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9-21 01:21:26| 人氣1,077| 回應0 | 上一篇

轉貼:噶陀仁珍千寶仁波切開示雙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指導上師:六世噶陀仁珍千寶仁波切
  金剛弟子:仁珍貝智、仁珍能薩恭編
 
雙運
  26.佛父母:密法中,佛父、佛母相擁雙運,此中女性象徵「空性智慧」,男性象徵「慈悲方便」,兩相結合表示「悲智雙運」。所謂「般若為佛母」,即相應以女性象徵空性。另,在顯教中,「佛母」即「佛的母親」(如佛母摩耶夫人),又特指「般若」,密教中則特指「明妃」。
  《母續》[35]「雙運法」中:「佛父、勇父」指男性對象。女性可泛稱為「佛母、空行母、明妃、金剛女、般若女、印、契印、業印(事業手印)、大印(大手印)」,另「慧印」指已成佛的真空行母。不過,這些稱謂也不一定就是雙修用詞。如在「佛父、佛母、勇父、空行母」等詞的用法中,「父、母」乃尊稱顯為男女相的佛菩薩,不一定有雙修的意義,正如單身像的「二十一度母」也稱為佛母;又漢地稱的「師父」也與有無配偶完全無關。同樣的,事業手印也指手勢,大手印也指空觀正見。
  密宗中真正有能力實修雙運法的人非常少,當一個人貪心強烈且又難以認清貪性本空時,再假雙修隨順貪欲,如此實是偏差墮落的行為。有說學密一定要透過實體雙運才能即身成佛,不過大圓滿的教法則不需如此,就能即身成佛。[36]
  --------------------------------------------------------------------------------
  [1] 藏文語詞後接pa、po(一般指男性)、ma、mo(一般指女性)都有「者」的意思。後文多有此等用語。另如常見到的「甯瑪巴」一詞,即指「寧瑪派的人」,又許多大師稱謂後也有「巴」字,其中「巴」字也是「者」的意思,並非敬稱用語,如「八思巴」字義為「聖者、或勝出者」,「宗喀巴」字義為「來自宗喀的人」。
  [2] ban的字源應為出家人,如斯里蘭卡、泰國稱出家人為班底。
  [3] bla–ma為blana medpa的簡稱,或有說ma即medpa的首尾兩字母。另有將–ma作否定解釋,bla–ma譯為「無上」,乃為誤釋。乾隆「禦制喇嘛說」雲:「予細思其義,蓋西番語謂『上』曰『喇』,謂『無』曰『嘛』,『喇嘛』者謂『無上』,即漢語稱僧為上人之意耳。」後以訛傳訛,還有許多人加以徵引。
  [4] 三年三個月,大約是普通人活108年呼吸智慧氣所需的時間。依據氣脈的運行方式,普通人的呼吸大都為煩惱氣(相順煩惱的氣息),在三十二次煩惱氣後會有一次智慧氣,聖人的呼吸則都是智慧氣。所以,聖人活三年三個月呼吸的智慧氣次數,凡夫需要三十三倍的時間,大約108年才能達到。閉關三年三個月,也就是期望、警惕修行人,在此期間能效法聖人,轉百八煩惱成為智慧,如此三年三個月就超過普通人活上百年的價值。
  [5] 此處「三根本」指:上師、本尊、空行。如密勒日巴尊者在圓寂前所唱的最後道歌中:「上師本尊與空行,作一體觀而祈請」。(見《密勒日巴尊者傳》,頁282)
  [6] 原來「喇嘛教」的稱呼,來自十七世紀的基督宗教的修道士,當時他們還不知道喇嘛教是佛教,認為喇嘛教是基督教的異教化。後來,「喇嘛教」有「佛教的一派」,或「佛教墮落的形態」,或「與民間信仰混合」的涵意,西藏人認為「喇嘛教」是蔑稱,今日達賴喇嘛十四世籲請大家以「西藏佛教」來稱呼藏傳佛教。
  [7] 四皈依:「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上師居首,這是因為,在學習上,上師教導的恩德最大,透過上師學習三寶,上師即代表三寶。
