第一位女外交官、漢語拼音發明人。瓊瑤的妹妹陳錦春、妹夫陳壯飛,都曾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科學家,General Sciences Corp.科技顧問公司共同創辦人,被認爲是華裔在美創業的先驅之一。
  瓊瑤也是作家金庸的遠親,金庸的堂妹爲瓊瑤的舅母。瓊瑤的媳婦何琇瓊是電視劇《又見一簾幽夢》藝術指導。
【筆名由來】瓊瑤出自詩經《詩經衛風木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匪報也,永以爲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匪報也,永以爲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
  匪報也,永以爲好也!
  注釋:
  瓊琚:美玉美石之通稱
  匪:非
【年曆事迹】

  1947年九歲在上海《大公報》兒童版發表了第一篇小說《可憐的小青》;十六歲時,用成人的口吻寫的小說《雲影》在《晨光》雜志發表。1957年臺北第二女子中學畢業。1963年7月,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窗外》,從此躍登臺灣文壇。她創作頗豐,作品已有數十部之多。許多作品都要再版十幾甚至幾十版,而且往往都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在臺灣和海外擁有大量讀者,尤其受到廣大青年的歡迎.
  1942隨家人由成都遷回故鄉湖南省,其後因抗日戰爭爆發遷回四川
  1947舉家遷上海,在上海《大公報》發表其第一篇小說《可憐的小青》
  1949遷往臺灣臺北,父親任教于臺北師大曆史系,母親任教于建國中學
  1959結婚
  1963在《皇冠》雜志刊出小說《窗外》,不久後出單行本,爲瓊瑤出版的第一本書
  1964離婚
  1965作品首度搬上錦幕,包括《婉君表妹》,《菟絲花》,《煙雨蒙蒙》,《啞女情深》
  1968成立火鳥公司,拍攝《月滿西樓》和《陌生人》(改編自小說《幸運草》)
  1976成立巨星公司
  1979與平鑫濤結婚
  1985出版《冰兒》,唯一沒有父母親角色的小說
  1986推出電視連續劇《幾度夕陽紅》
  1988首度返回大陸
  1990出版《雪珂》,首部曆史古裝長篇小說
【寫作生涯】

  提及香港和臺灣兩地的愛情小說,瓊瑤確實是一個橫跨三十多年的"品牌".事實上,自她的處女作《窗外》在1963年發表後,便奠定了她在愛情小說的重要地位.
  瓊瑤的小說可分爲三期:早期小說包括1963年發表的《窗外》至1971年的出版《水靈》和《白狐》,主要是由曆朝曆代中國民間傳奇發展的古人愛情短篇故事.中期的小說由《海鷗飛處》開始,至《燃燒吧!火鳥》,主要是描寫當代臺灣爲背景的愛情小說,除《我是一片雲》外,可說全是大團圓結局.晚期則由八十年代創作出版《雪珂》開始,小說的背景搬回古代,內容企圖處理變遷中都會男女的愛情觀,並嘗試脫離早期悲劇的宿命和中期公式化的快樂故事.
  《幾度夕陽紅》是瓊瑤小說創作中的重要作品,當中時空交錯,人物衆多,情節複雜,最能代表言情小情的特征.兩條故事主線,分別發生于抗戰時期的重慶和六十年代的臺北.第一個故事是女主角夢竹的年輕時代,她和來自昆明的大學生何慕天相戀,因母親反對而發生許多扣人心弦的故事,最後,夢竹嫁給了何慕天的好友楊明遠,並定居臺北.小說的第二部則是夢竹女兒曉霜的戀情,曉霜的相戀對象魏如峰是何慕天的外甥,並在何慕天開設的公司任職,此後即是一連串的舊恨新愁的交織.最後,霜曉與魏如峰有情人終成眷屬,夢竹仍留在明遠身邊,何慕天隱居山上不問世事.
  這部作品,內容和結構都類似電視連續劇的模式,亦即是情節複雜,高潮叠起;情感表達方式強烈而誇張;人物關系則因家庭夙怨而糾纏不清;人與人之間的誤解導致種種終生憾事和恩怨情仇;主角身世的秘密和謎底的揭曉,及戰亂,分離和重逢,這一切無疑是通俗劇的"基本元素".
  總括而言,在瓊瑤的愛情王國,愛情是滋潤女性自我並賦與活力的源頭.沒有愛情,女性的自我就會枯萎凋零.在這情況下,瓊瑤的女性形象無可避免的顯得被動和消極.事實上,在五四時代,"愛情"這個概念是一種公衆性的意識形態,主要是對中國父權制度的反叛和挑戰,但在瓊瑤的言情小說裏則完全屬于私人領域,對愛情的描述也純由女性的立場出發,這亦是被李敖等人批評爲女主角面目蒼白的理由;然而,這樣一個夢幻世界推到了極致也有其意識形態上的助力,逆轉了父權家庭中尊卑階層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使擁有資源及力量的父母或男性,在感情的道德上召喚下,對一無所有的子女,特別是女性全心全意的奉獻.這亦是言情小說的精神所在.。
 
【瓊瑤作品集】

  作品 寫作時間 同名影視 拍攝時間
  《窗外》 林青霞 1973
  《幸運草》
  《六個夢》
  《煙雨蒙蒙》 趙微 2000
  《菟絲花》1964
  《幾度夕陽紅》1964 劉雪華 1986
  《潮聲》1964
  《船》1965年
  《紫貝殼》1966
  《寒煙翠》1966
  《月滿西樓》1966
  《剪剪風》1967
  《彩雲飛》1968
  《庭院深深》1968
  《星河》1969
  《水靈》1971
  《白狐》1971
  《海鷗飛處》1971
  《彩雲飛》1972 劉雪華 1989
  《心有千千結》1972
  《一簾幽夢》1973
  《浪花》1973
  《碧雲天》1974
  《女朋友》1974 劉雪華版 1988
  《在水一方》1975 林青霞 1975
  《秋歌》1975
  《人在天涯》1976
  《我是一片雲》1976 林青霞 1977
  《月朦朧鳥朦朧》1976
  《雁兒在林梢》1977
  《一顆紅豆》1977 林青霞 1979
  《彩霞滿天》1977 林青霞 1979
  《金盞花》1978
  《夢的衣裳》1979
  《聚散兩依依》1979
  《卻上心頭》1980
  《問斜陽》1980
  《燃燒吧!火鳥》1980
  《昨夜之燈》1981
  《匆匆,太匆匆》1982
  《失火的天堂》1983
  《冰兒》1985
  《剪不斷的鄉愁》1988
  《我的故事》1989
  《雪珂》1990 劉雪華 1990
  《望夫崖》1990 劉雪華 1991
  《青青河邊草》1990 劉雪華 1991
  《梅花烙》1993
  《蒼天有淚》1997
  《新月格格》1994 劉雪華 1994
  《還珠格格I》1997 趙薇 1998
  《還珠格格II》 趙微 1999
  《還珠格格III天上人間》 黃奕 2003
  《又見一簾幽夢》
http://baike.baidu.com/view/6866.html?tp=0_11

瓊瑤作品集(免費網文)
 
女朋友 冰兒 翦翦風 卻上心頭 梅花烙 燃燒吧火鳥 人在天涯 雪珂 望夫崖 昨夜之燈
聚散兩依依 問斜陽 新月格格 夢的衣裳 水靈 煙鎖重樓 六個夢 一顆紅豆 水雲間 鬼丈夫
月朦朧鳥朦朧 雁兒在林梢 青青河邊草 金盞花 一簾幽夢 浪花 我是一片雲 我的故事
心有千千結 海鷗飛處 失火的天堂 菟絲花 秋歌 紫貝殼 剪不斷的鄉愁 碧雲天 白狐 潮聲
月滿西樓 彩霞滿天 煙雨朦朦 在水一方 幸運草 星河 窗外 彩雲飛 寒煙翠 船 庭院深深
幾度夕陽紅 還珠格格 還珠格格續集 蒼天有淚 告慰真情 匆匆太匆匆    
http://www.millionbook.net/yq/q/qiongyao/index.html
 
 
 

 

台長: 阿楨
人氣(2,308) | 回應(26)|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文學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俠失諸朝》
此分類上一篇:《我的N種生活》

阿楨
蔡英文潑墨式演說 2011年3月12日 蘋果日報 余艾苔(楨:小龍女又變潑墨大師了!)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昨宣布參選。相較於前副總統呂秀蓮宣布參選時砲火四射,蔡英文溫和許多,且延續參選新北市長的基調。整場記者會強調小老百姓心聲,連舞台上的投影片都以小人物為主角;蔡英文本人則隱身於後,企圖將自己塑造成全民代言人,可能也要區隔她與蘇貞昌、呂秀蓮的不同。
蔡英文坦言,有人說她不夠政治也不夠算計,但3年來她證明,政治不需要算計,民進黨依舊可浴火重生。她自嘲黨齡不夠深,但感謝民進黨的前輩願接受這樣的「蔡英文」。短短的自我描述,蔡英文非典型政治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也就是她那麼「不政治」,讓她在一群老謀深算的黨內要角中異軍突起。
蔡英文一再強調「政治不是表演」;但昨記者會現場,從布景、還有流程鋪排,都營造蔡出場的明星架式。但仔細推敲她的參選聲明,卻又顯得空洞,只是用美麗辭藻包裝貧乏的內容。她雖點出馬政府施政問題,卻沒告訴民眾她如何扛起這個重擔,只要求大家跟她這樣做;但怎麼做,多數人可能搞不清楚。而這會是蔡要面對的檢驗。
2011-03-12 11:37:08
版主回應
政治瓊瑤:沒有兩岸政策豈有未來論述?【聯合報社論 2011.03.12

