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0-07 07:18:26| 人氣1,715| 回應6 | 上一篇 | 下一篇

康健很健康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康健》真的很健康1

當然健康了,天下雜誌集團的一分子,那能不健康了。天下的閱讀消費者主要是鎖定在有錢、有閑、有知識的中產階級,而這些上不上下不下的中產階級,在財富上是渴求電子貴族等資產階級,連品味也跟著上流人物貴族化野蠻生活。
你在繞什麼貴族野蠻階級的口令,聽莫啦!
哦!我忘了要用天下式的通俗(暢?)文筆,你們才看得懂,畢竟吃速食吃習慣了。講白點,就是工作上賺高科技、知識、白領的錢,生活呢要回歸自然,但可不是古早的頭曬太陽、脚踏糞肥,而是要生食有機蔬菜、人住郊區別墅。
你這樣就有刻板印象的偏見了(就像統派媒体之說?),平時上圖書館或書店雜誌架,翻也不翻《康健》,難怪會以偏蓋全。
會嗎?《康健》老是在討好讀者,探討身心健康的雜誌嘛,起碼要像《常春》一樣正派地介紹各種有關身心健康的議題,而不是啥都談,只要能讓讀者高興就好。
你懂什麼叫「健康文化」嗎?它可不是伝統的身心保健而已,而是像星巴克「咖啡文化」和麥當勞「速食文化」一樣,賣的不是飲料速食,而是一種美食文化,在裡頭可上網、聊天、交友、閱讀、玩樂…啥都行,反正很快樂就是了。
難怪會取名《康健》而不是《健康》,可我還是覺得它太媚中產階級之俗了。
未必吧,再怎樣總有幾篇有內容的,就以最近幾期為例,七七期的<不是VIP,等不到病床怎麼辦?>就告訴讀者如何轉院(與親朋好友交換轉住院經驗、從各種媒體查知轉住院資訊、與診所医生維持長期醫病關係以利轉診,觀察將轉過去的醫院四周的相關行業比如花店、飲食…等是否有且生意興隆、這表示這家醫院受歡迎),別老擠在大醫院的急診室等病床。萬一(一萬吧!)要等,當看護的家人也要寫「觀病日誌」、記下詳細資料、以利換班者接手,注意護士有無按時來巡床,病患有問題馬上反映,最後只要有空床就住下、別挑三撿四的。
這是那門子的建議,吃定了中產階級的軟弱無力嗎?不去批判反思為何有VIP特權?為何健保不能提供充足病床?還叫乖乖交稅交健保費的人,在急診室的「夏」天受苦。
不就住個院,有必要搞得像革命鬥爭嗎,反正健保已是先天不良(為選票倉促推出未考慮醫療陋習及醫療浪費)、後天失調(動不了大醫院大財團又不敢得罪選民),只好自求多福,有錢有權者當然享受VIP,沒錢沒勢著就忍者了,當局還宣伝台灣的健保在國內外都享有高滿意度呢,外人紛紛來取經。
是嗎,要那請他們到急診室和病房看看,多少家人和看護在做本是護士該做的工作,當然還有看診不到三分鐘的醫生,還有那些幾十上百億賺的醫院。

台長: 阿楨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1,715) | 回應(6)|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視賞析(綜藝、戲劇、影集、節目) | 個人分類: 時評文藝 |
此分類下一篇:康健很健康2
此分類上一篇:教改與體罰

聰明吃
<聰明吃保健食品> 康健 2007/06/29林貞岑

一位三、四歲的小女孩因厭食、體重減輕求診。小女孩雙眼無神,不斷抓癢、肌肉緊繃無力,檢查結果發現輕微血尿,腎臟有0.7公分的結石,是鈣片吃太多造成高鈣血症。原來小女孩的母親擔心她長不高,半年前開始,每天給她吃五、六顆兒童鈣片(每顆300毫克),小女孩一天吞近肚裡的鈣質高達1800毫克,是孩童建議量的三倍之多。「幸好及早發現,再晚一點就會影響到生長和智能發育,」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胃腸肝膽科主任趙舜卿說。

現代人崇尚養生健康,保健食品(包括維生素、礦物質、營養補充劑、草藥及健康食品)幾乎已經成為每日必需品,根據衛生署統計,國內有超過半數以上的人在吃維生素。現代人愛用保健食品,以為來自天然很安全,於是混用及過量使用。吃兒茶素、蜂膠導致尿毒升高;老人家喝牛奶加鈣片造成鈣中毒,這些都是很常見的案例。「以毒物學來說,維生素就是藥物,」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認為,民眾應該要慎用保健食品。近十多年,已有不少大型研究指出,維生素和補充品過量有損健康。

譬如刊登在《美國醫學會期刊》,針對9500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人長達七年的研究發現,每天吃維生素E達400IU的人,心衰竭機率增加13%。丹麥研究也發現,對於已經罹患心臟病、癌症或是部份健康的人,每天補充β-胡蘿蔔素、維生素A、E,不但無法預防心血管疾病和抗癌,還可能會提高死亡風險。

保健食品的研究結果矛盾衝突不斷,一下可以治病,一下又會致命,身為消費者,倒底該怎麼辦?哪些保健食品比較安全,怎麼吃最安心?

