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不到這一天真的來臨了....
昨天是論文的截稿日, 我的first reader 硬是拖到下午一點多才簽字, 而我還回到圖書館做Conclusion的最後修改,才去列印, 然後...將論文交了出去.
從下午兩點多到晚上八點,我人都在Dartmouth Bookstore 閒著, 翻閱雜誌, 喝咖啡冰沙 (這是書店裡Cafe服務生Chris請我的,他聽聞我交出論文,大聲恭喜 [連排隊在我後面的女士都跟我恭喜], 說要慶祝一下,我點了大杯冰沙, Chris 不收我錢, "開什麼玩笑,妳剛交出論文耶, Enjoy it.")
好怪的感覺喲
曾經以為這一天將不會來臨呢....晚上在Salt Hill 有MALS同學相邀酒聚,一起慶祝交出了論文
我和同學Sandra開車一起去, Sandra也說她覺得"怪怪的", 不太能適應這個"轉變"...
"Mei-Yen, 我們真的寫完了論文,要畢業了耶...."
"是啊,雖然中間有回台灣一陣子,我還是不敢相信我在 Hanover待了這麼久, 這個可怕又可愛的小鎮....真想大喊大叫一番" 我說.
沒想到 Sandra 馬上回答:"Let's do it." 她將車子從High way 轉入鄉間小道, 我們開始想"找一個地方大叫"....
{雖然很想這麼做,我們還是不願有人去把警察給叫來調查我們}
有個學校的空曠操場看起來很適合大叫, BUT...剛好有消防車在附近...不會吧,老天爺,連我們想"釋放長期的壓力"大聲叫喊都找不到地方嗎?? 最後我們決定, 車子開回 High way, 然後搖下車窗大叫.
我們真的做了, 感覺真棒...."This is what we really need." Sandra 很高興,我也很高興.
在Salt Hill 我點了愛爾蘭黑啤酒, 上次來這裡因為沒有帶證件, 只能喝可樂;今天特別將"護照"帶著,結果問也沒問就給了我啤酒, 好大一杯, 最後還沒喝完...
同學們互道恭喜, 說說未來規劃, 很多人已經申請到博士班, 會繼續深造,有人要回加州結婚,有人要去旅行,有人要"閒晃" 一年....
說到這個閒晃一年,這大概是一種"美國態度"吧?? I am not sure...
因為昨晚在聚會中我真的聽到不少人都有相同的想法,
"我接下來啥也不想做....I don't want to have a 'JOB', I just don't want it..."
更絕的是,有個女生說她得到一個面試機會,在社區大學教書, 結果她很大方地回絕了
"我只是想知道自己可以得到面試的機會, 我還不想有工作,所以我就說我不去面試了....我就是還不想有個工作嘛..."
我真是"大開耳界", 當下很想問她:"妳生活費從哪裡來??" 但我已經知道這種問題在這樣的場合出現會壞了氣氛....可是我真的很難不去想這個問題; 有些同學只想搬到另一個城市去住一陣子,去當服務生之類的,可以付房租和養自己就行, 在找到Career之前, 他們只想過這種生活....(我本來以為怎麼大家都是好野人家的孩子,可是後來我發現並不是這樣, 他們只是和在台灣長大的我們有很大不同的"人生觀點")
我知道,像我們 International Students要處理的不只是學業和工作, 還有簽證這些的現實問題,總不能在美國當非法移民吧...所以我們要考量更多的"現實面"; BUT, 我不禁想, 就算我今天在台灣好了,我有可能以這些同學的這種心態去過活嗎?? 我想很難....
這些同學並不是從不考慮現實問題,他們只是覺得,"要養活自己並不困難"; 當然啦,如果你是物質需求高的人, 這種生活一定過不下去; 可是他們大部分是這樣想的:
"我才剛拼完我的學業與論文,我沒有必要馬上投入工作,或者我"還沒準備好"投入社會,我還不想過那種生活,我現在只想將時間用在'去慢慢想我的下一步與未來....'"
先不談生活費那些的,光是這種"態度"的養成,在台灣社會就很難出現.
從小到大我們早已被我們身處的文化與價值觀教導, 人在一定歲數, 人生的一定階段就應該要做什麼事; 例如30歲結婚, 40歲當上經理,50 歲就擁有幾百萬等等 (我知道, 現在這個擁有百萬的趨勢已經下降到30歲--不是有一堆人在教人家如何在30歲擁有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嗎??)
However,這裡頭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我們那麼拼命,那麼愛錢, 可是我們替自己贏得了什麼?? 我不想把問題搞得太哲學化或者理想化, 可是, 我們這些過這種生活的台灣人到了國際社會, 真的沒有贏人家...
不能以偏概全地說美國人都是這樣, 不過至少我在這裡所見識到的"美國人", 並不會百分百地以學歷去看人或去看事,你是常春藤盟校的畢業生固然很優秀,但如果你願意去當餐廳服務生也不會有人說什麼,因為"那是你所選擇的生活"....
