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評論層面上,我極之不建議利用假想的事情與眼前的作品比較,原因是我們所幻想而不存在的東西總能得到自我完滿。不論幻想成完美還是爛透,也不過是借想像來支撐自己的觀感,對作品不公平。例如看過《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下稱《將》)(I Take Your Hand in Mine) 總可能有這樣的提問:如果不是以為人熟知的著名劇作家安東.帕夫洛維奇.契訶夫與妻子莫斯科藝術劇院首席女演員奧爾嘉.克尼珮為主角,而單純是普通情人,幾年來甚少見面,而僅靠書信來維持關係的故事,那又會如何?確實這種假設性的問題對作品沒有太多意義,二者也不能比較,然而無可否認契訶夫夫婦的背景與他的劇作,對整個作品從內容剪裁到形式也極為重要,我嘗試反過來說明,正因為他是契訶夫及奧爾嘉.克尼珮,才能夠生成這個模樣的故事,一個不必刻意交代二人性格及其工作,甚至借劇本名字也能抒情,以致作品保留了幾乎是書信體的演讀方式,也能盛載簡短文字之外的內涵。
文本是由研究及翻譯契訶夫劇本的美國學者Carol Rocamora,透過整理契訶夫六年來往近三百封書信,而再創作而成。澳門卓劇場的統籌胡美寶及葉嘉文則既導且演出是次作品,他們一對男女以看似讀信的方式開展演出,在佈滿桌椅及紙張的空間遊走,翻書弄桌,二人像走進契訶夫的書房找尋他與妻子的書信,但卻在手執信件的時候投放情感,身體狀態也隨之演變。以致他們既是讀信者,看來又在演繹契訶夫及奧爾嘉,但情感一直點到即止。加上刻意置放舞台監督位置,經由他讀出章節,提醒觀眾即使很容易投入幽暗的舞台氣氛,但我們還是觀眾。以致演出呈現了一種既要人投入又令人抽離的曖昧狀態。觀眾在演員讀信而有所感興及投入去演繹角色之間遊走,來了解這兩位歷史人物的情感,確實很有趣。更有趣是如上所說,我們並沒有在劇本或書信中更了解二人的狀況,除了知道男的是位對導演很有意見而帶病遠走邊境小鎮的編劇,女的是同為莫斯科大劇團的首席女演員外,我們對二人的認識幾乎是從個人對戲劇史甚至二人的八卦而獲得。
劇中僅提及奧爾嘉對演出《海鷗》及《三姊妹》的恐懼,但究竟恐懼甚麼,乃至劇本的內容及對演出者的意義,則不曾提及,觀眾必須在眼前以動作呈現情緒的演者身上,自行補足與之關聯的內容。例如演者常在讀信提及契訶夫的親姐姐「瑪莎」,她那焦躁的性格多少影響了二人的婚姻生活,然而對熟知契訶夫作品的觀眾而言,「瑪莎」更指涉《海鷗》及《三姊妹》中兩個性格迥異卻同樣鮮明的同名角色,在劇本及演者甚至有刻意把三位同名女性混淆的情況下,僅僅一兩句說話便令人聯想到夫妻背後隱約出現在身後的,那位無時無刻都煩惱的姐姐的形象。演出就這樣間接對契家人的描述,以及透過奧爾嘉對不同劇本的期待與焦慮,來勾起我們以契的劇本為基礎,來想像眼前這個讀信的「真實」世界,《三姊妹》不甘困於一地,與契訶夫因病而沒法回到首都的苦惱連結起來,甚至最後契認為《櫻桃園》是喜劇(這裡喜劇並非指喜鬧劇),卻因導演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堅持要演成悲劇,而心感被背叛,但對於世界改變或不如己意,自身卻漸漸步向死亡而無力改變,而只能拖著病痛離去的心情,也諷刺地與《櫻桃園》原劇處境相似。以致《將》的劇本成功地把契訶夫與妻子的生活與其劇本的故事,以微妙的方式連接上,而胡美寶及葉嘉文則保留一種時而抽離又時而投入的狀態,在此之上添加一層演者觀照人物乃至人物所描繪的劇本世界的意義。
不過,上述所謂契訶夫與其作品在情節與情感上的交疊,僅僅在《將》這個文本層面上做到,更準確來說,只是在了解其生平及故事的觀眾腦內完成,而少有在演出本身可見。誠然演出以最簡約的方式,那些會被吊起的書桌與飛散紙張,已成功營造出身為帶病的劇作家的憂鬱,及既是演員又是妻子的不安,他倆相隔異地卻心在一起的距離,演者也很能表現出來。問題可能是劇本本身那種點到即止,說了劇名及部分情節,便企圖勾起觀眾對經典劇本的回憶的方式,還是未夠精煉及深刻,再加上演出以讀信件的方式去演繹,便有更大的疏離感。可以說演者完整地做到了夫妻二人在離離合合之間,那份愛的不同厚度,但僅止於男女的感情而已。關於契訶夫及奧爾嘉的生活,更甚是從契的幾個劇作再反饋回來的,一切對人的生命及殘酷世界所投入的複雜情緒,則見其企圖卻未能盛載於演出之內。
如此一來,衍生出最初那個不應該提問的假設問題,我並非在思考如果《將》沒有歷史背景的話會否只是一個單純的愛情故事,而是我所得出的結論是,事實上演出在描述了一位劇作家名叫契訶夫及妻子女演員奧爾嘉的愛情經歷,演繹也非常動人。然而他們在歷史上的意義(及八卦),乃至契訶夫的劇作及女演者要演繹當中角色的反思,則黏附在愛情故事周邊,確實令故事變得更有層次,但似乎未緊密地與故事同步。
卓劇場《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
評論場次:2017年2月17日,晚上8時
地點:前進進牛棚劇場
文章已刊於IATC (HK)《Artism》
http://www.iatc.com.hk/doc/100922?issue_id=100887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