分析多年來的研究報告,維生素A、β-胡蘿蔔素惡名昭彰,對身體造成的危害高居所有維生素榜首,林杰樑認為應該立即停用。維生素A屬於脂溶性,容易沉積體內造成肝臟毒性。每天服用5萬單位的維生素A,就會造成骨頭痠痛和肝臟病變。在香港,有位媽媽為了要小孩「吃魚肝油補眼睛」,每天讓孩子吞十多顆魚肝油,導致小孩發育受影響,甚至出現肝硬化。「(吃魚肝油補眼睛)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林杰樑指出,國人飲食中並不缺乏維生素A及β-胡蘿蔔素,這些營養素在木瓜和地瓜中含量豐富,不需要額外補充。

此外,抗氧化劑和免疫類保健食品也要小心使用。抗氧化物可以清除身體自由基,達到預防疾病效果。但新近研究發現,如果吞服抗氧化物過量,反而會加速身體氧化反應,讓自由基增加。且抗氧化物過多時會清除掉一氧化氮,造成血管無法擴張導致心臟病。且多數抗氧化物如茄紅素、花青素、葡萄籽、芸香素等,並沒有每日建議量,「因為這些並非身體所需,」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主任黃士懿說,每日建議量的意義是「維持生理運作最少量」,如果沒有規範,表示身體沒有需求,也不需特別補充,多吃蔬果就可以攝取到足夠的抗氧化物。

免疫類保健食品也不宜亂吃。對於常見「××可以增強某個免疫細胞功能」的訴求,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謝瑞坤特別提出澄清說,免疫系統在人體內如同蹺蹺板,是整體平衡作用的,「不是單加強哪一部份,就表示免疫力增強了,」他說。尤其有些免疫食品需要控制劑量,譬如研究發現低劑量(一天25克)的黃耆提升免疫力,但過量反會促進癌細胞生長,和信醫院藥師姜紹青提到。

有些人長期服用中藥來增強免疫力,譬如把黃耆、枸杞泡茶當水喝,也要小心。不需要每天大量吃某一個中藥材,「會有過量的危險。」長庚醫院中醫內科部主任楊賢鴻解釋,一來每人體質不同,同樣的配方不見得對每個人都有效;二來長期服用中藥,也可能會有重金屬累積及藥物過量危險。

過度提升免疫力,反而會使細胞分不清敵我,轉而攻擊自己的細胞,造成發炎反應或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一位營養師的母親,因肺癌末期全身水腫無法下床,她吃了靈芝後水腫立刻消失,「跟書上寫得一樣神奇,媽媽還很高興下床走動,」營養師回憶說,到了第五天,母親呼吸變喘,原來是嚴重的心包膜積水,開刀後才解決問題。

如果你有自體免疫問題,最好不要使用免疫調節類的保健食品。至於一般人不需要天天補充,「偶爾身體虛弱時再吃,」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主任黃惠宇建議。

維生素中較安全的是,維生素B、C、綜合維生素和魚油。前兩者為水溶性維生素,不會累積在體內造成傷害;綜合維生素和魚油,目前為止對身體造成危害的研究報告不多。但仍要注意,不要超過每日建議使用量。

事實上,專家學者都同意,一般人不需特別補充維生素,營養素最好的來源是天然食物。但如果消費者把保健食品當成維持生命的要素,不吃覺得不放心,專家並不反對適量補充。

四守則,安心使用保健食品

1.有需要再吃

維生素不必天天補充,有需要再吃。身體對營養素的吸收並非照單全收,有時吃得少,反而會強迫細胞吸收得更好。每隔兩、三天吃一次,不但減少過量危險,也可以補足身體對營養素的需求。特殊情況如壓力大、學測考試或經常加班熬夜時,可適量補充維生素。身兼教學與行政工作,每當黃惠宇教授發現自己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就會吞顆維生素B群補充體力。

此外,如慢性病人也可適量補充維生素B群。因為慢性病如同處於高壓力狀態中,很容易消耗維生素B群,林杰樑醫師提醒。其他像咀嚼、食物攝取有問題的銀髮族,也可適量補充綜合維生素,輔大營養系副教授曾明淑建議。但孕婦和幼童,最好不要隨便補充維生素。因為任何外來物質都會影響到胚胎發育,譬如綜合維生素中含維生素A,過量會造成畸胎,因此在懷孕過程中,最好不要服用維生素和補充品。

至於該不該吃葉酸預防寶寶神經管缺陷?建議可先和醫師及藥師討論後再使用。在美國,政府嚴格把關四歲以下孩童不能任意使用維生素,須由醫生評估使用。因為寶寶長高長壯需要蛋白質、脂肪和多種營養素,「光吃維生素是不夠的,」趙舜卿醫師說。且學齡前是養成孩子良好飲食習慣的黃金期,應該要讓孩子愛上天然食物的美味,而不是給他維生素藥丸應付了事。

