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0-12 11:07:34| 人氣2,213| 回應9 | 上一篇 | 下一篇

海角七號中的國家認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十月七日,恆春人郭子祥提醒觀眾,恆春並未因海角七號這部電影,就改變了其邊陲的現實,他希望觀眾「能覺悟起來,同時影響更多的人來愛恆春,來愛我們的鄉土,進而把台灣經理成海角的樂園」;八日,林萬億撰文,指出「當這塊土地被……以BOT的方式利益輸出,使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的生存受到嚴重的威脅,大家的命運其實是同款的」,「台灣在面對被殖民、工業化、後工業化、全球化的過程裡……本土更為虛弱、無力」;九日,陳宜中認為本片中「日本的壓迫者身分消失不見了。台灣人的悲情意識,似乎不再是抵抗一切外來壓迫的悲情意識,而轉變成『無法得到日本的愛』的悲情意識。《海角》既隱含著這種新的悲情意識,同時也透過性別翻轉,由台灣男子和日籍女友的身心結合,以及片尾的台日大合唱,使這種悲情得到救贖」。

    一部電影,各自闡述。闡述者最關切的問題是什麼?對郭子祥而言,是故鄉恆春的發展;對林萬億,是後工業化下台灣的處境;對陳宜中,是台灣的民族認同。我猜想,導演魏德聖會笑說,嘿,陳宜中自投羅網。陳宜中的闡述很容易被理解,但在當今台灣很不政治正確。何況,解讀方式很多,甚至可以背道而馳。

    陳宜中的標題是「台日苦戀」,這個論點多數觀眾可能不會接受。觀眾接受一個會說中文的日本的友子,接受這位日本人直率地向恆春角頭咆嘯「我聽不懂你的話(台灣話)」,顯示的是中文的主宰地位。同時,愛上日本人的是原住民(由梁文音扮演的台灣的友子,成為特殊的暗示),是打掃女工(代表底層社會),是在台北主流社會的失敗者(阿嘉),而不是某個反映多數人存在的角色,因此觀眾可以抽離於此愛情,不覺得這是苦戀,也沒有投射多少悲情。

    中華民國軍隊與國旗在片尾的出現,當然可以如陳宜中所稱,是拆散台日姻緣的「第三者」,不過電影並沒有控訴什麼,觀眾恐怕也不覺得國軍來台有多少不妥。台灣當代的歷史由日本人的啟航開始,友子在岸上感到失落茫然與焦慮,但看不出憂傷,也並沒有哭泣。由那時開始的台灣,已經變成了中國的一部份,這是本片敘事的潛台詞。沒有被特別彰顯的潛台詞並不代表他就是被詛咒的存在,因為本片的整體氛圍其實是台灣人接受自己、喜歡自己,成熟包容乃至於怡然自得;與其說中華民國成為台日關係的「第三者」,不如說這是中華民國與台灣的大和解。

    這齣電影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導演神來一筆底找了琉球人中孝介來演出。琉球人與日本人其實不太一樣,可以說是偽裝的日本人。血統上講,有很高的南島與中國的成分,歷史上講,是先台灣一步被殖民控制的日本邊疆。一九四五年,台灣與琉球走到命運的十字路口,結果在海灘上,中孝介的音樂充滿滄桑,而阿嘉的音樂「無樂不作」,則宣稱「不自量力,說真的,又有何不可」、要「當夢的天行者」。看起來魏導演不僅不是在拍一部「台日苦戀」戲,反而是在暗示成為中華民國一部分,比起繼續受到日本統治,還是自在得多呢。

台長: 沙包
人氣(2,213) | 回應(9)|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心情隨筆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台灣,請聽我說…
此分類上一篇:海角三人傳------全球人、邊緣人與廢人