蔡英文的總統初選宣言,詞藻華麗如胭脂,意境夢幻如烏托邦。她罵盡現實,好像一切只待她與民進黨用仙女棒一揮即可化為人間仙境;她說要開創新政治、新社會、新經濟、新世代,卻沒有說她及民進黨何來這等法力魔術?
她說她不夠政治,不會算計。但這篇宣言卻通篇是政治無比、算計透頂、華而不實、避重就輕的花言巧語;政治語言矯揉造作到了這個地步,失去真實,失去誠意,也可能失去信任。
有人說:蔡英文是「非典型」。也有人覺得,她像是台灣政壇上的一個「瓊瑤式」的「新品種」;一方面她自己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彷彿沒有煙火氣味的瓊瑤式人物,另一方面也將她的政治操作寫成一部瓊瑤式的小說。
瓊瑤的小說是一種另類經典,也被視為「非典型」(其實是一種另類典型)。有人說,瓊瑤筆下的人物如夢如霧,瓊瑤筆下的故事似幻似真。此類的評論是說:這是好看的小說,卻不是真實的人生。
蔡英文的清湯掛麵,配上白玫瑰、小龍女或小英的暱稱,其實已有幾分瓊瑤味或金庸味。瓊瑤筆下,在舊勢力下為愛情奮鬥的楚楚可憐的玉女,也正如此刻宣示代表「新世代」向舊勢力挑戰的蔡英文。瓊瑤有本事讓她的讀者將自己想像成書中人物如憶湄或曉彤,蔡英文也想將她的支持者變成「小英們」。馬政府的舊勢力是所有「小英們」所抵拒的,民進黨內的舊勢力也是所有「小英們」所厭惡的。
瓊瑤筆下常見的三元素是:不認命的女孩,愛情至上,憧憬未來。蔡英文操作的三元素也是:不認命的女孩,公義至上,憧憬未來。所以,蔡英文現今呈現的選戰主軸是:一、世代交替,指向年輕人;二、扛起未來,還是指向年輕人。
其實,瓊瑤的三元素,是古今中外小說常用的三元素,但瓊瑤用起來有過人之處;而蔡英文操作的三元素,也是古今中外政客常用的三元素,但蔡英文用起來也有過人之處。細看蔡英文提出的政治憧憬,其實在二千多年前的《禮運大同篇》中即已完整呈現過,但蔡英文用了瓊瑤式的文字:
「我希望打造的國家是:遇到困難時,政府會扶他們一把;城市裡年輕人買得起自己的窩,鄉村裡年輕人不必擠到城市搶工作,勤奮工作的年輕人會得到基本保障;努力和經濟收入成正比,帶來成就和幸福……。」
這儼然是一篇瓊瑤筆法的《禮運大同篇》。瓊瑤的小說常被認為脫離真實人生,而蔡英文的政治操作恐怕比瓊瑤更加脫離真實世界。首先,人們大概不會相信,倘若蔡英文當了總統,就能實現這種《瓊瑤式禮運大同篇》的「未來論述」;屆時,必定颱風、地震、火災仍不可免,年輕人不會平白得到一幢房子,也照樣要擠到都市或國外圖發展……。其實,蔡英文比瓊瑤更瓊瑤之處,是她準備當總統,卻似乎不想提出一套「非瓊瑤語言」的兩岸政策。然而,在台灣現今這個地理及歷史的處境之中,主政者若無一套明晰可行的「兩岸政策」,豈能奢談什麼「未來論述」?
承不承認九二共識?台獨路線如何交代?ECFA是否延續?兩岸經合會是否維持?直航是否照飛?這都要用明確的語言作出斬釘截鐵的回答是或非,而不能用「和而不同,和而求同」這類瓊瑤式的語言矇混過去。「國家認同」如果錯亂,「兩岸政策」如果翻盤,蔡英文將要帶領年輕人用什麼「扛起未來」?
蔡英文畢竟不是瓊瑤小說中的人物。例如:她讓人們感覺她在挑戰舊勢力,但她的競選組合卻是舊勢力的大集結;她只是拉攏了扁、謝、新、獨等舊勢力,在初選中對抗蘇貞昌、呂秀蓮所代表的舊勢力而已。對照之下,此時站在蔡英文身旁的舊勢力的內容,其實比蘇貞昌的團隊更舊更獨。就此以觀,蔡英文有無可能是瓊瑤筆下心貌分離的反面人物?
此刻,當蔡英文終將走出瓊瑤式的小說之際,卻是她想將選民們帶進她的瓊瑤小說之時。

另參本館:甭《解讀瓊瑤愛情王國》 小龍女神話 派系恐怖平衡
2011-03-12 11:38:18
阿楨
念情
我們那個年代迷瓊瑤小說
是很純情聖潔的
現在小孩看浪漫小說
可就早熟多了
2007-06-11 17:55:57
版主回應
每個時代都會產生浪漫小說影音
如同當紅的星光幫
純不純熟不熟是相對的
2012-09-25 06:53:58
圖博館
少女哪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VwP4zovuGI

少女哪吒 (2014)

導演 : 李霄峰
編劇 : 李霄峰 / 王沐 / 潘彧
主演 : 李嘉琪 / 李浩菲 / 陳瑾 / 辛鵬 / 李歡
  劇情簡介
李霄峰導演的第一部作品,改編自作家綠妖的同名小說。
  十六歲的插班生李小路(李浩菲飾)遇見班上的好學生王曉冰(李嘉琪飾),並成為最好的朋友。在短暫的相處時光中,小路和曉冰一起閱讀三毛,共同發現了寶城最美的地方:果園與河堤。
  時間打破了她們之間的默契。小路被轉學至英才中學,和熱愛武術的男生徐傑走到了一起;曉冰沒有考好,上了衛校,在軍訓中遇見了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李教官。曉冰和小路之間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從而分開,開始了疏離與自處。
  高考結束的暑假,王曉冰最後一次來找李小路,像初遇時那樣燦爛奪目,她們停下了兩年的友情似乎在一天裡得到了完美的修復。
  獲獎情況
第51屆台北金馬影展 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提名) 李霄峰
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亞洲新人獎最佳影片(提名)
第19屆釜山國際電影節 新浪潮獎(提名)
  回應
  人物及人物關係的塑造很見功力,是本片最成功的地方,文本的文學意象與視聽表達基本上保證了完成度,最愛白馬那個意象!我覺得最大的問題還是導演的取捨不夠精準,敘事上的硬傷不是詩意的留白或剪輯節奏能彌補的。
  拿著勁兒地矯揉造作自己說不出什麼來還拒絕和觀眾交流。敘事敘詩刻畫人物臨摹情感什麼都​​沒有。剪得一塌糊塗配樂氾濫故事斷層人物空洞而且這個黃梅戲到底是什麼鬼。毫無根據的隱喻構圖。一生氣就下蹲摸不著頭腦的女主。再次等到導演上台再當眾離場以示對20塊錢影票的抗議。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4753687/