2.注意藥物交互作用

維生素和保健食品經常與西藥發生交互作用,建議心、肝、腎有問題的人,使用前最好先跟醫療人員討論。常見藥物交互作用如魚油、大蒜、銀杏和阿斯匹靈併用會產生出血危險。此外,減肥藥羅氏纖會影響身體吸收脂溶性維生素,因此建議吃藥後3~4小時,再補充一顆維生素。纖維類的保健食品如車前草等,會減少止痛藥普拿疼藥效,因此最好先服用西藥,等兩小時藥物吸收完畢後再服用保健食品比較安全。如果已經在服用某種保健食品和西藥,建議兩者都不要隨便停掉,以免影響藥物療效。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講師王莉萱就發現,不少慢性病人情況控制不好,原來是保健食品一天吃一天不吃,影響藥物濃度。

建議慢性病人使用保健食品最好先跟醫師、藥師討論,並隨時觀察自己是否有異常症狀。譬如,發癢表示可能是藥物過敏。如果心血管病人發現早上刷牙會流血,或身上有瘀青,表示有出血現象,最好回醫院診治。保肝類保健食品,如菇類等,會啟動身體解藥基因,讓藥物失效,因此最好與西藥間隔3~4小時再用,黃惠宇教授提醒。

3.不要超過每日建議量

細胞不是鐵打的,保健食品濃度過高也會出問題。即使安全性高的水溶性維生素B和C,也可能因為排尿少造成累積過量,如維生素B6太多會產生周邊神經病變,維生素C太多,則會出現腎結石及頭痛,「吃維生素時記得要多補充水分,」林杰樑提醒。且無論是天然或合成,吃過量都會對身體造成毒性和增加代謝負擔。 有人把一天吃三次的維骨力改成一天吃五、六次,結果造成胃痛、低血糖。

維生素及礦物質攝取,最好在每日建議範圍之內。且選擇綜合維生素會比單單一補充劑安全。目前衛生署的規定是維生素含量可以是建議量的1.5倍,若加上日常飲食,其實已經很足夠。如何辨識所吃維生素是否過量?可以看營養標示中的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RDA),美國為USRDA,標示為100%表示完全符合。如果是100%×66,表示為建議量的66倍之多,劑量太高會有危險,不建議選用,高雄醫學大學營養部主任黃孟娟說。此外,要小心mega為開頭的維生素加強錠或是高單位維生素。專家警告,這類維生素劑量太高,很容易影響藥物或治療,甚或造成肝臟代謝負擔,且一旦停用,身體反而會產生缺乏症症狀,最好不要輕易嘗試,藥師王麗萱提醒。

4.選擇小包裝最好

吃營養品也要分散風險,至少每兩個月更換不同品牌,不但增加身體利用率,也可避免產生抗藥性,黃士懿教授提到。此外,因為用量不多,選擇小包裝較較新鮮。

維生素和保健食品,過度簡化了營養成分,天然食物有多種成分相輔相成,是萃取單一成分的保健食品無法取代的。「一碗青菜的營養素,是綜合維生素沒法給的,」林杰樑說,以毒物學角度來看,未經純化的天然食物最安全。

新近的研究也發現,食物種類愈多樣對身體愈好。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證實,番茄和芥蘭可以延緩前列腺癌發生,但兩者合吃效果更好。且食物中富含多種植物性化 學物,如酚(茶、丁香)、異黃酮(大豆)、兒茶素、薑黃素(薑黃)、白蔾蘆醇(葡萄、花生)、植酸(豆類)等,可抑制腫瘤血管新生,有效控制癌症。

「這麼多的營養素,如果光靠藥丸去補充是吞不完的,」馬偕醫院營養課課長趙強肯定地說。而且,萃取的藥丸濃度太高,可能會強化血管新生抑制作用,影響血液供給到其他器官如心臟及腦,造成缺氧問題。來自天然的蔬果濃度雖低但很安全,只要飲食均衡及多樣化,一樣可以達到相同效果。

然而,很多人質疑,這麼多種營養素,一天怎麼可能都攝取到?

輔仁大學營養系副教授曾明淑認為不需擔心,營養素交給營養專家去煩惱,一般人只要看看自己每天六大類食物(五榖根莖類 3~6碗;奶類 1~2杯;蛋、豆、魚、肉類 4份 ;蔬菜類 3碟;水果類 2個;油脂類 2~3湯匙)是不是攝取足夠就好。有些小技巧,幫助你吃得更健康。先吃菜再吃肉 現代人蛋白質攝取過量,可以試著整飲食順序,青菜、五穀根莖類先吃,最後再吃肉類或蛋白質,且最好選擇優質蛋白質,如魚等。吃素的人可由奶、蛋或五穀、黃豆類來補充,黃士懿教授說。

外食儘量不挑油炸品,多點份青菜,把水果當成午晚餐點心。曾明淑教授喜歡把蘋果擺在辦公室裡,蘋果不須冷藏,耐放又有淡淡香氣,隨時拿起啃一口,無論視覺、嗅覺和味覺都得到很好的滿足。