  [8] 密續分為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
  [9] 密法,一般應經灌頂才能修持,或者曾受過無上瑜伽部的本尊之大灌頂即可不經其他灌頂,只須口傳,便能修持,當然具備灌頂則更形完整;若都無灌頂,只有口傳,則加持效力較少。灌頂包含授權、入壇、授戒、傳法、加持等部份。
  [10] 通過修證或多或少相應於所修的法門,實際程度由上師決定。
  [11] 火供有「息、增、懷、誅」的功能,須有上師資格才能主持火供,其中「增、懷、誅」、尤其是「誅」法,作法時更要與本尊相應。後文另有「補缺火供」,為補滿修法上有所缺漏的火供,閉關與平常修行的補缺上都可以做。又,火供特別具有火神的願力。
  [12] 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此為攝收眾生的方法。
  [13] 也有說,金剛阿闍黎要經傳承最高法台法王認可,並能擔任密法大型法會的主法上師。這是局部性的規制。
  [14] 傳承可分「遠傳」和「近傳」二種。遠傳,是從佛住世時,傳法後,師師相傳;近傳,來自某些祖師在禪定中獲得的傳法,或者蓮師之後的伏藏法傳承。不論遠、近傳承都是依佛陀為傳承的始源,只是後來在傳承方法上有所不同。在遠、近傳承各自的殊勝上,遠傳具有長遠傳承的公信力、加持力;近傳的傳承較近,相對地卻有較高的直接性、無染性,加持力不打折扣,並且鮮活契機。
  [15]「本尊大灌頂」包含前行(祈夢、消除道障)、正行、結行。
  [16] 「阿闍黎灌頂」是在「本尊大灌頂」中,為將成為阿闍黎者所舉行的灌頂儀式,內容包括:前行灌頂、正行灌頂(寶瓶、密、慧、句義等四灌頂)、允許聞法灌頂、允許修法灌頂、允許講經灌頂。金剛阿闍黎灌頂在新譯派依「時輪金剛」稱「大金剛阿闍黎灌頂」;在舊譯紅派稱「升座受職灌頂」。取得金剛阿闍黎身份須經如是各階段的灌頂授權。
  [17] 領受灌頂並不一定就能得到灌頂,一般要得灌必須有好的灌頂上師,法器、壇儀完善,自己也要大致明瞭灌頂儀式,灌頂中認真聽講與觀修。
  [18] 參見:《慧光集(二十三).大圓滿龍欽寧體傳承祖師傳》,頁296;以及《頂果欽則法王傳》,頁21。
  [19] 關於如何觀察上師,如何依止、承事上師,以及弟子對上師常犯的種種過失,可詳見《事師五十誦》、《慧光集六.普賢上師言教》中〈依止上師〉;與《慧光集十九.晉美彭措法王教言薈萃》中〈對不如法僧眾的厭離〉、〈對惡性弟子的厭離〉等篇。
  [20] 三昧耶戒:即密乘戒,「三昧耶」乃誓願之意。如譭謗上師定會墮入金剛地獄,但若極力如法懺悔,或可如拍球般迅速接觸一下地獄就能脫離。
  [21] 金剛地獄:犯嚴重的密乘戒所下的地獄,屬「無間地獄」。
  [22] 參考《慧光集(十九).晉美彭措法王教言薈萃》中〈老密咒士與月亮童子〉、〈自我教言〉,頁296、297、320、321。
  [23] 傳大召即大昭寺的正月祈願法會。傳大召法會最早是明永樂七年(409年)宗喀巴大師在乃東王紮巴堅賛的支援下,召集各派僧俗達一萬餘人舉行的巨型法會。法會由宗喀巴舉行,從藏曆正月初一到十五日。據說,此法會是源自釋迦牟尼佛於正月初一至十五日顯現神變、降伏外道的紀念法會。拉薩傳召大法會是歷來藏區佛教最為隆重的宗教盛會,後來該法會從拉薩擴展到所有藏寺,形成藏寺獨有的正月祈願法會。
  [24] 上下密院為平行單位,原是依地區劃分,後沿襲成為制度,並非指學程上的高低上下。
  [25] 在印度,學問分成「五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在佛教即為佛法)。
  [26] 詳見本文附錄。