另詳參【圖博館】:蔡明亮:名導演70 《三毛散文》 甭《解讀瓊瑤愛情王國》
2015-09-29 10:55:27
圖博館
超越後殖民理論
作者: (美)小埃•聖胡安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內容簡介
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審視后殖民主義理論,並反對建構后殖民主義的傳統,認為后殖民主義歸根到底是一種帶有鮮明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學術思潮,它所討論的核心問題是話語權力和解構主義。在論證過程中,廣泛引用馬克思、葛蘭西、巴赫金、阿爾都塞、弗雷勒,以及其他激進民主傳統中的代表理論。
  小埃•聖胡安(E.San Juan Jr),1938年生於菲律賓馬尼拉市,1965年於美國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比較文學、種族等研究,后任職於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哈里•蘭莎姆研究中心(the Harry Ransom Center,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其作品已被翻譯成德文、俄文、法文、意大利文等。其代表作有:《批判與社會轉型》、《在菲律賓的帝國主義與革命》、《馬克思主義與人類解放:盧卡奇文選》等。
  目錄
  第一章 質問與干涉:誰為誰形象代表?
「后殖民主義」聖痕的概況
原教旨主義的「撒播」
讓法農目瞪口呆
探索說話主體
曼楚:對權力說真理
詹姆斯:去領土化的個人主義
巴羅斯:轉型的希望和意志
冷漠的標記
  第二章 相對於菲律賓革命實踐的后殖民理論
后殖民主義變革
「教化」話語的生產
鑄造反抗的形態
想象的抉擇:誰之危險?
  第三章 「無法言說」的庶民:來自葛蘭西、納瓦勒•厄爾•賽阿達維、
弗雷勒和西爾科的教益
歷史中的基本話語
階級「自殺」
庶民反抗的多種形式
教與學的辯證法
關於發源地
  第四章 多元文化的想象:挑戰種族主義的認同與意識形態
對種族主義的剖析
抑制多元文化
商品形式的冒險
超越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分裂
干預的起點
  第五章 重溫「內部殖民」:美亞文化形式與種族話語質變
從泛族裔到全新的辯證聯盟
種族對話的價值形式:當前美籍亞裔的文學批判
  第六章 全球化,對話的國家,離散族裔
定位民族的形態
流浪的軌跡
「實踐意識」的武器
鑄造遣散
  第七章 超越后殖民理論:詹姆斯著作中的群眾路線
辯證法的化身
三足鼎立的新世界
社會主義抑或野蠻的資本種族主義?
權力歸於人民
  第八章 想象帝國的終結:危機與突圍
政治人物
重溫世界革命的夢想
暴風雨的前夜
進兩步,退一步
旅程的開始
2017-04-08 11:27:02
圖博館
文化翻譯:後現代、後殖民與解嚴以來的台灣文學
劉亮雅 中外文學 ; 34卷10期 (2006 / 03 / 01) , P61 - 84
  摘要
自一九八○年代中期以來,在台灣文學場域裡先是有後現代,接著則是後殖民引領風騷,兩者很長時間各擁一片天,彼此角力或合作,時而產生中間混雜地帶。參與後現代與後殖民熱潮者從學院裡的外文系、比較文學、中文系等科系學者,到新銳或重量級文學家、批評家,到主導文學風向的副刊、雜誌、期刊、出版社主編與編輯。後現代與後殖民理論都來自西方,引進台灣必然涉及文化翻譯問題,以及它們與台灣既有的思想和傳統的連結關係。尤其後現代,甚至引發移植方式適切性的論辯,廣泛來說後者也屬翻譯問題。本文試圖對後現代與後殖民的翻譯效應做歷史脈絡式的研究,並探索此文化翻譯如何主導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兼及放到文化層面看待此文化翻譯。我將探討:翻譯的後現代與翻譯的後殖民涉及了哪些論戰、議題、效應和影響?兩者所激盪出的多元身分認同又包含哪些議題和交鋒?而媒體和出版生態在後現代與後殖民熱潮中扮演什麼角色?又如何影響了文學書寫?

機會主義的經典人物陳芳明 by古遠清 (中國新文學學會副會長)

曾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的陳芳明,2011年11月2日在台北舉行他的新書《台灣新文學史》上下卷(聯經出版公司)發佈會,引來一片掌聲和罵聲。陳芳明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學者?
  吃國民黨「文藝營養品」長大
陳芳明在大學讀書時,是「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所舉辦的「戰鬥文藝營」的風頭人物。他的老師啞弦在事後回憶時,含蓄地指出陳芳明是吃過國民黨「文藝營養品」成長起來的文藝青年。正因為如此,他年輕時堅守一個中國原則,心儀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學,最瞧不起的是所謂台灣文學,認為吳濁流主辦的《台灣文藝》是如此「瘦脊」和粗糙,遠遠比不上中國30年代文藝。基於對「台灣無文」的偏見,他對充滿中國意識的餘光中詩作高度迷戀,以至成了餘光中的「護院武師」和頭號餘光中研究專家。
1974年9月,陳芳明到美國華盛頓大學求學時,給自己定位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大中國沙文主義者」。這可從他1971年參加《龍族》詩社及由他起草的《新的一代新的精神》可看出,陳芳明所崇尚的是地道的中國作風中國氣派。
  高戰鬥性高焦慮性的台灣意識論者
正是這樣一位才華橫溢、批評的解剖刀「特別銳利而且偏鋒」的詩評家,自從在美國讀了外國人柯喬志宣揚台獨的書《被出賣的台灣》,和通過秘密通道結識了海外台獨精神領袖彭明敏,
2017-04-08 11:29:53
圖博館
並於1980年8月至1984年春以「放棄學位,放棄友誼,放棄國家」的代價加入許信良在美國辦的台獨雜誌《美麗島週報》陣營後,便迎來了生命中一場淒厲粗暴的大雪,由此告別長江黃河,改弦易轍從「文學評論」、「歷史重建」、「時事月旦」、「詩文創作」四路夾攻,以論戰的方式,並以從事歷史研究為名和超過百萬字的政論宣揚台獨的理論主張,大肆鼓吹台灣文學的獨立性,還由此剔除「餘光中情結」,並寄了一封「絕交書」給余氏,以至成了「高戰鬥性、高焦慮性的台灣意識論者」。
……..
  被自己的台獨戰友譏之為變色龍
………
  一種弔詭現象
……..
台灣戰後「轉折而多變」的特質,足以在對台灣文學的建構有重要貢獻的陳芳明的身上找到縮影。「也由於陳芳明個人相當完整而特殊的際遇,我甚至認為有必要更大膽地進一步預設:掌握了陳芳明各個時期的起承轉合,就能抓住戰後台灣社會的變遷脈動,特別是知識份子的浮游心影。」「是的,尤其台灣意識不明、國族認同不確定之下,陳芳明應該會是個『經典人物』」。

掙不脫學術依賴,文學史永無出路!

  評邱貴芬〈從戰後女作家的創作談台灣文學史的敘述〉
邱貴芬開頭第一句就令人哭笑不得:『許久以來,一部完整無瑕底台灣文學史的出現,是台灣知識份子共同的願望。』
  試問什麼叫做「完整無瑕底台灣文學史」?有哪一部歷史可以用「完整無瑕」來形容?難道邱貴芬對歷史的認知竟是如此天真到幾近無知的地步?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任何一個歷史系的大學生都可以指出此言之虛妄,我可以立刻在此保證:這樣一部「完整無瑕」的台灣文學史永遠不會出現。
  ………..

周寧:另一種東方主義:超越後殖民主義文化批判

摘要:西方文化傳統中,有兩種“東方主義”,一種是否定的、意識形態性的東方主義,另一種是肯定的、烏托邦式的東方主義。 前者構築低劣、被動、墮落、邪惡的東方形象,成為西方帝國主義意識形態的一種“精心謀劃”;後者卻將東方理想化為幸福與智慧的樂園,成為超越與批判不同時代西方社會意識形態的烏托邦。 後殖民主義文化批判只關注否定的、意識形態性的東方主義,遮蔽了另一種東方主義。 肯定的、烏托邦式的東方主義,在西方文化中歷史更悠久、影響更深遠,涉及的地域也更為廣泛。 它所表現的西方世界觀念中特有的開放與包容性、正義與超越、自我懷疑與自我批判的精神,是西方文化創造性的生機所在,也是我們在現代化語境中真正值得反思借鑒的內容。
2017-04-08 11:33:47
圖博館
台灣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文學專題
台灣的後現代主義研究史及其「再問題化」