多帶便當 自己做便當可以掌控食物來源與烹調,吃得安心健康。平日工作繁忙,曾明淑會利用週末假日上市場,並準備一桌好菜,豐盛的菜餚正好可以分裝成2~3個便當。林杰樑醫師也讓孩子從小帶便當,他的孩子不吃漢堡、薯條,全家一起到速食店,也只點健康的優格。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才是給孩子最大的財富。(審稿專家:輔仁大學營養系副教授曾明淑)
2007-07-25 09:51:13
能吃啥
壞膽固醇太低 也易致癌【聯合報07.07.26編譯王先棠╱法新社】

美國學者指出,利用降膽固醇藥物使體內「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降得太低,有可能致癌。

學者分析了廿三個先前的研究計畫,這些研究都與「還原酵素抑制劑」藥物有關。學者想瞭解這些用來預防心臟病的藥物,是否會傷害肝臟或肌肉細胞,結果發現,人體內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太低,罹患癌症的風險會升高。研究結果已經發表在「美國心臟學學院期刊」上。

論文第一作者、波士頓塔夫茲大學醫學院教授克拉斯說:「這個分析並不代表還原酵素抑制劑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他強調,還原酵素抑制劑藥物在降低心臟病風險上成效顯著,但是利用還原酵素抑制劑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仍存在爭議,有待後續研究。

研究人員表示,在預防心臟病時,使用多種藥物(包含還原酵素抑制劑藥物)的治療方法,比單用還原酵素抑制劑但劑量較高的治療法更好。

飲料當水喝 台灣囝仔世界第2【聯合報07.07.26朱淑娟】

兒福聯盟調查發現,台灣近四成五的孩子每天至少喝一瓶飲料,有的還喝三瓶,與世界衛生組織會員國的兒童相較,台灣孩子愛喝飲料的比率高居世界第二,對健康可能已造成影響。

兒盟昨天公布「兒童日常飲品與飲水習慣調查報告」,發現六成以上的孩子最常買的飲料是高熱量、高糖分的「奶茶類」。另外也有近半數的孩子喜歡顏色鮮豔、香香甜甜的冰沙飲料。令人擔心的是,有百分之五的孩子常買「冰火」、「思美洛」等含酒飲料。

兒盟表示,台灣孩子不喜歡喝水,統計平均一天只喝一千兩百西西,未達所需水量的標準值。甚至有近一成的孩子每天喝水不到五百西西。

兒盟表示,許多孩子不喜歡喝水,口渴時就把飲料當水喝,這些飲料雖然含水,卻沒有解渴的作用,因飲料裡含脫水成分(如咖啡因),反而會帶走體內水分,讓脫水狀況更嚴重。

兒盟表示,孩子不喝水跟家長的態度有關;超過七成孩子表示,爸媽常買飲料給他們喝,比孩子自己去買的比率還高。九成家長會買飲料放在家裡。

兒盟執行長王育敏表示,如果孩子不喜歡喝沒味道的白開水,家長不妨多一點巧思,例如在水中加檸檬片、蘋果片,讓水看起來多一點色彩、果香,以漸進的方式吸引孩子多喝水。

兒盟發起「喝水六六六行動」:每天至少喝六杯水、每六十分鐘喝一次水、六大時機要喝水(出門前、上課前、起床後、運動後、放學後、洗澡後)。請家長一起帶著孩子多喝水。

兒盟六月下旬以抽樣問卷訪問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花蓮市的九所國小的小四、小五學童。總計發出一千一百分問卷,回收一千零廿七分,回收率百分之九十三。
2007-07-26 09:53:29
流感汞疫苗
火大發飆 對身體不良影響長達一週【中央社07.11.11

科學家指出,一個人一旦大發雷霆,對身體的不良影響會持續到一週之後。
據英國「獨立報」報導,新的研究顯示,大動肝火會導致血壓昇高,但在七天之後,如果舊恨重上心頭,血壓仍會飆昇,「即使過了一週,依然不會有下降的跡象」。
研究人員在「精神心理學」期刊發表這項報告,他們指出,發怒與導致心臟病及其他健康問題的高風險有關連。研究顯示,在生氣及敵意心理測試中獲得分數較高的人,動脈硬化的速度也比較快。
有關此種現象的一種理論是,壓力荷爾蒙會導致血管收縮、血壓昇高和心跳加速。但過去的研究認為,在爭吵結束後,這種影響便會消失。
加州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針對志願者的發飆影響進行研究。他們說:「如果心血管的反應傷害到心血管系統,則造成壓力的事件可能在結束許久之後還會繼續帶來傷害。」