  [27] 根據乾隆四十八年(1783)的清朝理籓院檔冊:達賴、班禪、哲布尊丹巴、章嘉,稱為蒙藏佛教的四聖,而以達賴統領全局,班禪副佐達賴而領後藏,哲布尊丹巴領漠北蒙古(外蒙),章嘉領漠南蒙古(內蒙)。其中,班禪九世於民初流亡漢地,十世在北京,地位已遠不如前。另章嘉大師累世擔任清朝大國師,權勢漸增,第十九世隨國民政府來台,圓寂後尚未見轉世。
  [28] 紅帽系清代乾隆時中斷,後由達賴喇嘛十四世和黑帽系十六世大寶法王宣佈恢復。
  [29] 三怙主菩薩:指大悲觀音、大智文殊、大力金剛手等三菩薩為藏區依怙的菩薩,見《文殊幻網續(文殊根本續)》內的預言。這三位菩薩的性質,與中國的「智、仁、勇,三達德」,西方說的心理三大功能「知、情、意」,正相符應。可說,凡夫仰望菩薩的悲智力,也就是要?#123;伏、昇華自己的情(貪)、知(癡)、意(瞋)。
  [30] 龍欽傳承中,第二持明為「大手印」,第三為「長壽自在」。講法略異。
  [31] 此處「異熟」為密教的特有用法,指身心的成熟程度上具有差異。顯教唯識宗也稱「阿賴耶識」(藏識)為「異熟識」,因為它是善惡的異熟(異時、變異、異類而熟)業所招感的異熟果,要到斷障成佛,純粹至善無漏,方舍去異熟之名,名「阿陀那識」(執持識)。
  [32] 或疑:為何異熟持明者不在「臨終中陰」法身光明顯現之時「即身成佛」,而只證到第三持明?其實,這是對「即身成佛」的誤解。在大資糧道中不退轉後都可泛稱為「即身成佛」,所以四種持明也可稱為佛,但這並非「究竟即佛」,正如中國天臺宗也有「六種即佛」之說。
  [33] 大手印:舊密所說究竟果位或殊勝成就,極無變異之樂,與第一刹那所得印證,此樂之一切種色,無虧無盈,體性如初,乃至虛空未盡,常住常靜,斯之謂印。斷、證、心德三大具備,斯之謂大,故名大印。手印表示相應禪定,又手掌的正背兩面,象徵輪涅無二、明與無明一體。
  [34] 或疑:既然十地菩薩可以在刹那間證得佛果,為何不立刻成佛?這有不同的說法:
  1.此處所說的十地菩薩實已成佛,只是仍顯現為菩薩身,要等待因緣成熟才顯現成佛,或為古佛示現。
  2.證入「無生法忍」的八地菩薩,開始分證佛境界,一念即廣含十方三世,此一念即是「刹那際三昧」(時之極促,名為刹那;窮彼刹那,時相都寂,刹那盡處,名之為際,無際之際,即無刹那,名刹那際,即窮法真源)的境界,超越時空的相對限制(或稱「無時間」),一切時空事物都一齊顯現(也稱「同時」),圓融無礙,就此刹那際三昧,即可說刹那成佛,十地菩薩更是深證如此,但若就時間說,仍是未來成佛。
  3.綜合前述,有的十地菩薩實已成佛或為古佛示現,有些則確為十地階位。
  4.針對某些權教解釋為「伏惑或扶習潤生」,因為他們認為惑盡或盡除習氣者命終後就必進入無形無相的無餘涅盤中,而徹底進入涅盤就不能再顯現出來利生度眾,所以菩薩要留一點惑習來滋潤感招生死之道,才能繼續在生死輪回中救度眾生,同時累積更廣大的善緣功德,等待時機成熟才成佛,以達到最圓滿的度生成果。當然,這屬權說。
  [35] 密續無上瑜伽部,一般又分為《父續》、《母續》、《無二續》。《父續》代表方便,著重幻身瑜伽,較適合於瞋重的行者。《母續》代表般若,著重明光瑜伽,較適合於貪重的行者。《無二續》二者兼重,較適合於癡重的行者。
  [36] 可參見:《慧光集(一).密宗斷惑論》中,〈雙運與降服〉、〈雙運與戒律〉;《慧光集(十九).晉美彭措法王教言薈粹》中,〈無上瑜伽〉。
  主要參考資料
  噶陀仁珍千寶六世.貝瑪旺晴仁波切開示
  《慧光集(一).密宗斷惑論》,甯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
  《慧光集(六).普賢上師言教》,甯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
  《慧光集(十九).晉美彭措法王教言薈萃》,甯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
