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photox.pchome.com.tw/s15/somergg/1/140513351057/)
【 蘇聯電影 】那頁旅程….(下)
1968年蘇聯電影《戰爭與和平》是由前蘇聯導演謝爾蓋.邦達爾丘克根據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同名小說改編而來,且該片聚集了前蘇聯一大票精英演員,可謂是一部氣勢磅礴的佳片。
外文片名:War and Peace;Война и мир
又名: War and Peace / Voyna i mir
導演: 謝爾蓋·邦達爾丘克
編劇: 謝爾蓋·邦達爾丘克 / Vasili Solovyov
主演:柳德米拉·薩維裏耶娃 / 維亞切斯拉夫·吉洪諾夫 / 謝爾蓋·邦達爾丘克
片長:401分鐘(英國) / 414分鐘(美國) / 427分鐘(蘇聯)/ 263分鐘(義大利)/ 453分鐘(阿根廷)/ 403分鐘(加拿大)
上映日期:美國USA 1968年4月28日
這是一部製作精緻、構思嚴謹的巨片。場面壯闊,氣勢磅礴,繼承了前蘇聯在拍攝歷史題材影片方面的傳統,完美地融托爾斯泰原著精神于其中,再現了俄法戰爭時期俄羅斯大地廣闊的歷史畫卷。影片以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重大事件,包括奧斯特利茨大戰、波羅底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潰退等。通過對四大家庭以及安德來、彼埃爾、娜塔莎在戰爭與和平環境中的思想和行動的描寫,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
耗時五年,據稱耗資一億美元(當時的價錢)的宏偉巨制,試圖極其忠實地複製托爾斯泰的長篇巨著。戰爭戲和舞會戲非常出色,但整體水準參差不齊。影片長達六個半小時,在蘇聯電影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1956年的美國版雖然比這部短,但也有208分鐘,有奧黛麗·赫本、亨利·方達等主演,也是以戰爭場面取勝。1973年英國BBC推出750分鐘的電視版。
影片拍攝耗資高達5億6000萬美元,堪稱影史上最昂貴的影片。影片拍攝得到了蘇聯軍方的大力協助,甚至軍方試圖讓片中兵力儘量與實際戰役的參戰人數基本相同。在世界影史上,本片成為動用臨時演員最多的影片之一,超過本片的只有1982年的《甘地傳》,參加該片拍攝的臨時演員多達30萬人。1981年3月,本片在墨西哥電視一台和二台首次播出,創下了電視臺播放最長影片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1958年,好萊塢著名製片人邁克爾·陶德(Michael Todd)訪問莫斯科,他曾提議聯合拍攝本片,但遭到蘇聯政府的拒絕。
1.影片史上最昂貴的影片
1968年前蘇聯版的《戰爭與和平》是影史上最昂貴的影片,5億6000萬美元的投資[2] ,即使到了21世紀,許多美國大片還是望塵莫及。好萊塢版的《戰爭與和平》,好像鐵了心要把托爾斯泰的名著拍成一部愛情電影,丁香花一樣美麗的奧黛麗·赫本,被壓縮得幾乎只剩下一條愛情主線的劇情……沒辦法,讓美國人去感受俄羅斯的歷史,是深刻不起來的。而前蘇聯版,其宏大的場面,史詩般的鏡頭語言,讓觀者無不清晰地看到俄國人自身對本國歷史的切膚感受。
