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4-08 16:36:32| 人氣28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人權與國家,從以巴衝突談起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近日的以、巴衝突中,我回想起來九一一事件時,我對美國受難者報以同情時的猶豫。這種猶豫,是由於我記得巴勒斯坦人的吶喊。

可能很多人已經不記得,或者根本未曾注意過,就在九一一之前沒幾天,以、巴衝突局勢就已升高到難以收拾。為了這個局面,在美國的巴勒斯坦社區領導人還應邀接受美國無線新聞網(CNN)的專訪,並與為以色列辯護的美國鷹派人士辯論。我印象深刻地記得那位顯然已深深融入美國社會,莊重溫和宛如007男主角史恩康納來(Sean Connery)的巴勒斯坦社區領導人,深掩痛苦、極力地勸說:「巴勒斯坦人的忍耐已經接近極限,如果你們(這些以色列鷹派與支持以色列鷹派的美國人士)繼續目前的政策,我對將要發生的局面,感到很深的憂慮」。自負、自滿的鷹派領導人當然是聽不進這種話的。不久就發生九一一事件,在此局勢下以、巴關係暫時回穩;再接下來,當美國贏得阿富汗戰爭,以色列卻變本加厲地鎮壓巴勒斯坦的反抗活動,於是我們看到眼前以、巴雙方以戰車與自殺炸彈互相殘殺的局面。

很難說巴勒斯坦人的忍耐接近極限,與九一一事件,是否具有直接的聯繫。但我的想法是,猶太人當初的「出埃及」,就是悲劇的開始。身為奴隸的猶太人並沒有在埃及爭取她們的「人權」,而是選擇逃避,但當他們逃到巴勒斯坦這個「應許之地」,他們又是以侵略者的姿態,殺伐、征服當時在巴勒斯坦的原住民族。這個故事中從來沒有「普世價值」的「人權」。雖然由今日的眼光來看,他們其實可以選擇。猶太民族,或者以色列,當初或者可以選擇推翻奴隸制,平等地與埃及人共處;現在,他們也可以選擇放棄種族隔離政策,與巴勒斯坦人和平地相處。否則,那種「優於其他種族」或者一味強調自己民族特殊性的思想,必然帶來人與人、民族與民族間的衝突,也就必然意味了劫難與詛咒。

血統、種族或宗教,都不是區分一等公民、二等公民的理由,歷史、傳說與神話,更不足以證明當代仇怨的必然性。著名的巴勒斯坦裔學者薩伊德(Edward Said)原本是巴勒斯坦獨立建國的倡議者,但近年他已轉而支持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和平共處,建立一個多民族共存共榮的以色列國家,這是一個好徵兆。其實多民族共存的國家並不罕見,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多民族國家」的運作之道,雖不盡完美,但也頗有值得參考之處。過去南非結束種族隔離政策時,就曾經參考過新、馬兩國的政治運作方式;現在構思以、巴的和平方案,也不妨從這個角度來設想。

我們期望以、巴雙方盡快從民族、國家的愛戀與仇恨中醒悟。同時,暴露在我們眼前的血腥與仇怨,更應引起我們的警惕。新、馬兩國的民族關係雖不盡完美,已足以令人欣羨;台灣人則應該細細思量李登輝的「出埃及」之舉,對台灣人的意義為何。此外,由於國家疆界造成的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以及隨之而來的窮國對富國的嫉妒憎惡,更應引起我們的注意。無論是多民族國家或兩岸關係的前景,或貧富國家的對立,都應該從政治參與、民主化的政治技術與人權普世價值層面,和經濟的發展來解決,才能避免情緒性的對抗帶來的無可收拾的後果,以及冤冤相報的宿命式結局。



照片:印度人的婚禮。來賓穿得都很體面。

台長: 沙包
人氣(28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