沒錯, 選擇權與自我負責是美國這個社會(我所感受)的主要價值之二, 不會有人說你浪費錢或者浪費學歷.
Katie 也是MALS的同學, 她畢業自哈佛, 研究所唸Dartmouth, 現在呢?? 在紐約的一家冰淇淋店當服務生.....
" I like ice cream shop." Katie說.
她的父母都是高級知識份子,她父親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她妹唸哥倫比亞天文學系 (家裡成員的學歷擺開全是常春藤盟校), 可是她父親沒有跟她說:"妳這是浪費學歷, 去找一份'像樣的'工作,不准去賣冰淇淋."
[這種事在台灣大概會是社會新聞的一部分吧?? 還記得當年流傳南陽街裡有個台大電機系的在賣炸雞排, 大家口耳相傳,不敢置信;結果這種事如果在美國說出來,人家還會很疑惑地反問:"為什麼這樣不行??"]
對啊,誰能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念台大,最後跑去賣雞排"不行"??
總之,以上是昨天的聚會帶給我的衝擊....
***********************************************
今天, May 16th...下雨,濕冷.
開始努力enjoy my life....為什麼要說"努力"呢??
因為說實話, 我不知道什麼叫做enjoy life??
我想我還得學習....雖說不同文化可能會有不同的"享受生活" 的方式, 不過我深深覺得,要ENJOY LIFE 得先"放鬆自己"才行, 而之於我, 要放鬆可是一件難事....
在台灣被人家說你很用功是美事一樁,是一種讚賞; 自從我來到Dartmouth 之後,也被同學說過好幾次 "Mei-Yen, you work so hard...." 但是你可以感覺得出來, 他們說你用功的口氣是帶著心疼與不解, 而非完全地讚賞.
我看到美國同學赤腳在校園走路,或是隨意躺在次草地上睡覺,野餐, 或是坐在野戶外看書, 會知道那是所謂的一種"享受",也知道我也應該讓自己的身體多接近自然,但終究沒有實行 (台灣人不會只有我這樣吧??)
我不是想將一切責任推給我所成長的文化, 不過我深深體會那影響之大,簡直永遠無法根除...就好像之前說過的, 同學們會覺得在Friday night 或者Saturday night就應該放鬆自己, 閒閒不做事,喝啤酒看電視看電影或者去Party, 先不談"放鬆的方式",光是讓自己在兩個晚上"閒閒不做事"好像就怪怪的, 至少對我是如此 (Am I a sick person??)
在交出論文後的第一天(Today), 我只做了幾件事: 慢跑/去聽Thesis Presentation, 到書店看雜誌,and then, 在圖書館寫小記, (等一下寫完要做啥??) 已經比之前的生活"輕鬆"許多, 算是一種進步吧?? 現在走路慢慢, 視野慢慢,我正在"學習"如何enjoy my life....
All in all, 這是我這兩天的心情 (不太像論文寫完之後該有的"輕鬆"對吧??), 下星期二輪我發表論文.
傍晚去聽同學的論文發表,了解一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有個說英文帶印度腔的傢伙, 穿著像怪醫黑傑克, 長相一點也不像, 竟然可以針對三位不同同學,不同領域的不同論文,提出問題, 且都切中要點 (what?? 你是來踢館的嗎??)
連主持人(全球化研究組的教授)都說"今天現場來了一位專家啊...", 今天是 Globalization Studies的發表, 一篇是關於美國連鎖企業從1960 到今天的發展, 是一個Case study ,不過我不認識那家企業....一篇是關於某種免疫系統疾病的傳播 (我也是不了解那個病翻譯成中文是啥??不過這位同學的教授給他的評語是, "這篇論文很有機會出版成書, 具有獨到分析與見解")...最後一篇是關於在美國與歐洲的伊斯蘭教徒研究...這就是唸 Liberal Studies有趣的地方, 因為是 Liberal Art (自由藝), 所以大家的論文千奇百怪, 各種都有,系裡雖然主分四組, 不過主要還是"跨領域"的研究.
希望那個怪醫黑傑克不會來我的發表,不然我就乾脆放北野武的電影給他看算了.
明天還有一場,是Cultural Studies的發表,我還要再去. 其實,同學之間在開玩笑,因為大部分人不希望有人問太艱澀的問題,所以就說,不然下好暗樁,專門問一些不著邊際的問題像是:
"你覺得哪種飲料在寫論文的時候比較提神??"
"你最喜歡圖書館裡的哪個座位??"
"哪個圖書館館員的服務比較好??"
"你在寫論文的時候一個禮拜去健身房幾次??"
"你覺得Hanover這個小鎮怎麼樣??"
"你會推薦其它人來唸Dartmouth嗎??"
"你的指導教授會不會很難纏?"
"一般你都是如何調解壓力的??"
諸如此類的問題....
問這些會不會被打??
還在適應"論文後" 時代的Mei-Y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