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1-07 18:03:01| 人氣2,78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本與劇場——21世紀發展趨勢劇場研討會議 2013 面向世界,繼續創作


日期:2013年12月15日(日)10am —7:30pm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實驗劇場 

縱觀不同城市,一般均為政府或研究機構舉辦這種大型研討會,原因是籌辦單位需有資源及組織能力,對項目豐富的知識,足以邀請各地學者的網絡,更重要的是國際視野,及遠見。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可說是特例,是香港甚至亞洲少有以藝團身份自行舉辦研討會議的單位。其實前進進已於2000年已就當時自身藝術取向,在香港藝術教育小有起步時,舉行有關戲劇教育的會議。十三年後的今天,前進進則應現時發展方向,展開是次會議,邀請學者及表演藝術人士發表言論,講述英、法、德、台灣、澳門、香港劇場現況及發展趨勢。研討會議分三節進行,先介紹歐洲劇場現況,其次討論當代文本的構成,最後是劇作家分享。 

第一節︰21世紀文本與劇場的發展趨勢 
專研英國當代劇場及劇作家Dan Rebellato教授、法國戲劇研究專家楊莉莉教授、長居德國及資深德國劇場研究學者林冠吾博士分享英、法、德當代劇場一直在探尋文本與表演共生又衝擊的可能性。Dan指出近代劇作家的作品似乎提問當觀眾的官能刺激被大量媒體資訊磨蝕時,劇場要怎樣處理真實故事。當下英國劇作家正不斷探尋與觀眾在不同角度下共同經驗真實。楊莉莉教授說明法國劇場一直沒有新文本的說法,但新的劇作家與新生代導演同時追求突破舞台演出的窠臼。她提到幾位導演如Stéphane Braunschweig、David Bobée等,縱風格及方向不同,但同樣在無法在劇場中運用全面的或一以貫之的意象反映的時代裡,探索和現實的新關係。她強調文本的表演性,台詞的肉體性,而觀眾必然感到自身在觀看的真實感。林冠吾博士指歐洲於五六十年代已出現後劇場,今天的「新」已和1966年Peter Handke《觸怒觀眾》刻意挑戰表演意義不同。德國新與舊是並置存在,但現在卻把新文本當成風潮,成為另一場消費活動。「新」的概念像智能手機推陳出新一樣,但不代表一定更好。 最後評論人陳國慧提問新是對比哪一個的舊,比較五六十年代的新文本,當下歐洲劇場又走向新階段,但香港的戲劇發展沒那麼源遠流長,香港的舊的是五十至八十年代的話劇模式,以致當我們接收歐洲新文本資訊時,其對比的對象及渴望革新的動機與方向,是和歐洲不同的。 

第二節︰角力或新劇場美學的誕生──導演與21世紀文本的交鋒 
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北京瓢蟲劇社創辦人及導演,現旅居德國的曹克非、香港劇場編導、前進進駐團導演馮程程、藝評人鄧正健以策劃、創作人及評論人的角度,談及當下劇場美學。耿一偉通過分析龐克與新文本的關係,指新文本除在形式上開放導演詮釋可能性,重視表演的場面而非細節,更重要是新文本就像古希臘悲劇,它倆同樣給予觀眾強烈的劇場震憾及對人性、政治的反思。如同古希臘人觀賞依狄帕斯刺破雙眼時所感受到的不安,與今天我們觀看新文本內過量的暴力與性所得的難受無異。耿一偉強調如果一齣戲試圖讓觀眾不好受,這如果不是政治劇場,就是實驗劇場,原因是倘若編導需要觀眾在看戲時找到痛苦的共鳴感,其中傳遞的自然是對人性進而對社會不滿的訊號。曹克非提及希臘原文「Theatre」 和「Drama」是「觀看之場所」與「去做」, 當下表演較貼近劇場而非戲劇,原因是新文本較注重整體場面,而不單是專注於戲劇行動。她在分享自身創作的經驗時,提到排練《遠方》給予她很多表演上的衝撃,如何與觀眾經驗文本對人性及政治的指控,從他者的角度遠觀自身,是新文本給予導演的挑戰。馮程程則分享新文本中附屬文本的特性,以突出如楊莉莉所說︰重視以表演呈現思維。馮分析附屬文本不同以往僅功能性闡釋場內細部,而是有高度的文學性,更有時刻意產生幻想與真實的空隙,如《驚爆》內描述一些超越現實可呈現的暴力,讓導演思考劇場內表達「真實」的難度及意義。且附屬文本是劇作家對創作的知性的介入,如《觸怒觀眾》演員守則上需要演者生活品味上的修為,這是以前的劇本不曾有的。而像《醜男子》 內刻意限制演繹醜男的人必須不醜,整容前後也不可以改變其外觀等,是要讓語言表述及視覺效果出現反差,其不單是劇作家要干涉表演形式,更重要是使創作人及觀眾反思真實。鄧正健以幾齣香港上演的新文本表演,討論演者傳遞與觀眾接收之間的反應及落差。如前進進當演出《驚爆》內挖眼雞姦等暴力在劇場內被連觀眾也知道是虛假的借位方式呈現,觀眾因知道這是戲劇效果而減弱了衝撃性。又如風車草及進劇場演出《狂情》(Crave)時演者將四名人物以實在角色方式及強烈感情呈現,他提問這是否足以表述文本內較抽象的想像。楊莉莉及小西同樣回應需對「新」的意義有更多的反思,而小西更提及歐洲文本來到華文地區,在翻譯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所謂準確性,而是在現代性的問題上思考,如何融匯文本,與對應自身文化所面對的問題,讓翻譯成為與自身文化角力的旅程。 

