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apn121021a1.JPG
◆ 我愛瑜伽~ 橋式 ◆
背肌的伸展,柔軟脊椎、加強腰力、
增加腰部肩頸部的血液循環,刺激內臟、
按摩腸胃、腹肌力、膝蓋力,還能鍛鍊手肘和腕力。
-----------------------------------------
聽起來好像好處很多的樣子,
只要有動、能動就是好事!
老師常教我們這個橋式體位,基本款做好後,
還會再做下個進階式,再把另一腳提起來,
之後再換另一隻腳。
有時還會從橋式變化成鋤式,
但這樣的變化我一直無法捉到要點和訣竅。
我會做橋式,也會做鋤式,
但從橋式以慢動作的方式變化到鋤式,
我只能做到橋式的基本款和進階部份,
都是用甩的方式,把腳甩到後面,
而不是用腰力進行慢動作把腳放到頭的後面。
我一直無法捉到使力點,一直用手腕的力量,
手腕的力量是無法撐起自已整個身體的。
-----------------------------------------
這個變化體位其實老師已教過好幾次了,
每次我都無法了解,為何能以慢動作把腳放到後面。
同學們也好像沒有人可以做到位,
大部份也都以甩的方式把腳放到後面去。
這一回我在課堂上練習了好多次,
我後來再仔細看老師的動作,再重聽老師的步驟,
當我聽到老師說: 不是靠手的虎口來撐,是腰力,
手掌要這樣...
我彷彿找到我錯誤的方式了!
原來我一直都是用手的虎口來撐自己整個身體,
雖然短時間可以撐起來,但是撐不久,
原來多次以來我的手式都用錯了!力道也用錯了!
要用腰的力量。
-----------------------------------------
當大家覺得只能做半套時,有點困難時,
同學們開始在旁邊休閒,也一邊互相喇迪賽了。
老師還是重覆做了幾次給我們看。
我看完後,就一邊練習,哇!原來是這樣,
我知道了!這一回有捉到要點和訣竅,不會很難。
剛開始沒有把握自己能否做得到位,
但明白了錯誤的重點後,我可以做到了!
一次又一次的練習,再次的練習...
橋式撐起來之後,腳好像慢動作,一點一點...
還能一隻腳和另一隻腳在空中呈約90度,
不是靠手腕的力量,手只是輔助,
靠的是腰力,把自己整個身體撐起來,
腳還能一步一步的緩慢的在空中各種角度的停留,
再放到後面,不是用甩的。
腳放到後面,再把腳放回來,
也是一步一步用腰的力量...很像空中漫步,
把腳放回...而不是甩回來。
雖然靠的是腰力,明白要點後,並不會吃力。
真的可以耶!\^o^/
很開心又學習到一個動作的要點。
我想有很多事都只能用意會而無法言傳,
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
mahapn121021b1.JPG
我做到位後,又輕輕的放下來,
因為我是在第一排,
不知道其他同學有沒有跟著老師再做一次。
當我完成後,從鏡子上看,
同學一邊喇迪賽,一邊全看著我在練習,
原來只有我一個人在練習,呵~~~~~~
不過,無論同學喇什麼內容,
都已不影響我知道要點和訣竅後的喜悅。
之後,我自己又練習做了幾次,
真的很開心!
再一次釋放自己的身體壓力,
又得到喜樂之感。
-----------------------------------------
感謝瑜伽老師不厭其煩的重覆教導體位動作,
感覺老師做起來好輕鬆喲!好像老師的身體會360度轉,
其實瑜伽老師的兒女都已經是快30歲的成年人,
應該是阿嬤的年紀了!身體卻像個少女一樣。
不!不!以前暑假時課堂上也有高中少女來練習,
竟連普通的姿勢...腰都彎不下企,
挫到不行,所以才來上課。
我還有點嚇到,怎這年頭的年輕人骨頭怎麼了,
硬成這個樣子,大概都是長期坐著念書或打電腦唄!
倒是有的小小孩,不用啥練習,身體天生軟呼呼的,
一個動作馬上到位,也不用老師怎樣調整。
小孩也很天真,沒有太大的壓力吧!
==========================================
用錯方式,怎麼做也做不起來,
光靠手腕的力量是無法撐起全身的。
也發現用雙手撐起自己的身體是如此"沈重"。
光是要撐起自己、養活自己就大不易了,
更何況人要一肩撐起整個家也更不易容了,
以前覺得身為一個女人真是沈重,
時代不太一樣,想一想現在不景氣的環境中,
男人所面對的家庭肉粽隊壓力更是加倍,
女人頂多不婚不嫁,最基本還能養活自己,
沒有太多的社會和傳統包袱。
要撐起整個沈重的壓力,要有方式和要點,
能在其中找到沈重負荷的喜樂,和家庭的溫馨,
壓力也能化為甘甜!
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存在的意義和釋壓的方式。
===========================================
▲甜蜜小叮嚀~
最好是有指導老師在場,還要暖身後才能做,
留意頸椎,千萬不能太勉強!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