劉進興
中國時報  2008.10.11
《海角七號》沒主體意識?
 一樣看花兩樣情。《海角七號》大獲好評之際,出現兩篇獨排眾議的評論。第一篇是許介鱗在《聯合報》發表的的〈海角七號…殖民地次文化陰影...第二篇是陳宜中在貴刊發表的〈海角七號的台日苦戀〉。
 看《海角七號》又笑又流眼淚的我,讀到這兩篇評論,有點哭笑不得。首先,不要過度詮釋愛情與電影。電影是大眾藝術,好看不好看是檢驗電影的唯一標準。...過去國片沒人看,一直怪環境不好,觀眾沒水準,其實很好笑。真正的原因是太多導演不會說故事,把電影當作論文拍。
 《海角七號》抓到了將愛情與流行文化結合的秘訣,又有適當的搞笑,讓大家在笑聲中回味自己的戀情,如果這叫媚俗,媚俗一定是個好東西。...
 至於要對日本敵愾同仇,更令人莫名其妙。不同人有不同的仇恨情結。有的人因為親身遭遇而痛恨從前的「共匪」或現在的中國。有人因為親人在二二八或白色恐怖受難而痛恨國民黨。....
 其次,什麼是台灣主體意識?陳君想像中「被動等待日本救贖」的亞細亞孤兒意識固然不是,而想像可「等待中國救贖」的恐怕也不是台灣主體意識。好在年輕世代不像上一代一樣被歷史綁架。他們充滿自信,一個背包跑遍全世界,乘著網路遨遊天下。...愛恨皆空,自由自在,這就是新的台灣主體意識。
 不要認為新的主體意識缺乏哲學基礎。自由、民主、博愛取代了君君臣臣的的四書五經。新世代將用新的價值來評鑑日本、中國、或其他父祖留下來的歷史情結,再怎麼提高教科書中文言文的比例,也無法阻止新時代的來臨。
 也不要認為新世代是沒有根的全球化浮萍。《海角七號》中的馬拉桑、水蛙、茂伯仔讓恆春在他們心中栩栩如生,台灣變成一個有血有肉的生命共同體,在他們遨遊世界時,念念不忘。
 自信健康的年輕世代將決定台灣未來的面貌。上一代能夠作的就是,不要在他們有機會之前,把這個國家搞砸了。
 (作者為台灣科技大學教授)
2008-10-12 11:12:55
ㄚ笑
七封寄不出去的情書,一部感動千萬人的電影!
為什麼卻有一張惡搞撈錢的電影原聲帶?

這張目前在電視上大打廣告的「原聲帶」,各位在博客來、誠品、金石堂、玫瑰大眾等預購通路上之前看不到曲目,但是這邊要提醒大家,這張開放預購的專輯已公佈曲目!以下,在您按下訂購鍵之前,請大家睜開消費者雪亮的眼睛仔細分辨!

對此一備受影迷矚目與期待的電影原聲帶,如此「名實不符」的真正原因,背後或許涉及到唱片公司不欲人知的商業利益。做為單純的海角迷,本不便在此多作揣測,然而,消費者本來就有權利要求名實相符的產品,豐華既以預購方式造成期待,曲目內容卻讓人如此失望,真正熱血的海角迷們,請您慎重考慮,加入抵制豐華唱片此一內容讓人驚嚇的「電影原聲帶」行列,呼籲大家退訂,不要購買!持續給豐華唱片壓力,因為我們要的是真正原汁原味、擁有完整曲目的電影原聲帶!

◎目前豐華於海七官網所公佈的原聲帶曲目:
http://cape7.pixnet.net/blog/post/21975143
◎海迷整理出來的,理想中的完整版原聲帶曲目(由 hoho大大整理):
http://cape7.pixnet.net/blog/post/21975143/13
◎不滿梁文音被消音海迷轟原聲帶騙錢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oct/8/today-show5.htm
◎海角七號官網--電影原聲帶相關討論(已長達十數頁):
http://cape7.pixnet.net/blog/post/21975143/14
◎嚴云農對於「海角七號原聲帶」事件的回應
http://anoyen.pixnet.net/blog/post/22314253
◎nownews報導:《海角七號》原聲帶失真?「國境之南」作詞嚴云農狠批
http://www.nownews.com/2008/10/09/11490-2347415.htm
◎支持海角七號,拒絕豐華唱片撈錢假原聲帶部落格串聯:
http://stickeraction.com/kiroro7
2008-10-17 20:40:40
洪浩唐
觀念平台─沒有中國壓力的《海角七號》
2008-10-19 中國時報 【洪浩唐】
 雖然賣座的電影...絕對是一種社會觀察的好視角;而一部電影票房的成功則至少證明了該電影一定是「做對」了某些事、觸動了許多觀眾內心深處的某種情愫─即使這不見得是創作者當初所想像得到的。
 若由此觀之,那....筆者認為《海角七號》的特殊之處,可能還在於它是近年來台灣的「娛樂市場」中最讓人感受不到「中國壓力」的作品。