不知有沒有受之前美國人的影響,前蘇聯版的女主角柳德米拉·米哈伊諾芙娜·薩維裏耶娃像極了奧黛麗·赫本,除了帶點本民族氣質,身材更豐滿一些,一樣的高挑美麗、一樣的清純活潑,表情、動作也有些相似。不過,這並不影響她演技的發揮。《戰爭與和平》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後,薩維裏耶娃更是一躍成為全世界知名的蘇聯演員。在那個年代,前蘇聯電影居然得到了那些充滿傲慢與偏見的美國奧斯卡評委們的青睞,不得不說,這部電影拍到了讓人無話可說的地步。
2.美版與蘇版的評述
很多年以前,高中時,看完了《戰爭與和平》,和一位好友談起書中的人物。他是男生,最愛的人物是娜塔莎。而我,愛的當然是安德列公爵。安德列公爵不可愛。他說。公爵的確算不上一個可愛的人物。他太完美,太理性,太深刻,太高貴,太冷傲,其實他也根本沒必要成為一個可愛的人物。他甚至不完全是個人,他是思想,是質問,是象徵,是托爾斯泰創造出來的一個俄羅斯知識份子的代表。但這並不妨礙我愛他。愛一個人,一個根本不存在的虛幻的人,常常和現實生活無涉。只表示一種認同,或者,從他身上看到了自己追求的某種理想人格的影子。
從人物的造型上來說,也許美國版的亨利·方達更帥,赫本的娜塔莎也夠漂亮,但美國人太愛他們的明星了,給了赫本太多時間,將一部氣勢恢弘的名著改編成了一個愛情故事。這個愛情故事,去掉了太多歷史背景,太多深沉的思考,太多戰爭場面,讓幾個主要人物尤其是安德列公爵和娜塔莎的性格發展都沒有了根基,來得有些莫名其妙。這一方面,除了電影時間短,容量有限外,我總覺得,天性樂觀的美國人,在理解那種既深沉又敏感,既理性又感性的俄羅斯性格方面,恐怕是有些障礙的。
安德列公爵心靈的發展史就是個明顯的例子。他一開始雄心勃勃,注重功名,而且十分理性,甚至認為人不必要為了信仰而戰。但當他奔赴戰場,目睹了死亡之後,奧斯特裏齊寧靜、廣闊的天空卻給了他非理性的“天啟”,讓他頓悟般地感覺到了生命的虛無,轉變了思想。後來大橡樹的枯榮給予他的,也是類似的啟示。這一體現安德列靈魂轉變的重要情節,在邦達爾丘克那裏表現的很充分,在美國版裏根本沒有。還有娜塔莎,安德列公爵離開後的一年中,因思念而倍感空虛與無聊,是她被安納托利吸引的重要原因,沒有了這個原因,娜塔莎的私奔就顯得有些突兀。當然,“活潑的生命是不會犯錯誤的”,娜塔莎的純真並沒有因為私奔而變醜。
但娜塔莎是不適合安德列的。他們之間自以為存在的愛情,其實都是一種錯覺。安德列想用娜塔莎活潑的生命力來驅趕自己內心的虛無感,但當娜塔莎答應了他的求婚後,他內心卻滿是疑慮。“此刻,安德列心中,對娜塔莎的激情消失了……追求和希望失去了原有的神秘的魅力,只留下對娜塔莎幼稚和軟弱的憐憫”。邦達爾丘克的電影裏,安德列臉上迷茫而嚴肅的表情,很清楚地表明瞭這一點。在愛情這樣應該感性的時刻,他心中卻全是理性,並在這理性裏認清了自己。很多年來,每想到安德列這個人物,我總想,也許,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女人適合安德列。每個女人到了他那兒,都會成為另一個麗莎。安德列不是用來生活的。小說最後,娜塔莎和皮埃爾結了婚,有了幾個孩子,終日沉浸在忙碌而快樂的家庭生活中。皮埃爾可以,但你能想像,安德列公爵會過這樣的生活嗎?