  《慧光集(二十三).大圓滿龍欽寧體傳承祖師傳》,甯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
  西藏瘋行者原作,張澄基譯注,《密勒日巴尊者傳》,圓覺宗基金會
  牙氏,《達賴喇嘛傳》,文殊出版社
  賴聲川編譯,《頂果欽則法王傳》,橡樹林出版
  《上師五十法誦略釋》,見《等分法海》(三),妙音印經會
  噶陀嘎瑪仁波切開示,見中華民國噶陀十方尊乘佛學會網站
  釋迦仁波切口述,見《等分法海》(三),頁234—236,妙音印經會
  多識仁波切,《藏傳佛教疑問解答集萃》,漢欣出版
  西藏學叢書編委會,《漢藏佛教研究彙編》,文殊出版社
  西藏學叢書編委會,《西藏佛教論集》,文殊出版社
  西藏學叢書編委會,《西藏佛教要義》,文殊出版社
  姜安,《雪域中的珍寶——藏傳佛教》,圓明出版社
  張宏實,《探索西藏唐卡》,橡樹林出版
  林言椒主編,《中國佛教之旅(3).密蹤廣雪域》,錦年出版
  馬吉祥、仁青加布,《中國藏密聖像解說》,書華出版
  《西藏文物精粹》,閣林圖書出版
  李幸玲,〈藏傳佛教活佛轉世思想初探〉,收錄於《宗教與心靈改革論文集》,高雄道德院
  許明銀,〈藏傳佛教乎?西藏佛教乎?〉,《法光》206期。
  後記
  本文的撰寫緣起,乃是末學向仁波切請教有關藏傳佛教中身份稱謂的用詞,仁波切開示後,囑付弟子以簡潔扼要的方式整理這類問題,後即編出這篇文稿的雛型,仁波切再加以補充、訂正、釋疑,經歷多次請益,末學這等初學密教、不懂藏文的外行人,才能完成這份「超級任務」。感謝仁波切在百忙之中仍撥冗時間,不厭其煩地耐心解說和指導,使弟子在與上師請益的過程中,不僅獲得許多珍貴的言教,更學習到上師清淨如法的行儀和為人處事的智慧,獲益良多,感恩不盡。
 
主持人
六世噶陀仁珍千寶仁波切

轉貼:噶陀仁珍千寶仁波切開示雙運

  指導上師:六世噶陀仁珍千寶仁波切
  金剛弟子:仁珍貝智、仁珍能薩恭編
 
雙運
  26.佛父母:密法中,佛父、佛母相擁雙運,此中女性象徵「空性智慧」,男性象徵「慈悲方便」,兩相結合表示「悲智雙運」。所謂「般若為佛母」,即相應以女性象徵空性。另,在顯教中,「佛母」即「佛的母親」(如佛母摩耶夫人),又特指「般若」,密教中則特指「明妃」。
  《母續》[35]「雙運法」中:「佛父、勇父」指男性對象。女性可泛稱為「佛母、空行母、明妃、金剛女、般若女、印、契印、業印(事業手印)、大印(大手印)」,另「慧印」指已成佛的真空行母。不過,這些稱謂也不一定就是雙修用詞。如在「佛父、佛母、勇父、空行母」等詞的用法中,「父、母」乃尊稱顯為男女相的佛菩薩,不一定有雙修的意義,正如單身像的「二十一度母」也稱為佛母;又漢地稱的「師父」也與有無配偶完全無關。同樣的,事業手印也指手勢,大手印也指空觀正見。
  密宗中真正有能力實修雙運法的人非常少,當一個人貪心強烈且又難以認清貪性本空時,再假雙修隨順貪欲,如此實是偏差墮落的行為。有說學密一定要透過實體雙運才能即身成佛,不過大圓滿的教法則不需如此,就能即身成佛。[36]
  --------------------------------------------------------------------------------
  [1] 藏文語詞後接pa、po(一般指男性)、ma、mo(一般指女性)都有「者」的意思。後文多有此等用語。另如常見到的「甯瑪巴」一詞,即指「寧瑪派的人」,又許多大師稱謂後也有「巴」字,其中「巴」字也是「者」的意思,並非敬稱用語,如「八思巴」字義為「聖者、或勝出者」,「宗喀巴」字義為「來自宗喀的人」。
  [2] ban的字源應為出家人,如斯里蘭卡、泰國稱出家人為班底。
