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9-29 10:02:32| 人氣2,114|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黑暗之心》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是誰的《黑暗之心》(志文,1970)?作者康德拉、大英帝國、發了瘋的白人男主角、還是將白人當聖人圖騰崇拜並祭殺了他的黑人土著?

當然是不分種族、性別的普遍人性的黑暗之心了,不要老戴著種族和性別主義的眼鏡來解剖作家好不好。

當然不好,明明就是從大英帝國的男人眼睛、逆著黑水、一窺黑色內陸、黑色土人的黑暗之心,還裝著不分種族、性別的普遍人性的黑暗之心。

你的評析不合康氏出身,他可是波蘭人。

那又如何?李登輝還自(他?)稱台灣國父呢,不也效忠於日本帝國。

唉啊!怎又扯到那個垃圾,去洗洗手再來寫,免得玷污了蒙恬。

別再糾纏這些意識形態和政治的問題好不好。回到康氏的文字本身,你不覺得康氏以一外來者,操弄起英文,別有一番結屈拗牙的魅力?

差點打結,偶而嘗之尚可,常服食會便秘。

那咱換換口味,來品賞品賞那部由大導演柯波拉改編自《黑暗之心》、並得到1979年坎城金棕櫚獎的《現代啟示錄》如何?

聽你的口氣似乎很贊賞那部電影,好過原著嗎?

好太多了,柯氏將康氏的黑暗之心從黑人土著改成侵略者美帝的白人本身,而且將說書人的角色更給突顯成、由美方派去暗殺叛國的前美軍官之殺手,透過殺手一窺美軍在中南半島之濫殺無辜、吸毒腐化及大鬧勞軍美女秀場之荒謬,叛國的軍官反而成了聖人,雖然最終仍殉道在自己人扮成的獸首人身者的巨斧之下,殺手也經歷了一趟如遊冥府般的心靈之旅。
少來了,還不是拜越戰片的風潮之賜才能得獎。