後殖民表示著殖民的終結或者再延續,終結的是政治上的,然而文化、經濟是無法完全根除的,只能再延續,而後現代這樣的文化情境,正是後殖民情境中無法根除的文化現象,所謂的後現代,也不表示是現代的終結,而是將現代導向一種不確定的不確定性之中對現代進行抵抗,可說是現代的延續,而非終結。
  誠如廖炳惠的觀察台灣的後殖民和後現代都不是純粹的,這其中當然有複雜的歷史因素,使得台灣的後殖民和後現代形成一種難以區別的狀況,陳芳明認為,後現代文學一詞並無法概括八○年代以後發展出來的台灣文學,他認為,要討論今天文學的多元化現象,必須把文學作品放在台灣社會的脈絡中來閱讀。陳芳明將台灣的文學放入台灣殖民史的角度來觀察,認為台灣的文學應該是殖民文學,因此,他認為八○年代後的文學盛況,很難定位為後現代性格,所以他以後殖民文學來概括八○年代台灣文學百花盛放的現象。而劉亮雅則認為後現代及後殖民都是被譯介入台灣,本來並不屬於台灣的,而劉小新引用伊果頓《後現代主義的幻象》中對後現代主義所提出的重要疑問—後現代主義對快感、碎片、身體、無意識和大眾化的關注究竟能否指出一種新的政治前途?
  如果後現代是具有政治意涵的,那是否可以概括八○年代後期勃興的眷村文學、原住民文學、環保文學、同志文學這些多元多種多樣的台灣文學呢?這真是個大哉問,現實的情況就是,台灣曾經是被殖民的國家,這是怎樣也無法抹滅的符號,這樣的殖民不侷限於政治上的殖民,而在經濟、文化方面也宰制了台灣,這其中牽涉了意識型態的變造與馴化,知識的生產與文化再製也與殖民息息相關,就連後殖民主義理論的奠基之作《東方主義》亦是吸收了西方的文化養份的東方的邊緣知識份子薩伊德寫出來的,東方的知識份子能夠不靠西方的文化或是其它的支持而創造出一個新的理論嗎?並且被西方認可嗎?如果薩伊德的理論不是被西方鑑定過,並認可的,會有可能只靠邊緣如薩伊德這樣的知識份子就可以迅速傳播第三世界嗎?
  後殖民社會有一個重要的特色就創新、重建,但也有對於創新、重建可能失敗的焦慮與恐懼,也就是說獨立的期望同時也是一種沉重的歷史重擔。為了抗拒遺忘,所以就產生重建記憶的書寫,像是新歷史主義的大行其道會不會是為了遺忘或是抵抗過去而書寫的呢?
2017-04-08 18:26:24
圖博館
這是台灣異於西方沒有被殖民過的現代社會所產生的「後現代」情調所最大的不同之處,但值得注意的是,後殖民的興起很大的一方面在於解構霸權,從邊緣出發,去中心,所以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即使國家內部本身未被其它強權殖民過,但是其內部還是會有強權/弱權之間的內部歧異,譬如黑人與白人之間不對等的權力便會引發推翻霸權的邊緣聲浪,推翻之後的重建新的黑人秩序和曾被殖民的國家所面對的不正是相同的問題?我的疑惑是會不會其實西方也沒有真的純粹的後現代,其中也挾雜了後殖民的成份?而後現代或是後殖民這樣的問題,其實不是曾被殖民國的國家所專屬的呢?
  〈台灣:後現代或後殖民〉課程報告
授課老師:陳建忠 教授
報告者:白依璇
  ●題解
廖炳惠一文,主要是指出台灣文學有過度在意「後現代」還是「後殖民」的傾向,於是他由西方理論脈絡切入,認為「後現代」的理論框架,其實並未有一定的定義,因此我們不必有在「後殖民社會」中談「後現代」去中心的焦慮,而廖文本身亦有傾向「後殖民」的意味,只是如何開闊地看待台灣文學中「後現代」,是他更急欲解決的,換言之,包含多元文化的多中心,則是他所期望的願景。
  ●摘要
※ 一九八七年,台灣解嚴後,多元文化活絡,使用理論亦多元生發,然而在此過程當中,理論的詮釋、爭奪與使用,也就是形成發聲權力的競逐。
※ 這十年間來,以「後現代」傳播最為明顯。
※ 一個後現代主義生成的後蔣時代:八○年代末期,後現代在台灣走紅。
※ 進入八、九○年代,「後現代」受到「後後現代」、「酷兒理論」、「後殖民理論」及「後李登輝時代」的挑戰,而逐漸式微。
  ※ 在上述的背景框架下,論者提出五個問題:(頁四四─四五)
(一) 何以有人會認為「後現代主義」不再適用於環球與本土之文化評論中?
(二) 台灣是否屬於後殖民情景?
(三) 必須揚棄後現代,才能談後殖民的問題嗎?
(四) 有可能重建後現代之批評譜系,以便彌補種族中心論及認知條件之局限?
(五) 如果當前歐美的後現代與後殖民理論均不確切,無法具體描述台灣社會,這兩種思考方式,能提供什麼借鏡?
  ※ 多個後現代主義者,被互相指涉的狀況:如詹明信、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布希亞(Baudrillard)或哈伯瑪斯(Habermas)的學說。
2017-04-08 18:28:17
圖博館
九○年代初期,許多論者指出後現代趨於疲乏,例如:諾貝爾文學獎帕茲(Octavio Paz)認為:「把目前的景況稱做『後現代』,還是依照現代定位;這樣就是掉進直線狀時間的陷阱,而這卻是我們已經擺脫的敘述形態。(轉引自頁八六)」等諸如此類的反思,在國外有多位學者提出。
  ※ 以台灣文學、文化作為切入點:陳芳明認為八○年代台灣才進入後殖民時期。廖炳惠指出自己有條件贊同,因為陳的主要批評對象是去主體中心的運動,他並未完全否定後現代主義的流動變異性及其美、法社會內外的詮釋空間。
  ※ 陳芳明的脈絡為:後殖民主義強調文化主體之重建,透過敘事去記憶、架構本土歷史,不容後現代主義加於此,乃至於造成涵納及淹沒的可能。
  ※ 廖炳惠的回應為:陳芳明的批評主要是針對台灣某種後現代主義的版本,簡化、去歷史脈絡的後現代通俗版。論者更進一步地認為,這種見解暗示了對於歐美歷史座標的批評,因為國內文化人士大多移植於此(即:美國,甚至中國),忽略了本土內外的殖民發展情境。
  ※ 廖炳惠再提問:「後殖民」是否也以歐美特定歷史為其座標?而且與新殖民主義(或文化帝國主義)產生錯綜的共謀與對話關係?台灣的「後殖民」情況能與印度、非洲、南亞、中南美洲的後殖民經驗相提並論嗎?如此一來,後現代主義的晚近發展是否可提供出路或至少某種程度的再思索?或者,換另一種方式來說,若台灣既不能用後現代也無法用後殖民的架構去適當描述,那麼我們如何對待這兩種理論陣營不斷修正的做法,勢必將揚棄,另起爐灶?或以寄居、挪用的方式,與之對質?並把「翻譯的後現代性」(translated postmodernity)此一未完成的計劃,針對翻譯於不同語文社群中的番易、變動,重新發明其文化對應物之政治意涵,再深入探討?(頁四八─四九)
  ※ 台灣後殖民情境的多重曖昧性:在「祖國」被視為漢奸,又有時也藉著「日本人」的名義通商,以獲得較大的利益。其次,台灣一直被視為邊陲位置,從清廷割讓到國民黨撤退來台,都是如此的,吳濁流《南京雜感》及其小說《亞細亞的孤兒》都表現了多重流離的失落感。
  ※ 孤兒意識的再延續:一九四七、一九七一年又更加複雜,二二八及退出聯合國是台灣邁向後殖民史的兩大障礙,加上政權不斷造成內部殖民的問題,使得台灣市民社會和公共文化的萎縮。
2017-04-08 18:32:23
圖博館
※ 由於上述狀況,在某特種特定範圍內,某些作家專注於修辭取巧、文類交混以及無法決定性別與國族認同等流動投機的面向上,去敘述眷村族群、政客言行、情色主體、書寫景觀、後設語言等片面真理,這也是陳芳明的批評對象。
  ※ 廖文指出了另一種面向的思考:一九四五年後,台灣未能真正進入後殖民,而後現代成為一種替換的思維方式。另一方面,台灣對於後現代的吸收與扭曲,基本上和殖民和後殖民是密切相關的。
  ※ 論者認為以台灣的狀況來說,「不同之現代性」可能更適用,這是為了凸顯出台灣各族群之間的差異,以展示台灣多元文化的圖像。
  ※ 日治時期,台灣留學生、藝術家、文化人士等東京等地旅遊,接觸到各地的中國現代經驗,以翻譯、挪用的方式,帶動台灣公共文化的發展。文化人士(如:吳濁流、江文也、劉錦堂等)的往返之間,構成台灣後現代、後殖民的前導,論者認為這部份可再深入討論。
  ※ 晚近學者提出「抗衡現代性」(counter modernity)及「多重現代情景」(multiple modernities)都可讓我們重新反省台灣的現代、後現代及後殖民經驗,並可延伸到其他地區的華人社群。
  ● 延伸思考:
(一) 就廖文的思考方式,我們會發現廖炳惠認為台灣沒有純粹的後現代主義,而是後現代和後殖民交混的狀況。置入台灣文學的立場來說,台灣文學之中有後現代主義的體,卻只得其體而不得其魂。或是,換一種問法來看待此問題,為何台灣不能有魂體兼之的後現代主義文學,是應該第三世界的身份問題,還是另有它因。
(二) 若如廖炳惠關心的視角切入,後現代和後殖民都必然考慮到現代性的問題。那麼,分開討論了話,在台灣語境下,什麼是後現代的現代性問題,什麼又是後殖民的現代性問題。兩者之間,又如何交混出當前台灣文學中的現代性問題。
(三) 從廖文的行文脈絡看來,台灣政治語境亦被他置入在現代性問題,亦及民主化過程被視為現代化的一環(或者,可以試著討論廖文為何要把政治納入考量)。由此,生成的論點是台灣其實是後殖民社會,但他對於後現代文學有相當包容。換句話說,台灣文學在他的論述下,應採取後殖民式的解讀路徑。那麼,要是我們要用後現代來詮釋台灣文學的後現代主義文學,如此研究將把台灣帶向何處?那麼,台灣:後現代或後殖民,顯然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2017-04-08 18:32:45
圖博館
台灣究竟獨或統,一直以來都是大家爭論不休的點,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中將陳芳明與陳映真關於後現代與後殖民之間認定的差異做了一個明確的解說,陳芳明將台灣新文學史上的分期作以下分隔:日治時期是殖民階段;光復後稱作再殖民時期;而解嚴後則是所謂的後殖民時期,再者,他認為後現代主義是舶來品,不適合解釋台灣的文學現況,只有後殖民才是台灣本土產物。關於這點,劉亮雅認為陳芳明沒有明確分開文化與政治上的後殖民。
  對於統派的人(諸如陳映真、呂正惠)而言,不認同陳芳明的說法。站在左翼統派的觀點,台灣文學分為諸多面向,實可視為後現代而非後殖民。對於國族上的認同差異度,自此可見。廖炳惠站在較中立的角度,融合雙陳觀點,明確點出認同中國的人自從1945年日本投降後,就是後殖民;而本土派以1987年解嚴開始視為後殖民階段。廖炳惠提出較有見地的是在眾多討論中,大家忽略了原住民這一環。
  總的來說,劉亮雅追隨廖炳惠說法,採取較中立的態度;後殖民主義有著本土反抗精神,其論文以日治時期臺灣文學就已經有後殖民主義,而後現代主義雖然是舶來品,在台灣有被誤用的情況,但是卻也挑戰著戒嚴體制的一元化為論述基準。
……….
  越談不清楚的問題越多人參與談論,對我來說,上次的混戰發生在王文興,而這次發生在後現代的討論又更為混亂。
  關於臺灣文學中後現代主義的內涵,每一個評論者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路脈絡,或有人相信臺灣已臻於後工業及高度資本主義化社會,將後現代在臺灣的發生及發展視為理所當然者,如:羅青;也有人認為臺灣的後現代主義因歷史背景與後殖民主義緊密糾葛,如:陳芳明、劉亮雅等,不過更為有趣卻不免令人眼花撩亂的是,即便是這些論者雖然都同意臺灣的後殖民與後現代之間具有複雜關係,但兩者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大家仍是各有見解,而這些見解有時還無可避免地挑釁了相同立場戰友們的論述。
  不過這些同中有異的現象出現倒是一點也不奇怪,畢竟不論是後現代主或是後殖民,在概念上都是舶來品,就算與臺灣的歷史背景或社會實況都能產生或多或小的肆應關係,但他們的原初概念多半都是引介而不是發自臺灣本身的,當然也就無可避免地產生了許多論者所提及的「翻譯」問題。但事實上,「翻譯」即「再造」,原本不屬於臺灣社會脈絡的概念在引介的同時必然與原初產生差異。
2017-04-08 18:34:15
圖博館
就認識論而言,為了使讀者了解這些外來的概念,譯者必須從自身的社會脈絡中找尋恰當的服膺物件,才能透過物件媒介使讀者對其所欲引介的想法有所想像及理解,因此,某程度來說翻譯是另一種創造,而讀者其實接收的是帶有相當翻譯者色彩的再現。這種情況或許可以用來說明現階段臺灣文學中,關於後現代的眾說紛紜,論者為了向讀者說明所謂的「後現代」,因此從「所身處的社會脈絡中」搜尋適合的解釋,論者當然無法跳脫自身經歷,也就無怪乎,羅青以為臺灣的經濟環境足以發展後現代,而陳芳明、劉亮雅、廖炳惠、廖咸浩等也各自演繹了後現代與後殖民之間的關係。
  更穿鑿附會地來說,這樣的翻譯現象某種程度上也算是演繹了臺灣的後現代及後殖民:論者在跨界接收外來概念的同時,臺灣的後現代及後殖民並未全然地嫁接理念原型,透過翻譯,論述(有意或無意地)偏離了原型中心;同樣地,透過翻譯,論述(有意或無意地)建構出更適合用於解釋臺灣的理論主體。然而,或許是因為論述的時間不夠充裕,即便參與的論述量極大,但是缺乏了時間的沉澱,許多討論仍就擺盪不明。當然也可能不是時間長短的緣故,很有可能不論花上多久的時間,理論只會更加繁雜而不是沉澱,畢竟臺灣社會結構在短時間之內快速更迭,擁有繁複的政治、經濟、族群等異質性,致使不同的論者將對後現代及後殖民進行不同的解釋,在去除理論原型的同時建構出不同的論述途徑,然後大夥將永遠離同一個討論平台越來越遠,這也無怪乎現今從理論到作品,各自展演出了絢爛多樣的景緻,但在他們之間對話的可能性似乎又不如各說各話,即便是最為明顯的諧擬、戲仿也未必提供了原典開口的機會,而這樣的情況,臺灣的後現代主義尤其如此。
  究竟何時可以結束這一場混戰呢?還是混亂(駁雜?!)就是後現代該有的樣子?(其實我比較想打句點。)
http://tai.tl.nthu.edu.tw/stu/viewtopic.php?CID=26&Topic_ID=19
2017-04-08 18:34:26
圖博館
重度失智插不插鼻胃管 醫師分析利弊2017-05-02中央社

