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6-28 11:02:11| 人氣3,07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五穀為養 』~上篇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五穀』,古代所指的五種穀物。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周禮·天官·疾醫》: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鄭玄注:五穀,麻、黍、稷、麥、豆也。

《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趙歧注:五穀謂稻、黍、稷、麥、菽也。

《楚辭·大招》:五穀六仞。王逸注:五穀,稻、稷、麥、豆、麻也。

《素問·藏氣法時論》:五穀為養。王冰注:謂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也。

《蘇悉地羯羅經》卷中:五穀謂大麥、小麥、稻穀、大豆、胡麻。後以五穀為穀物的通稱,不一定限於五種。

 

五穀文化舉足輕重,可謂人類文明之起源。據權威資料顯示,人類在數十萬年前的石器上觀察到高粱的痕跡,說明五穀孕育了人類十多萬年。人類將野生雜草培育成五穀雜糧,這不能不說是人類史上的一個壯舉,五穀孕育了人類文明。同時告訴世人,人類與五穀的不解情緣。五穀糧食畫是五穀文化的最高藝術體現,是五穀文化的藝術寫照。

 

五穀糧食畫起于唐,盛於清,清乾隆時期曾是重慶府敬獻皇帝之貢品,重慶是中華五穀糧食畫的發源地,後向北發展,在陝西、山西一帶也有分佈。唐大焱老師是重慶五穀糧食畫傳承人。五穀糧食畫在流傳過程中名稱眾多,依據民間傳統,應叫五穀糧食畫,簡稱五穀畫糧食畫,也可美其名曰五穀藝術。中國西北部分山區稱之為糧藝穀藝豆塑畫百米圖米畫等。五穀糧食畫起源于盛唐,當時五穀豐登、國泰民安。五穀在佛教和道教規儀中,地位極高,被視為奪天地之精華的吉祥物,民間則將五穀作為辟邪之寶,故用之作畫。
 

在清代十分興盛,中國各地形成了很多流派。其他各朝因戰亂不休,國不寧日,故五穀糧食畫不能興盛。當代五穀糧食畫的興起,反映現代社會五穀豐登、國泰民安、民族統一、欣欣向榮。五穀藝術是和諧社會的真實寫照。唐大焱老師所作《五穀豐登》,在中國第十屆工藝美術大師博覽會上獲獎,是五穀糧食畫的代表作。反映了建國六十周年來國家繁榮富強,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大焱用五穀藝術展示當今中國的美好景象,重慶人民用土生土長的五穀藝術在向全人類述說著重慶文化的發展。重慶五穀藝術是重慶的一張名片,是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民族交往的橋樑和紐帶。

 

《五穀糧食畫藝術大觀》由唐大焱老師編寫,在多年的實踐中,唐大焱最終將傳統工藝和現代科技相結合,研發了一套環保和作品長期保存的製作技術。該技術有20多道工藝流程,每個環節都需嚴格要求,此方法可達到防蟲、蛀、腐、黴等作用。作品不變形、不褪色、不黴變、不蟲蛀,可永久收藏。

 

 

 

原來是指有殼的糧食;象稻、稷(計,即穀子)、黍(亦稱黃米)等外面都有一層殼,所以叫做穀。穀字的音,就是從殼的音來的。五穀原是中國古代所稱的五種穀物,後泛指糧食類作物。關於五穀主要有兩種說法,主流的是稻(俗稱水稻、大米)、黍(shǔ,俗稱黃米)稷(,又稱粟,俗稱小米)、麥(俗稱小麥,製作麵粉用)、菽(俗稱大豆)。因為有的地方氣候乾旱,不利於水稻的種植,因此有將麻(俗稱麻子)代替稻,作為五穀之一。

 

關於稻、麥、菽由於生活中常見,這裏就不介紹了,下面主要介紹現在生活中不常見的但是在古代確實常見的穀物:

 

黍:黍去殼,就是黃米,其子實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由於不利於消化,現在也基本上不用作為主食了。

 

稷:又稱粟,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國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釀造的。粟適合在乾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區生長。其莖、葉較堅硬,可以作飼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現在主食基本上不用了。

 

麻:麻主要是用來農作生產的,麻子,可以吃,就象炒黃豆一樣的吃法,比綠豆略微小點,主要用來榨油,油淡綠色,是很好的食用油。他的莖皮,經漚制可以做繩子(麻繩),麻衣,麻紙等,很耐用。去皮後的莖,可以當柴燒,可以蓋房子,有點木質的感覺,目前皮與杆經提煉纖維,可以做宣紙等各種高檔紙。