不!你比較看同年得奥斯卡最佳電影的《越戰獵鹿人》,二者影像魅力之高下立判。
反正你就是瞧不起好萊塢。

本來就如此,《越戰獵鹿人》能得獎正顯示了好萊塢的投機性,一切以美國觀眾的口味及政治正確為依歸。

不然你要怎樣,文化工業不都如此,那能整天「黑暗」「啟示」的,淺嚐即可,出了黑暗的電影院還得過光明的資本主義生活。

另參本館:《越戰報告》《美軍在越南的宣傳戰》<伊戰越戰化>《波灣戰爭心理戰研究》《戰爭心理學》《世紀大決策》《海灣戰爭》後評《前進高棉》
 
 
英雄神話的幻滅—《黑暗之心》文: catslave                
  
書名:《黑 暗 之 心》/約塞夫.康拉德 著/陳蒼多 譯/印刻出版
 
  簡介: 
船長馬羅與四名船員,坐在漂盪於泰晤士河流域上小船「內歷號」,黃昏的霧 氣和寧靜,喚起了馬羅心中那一段黑色的記憶。他想起了那片神祕的大陸,如蟒蛇一般的川 流,還有傳奇不斷的獵人庫茲。馬羅深入見識到不可刺穿的黑暗,不止是在外在世界,也存 在於所謂「英雄」的內心當中。
  《黑暗之心》成書於西元1899年12月,正值19、20世紀的交接線,西方國家早已如火 如荼散布他們帝國殖民主義的野心,同年佛洛依德也出版《夢的解析》,深入探討夢境與潛意 識在心理分析所佔擔任的角色。而康拉德使用了他在20歲以後才開始學習的語言---英語, 寫下了融合心理探索,對殖民主義嚴正批判的不朽文學大作。
  一開始是由不知名的敘述者擔任說故事的角色,他可能是船上的水手之一,也可能是隱 身的作者。一大段接著一大段的文字都在描繪當時夕陽西下,泰晤士河域接連著遠方的海水, 在水手眼中呈現出蒼茫而神祕的氣氛,讀者隨著喃喃獨詞般文字在河面上擺盪,心神漫散, 準備好接受一個奇異的故事。
  主角馬羅沒有多久就接下了說故事的任務。有很長的時間,他是整個故事中唯一的視角。 之後陸續出現不同的敘事者,交互穿插轉換,全書最後一小段再回到隱身作者的角度。諸多 特色鮮明的面孔在讀者面前出現,更增添鬼影重重,懸疑層層,在紛雜的對話當中,康拉德 引導讀者捕捉傳奇人物庫茲的身影,深入他們內心的蠻荒之地。  
  對殖民主義的沉重批判 
「人們的夢境、國家的種子、帝國的胚芽……」
  馬羅忽然開口,他說,他追想起遠古的事,想起了羅馬人的指揮官,還有穿外袍的高尚 年輕人,想要發財。此二者暗示歐洲國家當代所做的事,就是以軍事佔領和榨取金錢為前提。 表面上是在追念過往的功續和繁華,實則是用厭惡的語氣點明了此書中一個重要的主題--- 帝國殖民主義的卑劣和荒謬。
  馬羅雖然並不是帶著想發財的心理前往非洲,不過,他之所以能有機會出航,也是拜當 時的貿易公司所賜。因而作者寫道,馬羅的姿勢「就像釋迦穿著歐服在傳道而身旁卻沒有蓮 花」,這些人正在傳歐洲帝國主義的道,卻沒有對眾生懷有善念。
  「他們的行政只是一種壓榨……他們只是征服者,而征服者只需要野蠻的力量……那正是暴 力的搶劫,大規模的邪惡謀殺。」 
  全書接連不斷的批判,可以從佔領地負責管理的歐洲人其無知的程度,還有當地黑人被 欺壓的慘狀,更加清楚呈現在讀者面前。
  隨著記憶的開展,馬羅回到了以前他開始要深入剛果河流域時,所遇到的幾個人物。首 先他記起了兩個彷彿象徵地獄使者的黑衣老婦,在貿易公司門口,用死亡的眼神目送出發的 人離開。然後他遇到了無能且饒舌經理,馬羅說經理:「……對組織、創始、或甚至命令 都沒有天賦。這可以從駐所的可悲狀態看出來,他沒有學識、沒有智力。他尸居其位---為什 麼?可能因為他從來沒有生病。」還有一個製磚人:「這個人被委託以製磚的工作; 但在註所裡卻找不到一塊磚,而他在那兒已有一年多了。」
  貿易公司和政府一邊用槍炮軍事佔領非洲:
「我們沿著海岸吃力地航行、停留,把兵士送上岸;繼續航行,把海關人員送上岸,讓他們 在那看來像被上帝遺棄的荒野裡徵收賦稅。」
「他們正在建築鐵路。岩岸並不阻礙鐵路的建築,但這種無目標的爆炸卻是正在進行中的一 切。」
  同時也為了要實行經濟掠奪(象牙): 
「『象牙』兩個字在空中鳴響,人們耳語著這兩個字,人們嘆息說著這兩個字。你會認為他們 正在對著這兩個字祈禱。一股痴愚的貪婪氣味穿它而過,像是發自屍體上的一陣惡臭。」
康拉德藉主角馬羅的口,斥責去那裡的人都只是無恥的投機客、文明世界的垃圾,而這 些人竟妄想以解救黑暗大陸人民之名,遂行搶劫破壞之實。
當馬羅的姑媽說:「叫那些成百萬的無知人民脫離他們可怕的生活方式。」馬羅 忍不住大膽暗示她說:「公司是為了利益而經營的。」
   他形容被劫虐後的非洲大地境遇有多麼悲慘:
「現在它已不是一個空曠的地方了。自我童年時代以來,這個地方就被河流、湖泊和名字填 滿了。它已不再是令人愉快的神祕而空曠的空間……它已變成一塊黑暗的地方。但是裡面特 別有一條河流,一條巨大的河流,你可以在地圖上看到,像一條伸展著身體的蟒蛇、頭部在 海中,而尾部則失落在土地的深淵」 
「人群消失了,瘋狂的恐怖把他們驅散了」 
  「六個黑人……頸子上都加了一個鐵圈,大家都被繫在鍊子上……而暴虐的法律就像爆炸的 彈片,在他們身上降落……露出抑鬱的野蠻人那種全然像死亡的漠然神情。……顯露每種變 形崩潰的姿勢,好像是一富大屠殺或惡疫流行的圖畫。」 
  然而,康拉德終究沒有完全擺脫其以歐洲中心為本位的思想,還是認為黑人只是可憐的, 不可理解的謎樣野蠻人,非洲大陸是沒有文化的黑暗大地。  
  深入內心,探索求道之旅 
水流、河川、海水,象徵著人心潛意識那塊幽遠,藏著古老祕密的區塊, 一旦進入了陌生的領域,所有的價值觀似乎都要面臨重新建構的危機和轉機。 外在的旅程開始之後,內心的號角也跟著響起,進入了探索的甬道當中。
康拉德不厭其煩用各種角度反覆描寫剛果河流域的外在景致,好在之後舖 陳出主角們複雜的心理變化。眼前的古老陸地已被他們用當地人的膚色所定 義,它是詭譎的世界,脫離他們所熟知的常態,人心也開始轉變,走進了原始 莽原裡,似乎在宣告原始本能(人的惡性)找到了解放之地,本能漸漸在呼應了 黑暗森林的召喚。   
  康拉德筆下的非洲是: 
「我們的腳步聲驅趕開的沉靜,又往陸地的深處流傳回來。植物形成的大牆, 一堆繁茂而纏結的樹幹、樹枝、樹葉、花果、在月光中靜止不動,像是無聲生 命的狂暴入侵,植物形成的滾動波浪,堆積起來,起了白泡,準備撲向小河, 把我們每個小人物趕出其微弱的生存狀態。而它本身卻默然不動。」 
  「溯那條河而上就像旅行回到最早的原始太初……你在河流上迷失了旅途…… 而這個由植物、水分和寂靜形成的奇異世界裡存在的壓服一切的真實、在壓服 一切的真實中,人們驚奇地記憶著這種不安和嘈雜的夢。」  
  在看來完全失去真實感的景色當中,馬羅經歷了內在的強烈變化。他意識 到自己的靈魂有如脫離了肉身,在不確定的感覺中漂盪,流域象徵著他的生命, 正往遠方緩緩流逝,他在時間和空間中流浪,他和大地的脈動相連結,黑黝黝 的河水自他心中流出,帶領他前往朝聖的河道前行。
「我們是史前的流浪者,那地球像是一個不為人知的星球。」  
「我們像鬼魂似地滑溜過去,又懷疑又暗中受驚,像正常的人在瘋人院面臨一 次狂熱的暴動。我們不能了解,因為我們太遠了,並且不能記憶,因為我們正 在太初時代的夜晚旅遊,那些時代已經消失了,幾乎沒有留下蹤跡---並且沒有 記憶。」 
  「就像一次令人疲憊的朝聖之行,周圍盡是夢魘的陰影。」 
  庫茲的傳說故事伴隨著旅程的進行越來越多,然而他行蹤成謎,許多人又 因為象牙的巨大利益而爭相搜尋庫茲的下場。在這一段每個人都懷有不同動機 的旅程當中,馬羅在心裡和庫茲有了神祕的連結,庫茲象徵了非洲大地的神祕 不可解的魔力,他希望能在庫茲身上找到某些答案---文明人真的可以在荒野中 生存,並且追尋、成就自我的內在英雄嗎? 
  康拉德的文字充滿複雜的意象與象徵比喻。他以詩歌的翅膀,承載哲學家 的苦思和人道精神的沉重命題,蘊藏了文學家族遺留下來,對筆下文字錘鍊再 三的的心意,他筆下的非洲絕非單純的民族誌怪。
「陰影在他們後面慢慢地拖曳過高高的綠草,沒有折彎一片葉身。」
「微笑和愁眉在那開闊的面容上互相追逐著,像陽光和陰影在風吹的平原上追 逐。」
「房間似乎變得更黑了,好像陰暗的黃昏的所有憂傷亮光,都躲在她前額裡避 難。」
  康拉德鉅細靡遺為筆下小說人物做深入的心理分析,大段大段的口白接連 不停,像是要把馬羅內心與自己進行的對話和思辯詳實記錄下來,絲毫不錯過 任何蛛絲馬跡。馬羅也許正面對著其他水手說故事,就像作者康拉德寫出故事 給讀者,但是最終也只有他自己能聽懂,那些對於生命、死亡、權力、慾望, 及個人生存的方向的滔滔絮語。
  英雄神話的開始與幻滅
荒野已經佔有了他,愛他,擁抱他,進入他的脈搏裡,消耗他的肌肉, 並且以某種魔鬼的不可想像的儀式把他的靈魂封閉在它自己的靈魂上。他 是它慣壞和縱容的寵物。  
  典型的英雄三部曲:出發(深入、遠行或攀高)->完成->返回(原出 處請見參考資料1)。馬羅和庫茲一樣,都踏上了未知的土地,在蜿延的河 道上尋找人生的答案,差別在於,馬羅最後完成他的求道之旅,返回原先 出發的地點,他擁有了具體的旅行經驗和無形的內在改變,他看到了每個 人心中都存在的暗帶。而庫茲,他以為自己已經在異地實現理想,以為已 征服了荒野,但事實是,他的內心反被荒野所佔據。他放棄重返出發點, 在甬道裡佔地為王。  
  求道者會面臨的誘惑和試探不外乎以下幾種。例如撒旦丟給耶穌三個 試探分別為-肉體軟弱的誘惑、靈性膨脹的誘惑、政治權力的誘惑;而佛 陀在菩提樹下面臨的試探則為-感官貪欲、生死的恐懼、順服社會多眾的 群體壓力。他們二者皆完成了英雄求道的任務,成為普世追求的典範。
  而庫茲所達到的,不過是完全不把道德考慮進去的英雄主義,他在黑 暗叢林中實行黑暗的計劃,滿足他黑暗的欲望,引發了黑暗的恐懼,庫茲 的真實面貌從別人的口中的話語逐漸成形。  
  庫茲在一份祕密文件當中,曝露出他潛藏的野心,在最末頁他下了一個閃 電般的注腳:「消滅所有的野人」。
  庫茲「那原始感情渴望著潛藏的名聲,虛偽的榮譽,和成功及力量的一切 外表。」「世上沒有什麼可以阻止他去殺他高興殺的人。」
  他是橫暴的領袖,利用每一個機會來實現他的意志,以慘無人道的方式對 待他人,自己最終也泯滅了良心;他自以為是,沉浸在誇大的強者形象當 中,充滿欲望和攻擊性,庫茲是擴張領土和劫取金錢的殖民主義的代表人 物,他認為自己有能力和權力可以宰治一切,包括原本就不屬於他的非洲 大地,被屠殺的象群,以及阻擋他的所有人。他的內心在熱帶叢林中腐化, 玩弄著適者生存的野蠻競技。
  「他的黑暗是不可刺穿的黑暗。我看著他,就像你向下窺視著一個人躺在 懸崖底部而太陽從不會照到的地方。」
  在他吞下生命最後一口氣息時,叢林的怨恨挾帶著他內心的黑暗向他 反撲,他恐懼不已,喊道:「可怕的東西!可怕的東西!」
  剛果河流域之旅不止對映馬羅的心理狀態,它同時也用呈現庫茲在荒 野的生命力。
「棕色的潮流迅疾地自黑暗中心流出,以我們下行時兩倍的速度將我們帶 往海上;而庫茲的生命也正在迅速地消耗,退潮,自他心中退潮而進入無 情的時間之海。」 
  有個蘇俄白人就像忠犬一樣,拼命守護著曾經在言語和肉體上威脅 他、趨趕他的庫茲。忠犬不能接受英雄形象的幻滅。庫茲是他內心渴望成 為英雄的投射,就算明知道庫茲是殺人狂,還是忍不住要留在庫茲身邊。 暴君永遠不會失去他的忠心追隨者,這種激狂的心理狀態一如愛情,往往 讓旁觀者感到困惑。
  蘇俄人曾說庫茲「以雷鳴和閃電的威風的君臨他們……他會顯得很可 怕。你不能像判斷一個人那樣去判斷庫茲先生。」,庫茲的魅力讓小丑般 的蘇俄人「忘掉有睡眠這件事情。夜似乎沒有持續一個小時那麼久。我們 談到一切!一切!」,他還力勸馬羅親自感受庫茲超乎常人的魔力:「你應 該聽過他朗誦詩歌---他自己的詩歌,他告訴我的。詩歌!…哦,他擴大我的 心胸!」而從馬羅的眼中所看到的蘇俄人,「庫茲佔據了他的思想,主宰他 的感情。」
  庫茲的英雄形象只存在於蘇俄人,和他不知詳情的未婚妻心中,後者 以貞婦的姿態,為想像中人格高貴的庫茲獻上一生的哀悼。馬羅最後沒有 告訴她真相,因為,「我不能告訴她,那會太黑暗---完全太黑暗。」
於是,康拉德最後借著不知名敘事者的口說:「馬羅……姿態一如坐 禪的佛。」這是他最後所能做的,一種沉默的慈悲。  
  參考資料
1、《神話》, Joseph Campbell / Bill Moyers,立緒出版,第230、236、247頁
2、《夢,私我的神話》, Anthony Stevens,立緒出版,第45頁
3、《性格型態》, Don Richard Riso,遠流出版,第228、241~247頁
4、《盧梭》,光復書局出版
http://life.fhl.net/Literature/m7/01.htm
 
《現代啟示錄》







《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是一部1979年的電影,由美國導演法蘭西斯·科波拉執導,根據波蘭裔英國作家約瑟夫·康拉德的中篇小說《黑暗之心》改編,但背景設置在越戰時期的越南。內容講述戰爭期間,一名美軍特種部隊軍官奉命去刺殺另外一名叛逃並據地為王的美國上校軍官。通過他在途中的種種經歷,深刻地揭露戰爭對人性的摧殘和人性最深層的恐懼,並反映原始叢林文化和美軍的野蠻行為,對文明是否真有進步做出質疑。
  片中第1騎兵師搭乘UH-1直升機,進行空中機動作戰的片段,導演法蘭西斯·柯波拉匠心獨具的配上了華格納歌劇配樂「女武神的飛行」,展現出了軍事行動的磅礡氣勢,卻又同時襯托出了畫面上戰爭進行的殘酷血腥,這也成了影史上的經典片段。
  影片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等獎項。2001年推出了該片的加長版《現代啟示錄重生版》(Apocalypse Now Redux),全長202分鐘。