作家瓊瑤丈夫平鑫濤因失智住院,瓊瑤不滿平鑫濤子女讓父親插鼻胃管,引發爭論。失智症權威甄瑞興今表示,插管怕增加感染風險、不插又怕患者餓,坦言站在家屬立場,確實兩難。
  失智症是一種腦部退化的疾病,根據過去經驗,失智從診斷到死亡平均餘命約5到9年。插管雖然有機會延長患者生命,但很可能因反吐、嗆到等原因,併發吸入性肺炎機率大大提高,恐惡化成敗血症。
  甄指出,他以前非常反對不救失智患者,但後來接觸到很多重度失智患者,他們雖然心肺功能正常,但已完全忘了自己是誰….
  不過,家人的不捨、親戚的輿論壓力等家庭層面、人心層面,站在家屬立場該怎麼選擇,真的很兩難,但坦言,「如果今天我是病人,我也會選擇不插管」,與其吸入性肺炎引發其他感染帶來的痛苦,寧可自然離開,也讓他從原本堅持每個都要救的想法,轉而推動失智安寧工作。
  回應
乾脆立法,重症或嚴重失智失能者、確定是植物人者 ,直接按,樂死算了!採普遍強制執行,這樣最省醫療資源與病人家屬滷蛋,誰都不要怨,總有一天輪到你!

插管爭議… 究竟為了不讓誰痛苦?2017-05-03聯合報 張濱璿醫師

2016.1.6公布,但2019.1.6才施行的病人自主權利法,第十四條規定於病人符合末期病人、不可逆轉的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以及其他經公告之病人病況或痛苦難以忍受、疾病無法治癒且無合適解決方法時,醫療機構或醫師始得依病人所預立之醫療決定終止、撤除或不施行維生治療或人工營養。立法院於附帶決議,應由各相關醫學會依據專業建立具體判斷標準與程序。也就是說,因為「極重度失智」或「極度痛苦」等情形的認定仍存在許多爭議。
…..
  回應
 99%的失智不可能恢復,只會變成植物人。這樣不安樂死,是跟誰過不去?除了醫師可以賺錢,誰得到快樂?該死就死,連死都不會嗎?
 或公或婆說法都有理,但都未必是當事人的意志,還是以當事人能自主時預先和家屬建立的共識為憑。
 是的。本例的爭議在醫生違反病人意願。在美國醫生會被吊照的
2017-05-03 12:21:22
圖博館
「我們一再隱忍」平鑫濤女兒:無端牽連到侯文詠2017-05-02聯合報