50年代的亨利·方達、赫本,很年輕,很漂亮,但正象從美國版的電影中看不到俄羅斯廣闊的社會背景一樣,他們的氣質中,也沒有多少俄羅斯韻味。這一點,只要和邦達爾丘克版的安德列和娜塔莎一比較,就一目了然。當然,也許美國人想拍的,只是一部好看的愛情故事。那就無需比較。
皮埃爾是另一位主人公。他和安德列性格不同,生活經歷不同,但他和安德列一樣,對人生和社會有很多思考,所以,看起來如此不同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好朋友。因為他們本質上是相同的。不過皮埃爾更世俗,更生活罷了。
除了主人公,兩部電影人物反差很大的,還有安德列的父親,老保爾康斯基。這是個很多人都不喜歡的角色。他是個標準的大男子主義者,嚴重看不起女人,認為女人天生不可理喻,孱弱懵懂,沒有思想,能吸引男人的只有外表。他跟安德列談到麗莎,很有意思:很難對付是不是?沒辦法,女人都這樣……誰叫她那麼漂亮呢。這樣的一個人物,在兩部電影裏形象相差很大。美國版裏,是肥胖的俄羅斯農民形象。而在邦達爾丘克那裏,則是戴著一頭時髦假髮的瘦削貴族,讓人很容易就想到了十八、十九世紀的法國貴族——瞭解俄羅斯歷史的人,一定會認同這樣的形象。
還有庫圖佐夫這個人物,在兩部電影裏的形象差不多。表面上,總是一幅渾渾噩噩,昏昏沉沉的樣子。甚至在打仗前,別人都在忙碌著奔跑、偵察,他卻連開軍事會議時都在睡覺。他好象沒有任何行動,但實際上,他對一切,當時的處境,敵我的形勢,甚至未來的可能,都洞若觀火,所以,他在關鍵時刻做出了正確的決策,成為了民族英雄。這個人物,倒像老子的那句話,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拿破崙的幾十萬大軍,就在這樣的大智若愚面前,滾滾而來,又黯然潰去。托爾斯泰是在用戰爭表達他認為的西方文明在俄羅斯的命運嗎?
![](https://photox.pchome.com.tw/s15/somergg/1/140513385729/)
![](https://photox.pchome.com.tw/s15/somergg/1/140513399888/)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外文名:Moscow Does Not Believe in Tears製片地區:蘇聯。
導 演:弗拉基米爾·緬紹夫 編 劇:瓦連金·切爾內赫
主 演:薇拉·阿蓮托娃,阿勒克塞·巴塔洛夫,伊琳娜·穆拉維耶娃
片 長:150分鐘 上映時間:1980年2月11日
這部是蘇聯故事片。莫斯科電影製片廠1979年攝製。切爾內赫編劇,緬紹夫導演,阿蓮托娃主演。1981年度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這部極具觀賞性的影片以曲折的人物命運取代了以往的說教,引起了各個年齡層次觀眾的共鳴,不僅在國內創造了極高的票房,而且在第二年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殊榮。影片的情節始於上個世紀50年代終於70年代,影片把兩個時代進行了對比,著力表現中年人的命運,描繪了這一代人的心理狀態,涉及了許多觀眾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如道德、幸福、人生價值等等。片中的主人公卡捷琳娜和果沙給中國觀眾留下了十分難忘的印象。
高考落第的卡捷琳娜想明年再作一次拼搏,便決定留在莫斯科找個職業,繼續準備考試。她在一家金屬服飾廠找到了工作,悶悶不樂的回到集體宿舍,她和兩個朋友瑪麗婭和柳德米拉生活在一起。油漆工瑪麗婭是那種有著傳統觀念的姑娘,希望有一個可靠的伴侶,建立一個幸福的家庭。眼下她已交上了一個男朋友尼古拉,也是個工人。麵包工柳德米拉則性格熱情、開放,但她有虛榮心,想以自己的美貌在莫斯科中個“頭彩”,取得養尊處優的生活,她羡慕上流社會的生活,愛結交名流。