湄公河上的公路片

  《現代啟示錄》是關於找尋的,也是關於成長的。這兩個基本的敘事元素決定了作品的敘事流程。《現代啟示錄》也可以說是一部公路片,它運用了公路片的模式,只不過把公路置換成了河流,把汽車置換成了巡邏艇。 
   “成長”是這部影片的敘事母體。在路上找尋與歷險,看到及發現,這是標準的成長模式。一艘巡邏艇上的五個人代表來越南參戰士兵的不同心態。開船掌舵的隊長是標準的軍人,他完全遵照一個軍人的標準去要求自己,並完全服從於上級所指派的命令,從不怠忽職守,就連一艘完全可以不去顧及的漁船,他也遵照指示一定要做例行的檢查,從而導致了整個漁船的人被誤殺,但最後他卻還要救被他們殺害的人,這種偽善的行為代表了美軍軍方,隊長的形象就是美軍所要塑造的標準士兵的形象。大廚師個完全不想來當兵的人,他參加海軍的目的是這裡有最好的食物配給。他的夢想是上廚師學校,做最好的醬汁,而不是端著M16步槍不敢下船。他承認自己是到小鬼,每天念叨的都是他的妻子。還是個十七歲的孩子,他的心裡完全被搖滾音樂以及她的母親充滿,他跟不懂戰爭是什麼。他代表了所有被強制徵兵入伍的娃娃兵們,美軍當時各州的徵兵政策不統一也不完備,導致很多沒有喝酒投票權利的孩子卻在戰場上出生入死。蘭斯是迷惘的士兵的代表,他曾經是個出名的衝浪高手,來到軍隊以後見識了在戰場上硬要士兵們冒著生命危險衝浪的開直升機的騎兵團上校,也邂逅了同樣迷惘無助的花花公子玩伴,他也不知道戰爭到底是什麼。到最後他進入了古華特上校的子民中去,變成了他們中的一員,像所有迷惘的士兵一樣,他選擇了逃避這樣一條路。威利上尉也是迷惑的。越戰讓他丟掉了婚姻,在戰場上想回家的他卻發現家已經不再接受他。回到戰場來他卻不知道為什麼而戰,看到了戰場上美軍令人啼笑皆非事情,他開始懷疑古華特上校是否真的是錯的。但最後他走出了迷惘,他以一個士兵的身份,以完成任務的天職殺死了古華特上校。他殺死古華特不是為了美軍,而是為了完成他作為一名士兵的任務。同樣,他這樣做也成全了古華特同樣迷惘矛盾的心。 
   五個人代表了士兵中的各個層面與各種心態,這艘巡邏艇裡的五個任務就是越戰中的所有士兵。他們成長的過程就是經歷戰爭的過程,而戰爭給予他們的,只有毀滅與痛苦。 
   古華特和威利其實是一樣的,只不過他走的要遠一些,選擇了隱居式的抗爭,但到最後,他還是選擇讓威利結束他的生命,結束他心中的矛盾與困惑。 
   作品以上尉威利的畫外音作為串聯情節和情緒的線索。作品開頭處,威利迷惘夢囈般的聲音,直升機螺旋槳一樣轉動的電風扇,以及透過百葉窗招進屋裡的西貢的陽光,都起到了奠定作品中迷惘的基調的作用。在全片的結構上,威利的聲音是作為敘事中的第二條線出現的,第一條敘事主線是巡邏艇上的士兵們經歷和看到的事情。第二條線是突出威利對找到史華特上校的渴望。這兩條線是獨立存在的,又是相互融合的,第一條主線其實是第二條敘事脈絡的誘因。在看到經歷了一系列戰場上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威利就更想看看這個逃離了令人迷惑厭惡的戰場的上校,並且這個人曾經是如此的優秀。當他見到史華特時第二條線變成主線,敘事的第一條線漸隱。 
   《現代啟示錄》改編自英國作家約瑟夫克納德《黑暗的心》,尋找史華特的過程,就是一個膜拜的旅程。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097799/