瓊瑤因夫婿平鑫濤插管一事風波不斷,舞蹈空間舞團藝術總監、平鑫濤女兒平珩,今天在臉書貼文公開弟弟平雲寫給繼母瓊瑤的信,表示父親一向極注重隱私,很遺憾父親的病情現在變成公開討論的話題。她指出,他們兒女本來對瓊瑤阿姨一直以禮相待,但為了顧全父親的體面,一再隱忍,可是事情的發展已讓他們不得不站出來澄清,尤其無端牽連到侯文詠及許多醫護人員,更讓他們過意不去。平珩全文如下:
●一封沉重的公開信
瓊瑤阿姨:
自從3月12日您發表寫給中維、琇瓊的公開信後,這一個半月來一路看您的發文,心情也從一開始的體諒與理解,逐漸轉變成心痛與不解。儘管您在文章中所述有許多地方跟事實有所出入,基於我們對於父親的尊重,一直隱忍至今。但看了您4月28日的發文甚至不惜動用三字經開罵,考慮良久,覺得還是需要代表我們三個子女表達一下我們的立場。
  您要表達您對安樂死的支持,我們一向尊重。您要追憶過往跟父親的恩愛,我們沒有意見。您要藉由貶損、醜化我們來凸顯您照顧父親的偉大,我們概括承受。但我們不能接受的是,父親的病情被炒作成有如連續劇般的題材。看到一群並不清楚事情來龍去脈真相的網友跟著批評、指責,讓我深深有一種荒謬的感覺。他們講的不是什麼陌生人,而是我們的父親啊!當這些事不關己的網友在拚命按讚、分享之際,他們也彷彿在責備我們:「怎麼不早點讓我們的父親去死,要讓瓊瑤受這種苦?」這原本是我們的家務事,卻被迫將父親的生命送上公審的祭台(而且似乎大家都告訴我們應該判父親死刑),對身為子女的我們來說,這是一件多麼殘忍又令人感到心痛的事!
  您一直念茲在茲插鼻胃管的事,但其實真正的重點始終不在於究竟要不要插鼻胃管這件事,而是我們跟您對於父親值不值得繼續活下去的認知不同。父親的遺囑寫得很清楚:「當我病危的時候,請你們不要把我送進加護病房。我不要任何管子和醫療器具來維持我的生命。更不要死在冰冷的加護病房裡。所以,無論是氣切、電擊、插管、鼻胃管、導尿管......通通不要,讓我走得清清爽爽。」開宗明義的前提就是「當我病危的時候」,但問題是:所有醫生自始至終從來都沒有判定過父親病危或陷入重度昏迷,他只是失智而已。
2017-05-03 12:35:56
圖博館
您真正一直無法接受的其實是父親「失智」這件事。對於您來說,父親得了失智症,不再記得您,無法對您說愛,就是「沒有靈魂的肉體」,就不值得活下去,不如去安樂死。但對我們來說,即使父親得了失智症,不記得我們了也沒有關係,只要他在自己的世界裡好好地活著就足夠了。他不記得我們,但我們對他的記憶還在,不會因此影響我們對他的敬愛。
………
  原本可以引起社會大眾對於長照議題的正面討論,可惜最後卻流於個人情緒的負面發洩。父親50年來對您的照顧總是盡心盡力、無微不至,我們很感謝這一年多年來您反過來對父親的照顧,但比起台灣百分之六十多長照家庭必須完全靠親人自己照料的辛苦,您有1個秘書、2個看護、1個佣人可以使喚,您有兒孫,父親也有自己的子女,您並非孤立無援。
  我們也很感謝雖然非親非故,但一年多來放棄休假、真正24小時一直在病房裡陪伴、照料父親的印尼看護。我們十分願意照顧自己的父親(但之前平瑩提議說要把父親接回她家照顧,您卻馬上一口回絕),我們也很樂意見到您放下心中的重擔,出去散散心,籌備新戲、寫新的小說,更衷心希望,關於這件「家務事」的紛紛擾擾,能夠到此為止。
以上,如有冒犯之處,敬祈見諒。
也祝您 身體健康 寫作順利
平雲 敬上
  回應
人就要死了,家屬就出現了。
可以想像,老先生走以後,將來遺產也有機會吵個不停吧﹖
羅生門 ,這下理不清了
瓊瑤啊,期望妳別利用這個愛你的男人他的剩餘價值去完成自己的商業價值!
主張安樂死是個人的思維,雖符合醫學時代進步的潮流,但不能剝奪他人的生存權,除非他立有醫療決定的授權書?
https://udn.com/news/story/11090/2438048

瓊瑤回應平家子女最終篇 「成全你們接回爸爸照顧」2017-05-02聯合報

作家瓊瑤近日因丈夫平鑫濤插鼻胃管一事,與平鑫濤和前妻的子女相互寫信質疑,瓊瑤今晚在臉書貼上一封「給平瑩、平珩、平雲的一封公開信」,稱要請三位平家子女「高抬貴手」,她不會再回應他們,「人在做,天在看,不要如此殘忍和惡毒」。她並稱,平家子女說想把爸爸接回自己照顧,她會成全他們。
瓊瑤全文如下:
2017-05-03 12:37:05
圖博館
早上起床,看到鋪天蓋地的新聞,才知道你們對我有這麼大的反應!我向你們三個認錯,我錯了!
1963年不該把我的《窗外》寄給皇冠!
更不該接受你們爸爸的安排,從高雄到台北接受採訪!
然後也不該繼續在皇冠寫《幾度夕陽紅》!
接著又在你們父親主編的聯副寫《煙雨濛濛》!
那些寫作的日子,我幾乎在你們爸爸的鞭策之下,日夜無休的工作,相信也給皇冠帶來了榮景,給你們的父親帶來驕傲!
我再也沒有想到,當你們父親躺在醫院,最後為了我想寫一部呼籲《病人權利自主法》和《善終權》的書,讓我們兩家分裂到這個地步!
  你們捏造的事實,說我說過:「沒有靈魂的肉體,就不值得活下去」等等,讓我欲哭無淚。至於你們杜撰的「對我來說,你們的父親已經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肉體,從今以後,請你們自己照顧,我要去過我自己的生活了!」更是荒謬絕倫,如果我曾經說過那些話,我還會活在每天數日子的煎熬中,一周三次奔赴醫院探視嗎?如果我說過那些話,你們怎麼沒有把父親接回,到四百多天後才提出來?如果我說過那些話,怎麼每次出國旅行的是你們?而我始終守在台北?
  人在做,天在看,不要如此殘忍和惡毒!
你們畢竟是鑫濤的孩子!自從他2002年生病後,身體就不好了,是我在每天照顧他!他能如此長壽,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把你父親送到H醫院,是因為它是一家有規模的醫院,有各科醫生,會照顧得比較周到,總比送到安養中心好。因為你父親插了鼻胃管,需要各種專業照謢,不是我能夠居家照護的。當時,平瑩還問我為什麼不能接回家?讓我當場傻住,我已經老了,我不是神,我也不是萬能啊!
  總之,我錯了,我向你們三個鄭重道歉認錯,我不該認識你爸爸,不該寫出讓你們不愉快的文字,很多很多不該!請你們三位高抬貴手,饒了我吧!(我不會再回應你們,你們無論再說什麼,都算你們對!我錯!)至於你們想把爸爸接回自己照顧,我成全你們!雖然現在已經過了「照顧期」,躺在醫院裡的鑫濤,有我訓練好的哈達照顧,有我拜託的院長和護理長照顧,有醫生照顧,你們只要探視就好了!
  另外,在你們父親身邊服務了17年的淑玲,最終也沒有落得你們一句好話,也就不需要她再處理你們父親的大小事了吧!我會讓她把看護的事情交接清楚,讓你們好接手後續工作。
2017-05-03 12:37:54
圖博館
我現在萬念俱灰,也不再相信人間有情,我跟你們爸爸之間五十幾年的感情,在你們的攻擊下,也變得蒼白薄弱!我暫時不會再去探視他了,免得情緒決堤而崩潰!但是,關於你爸爸現在需要的東西,我還是要清楚交待一下:
鑫濤日常所需用品和注意事項
……….
希望你們也能如先前我照顧你們父親,這樣的照顧他到終了,這也就是他的福氣了!言盡於此,各自珍重!
瓊瑤
寫於可園2017.05.02鑫濤住院427日
  回應
沒照顧自己老爸還嘴別人, 真是TMD不孝
別偏聽,看看平家小孩的說法再下斷語吧!清官已很難斷家務事,再碰到善於玩弄筆墨撩動讀者情緒的當事人...
https://udn.com/news/story/11090/2439081

