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是筆者在今日中時文章的修訂版本。關於龍應台的兩篇文章,網路上可以很容易google到,這或到中國時報檢索也好,網址如下,這裡也就不附了。
中時檢索:
http://ec.chinatimes.com.tw/scripts/chinatimes/ctsmain.htm。
可以坦率的說,龍應台的兩篇文章都寫得不是很好,有負其盛名。不過引起的迴響那麼大,倒也是出乎意料之外。中國時報有意炒作是一,但也確似有些人有氣沒處出,拿龍應台當靶子發洩一下的味道。也算是龍應台倒楣吧,她雖然過去與現在都批判執政黨,但仍被一些人怒不可遏底當成國民黨威權體制的代言人,並覺得她這個「外省文化菁英」在換黨變天之後還不懂得「夾著尾巴做人」,於是想「滅滅她的威風」了。
當然不是每個回應者都是如此的偏狹,不過從整體上來看,會形成這樣一種氛圍,則是在情理之中。在野火集時代批判龍應台的,是大中國的愛國志士;今天以最激烈語調批判龍應台的,還是愛國志士,只不過是愛台灣罷了;所愛的「國家」雖然改變了,基於「愛國」所撰寫的對「批判者」的批判,骨子裡還是一個調調。
批判者當然沒有免於被批判的特權,但是該如何進行批判?中國時報上的、加上其他網路留言版的,幾百個人打龍應台一個人,讓我想到「飛龍在天」這齣戲。在這齣戲裡,「忠義堂」這群「好人」,為了打倒壞蛋「黑豹」,派了個女臥底陪「黑豹」睡覺,並且讓這個女臥底在決鬥前下毒,以降低黑豹的功力;至於決鬥,更非武林好漢、西部牛仔的一對一紳士方式,而是一開始就打定主意,「忠義堂」一夥七、八人同時上場,鬥「黑豹」一個人。
產生「飛龍在天」當中的「忠義堂」或「好人」的行徑的文化氛圍,其實令人感到挫折。因為我「小」我「弱」,所以我就可以不擇手段!這有點恐怖主義的味道,而這竟是當代台灣的邏輯?因此政府所宣稱的以飛彈攻擊香港、上海的「報復原則」,會受到許多人支持,也毫不讓人意外了。
就像許多大陸人,總還想滅滅日本的威風----中國並沒有在1949年站起來,因為許多人還被現實狠狠地踩在腳下----那種大中國的自滿與自卑並存的狀態,擺到台灣,就成了富裕的自滿與百多年悲情的糾纏。雖然台灣人已經掌政十來年,但許多台灣人在心理上還沒真的「出頭天」,還覺得自己被打壓、委屈、藐小,並總想滅滅誰的威風----大中國的文化圖騰或者台灣的外省文化菁英,以證明自己權力在手。於是龍應台也不免要被修理一番,弄得文革戴帽子、打棍子的一套都出來了。
真正有自信的人,沒有必要如此作賤別人。因此問題不是龍應台如何批判台灣,而在台灣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面對台灣文化。台灣文化沒有免於被批判的權利,不過如果對當前的台灣有點起碼的自信,就不會畏懼任何嚴厲的批判。真金不怕火煉;那許多對龍應台的批判的回應,到底又含有多少台灣真金呢?
附帶一說,「文化」從來首先是自己的事。我們的日常活動,看日本漫畫、美國電影,玩韓國電玩,去印尼、泰國度假,都與文化相關。有些活動是接受、有些是輸出、有些同時包含兩者,但起作用的都是個人。
台灣文化、中國文化、日本文化……不能說他們是「假的」,但這些詞彙也不全都是真的。發揚文化的是人,享受文化成果的也是人,融會貫通、雲遊四海的是人,敝帚自珍、夜郎自大的還是人。是人承載文化,而非以「文化」定義個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四書皆為我註」,也是這個意思。
文化既是人的創造,也是為了人存在的。台灣文化不會是好的辭彙,如果其中不包含幽美、典雅、溫柔、宏大、精緻、深刻、悠遠等等正面的意涵。使台灣文化具有正面意涵的,也是有能力賦予此一「文化」定義的、活生生的台灣人。
台灣人代表、反映、定義台灣的文化,但每個活生生的台灣人所代表、反映與定義的台灣文化,可能大有不同。用消滅、否認、污名化一些台灣人所代表、反映、定義的台灣文化,來「發揚」台灣文化,只能是消滅、否認、污名化一部分的台灣文化,於是只能是讓台灣文化更窄小、更乾癟、更無趣。
那些否認台灣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人,其實只是努力讓台灣文化變得枯燥。相反的,以為台灣文化只能是中國文化,也小看了兩千多萬人的異質性。總之,台灣文化的價值、前途、展望,關鍵是人,關鍵是生活在台灣的這群人,有沒有追求卓越的期許與自信!
圖:地球。六十多億人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