剃刀邊緣的瘋狂 2006-12-18 

  以夢幻的筆法雕琢人性的瘋狂    
   《啟示錄》是聖經《新約》的最後一章,講述了末日審判的故事,在法蘭西斯.福特.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中具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柯茲自行對越共進行的審判,一層是威勒德代表美國軍方對柯茲進行的審判。然而,就像柯茲說的“你可以殺我,但你不能評價(judge)我。”在《現代啟示錄》中,價值的判斷已經陷入了一種混亂狀態,失去了標準的價值判斷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於是我們最終看到的就是呈現在科波拉鏡頭下的,整個群體的瘋狂。我們為何而戰?加謬說:真正的哲學思考等於自殺。所以,要麼選擇死亡,要麼選擇瘋狂,對於越戰,甚至對於所有戰爭,我們只能給出這樣的答案,這並不是一個悲觀的回答,因為雖然瘋狂不是件好事,它也遠不是一件壞事。    
   《現代啟示錄》的瘋狂幾乎延續了整個影片,科波拉從一開始就將影片拉進了一種癲狂。主人公威勒德上下顛倒的頭部特寫、越南的叢林,呼嘯的直升機、爆炸的火焰,甚至最後出現在柯茲創造的審判台旁的巨大石像反復疊化,仿佛一團濃稠的爛泥連同主人公的軀體一起被攪入他業已混亂的記憶中,科波拉將影片的開頭和結尾疊印在一起,使人物陷入無法逃脫的輪回中,音樂反復迴響著“這就是結束,我的朋友”,“所有的孩子都是瘋子”… …    
   瘋狂的孩子:兒戲戰爭的比爾.基爾高    
   頭扛一頂牛仔帽,眼架一副墨鏡,指指點點儼然是個西部警長的模樣,給每具越共屍體旁放上“死亡撲克”,卻不忘了拿著一壺水給一個垂死的越南人喝,還喊著:“這個人是我的勇士!”對威勒德一行人帶來的上級任務漠不關心,但一聽到蘭斯的名字就發了瘋,吵著嚷著要帶他去衝浪,最後還真就載著一群兄弟浩浩蕩蕩殺向一個越共控制下的海灘,一邊扔炸彈一邊聽瓦格納,雙方還在激戰,他卻火急火撩地先派了兩個人去衝浪,連自己也脫了上衣要下海。蘭斯一夥人搶了他的衝浪板,他便開著飛機滿世界地喊“我只是想要回我的衝浪板,要知道,想找一塊好的衝浪板也不容易。”比爾.基爾高,總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瘋癲狀態,他既不是殺人狂,也不是人道主義者,這場戰爭對於他來說只剩下了勝利的味道,除此之外,在他的眼裡,是否還有戰爭? 
  科波拉用瓦格納激進的樂曲,炸彈瞬間爆發出的強大火焰,海面上升騰起的水柱,尤其是五顏六色的煙霧彈把一場屠殺變成了週末狂歡派對。科波拉使用大量的全景鏡頭將戰爭的殘酷極大限度的削弱,我們看到的是在戰爭機器在整體上顯示出的一種龐大的震撼力和美感,而這正是基爾高眼中的戰爭圖景,作為一個指揮者,他的人格在權利和勝利的快感中極度膨脹,他所有的行為,在和平時期十分正常的行為都在戰爭中被放大,被誇張,基爾高的個人行為與環境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科波拉有意使用抒情的筆法描寫暴行,將這種反差推到了荒謬的境地。    
   瘋狂的群體:“兔女郎”的盛宴    
   如果說基爾高只是一個瘋狂個案,基爾高只是被作為一個現象呈現在科波拉的鏡頭之下,那麼,在“兔女郎”勞軍這個段落裡,影片已經開始展示整個美國的瘋狂,同時也就展示了基爾高所存在的社會環境,這種瘋狂隨著威勒德的深入叢林而加深,科波拉的手法也愈加夢幻,光線的調度開始取代場面調度來書寫這部啟示錄的第二個章節。  
   位於後景的刺眼的點光源佈滿整個鏡頭,在眩光的效果下被拉成橫貫畫面的一道道變化不定的線條,人物處於相對陰暗的空隙裡,科波拉甚至沒有在這個段落裡突出任何人的肖像和體態,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兔女郎”,人聲,和舞臺燈光,因為在這個地方,真正的人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他們沒有個性,只是變成了一個個瘋狂的符號,沒有組織、沒有紀律,飄忽不定,舞臺上那些酷似男性生殖器的裝飾以及燈光在水面上形成的光怪陸離昭示著人類最原始的形態,潛意識中的本我在這裡最大限度的衝破禁忌,這裡只有性欲和破壞欲,甚至連這兩種欲望也是毫無原因和意義的。    
   在這個段落的結尾,兩個美國大兵攀上直升機的起落架被吊上高空,與基爾高那個段落中,牛被直升機吊上高空是何其相似。他們都是戰爭機器的玩物和小丑,甚至於這些大兵連牛所表現出來的反抗都已不存在,成為時代的奴隸已經成了他們下意識的行為。所以科波拉在拍攝牛的時候給了一個仰角,將這頭掙扎的牛單獨地至於陰霾的天空,而對於這些蒙昧的人,他用了一個角度略微向下的遠景,他們永遠逃離不了這片瘋狂的土地,所以他們是如此的渺小。他們被現實和信仰同時拋棄。    
   瘋狂的煉獄:激戰的美國    
   作為時代的書寫者,科波拉自然不會僅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隨著威勒德行程的深入,科波拉的思考也進一步深入。描寫美軍在越南的最後一個據點時,科波拉同樣在燈光上使用了節日使用的小彩燈,但是這裡已經不再是狂歡者的盛宴,不斷有爆炸升騰起的火焰產生,整個環境也在這種爆炸中忽而變亮,忽而兒漆黑一片,我們很難看清戰場的全貌,也很難在每一張面孔上停留足夠的時間。這是煉獄,不斷有人拖著大箱子跳入水中,向威勒德求助,我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便是:“誰是這裡的指揮官?”可是,沒有人知道,美軍已經失去了控制,處在一種沒有目的的廝殺之中。這裡沒有一個直接展現越共的鏡頭,與其說科波拉是為了表現隱藏的恐懼,不如說是在隱喻這場戰爭的非理性,人們要麼逃離,要麼毫無目的的廝殺。指揮者的缺失正是對戰爭發起者的控訴,他們將年輕人送入戰場,然後將他們遺棄。處於死亡中心的人根本不知道戰爭是為了什麼?就這樣,一個古老的問題被提出來了,我們為何而戰?科波拉實際上提出了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既然我們已經知道戰爭的非理性,為什麼還要沉浸其中?    
   瘋狂的理性:失落的家族    
   在這個段落中,科波拉以一個法國沒落家族在晚餐時的爭論表達了自己對越南戰爭的思考。這個家族是殖民地留下的產物,懷念著當年的輝煌,深味著現在的痛苦,科波拉利用用視窗射入的昏黃光線表現了一種沒落的尊嚴。法國在戰爭中擁有比美國更加刻骨銘心的失敗,這使得他們開始思考現狀,在餐桌上發生了嚴重的分歧,但最權威的聲音在最後對威勒德說:“你們正在為歷史上最大的虛無而戰。”無論如何,這群法國人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七十多年,他們在這裡有自己的根,而對於美國人來說,這卻是一處無根之地,很多美國年輕人的熱血就這樣白白抛灑了。    首先,科波拉站在美國人的角度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美國顯然是捲入了一場不屬於自己的戰爭。越南和法國、中國的矛盾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它們都在為自己而戰,而美國顯然在利益的權衡上發生了嚴重的錯誤。世界無法避免一場戰爭,但美國完全可以避免一場不屬於自己的戰爭。    
   緊接著,科波拉通過拉手風琴的男人的唱詞更進一步將單獨對美國的批評擴展到了對整個以白人社會為代表的歐美社會的批判。進而將這場戰爭的原因歸結為歷史上的無數個錯誤的決定。而這些錯誤造成的就是一個民族的失落、一個民族的衰退、一個民族的瘋狂… …    
   瘋狂的上帝:最後的審判    
   同樣在一片煙霧繚繞地水面,科波拉慢慢揭開了威勒德行程的神秘終點,我們跟隨著威勒德主觀鏡頭逐漸深入,看到了一群在臉上畫著神秘圖騰的人嚴整的列隊在河面的船上,接著是祭壇和懸掛在水面的半裸屍體,音樂詭異神秘,突然,由鄧尼斯.虎珀扮演的記者像娛樂主持人一樣招呼著這群美國人,經他之口,我們瞭解到柯茲上校在這裡的地位。黃色的煙霧繚繞著祭壇,祭壇上書“現代啟示錄”,四周散落著被處決者的頭顱。這個景象震驚了威勒德和他的同行者,他們回到船上。最終,威勒德決定帶著蘭斯深入“柯茲王國”的腹地,他在途中被柯茲的“子民”包圍,他們將他按入泥水中,鏡頭對準威勒德旋轉一圈,由此影片進入了最經典的段落。    
   威勒德被帶到柯茲的處所,影片使用了古銅色的逆光、側逆光和側光照明,這種造型感極強的打光營造了一種強烈的原始感,柯茲的面部一開始始終處於陰暗中,只有白蘭度的光頭被強光籠罩,隨著對話的深入,柯茲的面部不時會局部的進入那束光柱中,這種在中景距離造成的特寫效果使得觀眾強烈感受到柯茲的威嚴。當柯茲雙手捧出盆裡的水時,它們仿佛沐浴在冥河之中。    
   威勒德和柯茲的第二次接觸是在一種如夢如幻的環境下進行的,科波拉調動了雨水、泥漿、被泥或油彩覆蓋的臉等元素,塑造了一番地獄景象。    
   第三次接觸是在牢房,科波拉安排柯茲閱讀美國主流報紙,柯茲蹲坐在門口,大自然的光線從他身後隨著空氣中的煙霧“飄”來,鏡頭中充滿了小孩,這種景象又讓人想起天堂。柯茲明確指出報紙上的都是謊言,天堂、童年、謊言這三個因素的並置產生了令人回味無窮的寓意。柯茲對美國軍方的失望也具有了強大的諷刺意味。他面對著處於黑暗牢房中的威勒德――後者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美國當局――宛如先知。 
  威勒德昏迷後又被抬到了酷似古羅馬城堡的房間裡,金色的光線從各個的視窗射入,打光仍然以逆光和側光為主,但明暗對比已不似先前那麼鮮明,而是加上了淡淡的散射光,渲染了房間中的煙霧繚繞的狀況。除了威勒德、柯茲和記者,其他人物也被交叉剪輯進來,他們或者如雕塑般站立在那裡,或者心閒氣定的打太極,甚至只是一張沒有表情的面孔… …在這裡,科波拉借角色之口道出了自己的心聲:與恐懼為友,否則你就只能與他為敵… …利用原始的本能去殺戮,沒有感覺、沒有感情、沒有判斷,沒有判斷… …因為判斷會打敗你。”科波拉就此表達了他對於暴力所持的宗教式的觀點。他沒有簡單的評判暴力的對錯,而是站在整個人類群體的高度,說明了暴力是一種原始的神話。
   也許正是這番不要帶著判斷去殺戮的話最終堅定了威勒德的決心,他終於拋開所有關於柯茲的傳言和書面材料執行了軍方交給他的任務,實際上,他可能僅僅是為了自己的思想而殺死柯茲。    
   這場戲完全是表現主義的。威勒德從水中慢慢浮出,金黃的側光將他塑造成了一尊堅定的雕像,這是一場神聖的洗禮。科波拉運用蒙太奇手法將威勒德砍殺柯茲的鏡頭與宗教儀式上屠殺牛的鏡頭交叉剪輯在一起,突出了顯祭的主題。也將今天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屠殺戮與最原始的殺戮、將個人的殺戮與群體的殺戮、將世俗的殺戮與宗教的殺戮聯繫起來,挖掘出存在於人類心中的暴力傾向的歷史淵源。同時這頭牛也照應了威勒德形成開始出現的那頭被吊上天空的牛,而柯茲也成了這場暴力的一個犧牲者被推上時代的祭壇。    
   瘋狂的歷程:威勒德的任務    
   除了展現不同層次的瘋狂的斷面,科波拉還通過威勒德一行人的行為心理變化展現了瘋狂發展的過程,展現了人類是怎樣一步一步從所謂的現代文明回歸到最原始的狀態中去的。    
   人物設置上,科波拉有意設置了擁有不同人生經歷的幾個人物,通過他們之間以及他們同外部的互動將一粒瘋狂的種子植入他們心中。 
  片中射殺越南貧民的一場戲在他們各自的性格變化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路途上,船長處於責任心,執意要對一艘越南漁船進行嚴格檢查,結果誤將一個越南女子保護小狗的行為視作反擊而對船上所有人進行了射擊,明白真相後,他們都震驚了,實際上,某些人已經崩潰了,接著,他們發現那個越南女子還活著,便決定將女子送去治療,威勒德反對這種拖延行程的行為,於是開槍殺死了她。科波拉的這一筆十分殘酷,這殘酷的一筆也正是這些涉世不深的年輕人的成人儀式。“恐懼”,如果你不與它為友,你就只能與它為敵,如果你不將恐懼作為手段,你就只能被它毀滅。    
   也許恐懼就是聯繫現代文明與原始暴力的契機。與它為友,你將瘋狂;與它為敵,你將死亡。    
   在片尾的一片黑暗中,傳來了柯茲臨死前那深沉嗓音:“恐懼… …恐懼… …” 
  特別聲明: 
   這篇影評我最早發佈在豆瓣上,時間為2006-12-18 20:24:20,也就是這一篇。2007年又在我時光的博客上發了一遍。百度百科於2011-04-16 23:35以“原影評不夠詳盡”為由,將我的這篇影評複製在了它的“現代啟示錄”條目下(還複製在了幕後花絮裡,這顯然不是花絮),操作人員是助理小編 dqych20100501【http://passport.baidu.com/?business&aid=7&default_tab=2&un=dqych20100501#3】。該操作內容可以在百度百科編輯歷史中查到。 
   因為百度百科內容均由它的使用者提供,我覺得大家也是本著學習交流的目的創建了這些詞條,故沒有追究,但我也不希望有人不經過仔細查證,就亂下結論,把本文原作者版權歸屬到百度百科條目名下,故此聲明! 
   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對您的版權意識我非常理解和支持,但請先掌握確鑿證據,至少先比對一下發帖時間,再下結論。我不希望再發生某時光網友不經查證就胡亂投訴的情況,也希望百度百科能夠健全編輯規則!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101654/