第三節:回歸與突破──21世紀的編劇視野 
四位編劇分別來自北京的周瓚 、台北的簡莉穎、澳門的莫兆忠、 香港的莊梅岩以自身創作歷出發,分享編劇的發展方向。周瓚提及她在尋找詩歌與劇場融合的可行性,當了解更多新文本劇場時,她發現編劇與導演的關係變得更為親密,二者通過文本交流的是內容、思考及意境。簡莉穎提及在台灣演繹新文本成為了時尚,她質疑刻意追捧它的意義,否定當在翻譯及表演上沒法與自身文化有共鳴,卻搬演外國文本的價值。她提問為何台灣必須借德國《金龍》文本反映外來黑工問題,而不是在地於台灣尋找材料,與觀眾一同探尋自身社會的矛盾。莫兆忠則集中講述澳門環境劇場的發展,文本及表演不單強調觀眾與環境的距離,而是尋找被殖民及現在的政府去歷史化的澳門過去與現在的位置。莊梅岩則認為自身創作方式很傳統︰收集資料,縱向地挖掘角色內在性。她提出傳統劇場同樣能表達強烈的人性,關注自身文化。她更分享留美經驗,看到美國對中國及香港的印象是過時而且平面化,深刻了解到東西方文化在互相認知上從來不是平等,在我們積極分析西方文化同時,東方主義的偏狹思維於西方根深蒂固地存在至今。然而面對歐美不能明白香港文化,她卻堅持不應刻意作較普世的書寫,而是更需要描繪自身文化。林冠吾及陳國慧回應最根本的問題︰為何需要故事及創作?她們同樣指出新文本不過是手段,最終在西方文化霸權之下,我們如何尋找到自身位置及與人分享,才是重要。 

面向世界/創作 
面對遠在歐美當下劇場的急速發展,文本走向新階段探索,幾位嘉賓提及被稱為新文本(New Writing)的文類已在歐美出現幾十年,今天甚至成為潮流,香港卻主要在缺乏非英語翻譯文本,及在表演體系與藝術形式發展緩慢之下,對此方面研究不多,以致前進進幾年前從瞎子摸象到現在集結學者研集及積極與歐美台灣等地人士交流,確實在當代劇場發展方向上足有資格成為香港對外的窗口。故前進進即使非為學術團體,且是次研討會時間緊迫,整個會議內容或未算有系統地分析現象及深入研究,大部分講者只就他們的經驗分享現況及研習成果,不能說得上宏觀總結,但比較同類型相似的研討會僅平白地簡報現象,維期七個半小時的活動足見份量,三節討論安排嚴謹,講者準備資料豐碩而具深度,應對香港表演業界及觀眾帶來衝擊。 論壇為前進進總結幾年來對新文本發展而設,方向不再是簡介,而是探析。有關近代表演藝術歷史進程、幾位具影響力的劇作家、新文本在歐洲劇場的佔有比例等只輕鬆帶過。故我們必須首先知道,當下劇場不論歐美亞洲均是傳統與嶄新並存,有不同創作人與觀眾擁護,沒有藝術上的高低,只有構成上的不同。而諸位講者最終還是回歸幾個根本問題︰「新」的意義及為何創作。他們肯定新文本的存在,同時質疑其過度被吹捧的問題,最終沒有一個大概的結論,但我們應該能確認,面向及認識當下劇場是必須的,開拓視野之後,我們所看到的,一定不只是對「新」的獵奇,更重要是對藝術本質,當下自身創作的界限及發展可能性有更深刻的反思。然而,面向世界不代表創作必然要追隨其中,香港最終需要發展出屬於本土化的當代劇場,正如林冠吾博士最後激動地向觀眾叩問為何需要故事一樣,創作人最需要把握的是如何書寫自身,也如同莊梅岩所說傳統創作同樣能成就深刻的劇場時,那麼創作人必須再三思考究竟因為有不得不以新的形式才能呈現更貼近時代及當下文化的問題,還是我們只是對新形式好奇而倣傚?近來於中港台澳等地觀看過很多探索新形式的劇場,不管其稱為新文本、環境劇場、形體劇場、舞蹈劇場等,我也如同講者一樣提問,這些新的形式/方向是否必須存在,是否昇華了劇作在知性上表演上的藝術效果?倘若新文本只能呈現及紓解歐美文化的糾結,或徒具時尚,僅延續亞洲對歐美劇場的膜拜,它必然會被歷史淘汰。故如簡莉穎及馮程程所說創作自己的新文本才是出路,但我又相信這不是唯一的道路。宏觀而言,重點是面向世界之後,我們能否擺脫歐洲文化霸權束縛,成就出屬於亞洲,值得歐洲觀摩及展開研討會來討論的劇場及體系。在此之前,我們更需要擁抱我們的舊與新,欣賞及提煉歐美及本地已有的成果,再繼續創作下去。

文章已刊於《Art Plus》2014年1月

台長: 肥力 felixism
人氣(2,78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