 對台灣的娛樂產業來說,「中國壓力」其實是一種頗為隱諱、抽象卻又確然存在而逐漸增強的概念:即使暫且不論個別藝人政治上的意識形態,這幾年台灣娛樂業或迫於「市場規模」、或基於「開發新市場」等考量,紛紛轉進中國發展,而逐漸將其當成「主要市場」,從而服膺該市場的一切「美學標準」、「表演尺度」時,其實連帶地也將台灣觀眾自身的「文化解釋權」也一併讓渡了─所以才會出現許多想在中國發展的台灣藝人,連在台灣也不敢隨便唱「國歌」、拿「國旗」的荒謬窘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試想《海角七號》如果在企劃階段也不能免俗地去考慮「大陸市場」的話,以該市場(民間或官方)一貫的「仇日」心態而言,根本就不可能出現如該片如此淒美浪漫的「台日戀情」,更遑論將其當成全片的主軸了!而相較於那些近年常見、製作單位為了顧及「兩岸市場」而莫名其妙地硬要把台灣的男女主角拉到上海去談戀愛的「偶像劇」來說,《海角七號》中的異國戀情,更顯得「有跡可循」而合情入理─日本曾經侵略中國,而台灣也曾經是日本的殖民地,這些都是歷史事實,但這不代表任何人有權可以強迫台灣人民跟著一起對日本人「同仇敵愾」─這是對觀眾的一種起碼的尊重。
 而若論及台灣近年因「中國崛起」而造成其國際角色被「邊緣化」的處境,《海角七號》另一個可能激勵台灣人心的因素即其「主角/配角」的相互辯證─...角色間的「多元感情」(小學生間、愛上有夫之婦、懷念離家的妻子、再婚的喪偶夫妻),也都在片中得到包容或救贖;而最明顯的要算是最後的演唱會高潮戲─舞台上原本只是被用來暖場的「配角」,其實才是片中的「主角」,也獲得台下觀眾的喝采─這群可愛的人從配角的角色竟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主體性!
 《海角七號》的本地票房...證明了一味機關算盡的「市場考量」其實並非萬靈丹。而誠實地面對歷史、深刻地環境省思和對人性的最大包容─這或許才是成就一部叫好又叫座的電影的最大因素吧?
2008-10-19 09:48:22
大蕃薯
我在日本的中國朋友給我看的一篇日本人介紹海角七號的文章:

原文標題是:Taiwan love story conjures colonial nostalgia

原址:http://search.japantimes.co.jp/print/nn20081021f2.html
2008-10-21 11:22:19
沙包
殖民懷舊,其實還是本片基調;不過去討厭這個懷舊,卻沒有什麼必要,反而顯得太古板。
導演下一部是原住民反抗日本人,那又是什麼呢?
色戒也是懷舊,顛覆意味更重,漢奸的浪漫愛情,那算什麼?
時代到此,過去已經抽離了當事人的情感,指不是就是佈景而已。
2008-10-23 11:16:57
大蕃薯
包老說你說的很有道理。讓我好好想想。
2008-10-27 10:38:40
蘇碩斌
觀念平台─更期待《海角七號》的本土
2008-10-30 中國時報 【蘇碩斌】
 ...老實說,《海》片雖受限經費,以致在某些歷史場景力有未逮(例如基隆港送行),但流暢的編劇、細致的調度,絕對堪稱好片一部。
《海角七號》搔到了什麼社會的癢處?我想,是導演把他自身飽受好萊塢製片全球行銷之欺凌的不滿,提升為台灣飽受美國模式全球分工之欺凌的不滿,再借由恆春這樣一個飽受觀光地景全球消費之欺凌的不滿,以有血有肉的小人物故事呈現出來。
所以,..「我操你媽的台北」..「批判全球化」的內含意義
當鎮代會主席洪國榮痛斥酒店經理:「土地BOT,山也BOT...這像住在同一顆地球嗎?」
電影的前半段,一直不停暗示導演對「全球資本主義的不滿....
在以阿嘉為首的恆春人樂團開始排練時,我的期待仍在。〈無樂不作〉的排練中,魯凱青年勞馬在阿嘉唱到「夢的天行者」時喊卡,並且接手加料,吟出豪邁而對味的原住民樂謠,少女大大也接了樂音哼出「阿門──」,再加上戲中茂伯國寶的胡琴彈奏,我都認為這是導演的伏筆,期待也達到高點。
但期待至此為止。接下來的劇情,導演好像忘了他透過洪國榮之口感嘆的本土衰微。劇情中應該硬起來的本土,似乎不再有力量了。
當導演給國寶茂伯的處置,是把演出機會讓給貝斯高手馬拉桑,只留下一個搖鈴鼓、當花瓶的機會,我的期待逐漸下滑。
因為好像已經預見,本土、國寶、恆春,恐怕也只是美麗的品牌。當阿嘉的Band滿足了演唱會經紀公司的要求,勞馬原住民樂謠、水蛙的土俗炫技、大大的無厘頭、茂伯的胡琴,都只能為舒伯特的野玫瑰起個音,等待日本歌手中孝介說一句「我也會唱」,譜出一幅全球化的美麗圖像。
演到這一幕,我的期待也終於成為遺憾。劇末阿嘉上台前抱緊友子的耳語是「留下來,或者我跟你走」,更是令我相當不解,疑惑導演是想要把本土「留下來,或者跟別人走」?應該是本土驕傲的演唱會成功,對我而言,也就有些悲戚:《海角七號》似乎悖離了電影自身的前半段,悖離了在地鎮代洪國榮的感嘆。
因為不僅是土地、山、海、飯店被BOT,年輕人的生活風格、音樂品味,也都志願而愉悅地被BOT掉了。
也因此,我會小小的懷疑,用心深刻的導演,難道是向全球消費社會讓步或投降?海角七號(及劇中精髓的演唱會)的成功,是恆春在地、本土文化的勝利?抑或是全球規格、西方口味、日本認可的勝利?
2008-10-30 15:52:50
olala
【海角七號的國境之南是不是日本的國境之南?】東森新聞朱仕強評論