瓊瑤撕心裂肺翻臉平鑫濤子女 都怪這5件事2017.5.3

  (新增:瓊瑤與平家子女說法對照表)
這是一根鼻胃管引爆的家庭悲劇!瓊瑤及平鑫濤曾是文壇的恩愛眷侶,但年老最怕病來磨,平鑫濤如今失智、中風住院,插鼻胃管維繫生命,瓊瑤將心中的萬般不捨盡訴文中,卻因為扯入侯文詠,造成平鑫濤與前妻生的兒子平雲撰文反擊,瓊瑤對外界質疑一一回應,萬念俱灰地決定交出平鑫濤的照顧權,她與平鑫濤子女衝突越發尖銳化,歸結5大事件的對立,造成這個家庭分崩離析的主因:
  一、要不要插鼻胃管:
瓊瑤覺得有負平鑫濤的囑付,「他清醒時明確交代不接受侵入式治療,就包括鼻胃管」,對她來說「加工活著」就是一個悲劇,認為平鑫濤「要轟轟烈烈活著,不要淒淒慘慘躺著,這叫殘忍,可是他們(平鑫濤子女)認為是愛」。
平雲則表示讓父親插鼻胃管是艱難的決定,但父親一直是生命的鬥士,只要有一絲希望,就從來不會放棄,並強調父親不插管的前提是病危,但醫生自始至終從沒判定過父親病危或陷入重度昏迷,「他只是失智而已」。 他強調這事「最後變成一個網路公審,變成我父親該死,兒女不讓他死就是不孝」,為此感到無奈和荒謬。
而醫界則認為鼻胃管是為長遠營養與餵藥維生之用,在失智症生命末期已嚴重退化到近乎植物人時,國外作法建議連鼻胃管都不用,但插管或不插管仍有爭議,沒有誰對誰錯。
2017-05-03 12:41:47
圖博館
二、探視平鑫濤時間長短:
瓊瑤透露平鑫濤住院400天,她每隔1天去醫院探望,她沒去的那1天,兒子陳中維一定要去,堅守至今,並感嘆「那孩子(指平家子女)呢,2周來看一次,待半小時就走了,照顧跟探望是不同的」。
平鑫濤次女平珩指出,平鑫濤住長照中心,有全天候看護照料,她和姊姊平瑩一周最少探望2到3次,弟弟平雲更頻繁,至於瓊瑤則是一周探望3次,每次半小時到1個小時。平雲表示比起台灣60%長照家庭必須完全靠親人自己照料的辛苦,瓊瑤有1個秘書、2個看護、1個傭人可以使喚,她有兒孫,父親也有自己的子女,並非孤立無援。
  三、探視平鑫濤的態度:
瓊瑤表示平鑫濤因為插鼻胃管不能吃固體食物,但他是美食主義者,對食物仍有渴望,她就拿食譜指著蛋塔,假裝拿起來咬一口,丈夫也模仿她的動作,藉此給他精神上的慰藉。某天平瑩帶女兒來探望平鑫濤,看到這場景噗嗤一笑,讓瓊瑤難過想哭,去跟平瑩說:「你那天在笑,我想哭,你爸爸自尊還在,不能這樣嘲笑他。」
平雲則說「我們姊弟一直有默契,看父親時不要愁眉苦臉,以笑容面對他,而不是哀聲嘆氣」。
  四、重掀50年恩怨情仇:
瓊瑤當年跟平鑫濤相識相戀,平鑫濤已有家庭,跟妻子林婉珍育有平瑩、平珩、平雲2女1子,瓊瑤因此背負多年「小三」之名。瓊瑤透露:「我一直在他們面前矮了一截,這50年來的恩怨也就一筆勾銷了。」
她說「他怎麼追我我都沒講過,現在我知道我錯了,我對這3個孩子道歉,我就是不該認識他爸爸,請他們饒了我吧,我也不該在他們的爸爸要衝到懸崖下,趴在引擎蓋上求他,才撿回一條命,我一錯再錯,我跟他們道歉」。
平雲表示「我們從來不曾忘記當年發生過的事情及母親受到的委曲與痛苦。如果一段愛情是建立在傷害另一個人、建立在另一個女人的犧牲上,那麼這樣的愛情並不偉大,也不值得拿來歌頌炫耀」。他說:「媽媽是個溫柔又堅強的女人,也很豁達。」據了解林婉珍現年87歲,她後來再婚的伴侶已過世。
  五、平鑫濤病況出書爭議:
瓊瑤在平鑫濤失智時,自詡擔任「特別護士」,也打算要把這段經歷寫成書出版。她說有去問過平雲要不要出版,但平雲回信「我爸那麼愛你,你為何要出這本書」,但她想說的是,寫作是她的職業,當年也是平鑫濤一直鞭策她不要停止,但在平家子女的反對下,她已放棄此計劃。
平雲明確表明反對瓊瑤出書,「家父很重視個人隱私,不希望生病的事公開」。
2017-05-03 12:44:51
圖博館
傅達仁獲得「尊嚴」機構的綠燈認證,「隨時可如願!」2017.11.16中時電子報

前體育男主播傅達仁,這些日子來一直在替安樂死奔走,更遠赴瑞士尋求知名執行安樂死得機構「尊嚴」(Dignitas),他昨中午透露已和機構醫生會面,沒想到晚間就宣布已經拿到該機構得「綠燈」認證,他稱「隨時可以如願!」
傅達仁昨已經和「尊嚴」醫生碰面,更說自己以「會員、病患、記者的身分」獨家參觀「尊嚴」並訪問他們的主管!強調要為台灣揭開更多有關安樂死的相關知識,昨晚更宣布已經拿到「尊嚴」綠燈通關,更秀出自己的綠燈護照,強調「隨時可以如願」,等同於有了這張通關認證,傅達仁隨時都能到當地執行安樂死。
對於安樂死,傅達仁也再次強調「是不分藍綠、宗教、種族、人倫道德、文化哲學的,有如一場戰爭,戰場上殺人是不犯罪的,這是全人類對惡病菌毒的戰爭!」他更說絕症讓人折磨,因此先進國家就用新藥,「3分鐘無痛深睡而死。」傅達仁大讚「尊嚴」做這大善事20多年了,直呼「讚賞、跟進!」
儘管這趟往訪花費超過百萬,但傅達仁認為諸事已妥,希望能將自己的後事處理好,不過他也說拚了命也要陪家人返家一趟。只是要透過「尊嚴」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其實並不容易,據悉光是加入會員、醫生開出診斷書再到最後執行,至少得花費約一萬美元(約30萬台幣),且想要取得「尊嚴」的「服務」,他們也明確載明「身患無法治癒的疾病、或身體無法承受的痛苦或是失去活動能力等。」加上執行安樂死時,機構人員也僅能提供藥物,無法經手,了結自己生命還是得由病人親自操作。
2017-11-16 11:44:45
圖博館
網友嘴砲「想安樂死的人為什麼不直接自殺?」 他跳出來回文網友讚爆

傅達仁安樂死議題發燒,日前就有一名網友在PPT上嘴砲發起討論串「想安樂死的人為什麼不直接自殺?」一名自稱是醫師的鄉民在底下回文,讓大家推爆。
  自稱是胸腔外科菜鳥醫師Imladris的回文表示,除了死亡之外,對有些人來說,最慘的不是死亡,而是「失能」!所謂「失能」,就是明明呼吸心跳還在,但是卻什麼也不能做,舉例如嚴重中風、植物人、病情達第四級的的心臟衰竭或阻塞性肺病都是,就算撐著一絲氣息,卻只能癱在病床上度日。也因此開始有人提倡,寧願有尊嚴的離開,也不願成日臥在病榻上痛苦。
  Imladris提出反思:「現代醫療在台灣這幾年,增進了每個人好幾年的平均餘命,但是這些年的壽命,是花在遊山玩水含飴弄孫,還是花在醫院給我們換鼻胃管?」他也建議,希望家屬在面對高齡患者或是其他親人需要接受插管等等侵入性治療時,問問醫生病患「失能」的機率是多少。
  Imladris表示,死亡固然非你我所願,但是假如老人家或者其他親人寧可善終也不願從此失去活動自由,甚至面臨「臥床爛瘡在床上慢慢臭掉,耳朵裡都能夾出蛆來。」那麼「想死」便不是不能討論的了。
  他也告訴網友,不要以為做醫生的很愛為病人氣切,因為手術風險高,成功倒好,失敗就要被告。「做好一個3000,失敗一個3000萬!」虧說只要外科醫生腦袋還正常,遇到氣切能推就推。
  網友看完回文後,大推Imladris立論精闢,「自由掛在嘴上,但是不能自由決定自己何時退場是最可笑的事。」、「無法自理那天,會選擇有尊嚴離開。」、「永遠支持安樂死。」
  回應
搞不清楚安樂死跟自殺、謀殺的差別,白目。
要人自殺的人無法體會真正遇過無奈的家庭之痛,我也支持安樂死。
2017-11-16 11:45:55
jsoujsou
遭丈夫前妻出書控訴介入婚姻 瓊瑤發宋詞反擊2018-04-25 觀察者網