哭鬧、嘔吐… Baby腸套疊【聯合報╱呂嘉順/台北市雙連婦產科小兒科院長】2007.11.12

小明(化名)原本是個健康寶寶,吃得好,睡得好,有一天,媽媽覺得有些不對勁,他食量變少了,ㄋㄟㄋㄟ只喝了幾口就不吃,還吐了兩口。
小明睡覺也不安穩,翻來覆去!媽媽稍一不留神,「碰」一聲,他就翻落床下。隨後,小明開始哭鬧嘔吐,全家人都很擔心他腦震盪,緊急送醫。在醫院安排下照了頭部電腦斷層攝影,不排除有少量出血,因此住院觀察。
筆者當時還是個菜鳥住院醫師,負責照顧小明。當時觀察到小明有一些不尋常行為:本來睡得好好的,大約每隔十多分鐘,就好像被什麼驚醒似的,煩躁不安,翻來 覆去!媽媽也注意到小朋友肚子比以前脹!於是筆者幫小朋友做肛門指診,當手指由小明肛門伸出來時,竟然沾染了鮮血,隨後X光檢查也證實筆者的懷疑,小明得 的是「腸套疊」。
數年後,升任主治大夫,某日到急診接班,住院醫師告知有位4歲的小男生,斷斷續續肚子痛已經一個星期,沒有嘔吐或其他症狀,常常一陣子就好了,隔天有時又發作,這次痛得厲害些,因此,家長帶他來急診。
過去檢查這位小朋友的肚子後,用手仔細摸摸,由於他現在比較不痛,摸起來肚子很軟,但當手移動到右側上腹部時,赫然發現有個腫塊,趕緊安排超音波檢查,果然,也是「腸套疊」!
腸套疊是急診常見的小兒疾病,但有時候不容易診斷,特別是一些不典型的病例,因而容易導致醫療糾紛!
典型的腸套疊,小孩常因為感染一些像腺病毒之類的微生物,使得腸子淋巴結腫大,變成一個引導點,再加上腸子因發炎蠕動厲害,就使得腸道像伸縮望遠鏡一樣,一層一層套在一起。
最常發生的是小腸套入結腸(大腸),一旦套入,靜脈血流受到壓迫,無法流回心臟,血液就淤積在腸壁。起初,因動脈血流壓力大,血液仍源源不絕灌入腸壁,但 血液由動脈流入,卻無法由靜脈流出,腸子就越來越腫脹、充血,甚至血液滲到腸道中,和一些腸道中黏混合變成草莓果醬樣的大便,這是腸套疊典型症狀。
時間再久一點,病童大都會排出這樣子的大便,但在尚未排出肛門時,醫師若指診,有時可以提早發現出血。由於腸子套在一起不通了,所以,小朋友會一陣陣絞痛,有些嬰兒就以哭鬧不安來表現。腸子不通也會引致嘔吐及食欲不好。
小明算是特殊的例子,他以煩躁不安,一陣陣翻來覆去表現,不小心還翻到床下,剛好腸套疊也會吐,被誤以為頭部出血。還好及時發現,做空氣灌腸,順利將套住的腸子推出去。
一般而言,腸套疊如果早些發現,可以和小明一樣,用灌腸順利解決。但是如果腸子腫到連動脈血都流不進去,而開始缺血時,就很難灌通,有時甚至會灌破腸子。 腸套疊持續一天以上,就要考慮以手術復位,比較安全。以現在的醫療水準,腸套疊致死風險很低,除非多天未處理導致腸壞死,引發腹膜炎敗血症!
在小兒急診,常遇見嬰幼兒哭鬧,如何和腸套疊區別?家長要注意,孩子除了一陣陣哭鬧不安外,有沒有吃不下、嘔吐、腹脹及沒大便或血便情形,如果寶寶食欲很 好,基本上不會有大毛病!就醫師來說,也會衡量是否需要照X光或超音波來確定診斷,特別是超音波,方便、沒輻射,又很容易可以看到套住的腸子呈現「甜甜 圈」的樣子!
附帶一提,青少年或成人腸套疊發生率低,但還是有可能,一旦發現有腸套疊,除了治療外,還必須尋找發生原因,例如腫瘤等。(作者亦為新生兒科專科醫師)

打流感導致顏面麻痺? 醫師:應無關【聯合報07.11.13施靜茹

醫師疑因施打流感疫苗造成顏面神經麻痺,一位何姓女讀者昨天投訴本報,她也曾在打過流感疫苗的第二天出現顏面神經麻痺症狀。
不過,林口長庚醫院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林燈賦說,流感疫苗是減掉毒性的病毒,打進身體後,也和一般病毒一樣,會有一段時間潛伏期,因此疫苗大多在兩周後產生保護力,從學理來看,不太可能打完第二天發作相關症狀,而國內缺乏實證醫學佐證,有些情形不易釐清。
五十六歲的何小姐說,兩年前,她住新竹科學園區,因擔心冬天會感染流行性感冒,所以到某診所打流感疫苗,當晚忙到凌晨才睡,結果第二天清早起床後,就發生顏面神經麻痺。
何小姐回診所跟醫師請教,但醫師告訴她,兩者之間沒有直接關係。為了治療顏面神經麻痺,她去看西醫的神經內科,又去中醫針灸,還好約三四周就完全恢復。
何姓女子表示,她看到本報報導,讓她肯定一直無法證實的想法,而且發生那次顏面神經麻痺後,「我再也不敢打流感疫苗,不敢再試了。」
另外,衛生署昨天也強調,自民國七十七年至今,衛生署接受疑因接種流感疫苗產生嚴重不良反應之救濟案件共四十件,其中廿五例與疫苗無關,一例判定相關,另 十四例雖然與疫苗接種沒有直接因果關係,但是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委員會仍給予申請者二萬至八十萬不等的救濟;被認為與疫苗有關的案例,係患者注射部位出現蜂窩組織炎。

