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看人寫書,尤其是每本書的書序。
每當看任何書的書序時,更能明白作者對自己環境所引起的感觸、亦或者是自己觀感下的世界,與這個社會有何不同。很多時候,看任何作品時,書序往往比內容都來得迷人。
自從教過書以後,我對於「將自己的知識傳承給後輩」有了莫名地親切感。無論是透過什麼樣的方式,只要是能徹底打進人們腦海、撼動人心的,都是一種精神上的傳承,一種自己思考模式的延續。不論將來他們是否會走像和自己一樣的路,人們總會記得「你」的存在。
一個人要得到另一個人的認同,需要的是一種心理歷程。
不論是從事任何事情,這點都是共通的。
唯有他人的認同,人才能瞭解自己做的事情是對的。
奇特的是,即使每個人的個體不同,這點卻都是相同。
現代這個年頭,每個人都像是進入大賣場的消費者。
雖然選的東西不同、買的物品不同、結帳的金額也不同、甚至跟誰一起去的人也不一樣。但每個人對於大賣場的看法,卻都是一樣的。
就像進入了社會的加工廠,被人包裝了一樣的看法&價值觀。
有人曾說:「社會病了。」但隨著時代轉變,病變的情形也隨著一起產生變化。
2007年-2011年間爆發金融海嘯,尤以2007年事發當初為例,媒體曾不間斷地放送失業率大增、某大企業放無薪假、公職人員報考大增…等。在媒體的過度渲染下,就讀大學年間的年輕學子,面對的是父母的寄望,盼兒女能捧著摔不爛的鐵飯碗,期待將來子孫得以過相似的「穩定未來」。
於是每個人都進了加工廠,裝了「未來不穩吾寧死」的正當概念。
就像是別人幫晚輩的自己決定了未來一樣。
人都習慣看著別人走過的路程來決定自己未來的方向,於是都會效法「別人做過的」行事風格與態度。有時候會存疑,看著長輩效仿的方式對現代人是否是正確?
我並不懷疑長輩的作法與態度,只是在效仿之餘,似乎少了所謂的「自己」。每天都很忙碌的日子裡,大家好像都忘了生活,忘了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
或許我不明白將來有什麼事情會發生,但我始終相信我看得見自己打造的未來。
這是我閱書、閱人、閱事所得到的。
(貳零壹壹年拾月捌日,當兵前六日於自家。)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