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時間不合,加上近十年以此作品之名推出的商品過濫,讓我對此劇場版不抱期望,之前真的不大感興趣。但當聽聞了2.0《破》的故事原來是如此厲害後,卻又再重燃當年的熱情,而剛看了《序》。對,是熱情,甚至說是狂熱也不為過。很記得當年,在香港首播,大家熱切地高談片子中的問題種種的前一年,我已是緊貼著日本的播放時間,在日本電視每集播出後四、五天,便特意到深水埗等待購買錄影版,真正的每集追看。當時還有一些動漫雜誌為之解謎,還述說動畫當中提及的不同宗教故事及符號。基於那時我正同時迷上《暗黑破壞神》,故對基督教自稱為《外典》(即最終沒被收入《聖經》的文字)很感興趣。而由那時起,我更開始閱讀大量這些《外典》,及遭歐洲後起新教基督教借用、吸納、修改、扭曲、抹黑、詆譭及破壞的西方傳統宗教故事,可說到了初步研究的階段,繼而對應 EVA當中的所有情節,及拆解動畫中的所有符號。
為什麼會如此著迷?可說完全因為在未上映此動畫前,我看了一篇EVA導演庵野秀明的訪問。記者問他為何要製作這套投資耗大,而且在播映前,神秘得連投資人也不了解故事全貌的電視動畫?他說:「如果《高達0079》是80年代一個不可挑戰的神話,我想在十年之後,創造新的傳說。」當電視播出第三集後,他又在訪問說第一集中初號機的出場乃仿效高達的起動場面︰同樣由一個不明所以的小孩駕駛,同樣地無助而無奈地被捲入戰鬥。
誠然,EVA創造出一個新神話,而且在不同範疇上造成風潮,例如討論及研究宅男文化;木口木面女生潮流;血醒與宗教的動畫潮;故作神秘,不停埋下沒有推展的伏線的故事架構……日後太多動畫參考之,沿用之。確實比當年的Ghost in the Shell帶來更多謎團與後續研究。
作為劇場版,朋友說《破》完全不是翻拍或濃縮電視版,而是在原故事起點上,開始大幅扭向另一個故事線,成為另一個新故事,以致吸引大量觀眾一看(我錯過了)。然而,原來這情況在《序》老早就出現了,不過可能改動太少,或大家以為只是觀感上的華麗化,而不以為然。最大的變化是,使徒的數字改變了,電視版第一次出現的面具使徒應是第三使徒,但《序》卻稱之為4號,其後出現的使徒的號碼也因而改變。這個改變很關鍵,因這牽涉到故事的核心/謎團之一,故事前的幾個使徒是什麼?在《序》中,葛城帶真嗣到地底終結之門,並真接了當說前面的白色巨人是第二使徒莉莉絲(阿當的原配),但在電視中大家在最後一集前還以為它是阿當的。另外,《序》最後,在渚薫旁的白巨人,又是什麼?如此,我們可以知道,劇場版不只在故事線上有所改動,而是在整個佈局上,在故事背景上也有全然不同的構造。各角色一開始就好像了解一切謎團一樣,不再被碇源堂(或導演)矇在鼓裡,加上《破》中,幾個角色突然說了句︰。今次我會救你,今次我不會放棄之類的話。如此,劇場版正是在一般觀眾仍未太了解的原版上再開一刀,插入新的疑惑。劇場版的佈局不再是重演,而是如《Run Lora Run》一樣,再演,Repeatition,角色像有了第一次(失敗?)經驗後,再來一次一樣。很有趣。
另外,《序》還有一個特色,雖然它大體上也是跟隨原版的故事發展,但其畫面卻有著大幅的修改。我指的不只是加入了3D原素或更精細的畫功,而是根本性的畫法不同了——初號機變得更流線型,卻生出很多複合的層板,使用的武器也不同了,如槍械設計是參考近來坊間自製的手辦模型,高頻刀多了很多部,Cyber了很多。其次人物的畫法也不同了,原版真嗣的臉是以娜汀亞(庵野的另一套大作的女主角)為藍本,原因是想他陰柔一點,前額較大,以呈現天真的感覺,但現在似乎有點脫離了柔弱的取向,而多了熱情,這也是為《破》而佈局。
至於使徒則滑溜了,多了一份生物感,而去卻了原有的機械味。它們死時,不像原版的剩下屍體,而是爆血, 嚴格而言不是血 ,而是變回LCL(生命的湯)。無論如何,也讓電影整體變得更血腥,打鬥場面更有生死相搏的味道。
最後,我很在意真嗣那部卡式隨身聽。十多年前,香港就連手提電腦也不大普及,莫說MP3。當時還有為數不少的人在用卡式錄音機,故當年看時沒覺得有什麼特別。但現在世道不同了,新生代可能連CD Discman也不知是什麼。再加上《序》中學生上課時已是一人一手提電腦,更使真嗣的那部機變得更突兀,更與整個世界格格不入,如同他自己一樣,就像慢了別人十幾年似的,沒法與大眾同步,卻是最能與EVA「同步」的人。EVA正是這樣,利用緊繃的情節,配合生硬而錯置的對白,加上一些纖細卻怪異的佈置,點出了人與人之間,無論如何也不能完全互相了解,永遠只在計算相方之間的距離,而沒法親近,以致需要「補元」。劇中所有的符號,同時直指孤獨與愛——這些同樣令人無所適從的原始感覺。
Ps:一直不想稱之為「福音戰士」,一來覺得這個名很土氣,二來在我最初看的時候,它是沒有中文名的,後直譯為「依捷龍」,聲音上,也比「福音戰士」有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