(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十六日電)近來發現有部分醫療機構以「無汞疫苗」招徠家長自費幫家中六個月以上、兩歲以下幼兒施打疫苗,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施文儀今天說,不管是公費還是自費幼兒流感疫苗,「通通都是無汞的」,呼籲民眾不要當冤大頭。
施文儀表示,截至昨天為止,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施打公費流感疫苗人數為六十四萬五千人,施打率達百分之二十六點六二,去年同期有八十五萬五千位老人施打疫苗,施打率達百分之三十七點四四;六月至兩歲幼兒有兩萬八千人施打公費流感疫苗,去年同期有四萬九千人。
他指出,因近幾年來流感沒有顯著流行,老人對流感的警覺性漸低,近幾年施打人數有逐年下滑趨勢,他提醒家中有老人的民眾,根據疾管局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的研究發現,若所有老人沒有施打流感疫苗,老人感染流感後,因併發症死亡的人數將高達四萬五千人,相當於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第九位,不能不小心。

至於近來有部分醫療機構以「無汞疫苗」招徠家長,為家中幼兒施打流感疫苗,施文儀說,目前生產幼兒流感疫苗的有兩家國際藥廠,其中一家疫苗不含汞,另外一家疫苗的汞含量微乎其微,連儀器都偵測不到,學理上視為不含汞,「與國家提供的公費幼兒流感疫苗沒有兩樣」,呼籲民眾不要當冤大頭,在十一月底前到指定醫療機構幫家中幼兒、老人,施打公費流感疫苗。

因疫苗整體施打率有下滑趨勢,有專家建議提早開放給一般民眾施打公費流感疫苗。施文儀表示,流感疫苗一旦開放給一般民眾免費施打,會發生配送不及、沒施打在流感感染高危險群等問題,經考慮後,疾管局仍決定維持原先計畫,十二月一日起,才開放一般民眾施打公費疫苗。

疫管局今年共採購二百三十七萬劑成人流感疫苗、三十二萬劑幼兒流感疫苗,十月一日到十一月底止,優先開放給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六月以上到兩歲幼兒、國小低年級學生、醫護及防疫人員、禽鳥養殖業者施打。

10月1日起流感疫苗開始施打,媒體新聞傳出疫苗含汞會導致神經傷害、自閉症個案增加。儘管專家醫者紛紛出來解釋,還是引起家長一陣恐慌,不敢讓孩子上醫療院所施打流感疫苗。
我娘我妹打電話關切,該不該施打流感疫苗,原以為只是一般大眾不了解,剛聽到有職場同事竟也附和傳媒論點,突然覺得曾子殺人之可怕...。
既然很多人有疑問,那我們就從幾個切入點,淺談這流感疫苗該不該施打?
[流感疫苗的製作]
流感病毒最惡名昭彰之處就在於它的不可預測性,也就是它的基因序列組合的高變異度,相對疫苗的製作也必需隨之變化。依據每年的北半球之流感流行病 學,以決定為下一年度的疫苗選用病毒株。96年的流感疫苗,就是選用2種A型(H1N1、H3A2),一種B型 (B/Malaysia/2506/2004-like virus)當做抗原來源。
流感疫苗是一種病毒去活性的疫苗,這些已經被殺死的病毒,利用雞胚胎製程與細胞培養製程,作成疫苗,透過注射方式,讓身體免疫系統發揮抗病毒的效果。
[誰可以免費施打流感疫苗]
流行性感冒病毒,取決於它是否獲得能夠人傳人的傳染力。每年10月到隔年2-3月,是流感疫情高峰季節。根據WHO資料,目前世界上約有12億人口 屬於流感病毒感染的高危險群,尤以幼童、老年、免疫力差的人為最,每年季節性流感更在全球奪走25萬至50萬人的性命。因此,衛生署自90年起,全面免費 提供流感疫苗給65歲老人施打,92年SARS風暴,增加醫護人員及第一線防疫人員,93年納入6-24個月大的幼兒族群。96年擴及到國小一、二年級 生,只要經醫師事前評估無安全之虞就可以注射,今年估計至少250萬人受惠。
疫苗的製作過程並不難,但是難在如何能長久的使用。
施打流感疫苗之初,因為流感疫苗含汞新聞,大家誤以為打了含汞疫苗的危險性遠遠大於流感的致病威力,紛紛卻步不前。讓我聯想到94年全球爆發禽流感危機,台灣「克流感」(Tamiflu)面臨缺貨危機的無計可施,形成強烈對比。
當然~疫苗製作過程若有瑕疵,可能衍生例如病毒株變異等複雜的安全風險,製作過程當中必須要經過實驗室嚴謹的層層把關,經過核准才能夠使用。只是~疫苗含微量汞會不會引發更可怕的後遺症?
[疫苗一定要含汞嗎?]
汞(mercury ;Hg)是一種能阻止細菌和真菌污染的有機化合物,殺菌效果極強,自1930年代以來,小瓶裝疫苗開封後為避免污染,確保多次使用的安全,許多疫苗在製程 過程中,均添加硫柳汞(thimerosal),而有7-28天不等的開封期限,以增長疫苗保存期。
說穿了,感覺就是藥廠在降低成本。