一次吉教授一家去度假,請卡捷琳娜幫助照看家。當她約柳德米拉一起走進教授家時,她們為這高級知識份子考究的住宅驚呆了。柳德米拉突然冒出一個念頭:在這裏舉辦個晚會,邀請文藝界和體育界的名流。自然,她們要扮成教授的女兒,出面招待。晚會那天,在客人中有一個風度翩翩的青年,他是電視臺攝影師拉奇柯夫。拉奇柯夫迷上了漂亮的“教授小女兒”卡捷琳娜,對她大獻殷勤,請她去電視臺拍鏡頭,還請她到自己家中作客,這一切打動了姑娘的芳心。卡捷琳娜禁不住他的誘惑,委身於他。卡捷琳娜在金屬服飾廠勞動出色,是個優秀工人,她接受電視臺對她的採訪,而這一次又偏偏是拉奇柯夫負責攝像。卡捷琳娜非常驚慌,因為她還沒來得及向拉奇柯夫解釋清楚她的真實身份。但是她為了女性的尊嚴還是以坦率、誠實的態度回答了電視廣播員的提問,拉奇柯夫在這裏見到卡捷琳娜大為震驚,才知道她不是教授的女兒。
當他們再次坐在經常幽會的街心花園長椅上時,拉奇柯夫無情地表示要同卡捷琳娜分手,而卡捷琳娜已經懷孕,拉奇柯夫卻翻臉否認這孩子是他的。柳德米拉為這事抱不平,她打電話給拉奇柯夫的母親,希望她能改變兒子的態度。不料,母親也跟兒子一樣勢利,反說她兒子受了壞女人的勾引,並要卡捷琳娜去打胎。但卡捷琳娜沒有這樣做,她保住了孩子。
幾個月後,她做了母親,給剛出世的女兒取名為亞歷山卓。女兒成了她的希望和安慰,給了她生活的勇氣和力量。她的兩個女友和尼古拉照顧著她和孩子,朋友的友情使她感到溫暖。從此,她白天工作,照料孩子,晚上等孩子睡下後,發奮學習,每日苦讀到深夜。16年過去了,卡捷琳娜完成了高等教育,成為一名化工專家,成了一名擁有三千工人的化纖聯合工廠的廠長,但她還是單身,和十六歲的女兒相依為命。她和瑪麗婭、柳德米拉仍保持著少女時代的友誼,經常聚會。瑪麗婭和尼古拉生了三個孩子,過著美滿的家庭生活;而柳德米拉的生活幾經挫折,所追求的東西終成泡影,但她仍不甘甘休。
初秋的一天,三個朋友在瑪麗婭郊外的別墅聚會。傍晚,卡捷琳娜和瑪麗婭坐在門廊臺階上談心。卡捷琳娜說她羡慕瑪麗婭有個幸福的家。瑪麗婭勸她趕快找個對象成家。可理想的伴侶又在哪兒呢?夜晚,卡捷琳娜告別瑪麗婭一家,獨自坐上電車。卡捷琳娜坐在車裏想著自己的境遇不禁心情惆悵。這時,上來一個中年男人。他得到卡捷琳娜許可後,在她身邊坐了下來。兩人攀談了起來,他們談得很投機。這男人名叫果沙,是個單身漢,一級電焊工。他猜測卡捷琳娜也是個工人,也可能是個獨身者。卡捷琳娜只是笑笑。電車裏的邂逅,使卡捷琳娜心中激起了波瀾,她隱隱覺得自己多年來追求的就是果沙這種類型的男人:有一雙銳利的眼睛和富有智慧。
兩天后,她提著剛買的食品回家。在途中,有人從她手裏接過大包小包。她一看是果沙。她把果沙帶回家,把他介紹給女兒亞歷山卓。女兒冷眼打量著果沙。果沙讓卡捷琳娜休息,自己動作麻利地準備晚飯,不一會就把飯菜端來。在餐桌上,果沙對亞歷山卓說:“將和媽媽生活在一起,雖然兩人才相識兩晝夜。”第二天一清早,果沙就來邀卡捷琳娜母女去郊遊。他們在林間小河邊野餐。大自然的美麗風光令人陶醉。卡捷琳娜幾次想告訴果沙她的真實身份,可果沙不願聽,今後交談的日子還長著哩。
卡捷琳娜與果沙的感情很快熾熱起來,開始難分難舍。可是她一直沒敢把自己的廠長職位說出來,怕果沙知道後,兩人的關係會起變化,因為正如柳德米拉說的:“男人不喜歡女人的地位比他們高,男人願意當家做主。”事很湊巧,電視臺又到卡捷琳娜所領導的聯合工廠採訪,攝影師恰恰又是拉奇柯夫。他原不想去,聽說女廠長是一個中年、漂亮而獨身的婦女,便來了興趣,非親自出馬不可。當拉奇柯夫認出這位落落大方的女廠長就是十六年前的卡捷琳娜時,他又一次震驚了。他悔恨自己當初拋棄了她。但他還存有希望,他們不是還有個孩子嗎?也該十六歲了。卡捷琳娜受不了他的糾纏,便同意他在當年分手的街心花園那張長椅上會面。
