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4-10 11:18:07| 人氣32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流星花園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三月十一日,我一集也沒看過的「流星花園」,從大陸螢幕消失了;中共官方禁播了此一節目。與政府相關的研究單位或許為此寫了報告,研析中共此一行為是否是對台灣的不友善行動。那種研析,我也懶得看。


2002年4月4日的廣州「南方周末」卻不是這樣報導這一個節目。

該期南方週末,還有一篇讀者投書,篇名「別人死老婆不等於自己娶妻」。出現這樣的讀者投書,也挺有意思的。 不愧是廣州的,和北京的大不相同。



南方週末,2002年4月4日,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20404
================
“流星”劃過之後

“流星”劃過之後----《流星花園》調查分析報告
□本報實習記者沈穎

  《流星花園》故事梗概
  故事起源於一所四大家族爲培養接班人而創立的超級白金學院———英德學院。在英德,四大家族的繼承人F4成爲淩架于教師與學生之上的霸王。
  富有正義感、帶著父母致富的夢想被迫就讀于英德學院的窮家女孩杉菜,因爲不滿F4的惡行,當面指責F4,因此成爲大家(包括教師與同學)的敵人。杉菜雖然在學校裏遭到各種難以想象的折磨,但爲了不令父母失望,她沒有選擇退學,而是頑強地與惡勢力鬥爭。
  杉菜的倔強勇敢反而使F4的首領道明寺對她産生了愛意,可是杉菜喜歡的卻是F4裏的憂鬱王子花澤類。
  道明寺最終還是以自己的專一感動了杉菜,可是兩人的戀情卻遭到了道明寺母親的強烈反對,因爲道明集團不可能接納一個窮人家的女孩當媳婦。道明寺的母親想盡辦法棒打鴛鴦,最後還是愛情戰勝了世俗。

  F4:即FLOWER4的簡稱,意即花樣男子。在風靡日本的漫畫小說《流星花園》裏,F4是指4位年輕英俊且富有的男主角。改編於該漫畫的臺灣電視連續劇《流星花園》播出後,出演F4的四位演員言承旭、周渝民、吳健豪、朱孝天組成樂隊,取名F4。F4樂隊是目前年輕華人最崇拜的偶像之一。

  “流星”效應
  北京的一位小學英語老師,拿F4的照片做教具,告訴孩子們這是F4的“photo”,還指著照片問:“Whoishe?”,結果,孩子們大叫:“HeisDaomingsi.”(Daomingsi即《流星花園》的男主角之一道明寺)。課後,這位老師洋洋得意地說:這下他們再也不會忘了“photo”和“Whoishe?”
  《流星花園》像雜草一樣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心裏瘋長。從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城市采回的80份樣本顯示,有60%的學生看過此劇,其中22%的人至少看過兩遍以上,最多的達到6遍。
  禁播令還勾起了30%的人蠢蠢欲動的好奇心。
  廣州的一位音像店老闆說,這個片子禁播後,還爲手中庫存的光碟擔憂過,沒想到卻是出奇地好賣,尤其是周末,店裏擠滿了中學生。他準備再進一些貨。
  許多地方的網吧,座無虛席,大多是學生,很多人在尋找《流星花園》的內容,探頭探腦的。心細的網吧老闆早早地在每台機子上下載了整個片子,只等著孩子們來,孩子們入了迷,就不把一小時幾塊錢的上網費當回事了。
  38%的家長,有70多歲的老人和40多歲的中年父母,親眼看到了孩子的非理性“癡迷”,忍不住了,在電視機旁嘮嘮叨叨起來。
  一個母親終於在女兒面前感到一陣從未有過的恐慌。
  “從剛開始出現《流星花園》起,我16歲的女兒就變得病態、瘋狂了,簡直是歇斯底里。我不看,她說我是老了,接受不了新生事物。現在她做夢都會夢見‘花澤類’什麽的,說杉菜可以有一個物件,還可以有一個情人,這太可怕了,簡直是電子海洛因!”
  據說,在電視臺停播之前,有怒不可遏的家長打電話進去,言辭激烈地表示,“再播,我要上法院告你們去!”
  一名快要成爲老師的大學生說:“剛開始時我也比較喜歡看《流星花園》,但是,當我實習之後,我開始真正發現它的負面影響。學生不分好壞,學著劇中人物道明寺的霸道和無理,讓現在的中學老師十分頭疼。”
  2002年3月9日14時56分18秒開始,新浪網上有了第一條關於《流星花園》停播的評論,到記者發稿前止,評論已達到1142頁,22240條。幾乎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爭議事件的跟帖數。
  爲了一部小小的偶像劇,他們在網上較真,吵得驚天動地。