「國境之南」副歌「當陽光再次回到那飄著雨的國境之南,我會試著把那一年的故事,再一次說完」,是不是可以理解為「當太陽旗再次飄揚在多雨的台灣島,日本殖民者會繼續1945年被中斷的統治」?

海角七號是一篇政治宣言,日本溫婉有禮、含情脈脈地對台灣提出了主權要求。

為日本歌手特別組成的暖場樂團,是這個「殖民烏托邦」社會關係的縮影。客家人推銷員勤奮、愛錢、不識相、不講衛生,原住民警察父子衝動、貪杯、愛唱歌、老婆跑掉...友子從來只和阿嘉商量事情,原住民歌手連音樂上的修改建議都不被採納。在這個具體而微的「殖民烏托邦」,皇民是買辦,客家人是長工,原住民是保鏢,形成了一個以日本指導者為中心的「超穩定結構」。

「國境之南」的創作是友子佈置的政治任務,「第三!日本公司那邊希望我們有兩首歌,但是到現在我只聽到一首而已,而且這首歌還是你很久以前寫的。不過重點是另外一首,行不行啊?」創作來源的CD來自日本,在友子一夜「親善」的激勵下,阿嘉終於完成了任務。最後,為日本人送信的事情最大,就算演唱會延遲開始也得照辦。

這種借演員的族群背景,意淫現實政治《赤壁》比海角七號玩得更凶。林志玲家族的政治立場,海峽兩岸人盡皆知,小喬夜奔敵營,交好大陸內部的「先進勢力」,聯手打敗北方好戰派。金城武飾演軍師諸葛亮,又是一個日本指導者。曹魏方面都是內地演員。赤壁一把火燒光了北方戰船,中國歷史陷入了五百年長期分裂的黑暗時期。

拍電影不是一兩天的工夫,我有十足的理由懷疑赤壁和海角七號這兩部作品,是民進黨推動「入聯公投」的重要環節。北京當局要是不爽,就請他們七月中看赤壁,想想東海艦隊戰歿台灣海峽的情景,如果手軟不敢打,八月底的海角七號再把日本人請回來。

沒有1943年《開羅宣言》將台灣、澎湖歸還中國,20萬台籍日本兵在法理上就是戰犯。最後一幕,群眾在「台灣光復」大紅條幅下,含淚揮別「高砂丸」運輸船,在我看來﹐是對「國共合作」十四年艱苦抗戰,最終慘勝的六億中國軍民的公開羞辱!

對於日本溫婉有禮、含情脈脈的主權要求,新一代台灣人阿嘉的答案非常明確:「留下來,或者我跟你走!」原來在兩岸「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的背後,是台日之間「特殊的人與人關係」。利用電影藝術分裂一個民族,真是一大發明。
2009-01-10 22:32:39
沙包
一個文本可以有多種解釋,這種解釋也可以。
不過問題在於,中國人為什麼不能拍出一個自己的流行文本,好好意淫他一把?軟權力為什麼這麼羸弱?
指出別人的笑裡藏刀、綿裡藏針,還不如苦練內功,以待大鵬展翅。
2009-01-18 22:53:4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