比較柯波拉<現代啟示錄2001版>與康拉德小說『黑暗的心』2007-01-05 

  同中之異—文明都藏著一顆黑暗的心,柯波拉更顯悲觀    
   「因為你的強大只不過是由於別人弱小而產生的一種偶然情況罷了。…唯一能使你安心的是一種觀念…對這種觀念的無思信仰—這東西你可以隨意建立起來,對著它磕頭,並向它提供犧牲。」 
  柯波拉於70年代末拍攝的<現代啟示錄>(以下稱“本片”)改編于英國作家康拉德于1902年發表的中篇小說『黑暗的心』(以下稱“原著”),兩者相隔近八十年;更甚者,柯波拉導演完整版于2001年上映時更是與原著小說發表隔了一世紀。這一百年來,所謂的人類科技文明進步大躍進,網路時代來臨後更被稱為「十倍速時代」。即使如此,現在我們重看原著或是本片依然都具有時代性:當代文明和人性的反思。原著中的「歐洲白人來到非洲,並沒有像他們自己標榜的那樣將進步與光明帶給世界上這塊最黑暗的土地,反而是他們自己爭脫了來自開化世界的社會準則的束縛,找到了原始的自我。」 整個人類發展始便是一個相對進步和相對不進步的兩種衝突和對立發展。不一樣的只是型式上的不同:原著的年代,是歐洲國家對沒有反抗能力的原始蠻荒非洲經濟上的略奪;而在本片的年代,是有著船堅炮利的美國對叢林作戰的越共進行武力侵略。柯波拉以越戰這段海上公路任務作為表面敘事,對文明偽善謊言的悲觀態度和警世預言比康拉德過之而無不及,原著的主人公馬婁在出發前就多少已對這種打著教化為名卻以掠奪為實的偽善有著自覺(科茲對馬婁來說是一種加強的證明效果),他在任務完成後又回到倫敦(文明)踏上了另一段行程;而本片裡威拉德則是隨著旅程的每一個段落逐步體驗到了文明的矛盾(科茲對威拉德來說是心中的答案),片中法國莊園一段,他表示戰爭結束後他也不會回去美國(要留在原始)了,跟法國人一樣,跟科茲一樣,不回“家”了。 
  異中之同—非洲剛果河和越南湄公河,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人性扭曲    
   「你可以看到無數搖晃著身驅和轉動著的眼睛。汽船沿著這一片黑色的不可理解的狂亂情景慢慢前進。這些史前人是在詛咒我們,是在向我們祈禱,還是在歡迎我們—誰知道呢?」 
   西方文明把未知就認定為蠻荒的霸道思想,其實透露出的是無知和恐懼。馬婁和威拉德兩個主人公,在不同的年代經歷類似的見證,柯波拉在這點上,很多地方沿用了原著的段落:馬婁在船老闆的房間裡簽約/威拉德在老川的將軍辦公室裡接受任務馬婁船上的法國人對著岸邊茫目的射擊/美軍克林在不知是老虎的情況和都朗橋上美軍對越共的胡亂射擊貿易站上失火便不問原因的拷打黑人/高登上校竟為了衝浪來決定進攻轟炸越共的地點遭遇無害的木箭攻擊,恐懼的船員開槍最後都被長矛刺死最後到達有著濃霧、斷樹枝,怕汽笛聲的土著的科茲所在地。另外,柯波拉在本片加入了最血腥的戰爭行動為背景,無情的轟炸、濫殺無辜漁民的掃射,煉獄般的都朗橋戰地,想要表現的是現代文明傳播給愚眛民族的扭曲使命感沒變過,從欺騙和奴役土著演進到法國人殖民越南再到美國人發動越戰,只是外來人的型式從康拉德筆下的冒險家到了柯波拉片中的政治人物。我認為,本片中守著莊園裡的法國人便是柯波拉對原著中想到非洲的冒險家的一種比喻,但最起碼他們可以跟越南人和平相處(用越南僕人、越南廚子),如原著中有的“熟番”。但無論是馬婁或是威拉德,當他們都到了最上游的原始部落,都從別人認為已經反常發瘋的科茲身上,找到了隱藏在自己內心深處,只是自己以前沒有發現,或者即使意識到也不敢承認的真實人性—即是一旦離開文明社會的束縛,隱藏在心中的惡的欲念便會變本加厲地表現出來 (這是文明對人的天性的扭曲所造成的),一旦對所謂的文明之於人類是益處還是束縛產生執疑後(自己跟自己鬥爭) ,自然會發出“恐怖啊~恐怖啊”的驚歎。 
  科波拉在電影中加入的角色—高登與藍斯    
   本片中法國女人對威拉德說:「有兩個你,一個會愛人,一個會殺人。」又說了:「你是迷失的士兵。」 
   柯波拉在改編的過程之中,除了把原著中的第三人稱自述句改成了本片中的第一人稱回憶錄之外,我認為最為重要的是加入了高登上校及蘭斯士兵這兩個配角人物。高登在本片只有兩場戲,但柯波拉付與了這個角色多面向的意義,威拉德在離開高登所屬的空降師之後的旁白是這:「如果高登可以這樣作戰,他們又怎麼可以指控柯茲謀殺呢?」高登先是在被炸死的越南人屍體上戲虐的丟下死亡撲克牌,回頭馬上又對受傷的越南士兵喂水;在轟炸過後讓飛機護送越南母親帶著受傷的小孩到醫院,下一刻卻又發令進行更大規模的轟炸。當高登上校說汽油彈的味道是勝利的味道,我們想起了在片頭美軍截錄到的科茲錄音:「炸死他們。」;又當威拉德後來的旁白說起:「千萬別下船,除非你不想回去….柯茲選擇下了船。」時,我們自然會想起如果換成是高登上校到了黑暗之心,他無疑也會是另一個科茲,會愛人,也會殺人,威拉德亦是。 
   另一個起到重要目的的配角是同船上的蘭斯,柯波拉讓這個角色從航行開始貫穿到影片結束,蘭斯從一個拿著錫箔紙日光浴的衝浪高手到在玩伴女郎和自己的臉上塗漆、把戰場當成狄斯奈樂園帶著一條狗在陣地穿梭到最後玩起木箭穿上土著的衣服一起祭神,柯波拉並沒有著墨太多轉變的原因,而只是讓觀眾逐步漸漸地看到蘭斯變化的結果。我認為這個角色的設計恰恰與科茲和威拉德構成三種人:科茲算是先知先覺、威拉德後知後覺,而蘭斯是不知不覺。 
   至於其它增加的角色有1)大廚:代表著美國內地的中下階層、2)黑人船長及黑人士兵克林:分別代表了美國當時白人黑人的潛藏矛盾和在布魯克林區貧民階級、3)玩伴女郎:女性作為消費品也參與了戰爭。片頭就已是個酒鬼的威拉德到了法國莊園之前便與滴酒不沾了,更與這些角色對大麻及女色的依賴形成對比。科波拉這樣的全面性地建構在“戰場上的小美國社會”,極俱時代意義,引人省思。    
  結語    
   康拉德在文學中用文字陳述馬婁的心理感受來與讀者產生共鳴,但影像化的電影必須把這些視聽化,科波拉讓我們隨著威拉德真實又不帶感情的旁白隨他一同逆流而上,影像上最為突出及貫穿的則是煙霧的使用,紅色的紫色的白色的…直升機卷起黃色的、大轟炸爆起黑色的。目地決定型式,導演在影像化的手段上用了多元的視聽及蒙太奇來表現一個簡單的主題,正如同要在複雜的文明發展中要看到人性自我的不易。 
   2001年版把“誤闖法國莊園”的一大段戲加回進來,這場戲上承了康拉德原著年代中的殖民方式;同時法國人「美國人為何而戰?」的提問更直指近半世紀以來美國霸權的正當性。這點兩個版本間最大的不同也讓這部25年前的電影歷久彌新。也許看完後我們喊不出,但內心一定也會留下「恐怖啊…恐怖啊」的句號。   
  1康拉德:『黑暗的心』,黃雨石譯,P13-P14,人民文學出版社。 
  2姚蘭、王穎,「試論『黑暗的心』中黑與白的象徵意義」,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3期 
  3同1,P105。 
  4同2。 
  5同1 原文為:He struggled with himself.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107890/

康拉德(1857~1924)Conrad,Joseph

  康拉德,英國小說家,原籍波蘭。1857年12月3日生于一個鄉紳家庭。父親是愛國貴族,1862年因參加波蘭民族獨立運動曾被沙俄政府流放。他在父母死去後由母舅撫養,自幼喜歡讀法國文學作品,幻想擺脫社會的束縛,追求自由的冒險生活。1874年前往馬賽學習航海,後在英國商船擔任水手、船長,在海上生活達20年。曾到過南美、非洲、東南亞等地。1924年因心髒病去世。
  康拉德在英國文學史上有突出重要的地位,被譽爲英國現代八大作家之一。雖然他初到英國時,對英語幾乎不懂,但最後他卻用英語寫作。他曾說:“如果我不用英語寫作,我就必定什麽都寫不出來。”最終他成爲英語文學中卓越的文體家。
  從1895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阿爾邁耶的愚蠢》開始,康拉德共出版13部長篇小說、28部短篇小說,2卷回憶錄及政論、書信等。
  康拉德擅長描寫海洋生活,但他與許多“海洋小說家”不同,他注意的不是驚險的事件,而是驚險的事件在人們意識中的反映。他認爲如果忽略人們的思想情感,藝術就失去了意義。他還寫了許多以歐洲大陸爲背景的小說,描寫卷入歐洲政治生活的小人物的命運和心理,表現了對沙俄專制制度的憎恨。他對勞動人民懷有同情,不滿意西方強國的海外掠奪政策,向往大自然和東方各國人民質樸的生活,但他又反對激烈的社會變革,強調秩序和克制。他的作品往往染有悲觀和神秘的色彩,主人公多爲特殊環境中的異常人物,有沈重的心理負擔,最後不得不遠走他鄉,處于孤獨之中。
  康拉德的創作兼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手法,擅長細致入微的心理描寫,行文流暢,有時略帶嘲諷。他曾說他要用文字使讀者聽到、感覺到、更重要是看到他所表達的東西。讀者將因此而産生各種不同的感受:鼓舞、安慰、恐懼、陶醉等,還將看到真理之所在。康拉德把福樓拜和莫波桑的現實主義手法引入英國小說,有從英國小說那裏繼承了探索道德問題的傳統。他的散文也寫得豐富多彩,給人以美的享受。
http://baike.baidu.com/view/116131.htm
 
《現代啓示錄》Apocalypse Now(1979年)
 