其實~不光是流感,其他諸如卡介苗;B肝疫苗等等平時我們孩童的預防性注射,都含有硫柳汞。醫學界早已證實,汞進入人體後會引起神經中毒,對腦部正 處於發育階段的幼童,遺害尤其嚴重。傳媒指出,衛生署並未提出含汞標示,有隱瞞大眾用藥知的資訊。我也認為~關於這部份,衛生署的說法是有點粉飾太平。畢 竟~不是每個用藥者,都清楚明白各種藥理作用,口服的,注射身體進去的倒底是啥東東。

目前,汞劑的規範安全之劑量範圍為每劑量含硫柳汞60μg以下,現行核准的流感疫苗的每劑量(0.5ml)含硫柳汞50μg以下,亦符合規定。另~ 根據美國小兒科醫學會(AAP)及公共衛生服務部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提出之報告,目前尚無因為疫苗中含汞造成人體健康傷害案例。一些醫藥專家 們也認為,疫苗及其它藥品中的含汞劑量並不足以對健康造成危害。

汞的可能遺害真是如此輕描淡寫嗎?

很多人會以為,疫苗是萬能丹,這也不是很正確的想法,畢竟,疫苗提供的,還是減毒去活性病毒蛋白質,藉以引發身體免疫機轉產生對抗。每個人的免疫功 能、健康狀況畢竟還是有所差別。所以,疫苗在不同人等身上,會有強弱不等的副作用。是故,疫苗絕不是萬靈丹。但~如果孩子有這樣的健康需求而施打疫苗,可 以保護他不受某類病毒的侵犯,或是在感染之際,能減輕症狀的話,該不該放棄施打機會,還是孔子下山來點名,選擇讓孩子更大機會受到病毒伺機威脅?

施不施打疫苗的爭議很大,以台灣稠密人口的環境,尚無條件不打疫苗的控管能力。所以~衛生署每年編列防疫預算,以期能確保國人的健康而把關。讓每個 人得到疫苗注射後的自我免疫保護,疫苗的安全性絕對更是要嚴格把關的一道防線。當然~朝無汞配方方向努力是對的,如同歐洲地區已規定使用無汞疫苗。若禁用 硫柳汞,勢必大幅增加疫苗成本,壓縮其既有利潤,各大藥廠必然強力反對,也因此,推動禁用含汞疫苗並不容易!

在目前藥廠還無法全面將疫苗製程變成無汞之際,(見scipao整理的 Thimerosal 含汞幼兒疫苗列表),安全的汞劑量範圍規範絕對是必要的。被單一想法:含汞就會危害健康想法左右,誤導的公共意識,有可能會扼殺一個良性的健康防禦。比起感染疾病的風險孰 輕孰重,我相信~每個家長對於孩子可以病到多嚴重的耐受性不同,這也會影響到家長看待疫苗風險的嚴重性,兩害如何取其輕,我們可以好好思考這個問題。
http://www.pala88.com/node/6416
2007-11-13 13:52:29
醫界迷思
 