  “聽”的喪失
  製作人柴智屏說,《流星花園》在臺灣播映時,有個媽媽寫信告訴她,她的兒子患上自閉症,從沒開口講過話。可是看了《流星花園》之後,開始講話,唱主題曲,大聲叫出了劇中人物的名字。她很高興,孩子的第一句話雖然叫的不是“媽媽”,但他終於開口了。
  “收視率很高、原聲帶賣得很好,都比不上一個媽媽給我的這封信。她讓我感覺到,我們做的事情是有互動和溝通的。”柴說。
  在有些家長眼裏,《流》劇是洪水猛獸,而54%受訪孩子明顯流露了他們的好感。
  55%的孩子“欣賞其中的簡簡單單,感情真摯”。25%的孩子覺得自己“好像做了一個美好的夢”。
  家長們的語調開始上揚:“孩子太小,他們有什麽鑒別力?反正不能讓他看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可是我們在問卷裏注意到孩子們表達對劇中人物好惡時,多數會選擇褒貶合一的方式,或使用“執著但不理智”、“有個性但不切實際”這樣的轉折字眼。批判吸收的意識在現在這些早熟的孩子們腦袋裏發了芽。
  而用禁止看的簡單方式對待孩子的父母仍然有14%,面對“在成長過程中你父母爲了避免你犯錯,總是替你做選擇或決定嗎”這個問題,有45%的孩子回答得很乾脆:“是。”人只有感到自己是獨立的主體時,才會感到自己的責任和權利,這是一個人是不是已經懂事、是不是已經長大成人的主要標誌。在中國,孩子們長大成人以後,在選擇專業、婚姻、就業等方面還經常受到父母的干預。至於中小學生,他們的自由就更沒有保障。
  於是,19%的孩子有一種“自己和老師、家長生活在兩個世界”的感覺。
  70%的孩子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就把自己的滿腔熱情寄託在那一個個虛無縹緲的明星偶像身上。
  一個16歲的男孩子在“你最喜愛的一本書”這個問題上劃了一個醒目的叉,“別問我,煩著哪!我最恨書!”更小的一些廣東女孩子,很天真地將娛樂明星的寫真集當作了“書”。
  心靈世界的一片荒蕪,使他們的腦袋正好做了外來流行文化的跑馬場。
  一個有孩子的中年人在網上的論壇裏恰好反思著:“我們沒有權力去責怪《流星花園》和F4,更沒有權力去禁止他們的出現,我們惟一能做的,就是自責。因爲我們沒有辦法讓自己的孩子明白什麽才是真正的生活,我們沒有辦法讓他們對待生活就好像對待《流星花園》和F4一樣地狂熱。”
  25%的家長爲了理解孩子的狂熱而陪著一起看《流星花園》,結果他們中的一位驚喜地發現,這個片子可以成爲他的一本教科書。
  “教他們怎麽從熱門的偶像劇中學習到有用的東西———對朋友的關心和忍讓,對生活的執著和慎重,對愛情的忠貞和勇氣。當然,我還會教他們別像道明寺一樣動手打人,別亂用家裏的錢。”
  一個小女孩在她的日記裏寫下這樣的句子:“杉菜不屈不撓的雜草性格在生活中時時激勵著我。當我遇到挫折時我就會想:‘我是雜草杉菜,不論誰多用力踩,多用力踏,到了春天我仍會發芽。’”