 

菽:豆類的總稱,古語雲:菽者稼最強。古謂之尗,漢謂之豆,今字作菽。菽者,眾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荅。豆類製品也是中國百姓們喜歡的食物之一。

 

另外,也曾有關於五穀劃分為天谷地谷懸谷風谷水穀的。天、地、懸、風、水所代表五穀並不一定都是糧食:天谷含諸如稻、穀、高粱、麥等果實長在頭頂類的作物;地谷含諸如花生、番薯等果實長在地面下的作物;懸谷含諸如豆類、瓜類等果實在枝蔓上的作物;水谷含諸如菱角、藕等水中生長果實的作物;唯有風穀特殊,指玉米是通過風傳播花粉,將頭頂花粉吹到作物中節長出的須上從而結出果實的作物。

 

有句俗語稱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四體就是四肢,就是怕走路,怕動手幹活。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懶人就沒有分辨事物的本質了,變相的說一個人懶。因為古時大多數人都是農業勞作,不去勞動的人,到了農田也就不認識什麼樣子的農作物是五穀了,尤其幼苗小時候樣子有點相似。

 

五穀即是古代所指的五種穀物。比《論語》更古的書如《詩經》、《書經》等裏面,只有百穀,沒有說五穀的。從百穀到五穀,是不是糧食作物的種類減少了呢?不是的。當初人們往往把一種作物的幾種不同品種一個個起上一個專名,這樣列舉起來就多了。而且字在這裏不過是用來指多的意思,也並不是真有一百種。五穀這一名詞的出現,標誌著人們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分類概念,同時反映當時的主要糧食作物有五種。

 

關於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五穀這一名詞在當初創造的時候,究竟指的是什麼,沒有留下記載來。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最早的解釋,是漢朝人寫的。漢人和漢以後人的解釋主要有兩種:一種說法是稻、黍、稷、麥、菽(即大豆);另一種說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麥、菽。這兩種說法的差別,只是一種有稻而沒有麻,另一種有麻而沒有稻。麻子雖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纖維來織布。

 

穀指的是糧食,前一種說法沒有把麻包括在五穀裏面,比較合理。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在北方,稻是南方作物,北方栽培的有限,所以五穀中有麻而沒有稻,也有可能。《史記·天官書》凡候歲美惡(預測年歲豐歉)下面所說的作物,就是麥、稷、黍、菽、麻五種,屬於後一種說法。大概因為這些原因,所以漢人和漢以後的人對五穀就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兩種說法結合起來,就得出了稻、黍、稷、麥、菽、麻六種作物。戰國時代的名著《呂氏春秋》(西元前三世紀作品)裏有四篇專門談論農業的文章,其中審時篇談論栽種禾(稷)、黍、稻、麻、菽、麥這六種作物的情況;十二紀篇中說到的作物,也是這六種。

 

很明顯,稻、黍、稷、麥、菽、麻就是當時的主要作物。所謂五穀,就是指這些作物,或者指這六種作物中的五種。但隨著社會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發展,五穀的概念在不斷演變著,現在所謂五穀,實際只是糧食作物的總名稱,或者泛指糧食作物罷了。

 

糧食作物的統稱。五穀之說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但解釋卻有不同,一說是黍、稷、麥、菽、稻;一說是黍、稷、麥、菽、麻。這二種說法的主要區別在於稻麻的有無,之所以出現分歧,是因為當時的作物並不止於五種,百谷六穀九穀說的存在就是一個明證,而各地的作物種類又存在差異所致。五穀說之所以盛行,顯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響所致。因此,籠統地說來,五穀指的就是幾種主要的糧食作物。

 

據史料記載,最早種植五穀的出現于我國商周時期。商周時期,我國處於奴隸制社會的繁榮時期,人們所種植的農作物種類增多,並且國家大力支持發展農業,井田制實行集體勞作,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完整的排水灌溉系統,人們開始使用糞肥.綠肥.以及草木灰。這些條件使得商周時期的農業進一步發展。()

 

台長: 蘇彩惠
人氣(3,074) | 回應(0)|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美食情報(食記、食譜、飲品) | 個人分類: 餐飲美食品賞系列 |
此分類下一篇:『 五穀為養 』~下篇
此分類上一篇:精緻廣式─茶點~~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