暗處閱讀傷視力?醫界也有迷思>中時07.12.22潘勛

     一般人常有不少堅定不移的醫療信念,但那些想法卻未必有真確的證據支持。有時,甚至連醫師都被唬弄了。
     英國《泰晤士報》21日報導,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教授芙立曼女士(Rachel Vreeman)和卡洛爾(Aaron Carroll)翻遍醫學文獻,結果發現有些大家深信不疑的說法幾乎沒有紮實證據可資佐證,有些甚至已經被否定了。兩位專家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耶誕節出刊的最新一期《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醫學迷思:
     ★每天至少喝8大杯水
     這是大家最根深柢固的醫療信念之一-尤其是年輕人,他們經常隨身帶瓶水,以免脫水這個不時存在的危險上身。
     但是,想找到證據證實此說,根本不可能。這個說法經常還說茶、咖啡或者食物內含的水分都不計列在其中,但一樣是無稽之談。
     兩名美國專家找出8杯水迷思的可能來源。1945年有醫學研究建議說,成年人一天喝2.5公升的水很合宜,但研究也說:「2.5公升的水,大部分已包含在食品料理中。」
     芙立曼女士和卡洛爾表示,假如忽略了最後的關鍵文句,那麼「那篇醫學文獻就會被詮釋成規定大家每天喝8大杯水。」
     兩位專家另表示,事實上許多研究指出,透過我們每天喝的果汁、牛奶、茶、咖啡或可樂,通常就攝取足夠的水分了;而且,「飲水過量有危險,導致水醉、體內含鹽過低甚至致死。」
     ★刮毛會讓體毛長得更快
     這個觀念早在1928年就有人反對;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專家特拉特進行好些研究,結論便不贊成這個說法。
     特拉特博士請3名女性每周刮除小腿腿毛2次,歷時8個月,然後用顯微鏡觀察她們的腿毛生長,結果發現毛徑與顏色並沒變化,證實體毛並不因刮除而變粗。
     《英國醫學雜誌》說,刮除體毛,毛髮也不會長得更快。刮毛除掉的,只是毛髮已死的部分,沒影響到皮膚底下還活著的毛囊,所以不可能影響到毛髮生長的速率或形態。
     大家會有那種迷思,是因為刮除毛髮以後,不再有毛尖,所以感覺毛髮變粗了。刮毛也會在毛髮末端留下較大的切面,以至於會有「下午五點的陰影」的感受。
     ★在光線黯淡處閱讀有傷視力
     專家認為,在光線暗的地方閱讀引發視力上的困擾,很可能是眼睛疲勞,而導致注意力不集中。此外,在光線不足處閱讀,也減少眨眼頻率,導致眼球太乾燥與酸痛。但是,一旦光線改善,眼球得以休息,幾乎沒有什麼長久的後遺症。
     ★在醫院使用手機會導致危險
     大部分醫院禁用手機,原因是院方相信手機會影響醫療儀器,而危及病患的健康。
     會出現這種恐慌,是因為1993年有篇論文引用100多篇報導說,手機的電磁波會干擾醫療儀器。當《華爾街日報》在頭版大肆報導之後,全世界的醫院便禁用手機了。
     但英國接下來進行研究卻顯示,手機只能干擾到4%的儀器,而且在距離不到1公尺的範圍才有影響;2007年在75家醫療診所進行300次實驗,發現手機並不會造成干擾。
     ★人死後,毛髮與指甲還會長
     這種迷思常見於科幻驚悚小說還有黑色笑話,但根本是無稽之談。芙立曼女士和卡洛爾指出,人臨死或死後,人體會脫水,導致毛髮與指甲周遭的皮膚收縮,所以毛髮與指甲看起來長度大增。
     ★我們一生只使用大腦的10%
     世人經常說,這個迷思的起因,是愛因斯坦說過。但兩位學者指出,愛因斯坦從沒那麼說,而且那種想法也不是事實。
     但是,這個迷思似乎出現在愛因斯坦的時代,最早是在1907年;有不少人支持,原因是他們相信大家都有沒展現出應有的能力,只要意志力夠強,便能發揮潛力
2007-12-22 08:21:31
圖博館
健康概念變變變 高糖高脂食品重獲青睞2016-04-25 中央社紐約

  由於健康飲食概念瞬息萬變,美國人如今再度盡情大啖過去2年被視為有害健康的黑巧克力、牛肉乾和全脂冰淇淋。
  根據「紐約時報」(NYT)報導,最新研究發現,並非所有的脂肪都會導致體重增加或心臟病,影響所及,許多食品業者爭相力推他們之前認為買氣不再的食品,而營養專家則在思索到底哪裡出了差錯。
  根據健康新概念(楨:?),並非所有的脂肪都不利健康,也並非所有高鹽食品都有害健康。
  研究機構自然行銷研究所(Natural Marketing Institute)主管法蘭奇(Steve French)說:「我認為風險回報均衡已有所改變。」
  醉爾思冰淇淋(Dreyer's)旗下Edy's品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據資料和研究機構IRI統計,Edy's全脂冰淇淋在2月21日為止的一年期間,銷售較上年激增10.8%,其他全脂冰淇淋產品也賣得嚇嚇叫。
  同時,Edy's的Slow-Churned冰淇淋,2004年推出時打著低脂低卡口號,銷售一度長紅,如今則較上年減少4.8%。
  打著低脂低卡的行銷手法如今已過時了,醉爾思已改弦更張,改打減少Slow-Churned冰淇淋使用的原料,以蔗糖取代消費者不喜歡的高果糖玉米糖漿,同時還加註不含基因改造成分。
  食品業者過去數年來一直瘋狂推出符合消費者心中健康概念的食品。譬如,由有機原料生產的食品近年來銷售就強強滾。
  瑪氏食品(Mars Food)就減少旗下眾多產品的鈉含量達2成,近來並宣布將繼續減鈉;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則致力去除旗下穀物麥片的人工色素和香料。
  但別忘了還有好吃與否,絕大多數的美國人重視食物滋味遠勝過健康與否。
  這讓食品業者大感沮喪,他們耗時多年研究減少眾多產品的鹽、糖和脂肪含量,為此付出高額研發成本與行銷經費。
  但在研究顯示黑巧克力有益心臟後,市場研究機構Technavio估計,黑巧克力銷售至2019年底,每年平均有望成長逾8%。
  一度被認為鈉含量超高的不健康零食牛肉乾,如今也再度風行。由於消費者追求高蛋白質飲食,牛肉乾如今成為備受消費者歡迎的選項。1盎斯的牛肉乾約為每日建議蛋白質攝取量的1/4,而售價僅2.5美元。
  零食業者Link Snacks的執行長凌克(Troy Link)說:「到頭來,美國人最在意的還是那滿足味蕾的好滋味兒。
2016-04-26 08:17:26
日本藤素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0 02:56:5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