拉奇柯夫獻上一束鮮花表示他的愛,又提起當年他不肯承認的孩子。可卡捷琳娜斷然回絕他,“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女兒沒有關係,現在要和另一個人結婚了。”幾天後的一個晚上,卡捷琳娜忙碌了一天,很疲勞,真想好好休息一下,果沙已經為她在家裏準備好了晚飯。亞歷山卓和她的男朋友尼基塔在爭執。不一會尼基塔走了。果沙發現亞歷山卓神色不對,一問才知道,亞歷山卓原先的男朋友為了爭風吃醋,叫了七個小夥子來揍尼基塔。尼基塔現在就是去赴約的。果沙立即叫了兩個工人同亞歷山卓一起趕到約定地點。果沙等三個工人用拳頭制止了這場群架,隨後又進行調解,並要小夥子們保證下不為例。
尼基塔和亞歷山卓為此十分敬佩果沙。在回家路上,亞歷山卓問果沙為什麼不繼續上進,當個領導?果沙認為,幸福不在於職位的高低,他所理解的幸福就是自由和受到尊重。他倆到家,卡捷琳娜知道這事後不以為然,她認為,亞歷山卓已經長大了,應當自己來處理由於態度不嚴肅而引起的麻煩。而果沙也不該用拳頭去懲治人,說理比拳頭更有力。就在這時門鈴響了,拉奇柯夫居然來訪。卡捷琳娜出於禮貌,便把他讓了進來。拉奇柯夫故意向大家談起在卡捷琳娜的廠裏拍電視一事,果沙聽了很想看看。拉奇柯夫趁機邀請果沙第二天到電視臺去看。
兩個男人走後,卡捷琳娜心情極為複雜,久久不能平靜。她知道果沙看了電視,他們的關係將會起變化。她頓時失去了控制。她告訴女兒,那個拉奇柯夫是她生身父親。她自責自己一生中有過兩次欺騙。第一次欺騙,她付出了十六年艱苦生活的代價,這一次將失去果沙真誠的愛。當然,對拉奇柯夫這個不懂愛情、不懂生活的男人,欺騙不欺騙都是一樣。他要的是教授的女兒,當廠長的女人,而不是鄉下姑娘、紡織女工,即使與他結婚,日後也會被他拋棄。但對果沙這樣的男人,欺騙對他是不公正的。
果沙果然不再露面了。卡捷琳娜痛苦不堪,最後朋友們都不得不到她家裏來安慰她。柳德米拉對她說:“別哭了,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現在不該哭,而該行動。”尼古拉讓她們去卡捷琳娜家等,他去找果沙。果沙正一個人在家借酒澆愁,尼古拉伴他喝酒,藉以表示同情,最後說服了果沙,把他帶回卡捷琳娜家裏。而卡捷琳娜及她的朋友們正焦急的等待著他們的歸來,當尼古拉帶著果沙回來後,果沙進入了卡捷琳娜所在的房間,那一刻,似乎整個世界的空氣都凝固了。朋友們快速離開,只剩下三人在飯桌上共進午餐,卡捷琳娜為果沙舀了紅菜湯,深情的望著他,眼裏,不知是喜,是激動,還是失而復得後的無限感歎。
影片有不少動人的地方,尤其是貼近生活的教材,在那假大空的年代顯得非常真切。1979年,前蘇聯影壇因為一部影片的出現而經歷了一場地震。是繼《戰爭與和平》之後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前蘇聯電影。此片然年代久遠,但還是很貼近生活。電影中的三個女人對待人生的態度,正好是社會中最具有代表性的。
50分鐘記敍了一個女人從年少無知,一無所有,未婚媽媽到事業有成,找到真愛的個人經歷,後成為廠長的卡捷琳娜相逢拋棄她和肚子孩子失敗的攝影師魯道夫,報復內心下多出的是一股對老天的感激之情大背景下的蘇聯才是欣賞此片的更多意義。
兩次夜晚哭泣,兩次陰差陽錯的欺騙,一個女性的心靈成長史。這部擺脫了政治又跨越十六年的影片卻溫和地講述了人與人通過非惡意的謊言和隱瞞來保持聯繫的生活故事;只是後半部分的高潮戲過於倉促和簡單且有著不必要的壞氣氛的幽默。但那優美的蘇聯音樂,尤其是片尾《亞歷山大》的音樂多麼讓人感動。
![](https://photox.pchome.com.tw/s15/somergg/1/140513432915/)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