  [3] bla–ma為blana medpa的簡稱,或有說ma即medpa的首尾兩字母。另有將–ma作否定解釋,bla–ma譯為「無上」,乃為誤釋。乾隆「禦制喇嘛說」雲:「予細思其義,蓋西番語謂『上』曰『喇』,謂『無』曰『嘛』,『喇嘛』者謂『無上』,即漢語稱僧為上人之意耳。」後以訛傳訛,還有許多人加以徵引。
  [4] 三年三個月,大約是普通人活108年呼吸智慧氣所需的時間。依據氣脈的運行方式,普通人的呼吸大都為煩惱氣(相順煩惱的氣息),在三十二次煩惱氣後會有一次智慧氣,聖人的呼吸則都是智慧氣。所以,聖人活三年三個月呼吸的智慧氣次數,凡夫需要三十三倍的時間,大約108年才能達到。閉關三年三個月,也就是期望、警惕修行人,在此期間能效法聖人,轉百八煩惱成為智慧,如此三年三個月就超過普通人活上百年的價值。
  [5] 此處「三根本」指:上師、本尊、空行。如密勒日巴尊者在圓寂前所唱的最後道歌中:「上師本尊與空行,作一體觀而祈請」。(見《密勒日巴尊者傳》,頁282)
  [6] 原來「喇嘛教」的稱呼,來自十七世紀的基督宗教的修道士,當時他們還不知道喇嘛教是佛教,認為喇嘛教是基督教的異教化。後來,「喇嘛教」有「佛教的一派」,或「佛教墮落的形態」,或「與民間信仰混合」的涵意,西藏人認為「喇嘛教」是蔑稱,今日達賴喇嘛十四世籲請大家以「西藏佛教」來稱呼藏傳佛教。
  [7] 四皈依:「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上師居首,這是因為,在學習上,上師教導的恩德最大,透過上師學習三寶,上師即代表三寶。
  [8] 密續分為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
  [9] 密法,一般應經灌頂才能修持,或者曾受過無上瑜伽部的本尊之大灌頂即可不經其他灌頂,只須口傳,便能修持,當然具備灌頂則更形完整;若都無灌頂,只有口傳,則加持效力較少。灌頂包含授權、入壇、授戒、傳法、加持等部份。
  [10] 通過修證或多或少相應於所修的法門,實際程度由上師決定。
  [11] 火供有「息、增、懷、誅」的功能,須有上師資格才能主持火供,其中「增、懷、誅」、尤其是「誅」法,作法時更要與本尊相應。後文另有「補缺火供」,為補滿修法上有所缺漏的火供,閉關與平常修行的補缺上都可以做。又,火供特別具有火神的願力。
  [12] 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此為攝收眾生的方法。
  [13] 也有說,金剛阿闍黎要經傳承最高法台法王認可,並能擔任密法大型法會的主法上師。這是局部性的規制。
  [14] 傳承可分「遠傳」和「近傳」二種。遠傳,是從佛住世時,傳法後,師師相傳;近傳,來自某些祖師在禪定中獲得的傳法,或者蓮師之後的伏藏法傳承。不論遠、近傳承都是依佛陀為傳承的始源,只是後來在傳承方法上有所不同。在遠、近傳承各自的殊勝上,遠傳具有長遠傳承的公信力、加持力;近傳的傳承較近,相對地卻有較高的直接性、無染性,加持力不打折扣,並且鮮活契機。
  [15]「本尊大灌頂」包含前行(祈夢、消除道障)、正行、結行。
  [16] 「阿闍黎灌頂」是在「本尊大灌頂」中,為將成為阿闍黎者所舉行的灌頂儀式,內容包括:前行灌頂、正行灌頂(寶瓶、密、慧、句義等四灌頂)、允許聞法灌頂、允許修法灌頂、允許講經灌頂。金剛阿闍黎灌頂在新譯派依「時輪金剛」稱「大金剛阿闍黎灌頂」;在舊譯紅派稱「升座受職灌頂」。取得金剛阿闍黎身份須經如是各階段的灌頂授權。
  [17] 領受灌頂並不一定就能得到灌頂,一般要得灌必須有好的灌頂上師,法器、壇儀完善,自己也要大致明瞭灌頂儀式,灌頂中認真聽講與觀修。
  [18] 參見:《慧光集(二十三).大圓滿龍欽寧體傳承祖師傳》,頁296;以及《頂果欽則法王傳》,頁21。