  現實中的“英德”
  調查發現,一個14歲、正上初一的上海女孩子,感到鬱悶時的發泄方式是看所有關於F4的報道。
  她說,我沒有知心朋友,看到他們我就不再感到孤單。
  她想給大家講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我今年上初一,剛從一個私立中學轉學出來。那個學校的小孩真有錢。劉德華來上海開演唱會,他們請假去看,門票1800元啊。F4去新加坡開演唱會,他們說去就去。
  我很羡慕他們。可我真怕他們。他們霸道無理起來和《流星花園》裏的道明寺他們差不多。動不動就打人,打到頭破血流。女生也很厲害的,你要是不小心惹到了她,她隨手操起椅子或鐵的東西劈頭蓋臉就向你砸過來。有個女生因爲學校放假遲了幾天,拿把刀子就割脈。我親眼看見她被送到醫務室搶救,滿手的血。
  他們太任性了。幾個月的時間,光數學老師就換了7個,班主任換了3個,要知道他們都是特級教師。他們對老師說“可憐你們才來上課”。
  不過老師也太死板了,只有兩個法寶,考,考,考,訓,訓,訓。全校能治住他們的老師只有3個,都特別懂他們的心理。有個老師調走時很多同學都哭了。
  這些同學其實也挺可憐的。好多人的父母都不在身邊,多數由親戚或保姆帶著。父母對他們惟一的補償就是給錢,所以他們也學會了用錢去擺平一切。有個女同學哭著告訴我,她只要學習成績一下降,奶奶就會把她吊起來打。她媽在邊上看著,吭都不吭一聲。我發現有幾個男生在同學面前好像“黑社會”,在父母那裏就變回“乖小孩”。
  他們心裏其實好空虛。我們初一這個班一共38個人,有5對在談戀愛。有幾個女生還會互相攀比誰的男朋友更帥。現在F4出現了,他們很多人說自己和道明寺很像,性格像,發泄方式也像。
  說實話,這個學校條件很好,每個寢室裝著空調,電腦房上網速度也奇快無比。我還是決心要轉學。這是我所見過的最勢利的學校。才幾個月時間,以前的同學就說我也變粗魯了。
  爸媽到現在也不知道我轉學的真正原因。

  拿什麽拯救孩子?
  當記者整理完所有的調查問卷後,一個讀者的電話打進辦公室。
  他帶來的竟是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悲劇。
  2002年,3月3日,大慶市第37中學初三(六)班,一個15歲家住郊區的女孩李××,到大慶市區買《流星花園》VCD,途中遇到了歹徒,慘遭殺害,暴屍荒野。
  悲劇的起因是李××迷上了這部風靡全國的偶像劇,而媽媽怕影響她學習,不讓她看。
  入了迷的小女孩不知哪兒來的勇氣,揣上400元錢,第一次獨自一人從偏遠的郊區跑到市中心,尋找她夢中的“流星花園”。
  李××在她最後一篇日記裏寫下了這樣幾句話:我一定要找到《流星花園》,我一定要買到《流星花園》,我一定要看到《流星花園》,我一定要找到一個像“花澤類”那樣的男朋友。
  母親說,往常孩子寫日記用的都是小字,可是這一篇用的卻是大字。
  父親的精神幾乎就要崩潰了。3月8日,送女兒走的那一天,他給女兒買了一套《流星花園》,在女兒的靈前燒了。
  而誰都無從瞭解,一部小小的校園偶像劇,對死去的孩子曾經意味著什麽。
  孩子們的心上,究竟空了多大的一個地方?