“我叫林婉珍,學生們喊我林老師,媒體稱呼我是平鑫濤的前妻。四十年前,我們簽下了一張小小的、十五公分見方的離婚證書,不久,'平太太'的稱謂就換成了另一個人……”
  據台媒23日報導,瓊瑤的丈夫,皇冠文化集團創辦人平鑫濤的前妻林婉珍,月底將首度出版回憶錄《往事浮光》。“沉默50年,終於發聲”,讓平鑫濤、林婉珍、瓊瑤三人的情感糾葛浮上檯面,也揭露了瓊瑤當年如何逐步介入她與平鑫濤的婚姻。
  而作為當事人的瓊瑤,24日也在臉書以岳飛的《小重山》及視頻作為反擊。
  新書質疑平鑫濤曾想殉情
《往事浮光》的簡介寫道:“她還記得,愛是付出,幸福是讓所愛之人感覺幸福,她原以為日子會這樣過下去,直到'那個人'出現……”
  據台媒報導,林婉珍在書中回憶,兩人第一次談判時,瓊瑤告訴林婉珍,她和平鑫濤不久前談分手,平鑫濤不肯,表示要殉情,差點開車墜落山崖。是瓊瑤趴在車子引擎蓋上不讓他往下衝,才阻止他自殺。但林婉珍不相信,因為瓊瑤弟弟就坐在後座,平鑫濤怎可能帶著她弟弟殉情?
  還有一次,她在客廳的電話中聽到瓊瑤告訴正在樓上聽電話的平鑫濤:“我在吃牛肉乾。要不要從電話里送一點給你吃?”她起了疑心,卻不敢當面問平鑫濤。某天深夜,平鑫濤一直不回家,林婉珍鼓起勇氣打電話到瓊瑤家中找人,瓊瑤卻語帶挑釁表示:“你來把他帶回去啊!”
  以宋詞、落葉與樹回應林婉珍
23日,媒體紛紛對林婉珍新書進行報導,而作為書中當事人之一的瓊瑤,在沉默一天后,於24日在臉書發文。
  她先是悼念22日病逝的好友、瓊瑤劇御用導演劉立立“前晚睡不著,三更便醒,一直挨到天亮起床,知道劉姐走了,這一天並不安寧,思念劉姐,也想到一些'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問題,不勝感慨。”
  接著又說“岳飛為秦檜謊言所害,忠臣居然送命。岳飛是宋朝名將,卻也有極好的文采。我在這兒錄下他的一闕詞,正是我的心情寫照。至於下面的視頻,我命名為'問世間情為何物?'有深深哲理,細看!細思!”
  瓊瑤用的是岳飛的《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窗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貼文最後她還特地標註:“第三段寫的是鑫濤”。
...
2018-04-26 10:01:34
jsoujsou
據悉,瓊瑤25歲時將作品《窗外》寄給文藝雜誌《皇冠》出版,從而結識比自己大10歲的平鑫濤並擦出愛火,不過當時雙方皆有家庭,也都有孩子。兩人維持地下情關係多年,於1979年結婚。
  因插管風波與丈夫子女鬧翻
日前剛度過80歲生日的瓊瑤,近兩年因家事頻繁出現在公眾視線,在新書風波之前,就在去年,瓊瑤因不願為失智住院的平鑫濤插管,與丈夫的三名子女鬧翻。
  據台媒報導,去年5月,瓊瑤憤而將平鑫濤的照顧權交由平家子女,但不時仍會前往探望。
  平鑫濤獨子平雲先前曾透露父親病況穩定,長女平瑩24日表示,近日去探望平鑫濤時,他立刻張開眼睛響應,平瑩覺得平鑫濤還認得她。
  平瑩透露,“直到現在,醫生要幫父親抽血檢查都得經過瓊瑤同意”,而瓊瑤雖已交出照顧權,但似乎依然不願意平鑫濤接受侵入性治療。平瑩指出,瓊瑤因為覺得複健會增加平鑫濤的痛苦,所以平鑫濤有1年的時間沒有做復健,子女們接手照顧後,目前平鑫濤每天都會做復健。
  回應
瓊瑤終於不再是瓊瑤劇的作者,而是成了瓊瑤劇的女主角!狗血又來了一波 ……
小三成功上位的典型案例,而且幾十年來通過自己的小說不斷的向世人訴說小三的各種好,呵呵呵
http://www.guancha.cn/Celebrity/2018_04_25_454872.shtml
2018-04-26 10:02:22
阿楨
平鑫濤臥床3年享壽91歲2019-06-04過世... 瓊瑤「花葬」最愛:你解脫了、我也放下了

親愛的鑫濤:……
在那漫長的三小時裡,家人們一一到齊,平珩一直在向你報告:「爸爸!可嘉來了!爸爸,可柔來了!爸爸,平安在英國,不能來!爸爸,能來的,全部都來了!」我這時,才忽然驚覺,我問趕到的主治醫師:「醫生,這個『人工甦醒球』,如果不繼續擠壓,他是不是就走了?」醫生點頭說是的,說:「留他一口氣,為了等家人們到齊!」我這才環視陳家和平家的人,悲戚的氣氛籠罩著我們。在這一剎那,我心裡曾有的不平,委屈,憤怒……都悄然而逝。我問你的兒女:「那麼,我們讓爸爸安心的走吧!好嗎?」你的子女都點頭,我才對醫生說:「讓他去吧!」醫生示意護士放手。護士的擠壓剛剛停止,監視器上的數字,心跳瞬間歸零。我握著你的那隻手,變冷了!你在5月23日晚上9點8分走了!我很安慰,最後三小時,我一直握著你的手,如果我曾對你有怨懟,我也原諒你了!
鑫濤,你解脫了!我,也放下了。從今以後,我要活得快樂,幫你把過去三年多的痛苦一起活回來。你若有知,也會含笑於九泉吧!?至於那些對我們不瞭解的人,編出的各種故事,我也希望隨著你的去世,煙消雲散!讓我們用有愛的心,把過去一切的不快,都化為詳和。
你的妻子瓊瑤(陳 喆 )2019年、6月4日
2019-06-05 09:08:53
日本藤素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4 22:27:28
阿楨
通篇避世、投降、逃跑,以現在的角度看,紅樓夢不過是一個精編版的瓊瑤小說

【本文來自《以“殺過人”定義梁山好漢就是沒看懂水滸》不用死鴨子嘴硬,這四大名著,你要去找裡面的邏輯矛盾,以及噁心的東西,那肯定是能找出一堆的。還肯定能找出一堆,你對文學創作,真是一點譜都沒有,這話說出來,其實這討論就已經結束了,沒啥意義了。】
一個後宮媽寶
跟水滸和三國裡的真英雄比,境界雲泥之判,面對逆境,面對吃人的封建社會,他們身上那種反抗的精神,歷經百年仍熠熠生輝
方向錯了,寫的再好,不過是完美的蒼蠅;就跟降清的那些酸腐寫的文字一樣,有人稱讚”無一字不妙“,但是通篇避世、投降、逃跑;以現在的角度看,紅樓夢不過是一個精編版的瓊瑤小說
  回應
寶玉恰恰不是媽寶,後宮更談不上,說他“妥協,逃避,軟弱”,更是誤解。
寶玉一直在對抗封建父權家長,賈政罵他不讀書,寶玉恰恰不是不讀書,只是不讀八股,不讀那些“經世濟用”,用來謀取功名的書,卻偏愛雜書,唐詩宋詞西廂記,陶冶性情。寶玉挨打,就是父權的一次鎮壓。
所謂後宮,寶玉正是整部小說最尊重女性的人,每日面對大觀園諸女子,沒有半點淫邪,平等對待,一片真誠。相比賈璉賈珍薛蟠之流,視女性為玩物,他在富家公子裡絕對的異數。
所謂的軟弱逃避,恰恰相反,書中處處都在抗爭,多數失敗了,還有很多人付出了生命,寶玉就是一雙眼睛,一個見證者,帶讀者經歷這些“曆幻遭劫”,看著賈府轟然倒塌,大觀園風流雲散,“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然後飄然而去。我認為這是寶玉經歷了世事後的超脫。人生近看是喜劇,遠看是悲劇。是非成敗轉頭空,只有青山依舊。電視劇《三國演義》有首曲子《貂蟬已隨清風去》,就是這個意味。
2022-11-25 07:40:05
阿楨
全世界都看入迷?每集5分鐘的中國微短劇,都在紅什麼?|志祺七七
  回應
這種幹片看久了 人的腦子前額葉會變薄 這種變薄是不可逆的,直接宣布你往後人生對於事物的專注力越來越差。
你更应该担心由于你们台湾的市场太小,连对全球流行说“不”的影响力都没有
微短劇劇情非常芭樂,很多都是直式影音,觀看體驗真的不是很好,每段劇情看起來短,可是你看下去就是好幾小時,那些劇本都很像以前租書店出現的言情小說、輕小說。
其實就跟抖音一樣,透過速食給人們刺激感官,讓你一直看一直滑,而且微短劇台灣早就有了,就是微電影
微電影絕對和微短劇不一樣......微電影1994年就有了,有完整的敘事結構和畫面表現,發留言前至少看一下維基百科吧

微短劇_百度百科

微短劇,單集時長從幾十秒到15分鐘左右、有着相對明確的主題和主線、較為連續和完整的故事情節的內容。 中國微短劇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2012年的《屌絲男士》與2013年優酷上映的《萬萬沒想到》。這兩部劇以其短小的劇集生產模式以及“沙雕式”的內容情節在網絡得以迅速流通,為微短劇的形成發展起到了帶頭作用。2020年8月,國家廣電總局在“重點網絡影視劇信息備案系統”中增設了“網絡微短劇快速登記備案模塊”,正式將網絡微短劇納入影視作品分類之中。同年12月8日,國家廣電總局辦公廳下發的《關於網絡影視劇中微短劇內容審核有關問題的通知》中,就“微短劇”的定義、審核標準、審查細節、備案誤區等問題做出進一步的規範和明確。微短劇代表作品有《逃出大英博物館》《閃婚後,傅先生馬甲藏不住了》等。 [23] [25]
微短劇具備普遍性的特徵:人物關係簡單,形象扁平化,性格層次單一,常常突出某方面的特徵,帶有誇張色彩。情節碎片化,強調情節的快節奏、強衝擊和多重反轉,不太重視情節的連續性和結構的起承轉合。敍事具有跳躍性,注重瞬間的情緒、感受,不看重事件之間的邏輯關聯,需要觀眾調動想象來補充情節的省略部分。
針對微短劇出現的內容亂象,2022年12月,國家廣電總局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網絡微短劇管理實施創作提升計劃有關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加強網絡微短劇准入備案、規劃引導、內容審核等十個方面的管理舉措。 針對不良內容,2023年11月,多平台公告下架部分違規微短劇。
2024-04-25 03:30:2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