  [19] 關於如何觀察上師,如何依止、承事上師,以及弟子對上師常犯的種種過失,可詳見《事師五十誦》、《慧光集六.普賢上師言教》中〈依止上師〉;與《慧光集十九.晉美彭措法王教言薈萃》中〈對不如法僧眾的厭離〉、〈對惡性弟子的厭離〉等篇。
  [20] 三昧耶戒:即密乘戒,「三昧耶」乃誓願之意。如譭謗上師定會墮入金剛地獄,但若極力如法懺悔,或可如拍球般迅速接觸一下地獄就能脫離。
  [21] 金剛地獄:犯嚴重的密乘戒所下的地獄,屬「無間地獄」。
  [22] 參考《慧光集(十九).晉美彭措法王教言薈萃》中〈老密咒士與月亮童子〉、〈自我教言〉,頁296、297、320、321。
  [23] 傳大召即大昭寺的正月祈願法會。傳大召法會最早是明永樂七年(409年)宗喀巴大師在乃東王紮巴堅賛的支援下,召集各派僧俗達一萬餘人舉行的巨型法會。法會由宗喀巴舉行,從藏曆正月初一到十五日。據說,此法會是源自釋迦牟尼佛於正月初一至十五日顯現神變、降伏外道的紀念法會。拉薩傳召大法會是歷來藏區佛教最為隆重的宗教盛會,後來該法會從拉薩擴展到所有藏寺,形成藏寺獨有的正月祈願法會。
  [24] 上下密院為平行單位,原是依地區劃分,後沿襲成為制度,並非指學程上的高低上下。
  [25] 在印度,學問分成「五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在佛教即為佛法)。
  [26] 詳見本文附錄。
  [27] 根據乾隆四十八年(1783)的清朝理籓院檔冊:達賴、班禪、哲布尊丹巴、章嘉,稱為蒙藏佛教的四聖,而以達賴統領全局,班禪副佐達賴而領後藏,哲布尊丹巴領漠北蒙古(外蒙),章嘉領漠南蒙古(內蒙)。其中,班禪九世於民初流亡漢地,十世在北京,地位已遠不如前。另章嘉大師累世擔任清朝大國師,權勢漸增,第十九世隨國民政府來台,圓寂後尚未見轉世。
  [28] 紅帽系清代乾隆時中斷,後由達賴喇嘛十四世和黑帽系十六世大寶法王宣佈恢復。
  [29] 三怙主菩薩:指大悲觀音、大智文殊、大力金剛手等三菩薩為藏區依怙的菩薩,見《文殊幻網續(文殊根本續)》內的預言。這三位菩薩的性質,與中國的「智、仁、勇,三達德」,西方說的心理三大功能「知、情、意」,正相符應。可說,凡夫仰望菩薩的悲智力,也就是要?#123;伏、昇華自己的情(貪)、知(癡)、意(瞋)。
  [30] 龍欽傳承中,第二持明為「大手印」,第三為「長壽自在」。講法略異。
  [31] 此處「異熟」為密教的特有用法,指身心的成熟程度上具有差異。顯教唯識宗也稱「阿賴耶識」(藏識)為「異熟識」,因為它是善惡的異熟(異時、變異、異類而熟)業所招感的異熟果,要到斷障成佛,純粹至善無漏,方舍去異熟之名,名「阿陀那識」(執持識)。
  [32] 或疑:為何異熟持明者不在「臨終中陰」法身光明顯現之時「即身成佛」,而只證到第三持明?其實,這是對「即身成佛」的誤解。在大資糧道中不退轉後都可泛稱為「即身成佛」,所以四種持明也可稱為佛,但這並非「究竟即佛」,正如中國天臺宗也有「六種即佛」之說。
  [33] 大手印:舊密所說究竟果位或殊勝成就,極無變異之樂,與第一刹那所得印證,此樂之一切種色,無虧無盈,體性如初,乃至虛空未盡,常住常靜,斯之謂印。斷、證、心德三大具備,斯之謂大,故名大印。手印表示相應禪定,又手掌的正背兩面,象徵輪涅無二、明與無明一體。
  [34] 或疑:既然十地菩薩可以在刹那間證得佛果,為何不立刻成佛?這有不同的說法:
  1.此處所說的十地菩薩實已成佛,只是仍顯現為菩薩身,要等待因緣成熟才顯現成佛,或為古佛示現。
  2.證入「無生法忍」的八地菩薩,開始分證佛境界,一念即廣含十方三世,此一念即是「刹那際三昧」(時之極促,名為刹那;窮彼刹那,時相都寂,刹那盡處,名之為際,無際之際,即無刹那,名刹那際,即窮法真源)的境界,超越時空的相對限制(或稱「無時間」),一切時空事物都一齊顯現(也稱「同時」),圓融無礙,就此刹那際三昧,即可說刹那成佛,十地菩薩更是深證如此,但若就時間說,仍是未來成佛。