=============================
流星時代

  □本報實習記者沈穎
  廣電總局:《流星花園》停播
  據新華網3月11日報道近日,國家廣電總局有關部門已下電文到各省廣電廳,要求立即暫停播出18集臺灣青春偶像劇《流星花園》。據說,《流星花園》在內地播出,是國家廣電總局社管司召集廣電總局專家經3次審片才通過的。播出前,有關部門已對其中不合時宜的情節進行了刪節,因此,實際播出的版本已比全本電視劇少了約300分鐘。《流星花園》在部分電視臺播出後,在觀衆中已引起截然不同的兩種反響,青少年觀衆普遍覺得這部劇輕鬆健康,而部分中年觀衆特別是身爲家長的觀衆,對該劇的主題思想提出質疑,認爲劇中一些不切實際的描述會使青少年陷入空想,甚至走進誤區。據透露,《流星花園》被停播與此有很大關係。

  黑龍江大慶市有一個讀初三的女孩,爲了買《流星花園》VCD,第一次瞞著父母出遠門,被搶劫的賊人殺於途中。
  《流星花園》登陸內地後,成都搞過一個模仿秀,伴隨著上千名現場觀衆的尖叫聲,30多名闖入決賽的“杉菜”、“道明寺”、“花澤類”瘋狂登場。
  13歲的小女孩大膽反串“道明寺”:她花格襯衫,牛仔褲,綁著發帶的短髮,在圍觀的成人眼裏明顯“瘋瘋癲癲”的。
  相映成趣的一幕是:2000年9月10日,羅大佑去杭州開演唱會,有一批癡情歌迷包了一架737飛機前往。他們當中,不少人已經是事業有成的企業老闆。整個劇場也幾乎是中年人的天下,他們多數已是孩子的父親或母親。
  羅大佑在臺上不停地喝水,不停地提到自己的老去,讓台下三四十歲的人們脊背感到一陣陣的緊張。
  這群曾經喜歡一抹淡淡的傷感調子的中年人,或許已難以理解現在的孩子們聆聽上竄下跳的周傑倫演繹勁曲時發自內心的狂喜。
  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這麽流走。
  審美的差別,趣味的差異,永遠是兩代人之間最難溝通的事。
  現在的年輕人,看著“古惑仔”,網上沖著浪,模仿著自己的偶像扮“酷”,對暴力充滿著前所未有的新鮮感,一個15歲的孩子說,最愛的玩的方式是“用上所有的勁”。
  據《日常中國》一書記載,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上海被稱爲“一隻鼎”(即“很厲害”、“頭把交椅”)的孩子領袖打起架來,也是棍棒角鐵亂揮,不同的是,當時還有一種叫做“弄堂榮譽感”的時代情緒在背後作祟。
  書裏還說,60年代的大學男生冬天在油脂麻花的棉襖外束條草繩就是時尚,這與當今的年輕人穿磨出了窟窿的牛仔褲,心理並無大不同。
  那幾代人也自有那幾代人的歡樂,可總不能不承認,他們的人生相較於出生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的新人類,是更爲殘缺不全的。
  那些個物質和精神雙重匱乏的年代,鍛煉了人們的忍耐力。而更年輕的一代,在青春年代就趕上一個變化非常快、非常浮躁的時代,什麽東西最熱就跟從什麽,自己又缺乏定力,這樣的考驗對他們來說其實是很嚴峻的。
  但選擇的權利要交給他們。選擇多了,對人的理智要求就更高了。他們要學會的是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沒選擇的時候不費神,你跟著人家走就行。
  每個時代的天空都有流星劃過———《姿三四郎》與免稅商店裏要指標的松下彩電一起曾讓上海年輕人瘋狂。《排球女將》熱播當年讓不知多少女生梳著小鹿純子式的辮子,學她那樣瘋瘋傻傻地說話,瘋瘋傻傻地打球。
  留著清湯挂麵的長髮,穿著皮靴子,愛笑,外表清純內心如火敢愛敢恨的真由美因爲《追捕》的風靡而一度成爲中國男青年擇偶的標准。
  想當年,許文強頭戴禮帽,西裝革履,白紗巾微微一擦鼻子的派頭不知傾倒多少少女。
  自然地,當年執著于此的孩子們很快恢復了本來面目。
  當然那年月不叫青春偶像,甚至連“青春”一詞都很少用。因爲“青春”加個尾碼就成了“青春期”,絕對是個犯忌的字眼。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然而上一代人害怕的仍是不能預見和掌控後一代人的生活,但從沒有考慮過自己是否具有掌控的能力和智慧。
  也許過5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你的小孫子蹦蹦跳跳地到你身邊說:“爺爺,我們老師整天不讓我們玩,老讓我們多學學古典文學,說是有利於提高欣賞水平,陶冶情操,有利於以後的健康成長。”“那老師都讓你們看什麽啊?”“看《流星花園》。”
  這就是成長。流星時代,流星偶像。