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as Francis Coppola)
編劇:
  約瑟夫?康拉德 Joseph Conrad .....(novel Heart of Darkness) uncredited
  約翰?米利厄斯 John Milius .....(screenplay) and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screenplay)
  Michael Herr .....(narration)
演員:
  馬龍?白蘭度 Marlon Brando .....Colonel Walter E. Kurtz
  羅伯特?杜瓦爾 Robert Duvall .....Lieutenant Colonel Bill Kilgore
  馬丁?辛 Martin Sheen .....Captain Benjamin L. Willard
  弗雷德裏克?福瑞斯特 Frederic Forrest .....Jay 'Chef' Hicks
  山姆?伯頓斯 Sam Bottoms .....Lance B. Johnson
  勞倫斯?菲什伯恩 Laurence Fishburne .....Tyrone 'Clean' Miller (as Larry Fishburne)
  丹尼斯?霍珀 Dennis Hopper .....Photojournalist
  哈裏森?福特 Harrison Ford .....Colonel Lucas
 
劇情介紹

  在越南戰爭期間,美軍上尉威拉德接到總部的命令, 去尋找脫離了美軍的科茨上校。科茨曾經有著輝煌的曆史,但如今卻已陷入瘋狂。他在柬埔寨境內建立了一個獨立王國,推行著野蠻、血腥、非人的殘暴統治,還不時地向美軍進行瘋狂的近乎妄語的廣播宣傳。威拉德接到的命令就是找到科茨,並把他帶回來或者是殺了他。帶著這個命令,威拉德率領一小隊士兵沿著湄公河逆流而上,穿越叢林前往柬埔寨。 在尋找科茨上校的過程中,威拉德幾乎橫穿了整個越南戰場。他目睹了種種暴行、恐怖、殺戮與死亡的場景,深深地受到了震撼。在不斷的殺戮之中,威拉德也幾乎變得瘋狂。
  最後曆盡艱辛的威拉德一行終于來到了科茨的恐怖王國。他們落入了科茨的手中,受到了嚴酷的折磨。但這卻也使威拉德得以直接面對科茨。科茨本可以殺死威拉德,但他卻沒有這樣做,他借助威拉德的手完成了渴望已久的死亡,終于從這個瘋狂的世界中得以解脫。而威拉德也深深地體會到了人類心中的邪惡與黑暗,體會到了邪惡所引起的瘋狂。土著們跪倒在他面前,他實際上已取代了科茨。 對這一切感到由衷地厭惡的威拉德拉起同伴,登船離去。科茨的瘋狂被制止了,但在整個越南戰場上,恐怖與殺戮仍然在瘋狂地進行著。
 
影片評價

  本片獲1979年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以及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音響兩項金像獎。它之所以被評論界認爲是最深刻、最有代表性的一部越南戰影片,首先是因爲導演科波拉在這部戰爭題材影片中,融入了對人性、對戰爭、對現代文明的哲學思考,並且巧妙地將哲理性與象征性有機地融入整部影片的情節之中。其次,影片的視覺沖擊力也使人震驚。按照科波拉的導演意圖,這部影片追求一種歌劇風格的戲劇光效,大量運用逆光、輪廓光、背景光等等,還專門施放了紅、黃、綠、藍、紫各種顔色的煙霧和煙火,使血腥的戰場和神秘的叢林看上去如同五光十色的舞臺,這樣的造型效果也是對美國現代文明和侵越戰爭的諷喻。此外,影片在人物塑造上也十分成功,該片主要人物中沒有女性,是一部典型的男性題材戰爭片。著名影星馬龍?白蘭度在該片中飾演庫爾茲上校,致力于刻畫出這個人物十分複雜的內心世界。
  雖然本片在當年是一部備受爭議的作品,但整體而言,《現代啓示錄》的確是一部能夠震撼人心的電影。柯波拉的手法雄渾,將炮火漫天的越戰,塑造成人類末世的地獄景觀,是一部非常值得探討的戰爭史詩鉅片,尤其劇中以交響樂搭配直升機大屠殺的一幕,更是衆多影迷們所稱道的經典鏡頭。
  總而言之,深刻的寓意、宏大的場面、精彩的表演,再加上震撼人心的視覺造型,使得《現代啓示錄》真正如評論所言,成爲了“一部登峰造極的戰爭史詩片”。
  不過,擁有“史上最牛穿幫王”之稱的電影是《現代啓示錄》,共有396處穿幫,至今無片能敵。
 
幕後制作

  該片表面上在講越戰,但在所有著名的戰爭片中,它可能是“升華”程度最高的一部。它可以套用于任何戰爭,甚至廣而言之說它表現任何人生經曆都不爲過。影片雖然不乏對戰爭的正面描寫,但它的精髓是刻畫人性中的黑暗,難怪它不是以越戰記錄爲藍本,而是改編自英國小說家康拉德的經典名著《黑暗之心》。馬龍?白蘭度扮演的這名軍官鏡頭不多,臺詞和處理均很“虛幻”,仿佛是一種力量,而不是某個人。本片是科波拉對于戰爭暴力造成人性異化的一種反思,巧妙地將現實主義的題材和象征意義融合在一起,以一名戰士沿河尋找白蘭度的旅程爲線索,展開了一種近乎荒誕的“實況記錄”。影片具有一種“大歌劇”般的風格,誇張而華美,帶有強烈的表現主義色彩。在飛機上播放瓦格納《女武神》主題音樂的轟炸場面是這種風格的集中體現,也是本片的經典場景之一。影片獲戛納金棕櫚獎。2001年科波拉推出該片的新版本,比原來的版本多了將近一個鍾頭。
 
精彩花絮

  喬治?盧卡斯最初確定是《現代啓示錄》導演,他從約翰?米裏烏斯手中拿到了劇本。盧卡斯最初是計劃把電影拍成半記錄片的形式,地點設在戰爭依然如火如荼的越南南部。弗蘭西斯?福特?科波拉本來是電影的執行制片,試圖和華納兄弟做成制片計劃的生意,交易不成之後,他開始投入到《教父》(1972)的拍攝中去。1977年西貢淪陷,盧卡斯已經在忙于拍攝他的《星球大戰》,而米裏烏斯對該片毫無興趣,盧卡斯于是把執導該片的大權交給了夢寐以求的科波拉。
  科波拉自認爲馬龍?白蘭度對約瑟夫?康拉德的《黑暗之心》一定很熟悉,並且認爲他是電影的不二人選,滿心期待著這位傳奇演員的出現。當白蘭度現身之後,又令科波拉大爲震驚。他從來沒有讀過《黑暗之心》,甚至不知道其詩句。更糟糕的是,白蘭度已經嚴重發胖(柯茨在小說中反複被描述爲一個瘦骨如柴的高個子)。經曆了不少打擊之後,科波拉決定把白蘭度拍攝成人高馬大、殘忍野蠻的樣子,並且確保鏡頭裏不能出現白蘭度隆起的將軍肚。
  威拉德在他的賓館房間裏獨自醉酒這場戲裏,馬汀?西恩確實已經醉了。電影中能到的西恩醉酒的舉止是他的真實反映。當西恩打碎鏡子,正如電影中展示的那樣,他的確傷到了自己的手,醉得不省人事的西恩渾身濕透了,最後竟然想襲擊導演科波拉。
  弗蘭西斯?福特?科波拉在電影拍攝期間減重100磅。
  科波拉花了將近三年的時間剪輯《現代啓示錄》的電影膠片,當快要剪完的時候,他意識到馬汀?西恩應該爲電影增加一些敘述性的畫外音。然而當時西恩過于忙碌根本抽不出時間來配音。科波拉于是把他的兄弟喬?伊斯特伍茨叫過來,他的聲音和西恩的幾乎一樣,可以爲新的敘述性聲音配音。在1976年西恩拍攝期間突發心髒病時,伊斯特伍茨也西恩充當了替身。伊斯特伍茨並沒有在因爲他的工作而在演職員表上留下名字。
  科波拉爲該片拍攝了將近200個小時的電影膠片。原拍攝計劃是六個星期,結果持續了16個月。其中爲了拍攝臺風大破壞這場戲,就延遲了好幾個月。
  1979年5月,該片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成爲史上第一部獲得此項大獎卻尚未完成的影片。由于戛納評委會意見無法統一,于是與施隆多夫的《鐵皮鼓》共同分享最佳影片獎。
 
穿幫鏡頭

  連續性:柯茨被殺後,威拉德翻看他的手稿,紙張的厚度有變化。
  事實錯誤:一架Huey直升機最大限度的重量是10,500 磅。對于這種機型而言,要想拉起一艘河裏的油船(PBR),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爲這些船怎麽也有15,000到19,000 磅。
  連續性:船上的遮蓬被摧毀之後,被一些大型的葉子取代。當他們在橋下的時候遮蓬又出現了。在隨後的一組鏡頭之後,遮蓬再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葉子。
  發現錯誤:“Clean”要放母親寄來的錄音信的磁帶,拿出了一個磁帶錄音機,裏面並沒有電池。
  發現錯誤:當威拉德在讀一些關于柯茨的新聞報道時,其中一篇文章的內容是西德、伊朗和美國關于核能源問題之爭的。這與柯茨毫無關系。
  時代錯誤:在柯茨個人檔案中記載他的榮譽,其中有一條是策劃了一次慶典活動(或者是閱兵儀式)的眼鏡蛇武裝直升機的飛行,時間是在“1965年8月30日”。然而第一批眼鏡蛇武裝直升機的原型直到1965年9月7日才開始飛行。
  連續性:在Clean被擊中後,滴落在船的帆板上的血時而有時而沒有。
  事實錯誤:在影片通篇經常可以看到越共使用曳光子彈,尤其在PT船上被敵軍火力進攻的時候,可以看到是紅色的。事實上,越共使用的是綠色的追蹤彈藥,美國軍隊才使用紅色的追蹤彈藥。
http://baike.baidu.com/view/207078.html?tp=1_01
 