  3.綜合前述,有的十地菩薩實已成佛或為古佛示現,有些則確為十地階位。
  4.針對某些權教解釋為「伏惑或扶習潤生」,因為他們認為惑盡或盡除習氣者命終後就必進入無形無相的無餘涅盤中,而徹底進入涅盤就不能再顯現出來利生度眾,所以菩薩要留一點惑習來滋潤感招生死之道,才能繼續在生死輪回中救度眾生,同時累積更廣大的善緣功德,等待時機成熟才成佛,以達到最圓滿的度生成果。當然,這屬權說。
  [35] 密續無上瑜伽部,一般又分為《父續》、《母續》、《無二續》。《父續》代表方便,著重幻身瑜伽,較適合於瞋重的行者。《母續》代表般若,著重明光瑜伽,較適合於貪重的行者。《無二續》二者兼重,較適合於癡重的行者。
  [36] 可參見:《慧光集(一).密宗斷惑論》中,〈雙運與降服〉、〈雙運與戒律〉;《慧光集(十九).晉美彭措法王教言薈粹》中,〈無上瑜伽〉。
  主要參考資料
  噶陀仁珍千寶六世.貝瑪旺晴仁波切開示
  《慧光集(一).密宗斷惑論》,甯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
  《慧光集(六).普賢上師言教》,甯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
  《慧光集(十九).晉美彭措法王教言薈萃》,甯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
  《慧光集(二十三).大圓滿龍欽寧體傳承祖師傳》,甯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
  西藏瘋行者原作,張澄基譯注,《密勒日巴尊者傳》,圓覺宗基金會
  牙氏,《達賴喇嘛傳》,文殊出版社
  賴聲川編譯,《頂果欽則法王傳》,橡樹林出版
  《上師五十法誦略釋》,見《等分法海》(三),妙音印經會
  噶陀嘎瑪仁波切開示,見中華民國噶陀十方尊乘佛學會網站
  釋迦仁波切口述,見《等分法海》(三),頁234—236,妙音印經會
  多識仁波切,《藏傳佛教疑問解答集萃》,漢欣出版
  西藏學叢書編委會,《漢藏佛教研究彙編》,文殊出版社
  西藏學叢書編委會,《西藏佛教論集》,文殊出版社
  西藏學叢書編委會,《西藏佛教要義》,文殊出版社
  姜安,《雪域中的珍寶——藏傳佛教》,圓明出版社
  張宏實,《探索西藏唐卡》,橡樹林出版
  林言椒主編,《中國佛教之旅(3).密蹤廣雪域》,錦年出版
  馬吉祥、仁青加布,《中國藏密聖像解說》,書華出版
  《西藏文物精粹》,閣林圖書出版
  李幸玲,〈藏傳佛教活佛轉世思想初探〉,收錄於《宗教與心靈改革論文集》,高雄道德院
  許明銀,〈藏傳佛教乎?西藏佛教乎?〉,《法光》206期。
  後記
  本文的撰寫緣起,乃是末學向仁波切請教有關藏傳佛教中身份稱謂的用詞,仁波切開示後,囑付弟子以簡潔扼要的方式整理這類問題,後即編出這篇文稿的雛型,仁波切再加以補充、訂正、釋疑,經歷多次請益,末學這等初學密教、不懂藏文的外行人,才能完成這份「超級任務」。感謝仁波切在百忙之中仍撥冗時間,不厭其煩地耐心解說和指導,使弟子在與上師請益的過程中,不僅獲得許多珍貴的言教,更學習到上師清淨如法的行儀和為人處事的智慧,獲益良多,感恩不盡。
 


主持人 六世噶陀仁珍千寶仁波切

台長: 寧瑪‧基米雅
人氣(1,07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雙修法義 |
此分類上一篇:轉貼:宗薩仁波切開示什麼是“雙運”?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