======================
別人死老婆不等於自己娶妻
□連嶽

  3月31日下午,我上網時,還天下太平。過了一會兒,網上的一些論壇忽然熱鬧了起來,有人表示震驚和同情,也有人興高采烈地叫好。趕忙瞭解一下,原來是臺灣在下午2點52分發生了7.5級強震,震中在花蓮附近的地下9.6公里,屬於淺層地震,整個臺灣島有強烈震感,先是上下搖晃,然後左右搖晃,歷時一分鐘左右,島上一度驚魂。臺北市正在興建的全球最高建築臺北國際金融大樓,數噸重的鋼梁從52層處墜落,當場有4人死亡。我在晚上10點鍾寫這篇稿時,全島死亡人數幸好沒有增加,受傷者256人,但餘震又發生了120多次。
  再回到網上的言論,表示高興者的觀點是:臺灣有人搞“台獨”,所以會地震。這種邏輯與調調只要經常去網上論壇看看的人就很熟悉,如果日本大地震,那是好事,因爲他們侵略過中國;如果美國有爆炸,那是好事,誰讓他們那麽神氣;如果印度有宗教衝突,那是好事,誰讓他們是有神論者;……怪不得《紐約書評》前幾期有一篇文章修正了早期對互聯網過分樂觀的想法,互聯網當然帶來了思想元素的豐富、多元文化的相容以及真知的迅速傳播,但它同樣也放大了色情、暴力和反人文。我不知道反人文在非中文論壇的體現,我相信上面列舉的中文論壇常見論點及論述方式,應該是屬於所謂的反人文;而且我認爲,它比色情與暴力有害得多。
  爲了別人的壞事而稱慶,奉行這種發言邏輯的人,我想,肯定並不是單純的蠢。從最終的表述來看,他們反“台獨”、反日本侵略、反美國霸道、追求正宗信仰,似乎正義感還高人一籌,要管的事情也特別的多。只能說他們的正義邏輯是錯誤的,判斷對錯真假是以人群區分,而不是某種合理的、科學的、人道的標準;而區分人群,又主要是以有沒有仇、有沒有觸怒自己來劃線。人類的仇恨史,恐怕養成了這樣的毛病:自己娶妻,總不如仇人死老婆來得爽。仇人喜歡的,我們就討厭,仇人討厭的,我們就喜歡。這種“兩分法”教育出來的正義邏輯,很容易掌握,也很容易上癮。說起來斬釘截鐵,其實,什麽都不是。你的仇人喜歡牛奶、藍山咖啡、物理學、高科技和漂亮姑娘,我想,這一切,你並不討厭。
  其實,我們根本沒有那麽多仇人,甚至可以沒有仇人,如果自己不想要地震,不想要互相屠殺,就不要指望它們發生在別人身上。正是這種眼巴巴盼人死老婆的心態,才會造就無數的仇人,弄得自己終於沒人愛,只有個硬邦邦的“兩分法”正義邏輯相伴隨終生。


台長: 沙包
人氣(32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