科波拉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又譯弗蘭西斯?科普拉,1939年4月7日—)是美國的電影導演,其最著名的作品是《教父》(The Godfather)三部曲、《現代啓示錄》(Apocalypse Now)和《吸血驚情四百年》(Dracula)。
  科波拉曾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習電影,那時他已經拍攝了多部短片,其中還包括了色情電影。在1960年代後期,開始他的職業生涯,與羅傑?科爾曼(Roger Corman)一起制作低成本電影,並撰寫劇本。
  他爲《巴頓將軍》(Patton)寫的劇本,贏得了奧斯卡獎。但是,他以電影制片的名銜所獲得的成功,是在1970年代的《教父》和《教父2》裏但任共同編劇和導演,兩部影片都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後者更成爲首部獲獎的續篇電影。1974年繼《教父》成功後,他的另外一部電影《The Conversation》獲得了嘎納電影節的金棕櫚獎以及奧斯卡的最佳攝影和最佳原創劇本兩個獎項。
  繼它們的成功之後,他著手把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小說《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拍攝爲電影,把影片中的時間背景設定在越戰期間,電影取名爲《現代啓示錄》。拍攝期間遇到各種問題困擾,包括:臺風、濫用藥物和精神崩潰。因爲受到如此多的耽誤,電影還被取了個綽號“不知何時啓示錄”。當電影最終上映時,同時受到影評人的贊揚和厭惡,而且差點使科波拉剛成立的“美國活動畫片”(American Zoetrope)工作室破産。1991年的記錄片《黑暗之心:制片人的啓示錄》(Hearts of Darkness: A Filmmaker's Apocalypse),由艾琳諾?科波拉(Eleanor Coppola,科波拉的妻子)、福克斯?巴爾(Fax Bahr)和喬治?希根路柏(George Hickenlooper)執導,片中記載了制作《現代啓示錄》中的困難和全體的工作人員,還有艾琳諾拍攝的幕後花絮。
  在經過對冗長的裁員,科波拉帶著一些商業和關鍵的成功回來執導《教父3》。它是教父傳奇的第三部,在1990年上映。
  他在爲1974年重拍的《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寫劇本的同時,爲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的突破性電影 《美國風情畫》(American Graffiti,又譯《美國往事》)做制片。
  科波拉與喬治?盧卡斯一起爲迪士尼主題公園導演了由邁克爾?傑克遜(Michael Jackson)主演的影片《伊奧船長》(Captain EO),創下了(每分鍾算)最昂貴的電影記錄。
  科波拉的女兒索非亞也是一個影片制作人(參見《處女之死》,The Virgin Suicides,又譯《折翼天使》,Lost In Translation)。他的侄子尼古拉斯?凱奇(Nicholas Cage)則憑自己的實力,成爲倍受稱贊的演員。
  生于底特律,祖籍意大利,曾就讀于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影劇系,獲電影碩士學位。從1963年起開始獨立拍片,1970年他與諾思合寫的《巴頓將軍》劇本獲美國奧斯卡最佳編劇獎;1972年他導演的《教父》獲最佳影片獎,《教父》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使科波拉成爲最受注目的年輕導演之一。1974年,科波拉的《對話》在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獲金棕櫚獎;同年,《教父2》在美國獲得7項奧斯卡金像獎。70年代後半期是他事業的頂峰時期。八十年代他的事業慘敗,這迫使他在1990年拍了《教父3》,這部片子挽救了他的事業。
 
電影作品

  《巴頓將軍》(Patton,1970年,改編劇本) (另參本館前評 )
  《教父》(The Godfather,第一部1972年,第二部1974年,第三部1990年,導演、制片、改編劇本)(另參本館前評 )
  《美國風情畫》(American Graffiti,1970年,又譯《美國往事》,制片)
  《對話》(The Conversation,1974年,導演、編劇)
  《現代啓示錄》(Apocalypse Now,1979年,導演、改編劇本)
  《鬥魚》(Rumble Fish,1983年,導演、制片)
  《伊奧船長》(Captain EO,1986年,導演、改編劇本)
  《吸血驚情四百年》(Dracula,1992年,導演,制片)
  《天生愛情狂》(Don Juan,1995年,導演)
  《造雨人》(The Rainmaker,1997年,導演、改編劇本)
  《處女之死》(The Virgin Suicides,1999年,又譯《折翼天使》,制片)
  《沒有青春的青春》(Youth Without Youth,2007年,導演)
http://baike.baidu.com/view/117005.html?tp=2_01
 
 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 1924~2004)
  
  1924年4月3日出生于美國 納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州內布拉斯加市的一個中産階級家庭。他自小頑皮好動,性格倔強,從不好好學習。中學畢業後他到紐約,進了一家戲劇學校攻讀表演藝術。
  他和戰爭與軍旅的關系倒不是由于他的青春時代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是早先人家就把他送往軍校結果竟然是不歡而散---他被軍校開除!當家人給他經濟支助讓他受教育時,他選擇了戲劇。顯然他自己的選擇來得比較高明,並且他還懂得選地點--紐約。
  著名的藝術教育家早就看出白蘭度是塊演戲的材料,並預言他不出幾年定會成爲美國最優秀的演員。他的預言極快便應驗了,1943年他在紐約首次登臺獻藝,1944年在百老彙嶄露頭角,成爲一位頗受矚目的人物。以後幾年他演了不少出名劇,主角配角都當過。
  20世紀50年代進入電影界後,他曾飾演過許多不凡的角色。
  1950年他出演他的第一部影片《The men》,在片中飾演主角;但並未引起人們注意。
  1951年馬龍?白蘭度異軍突起, 出演影片《欲望號街車》,他以其獨特的厚實沈穩,粗野遒勁的表演風格成功地塑造了流盲無産者斯坦利的形象。他的出色表演使他獲得他的第一次奧斯卡獎提名。
  接著,在《柴巴達萬歲》中飾演墨西哥革命領袖,獲第五屆嘎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外國男演員獎和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1953年,在《愷撒大帝》中扮演安東尼,再次榮獲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外國男演員獎和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1954年在《碼頭風雲》中扮演一位孤身與黑社會抗爭的碼頭工人,爲此他還親身去體驗生活,真正當起一個碼頭搬運工。他將這個角色飾演得有血有肉,使之成爲美國中下層工人的光輝代表。他第三次榮獲電影學院最佳外國男演員獎和二十七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這四部影片奠定了他馬龍?白蘭度在美國影壇的地位。
  在此期間,他在1954年《野性騎手》的表演被認爲是“喊出了美國青年一代的心聲”。
  馬龍?白蘭度的戲路非常寬廣,1957年他在《再見》中扮演一位美軍少校,1958年在《幼獅》中扮演一位納粹軍官,1959年在《流浪者》中扮演一位流浪漢,他在這些影片中均有不俗的表現。
  20世紀六十年代,他的事業出現了滑坡。一場電影官司使他變得怪癖孤獨、沈默寡言,幾乎于世隔絕。他變得頑世不恭,成爲好萊塢最出名的"浪子"。期間,只有《叛艦喋血記》一片是他的成功之作。他自己創辦的電影公司也宣告失敗。他幾乎在影壇銷聲匿迹。
  他雖未必是“叛逆”角色的先驅,卻是其中最具代表性,最能發揚光大的人物。他爲自己,也爲觀衆建立一種風格,一種特性,一種典範。它就是以那獨樹一幟的“反英雄”格調,突破傳統,超越常規,在影壇輝煌了十年。很少人能像他那樣,既是魅力十足的男性性感象徵,又有令人稱道的出色演技。因次他就在影壇“不可一世”般地閃亮了十年。當人們以爲他的一蹶不振終將萬劫不複時,他卻一如傳說中的火鳥,神話般地從死亡中複活,由灰燼裏再生,以新的榮耀,新的璀燦,新的震驚開始了他影藝生涯的第三個十年。
  此後,他又因《薩巴達》、《朱利斯?凱撒》和《狂野的人》而獲得三次奧斯卡獎提名。
  1970年,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力邀他出演影片《教父》,馬龍?白蘭度産生極大的興趣。這部反映美國黑手黨家族事業的影片一經上映,立刻引起社會的巨大轟動,被稱爲是繼《公民凱恩》後最偉大的一部電影作品。影片創下非凡的票房收入。白蘭度把教父唐?維克托演得出神入化,入木三分,充分展現他驚人的才華。爲此他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金像。隨後,他又出演《巴黎的最後探戈》、《超人》、《現代啓示錄》和《幹燥的白色季節》等片,獲得了一致的好評。其中,《幹燥的白色季節》又一次讓他獲得奧斯卡獎的提名。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年邁的馬龍?白蘭度依然演出了頗具水准的影片《唐璜德馬科》和《人魔島》,再一次向人們展示了他那爐火純青的演技。
  2004年7月1日6點20分馬龍?白蘭度逝世。
 
生平榮譽

  《碼頭風雲》(ON THE WATERFRONT)(1954)
  第二十七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
  《教父》(THE GODFATHER)(1972)
  第四十五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
  《欲望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1951)
  第二十四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柴巴達萬歲》(VIVA ZAPATA!)(1952)
  第二十五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愷撒大帝》(JULIUS CAESAR)(1953)
  第二十六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演技之神,好萊塢之王 Marlon Brando
 
作品年表

  1950 The Men 男兒本色
  1951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欲望號街車(另參本館前評 )
  1952 Viva Zapata 薩巴達傳
  1953 Julius Caesar 凱撒大帝(另參本館前評 )
  1953 The Wild One 飛車黨
  1954 On the Waterfront 岸上風雲
  1954 Desiree 拿破侖情史(拿破侖與黛絲麗) (另參本館前評 )
  1955 Guys and Dolls 紅男綠女
  1956 The Teahouse of the August Moon 秋月茶室
  1957 Sayonara 櫻花戀
  1958 The Young Lions 百戰狂獅
  1959 The Fugitive Kind 流浪者
  1961 One-Eyed Jacks 獨眼龍
  1962 Mutiny one the Eounty 叛艦喋血記 (另參本館前評 )
  1962 The Ugly American 醜陋的美國人
  1964 Bedime Story 閨中豔事
  1965 The Saboteur(Code Name Morituri) 諜艦
  1966 The Chase 凱德警長
  1966 The Appaloosa 大西部
  1967 A Countess from Hong Kong 香港女伯爵
  1967 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 金眼的反映
  1968 Night of the Following Day 翌夜
  1968 Candy
  1968 I Queimada!(Burn!)
  1971 The Nightcomers 畸戀山莊
  1972 The Godfather 教父 (另參本館前評 )
  1973 Last Tango in Paris 巴黎最後探戈 (另參本館前評 )
  1976 The MIssouri Breaks 大峽谷
  1978 Superman 超人
  1979 Apocalypse Now 現代啓示錄
http://baike.baidu.com/view/137834.htm
 
越戰獵鹿人The Deer Hunter (1978)
 
導演:麥可西米諾
演員:梅莉史翠普/約翰薩維奇/勞勃狄尼洛/約翰卡佐爾/克里斯多佛華肯
 
六○年代中期,賓州小城克萊頓的三名青年邁可、尼克與史提夫同時被徵召赴越南作戰。入伍前夕,邁可帶領這些情同兄弟的哥兒們一同到野外,進行了最後一次的獵鹿之旅。
抵達越南後,邁可等三人在一場戰役中被越共俘虜,越共將他們囚入水牢,並逼迫他們進行慘無人道的「俄羅斯輪盤」──也就是用裝了一發子彈的左輪手槍,輪流朝自己腦袋開槍的致命遊戲。機警勇敢的邁可,趁著拿到手槍的機會向越共開槍,並攜同夥伴逃脫。
在逃亡的路上,尼克與其他兩人失散,後來他遇上了一名法國軍人,對方找上他做職業性的「俄羅斯輪盤」賭局玩家,尼克遂滯留越南,不再與故鄉的親友聯絡。邁可和史提夫輾轉回到賓州家鄉,歷劫歸來的兩人,身心都經歷了重大的轉折與創傷,邁可從此無法再拿起獵槍,而史提夫則終生殘廢,躲在醫院中不願回家。邁可決定到越南尋找失蹤的尼克。
此時的西貢已在淪陷邊緣,邁可為了勸尼克返鄉,不惜加入俄羅斯輪盤的賭賽,企圖喚醒迷途的好友……。這部奪得1979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驚世之作,早已名列越戰經典名片必看之一。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Datm0875243
 
 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 (1993 )
 
導演:尼可拉斯羅吉 Nicolas Roeg
編劇:Joseph Conrad
演員:提姆羅斯/約翰馬可維奇/Isaach De Bankole/James Fox/Morten Faldaas
 
改編自英國航海作家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入選為「世紀百大經典小說」之一的短篇故事《黑暗之心》。
提姆羅斯(《海上鋼琴師》)飾演野心勃勃的河船船長馬婁,他接受一家英國貿易公司的委託,深入非洲找尋一位名叫柯茲(約翰馬可維奇 飾)的傳奇人物;柯茲是當地一位象牙交易商,馬婁發現所有見過柯茲的人提起他時,不論是語帶敬畏或崇拜,也都同時對他有所畏懼。當馬婁越來越接近柯茲時,卻也慢慢發現這個某些人眼中的救世主其實已日趨瘋狂,而這趟尋人之旅的嚴酷環境也漸漸對馬婁產生影響,讓他一步步走向瘋狂邊緣…
本片導演尼可拉斯羅吉另有「洪門血劫」、電視影集「百勝天龍」等作品;約翰馬可維奇在片中的精湛演技曾入圍1995年金球獎最佳男配角。
 
(楨:尼可拉斯羅吉導演的《黑暗之心》雖然在編劇上已濃縮精華了原著過多的描述非洲森林之文字,而集中於批判白人的貪婪、奴隸黑人;攝影影音上也善用切換/搖幌/配音等來表現原著的恐懼和幽黯意識,但整體上之影音魅力似不如《現代啟示錄》,故雖晚二年但網上乏人評論。)
 
 
 
 
 

台長: 阿楨
人氣(2,114) | 回應(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軍書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西線無戰事》

阿楨
越戰創傷 (1989) (Casualties of War)

導 演:布萊恩‧德‧帕爾瑪
編 劇:丹尼爾‧蘭 戴維‧萊伯
主 演:西恩‧潘 邁克爾‧J‧福克斯 唐‧哈維 約翰‧C.‧賴利 約翰‧萊格扎莫
故事梗概:
本片以越戰為背景,刻劃並揭露了戰爭中美軍的殘暴罪行,也以此表達了編導對戰爭的憎惡及對和平的珍視與呼喚。艾力遜是新踏入越南戰場的士兵,有一腔為國奉獻的激情。在一次行動中不小心遭到越軍的埋伏,好在被同事馬素救回一命。在一次遠程偵察任務中,馬素等強搶越南少女隨軍,以發洩他們的獸欲。艾力遜眼睜睜看到越藉少女被活活蹂躪至死,富有正義的他對自己的同胞開始感到失望,於是不顧自身安危將同僚的罪行公諸於世

越戰電影另參本館:前進高棉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1171141
2011-01-24 12:19:32
阿楨
金甲部隊 Full Metal Jacket

節目介紹
史丹利庫柏力克的《金甲部隊》被視為影史上最重要的越戰電影之一,影片檢視了戰爭的虛幻與無情,冷眼旁觀戰爭的可笑,卻又充滿反戰的意味。
《金甲部隊》根據越戰作家古斯塔哈斯福的短篇小說《The Short Timers》改編而成,將故事分成前後兩段:第一段描述在軍營中慘無人道的訓練方式,看看美國是如何訓練出「殺人機器」的過程;第二段描述上戰場時的慘烈狀況,影片藉由新聞士兵的客觀視角,來觀看戰場的殘酷與無情的殺戮,透過軍隊的機械化訓練來檢視戰爭對人性的剝削,在庫柏力克冷調的鏡頭下,一切都頗為真實。
前半段以大量的寫實、急促的影像捕捉海軍陸戰隊的訓練時況,一層層將人性剝去、一步步建立殺人機器的實錄,相當具有震撼力。第二段則以煙火滿天的密閉空宅殺戮與大量的剪接、跟拍,營造出戰爭虛無以及人性被戰爭吞噬的意境。戰爭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在《金甲部隊》中,庫柏力克沒有政治的批判,也沒有反戰的吶喊,他寫實、冷酷的揭發了戰場上最真實的那一面,不帶任何色彩、包袱,讓觀眾看見人性如何在戰火中墮落,沒有搖旗吶喊的反戰宣言,卻貫穿著庫柏力克的反戰思想,可說是力道十足。《金甲部隊》在越戰終了後推出,一如庫柏力克其他的作品一樣引發爭議,庫柏力克從來不解釋作品的意義,他讓影片來代替他說話。當時影評人對這部片的評價頗高,後來其在戰爭電影的地位更為顯著,像是史蒂芬史匹柏的《搶救雷恩大兵》等片在拍攝時,無不把本片當成範例。2002年,美國電影協會票選影史百大驚悚片,《金甲部隊》亦名列其中,這部戰爭片卻有著驚悚的效果,這也是庫柏力克電影最為厲害之處。《金甲部隊》單碟特別版收錄該片主角傑考克斯、文森德瑞夫、亞當鮑德溫等人的幕後講評,這幾位演員談到當年與史丹利庫柏力克合作的點滴,以及被大導「摧殘」的經過。
而《金甲部隊:善與惡之間》則訪問片影片的主角、庫柏力克傳記的作者等以及庫柏力克的小舅子詹荷蘭探討這部經典越戰片對後世之影響。影片從庫柏力克創作該片的意念談起、嚴謹的拍攝過程以及庫柏力克片戰爭中「殺人機器」的詮釋,那種片場時的冷冽、狂暴幾乎讓所有的演員接近崩潰。喜歡《金甲部隊》的觀眾絕對沒有想到,片中的越南場景是在倫敦東區的廢氣煤廠所拍攝,因為庫柏力克不喜歡遠離住家而工作,索性在英國搭出胡志明市。
2012-09-08 10:12:25
阿楨
生命觀:邏輯邪11/66

正因為生命觀不同
即使不損及他人利益
也不准人家隨便吃屍(死)

原始人泛靈論認為萬物皆有生命
所以有圖騰崇拜之禁忌
平時不准隨便殺來吃
其實還是殺來祭拜

文明人唯靈論認為人是萬物之靈
所以禁止人墮胎安樂死自殺
更不准養來奴役玩樂食肉
其實各大文明都有奴隸史
無視於畸形兒和生不如死者
基因更証明多數人是食人族後代

機械人唯物論認為生命即生化反應
泛靈論只是一種野性思惟
唯靈論只是一種價值感
都欠實證科學之依據

對 別人都是虛幻的價值感
唯有唯物論是真實的價格感
可像生化機械人一樣
複制人及其組織器官
稱斤論兩地買賣器官
不必再靠不穩的捐贈
或不人道的器官買賣

吵到價值觀就很主觀了
別人的價值常一文不值
資本主義下啥都價格化
價格高低決定價值高低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729434
2014-05-07 08:43:38
美國黑金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1 11:44:5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