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篇雜燴資料的起源是這樣的。大約三年前,大家在奇摩家族「魔戒之王」合作翻譯托爾金的
,談到其中矮人的名字出自古冰島語 / 挪威神話史詩集 ,又談到托爾金與中世紀盎格魯—薩克遜的古英語詩篇。1930年代,托爾金為史詩 < Beowulf>(中譯:貝奧武甫)的研究開啟了新方向與新理論,這可能是他最顯赫著名的學術成就。因此,在「魔戒之王」的家長Celia鼓勵之下,一位就讀英文系的成員寫了一篇古英語詩篇的介紹,而我寫了兩篇整理資料,一篇純粹簡介 的年代、地點、內容精神與風格,另一篇集中在 當時盎格魯—薩克遜人(西元900-1000年)、以及同源的日耳曼部族與斯堪地那維亞部族,對於人生與命運的看法。
托爾金在 研究上的泰斗地位,建立在他對於這篇詩作的審美分析。<精靈寶鑽> 的中譯者鄧嘉宛小姐已經為讀者明確指出,托爾金的設定與基督教精神之間的共通之處,或者該說托爾金的世界完全以基督教理想為依歸。但是從審美觀點而言,我還是認為,托爾金的人物與情節依然受到 一類古代異教作品的薰陶;從這個角度,對於他筆下那些悲劇性、叛逆性強的人物,比如費諾及其七子,可能更容易體會了解。
我的專業不是文學或語言,我只是 及 的普通讀者,而且無法直接閱讀原本 (古冰島語及古英語),雜抄了這兩篇資料,只是希望對於了解托爾金有所幫助。以下文中的Minami是一位就讀英文系的家族成員,當時她在家族中發表了一篇古英語詩篇的總介。
The Poetic Edda
家長Celia翻譯 中的一篇 ,其中提到「甘道夫」Gandalf這個名字是 裡矮人的名字; 事實上,扥爾金還借用了 其中十九位矮人的名字,為他筆下的中土矮人命名。最近正好我在讀 的英譯本,因此Celia希望我對這部作品稍加介紹。謹從命。
為什麼Celia認為需要向大家介紹 ?為什麼我建議大家看看這篇介紹?(因為我花了四小時寫它 :p) 因為, 與扥爾金中土系列之間的關係,決不止於引用矮人名字而已。扥爾金起意構思創作中土世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古斯堪地那維亞民族的創世神話與英雄史詩影響,而 正是這些神話史詩最重要的一部合集。因此,如果各位先對 的故事與文化背景稍有涉獵,將有助於深入了解扥爾金的創作意圖、以及中土系列背後的涵義。
首先要說明的是,與很多民族的傳說一樣, 是先以口頭流傳,並在流傳過程中不斷潤色加工,最後才有人以文字記錄下來;就像中國的「說部」。以下將以條列式說明,簡介 的外在事實與內在分析。
手稿年代與地點:十二世紀下半葉 (西元1151 ~ 1200 年之間),冰島。
發現年代與地點:西元1642年左右,冰島。
手稿執筆者:不明。
名稱由來:傑出的冰島學者Snorri Sturluson(西元1178-1241)留下的著作之一名為 ,後來稱為 ,是以散文體記錄古代北歐神話與史詩,後世研究學者認為Snorri的作品應該有所本;當上述手稿被發現時,學者就將它稱之為 ,因為它的內容同樣是北歐神話與史詩,但以詩體呈現。至於「Edda」這個字的涵義,可能是「理智」、「靈魂」、「靈性的話語」、「詩」。不過從內容範圍分析,Snorri參考的並非這一部 。
詩作創作年代:的語言是北歐西部的語言形式,這種語言於維京時代(西元800~1050)與其後,在挪威、冰島、以及挪威人在北大西洋的殖民地上使用。其中最古老的詩作也不會早於西元800年。不過這些神話與傳說的起源當然更古老了。
詩作產生背景:與歐洲南部與西部地區比較起來,因為斯堪地那維亞的地理位置,當地部族是最晚接觸到基督教文明的,其中又以遺世獨立的冰島為最。西元870年,將近異教時期的尾聲(所謂異教heathen是相對於基督教而言,這裡指當地部族的原始信仰),由於改宗基督教的挪威王King Harald Fairhair擴大王權,加強對各部族的控制,因此一些挪威的貴族與自由小農(yeomen)離開故土,在冰島重新安家立業。接下來數百年裡,他們仍保持古代斯堪地那維亞民族(Old Norse)的文化與宗族傳統。即使在西元1000年,經議會決定改宗基督教之後,他們也並未像其他地區那樣揚棄原有文化。甚至在基督教引進書寫方式之後,他們更將這種技能用來創作家族史詩小說(Saga),並將流傳的神話與史詩記錄下來。
冰島在西元1262年承認挪威王,西元1380年又隨著挪威併入丹麥王國。到了十五世紀與十六世紀,北歐的貴族與知識份子重新回頭尋根,到處搜尋並研究古代斯堪地那維亞的文化歷史紀錄。在這樣的努力之下, 的手稿終於重見天日。
詩作內容:分為神話與英雄史詩兩種,神話在前,史詩在後,並且分別按時間順序排列。扥爾金借用的「Gandalf」以及其他十九個矮人名字,出自筆力萬鈞的第一部 ,內容是古代北歐民族的創世神話,以及對於未來的預言。不過記載這些名字的第九至第十六小節,學者認為是後人竄入(雖然在原手稿上就有了),並非原來口頭流傳時就有的。
其中英雄史詩洋溢著古老的冒險精神、維京時代的勇武氣息、以及肅穆深刻的宿命論(fatalism,請見本文最後一段),不過這樣的宿命論多少已經受到基督教文明影響而稍稍緩和; 至於神話史詩,也同樣因為基督教文明來臨、古代信仰逐漸湮滅,而瀰漫著撫今追昔不勝唏噓的蒼涼氣氛。
事實上,我相信各位聽說過其中的故事片段,比如女巫(seer)預言了諸神的黃昏、世界的毀滅與新生;主神奧丁(Odin)犧牲自己的一只眼睛換取啜飲一口智慧之泉,或是他獻上自己作為犧牲、倒懸在世界之樹上,讓自己的血滴在樹根的智慧之泉裏,從水中血花的線條發明了古代斯堪地那維亞人使用的魯尼文字(Runes);悲劇性的Niflung Cycle是後來日耳曼人的 <尼布龍根之歌> 的前身,直接影響了華格納的歌劇作品。
古代北歐傳說與史詩中的「fatalism」:(這種可以寫一篇博士論文的題目居然被我三言兩語糟蹋......汗) 如果大家查英漢字典,「fatalism」的解釋是「宿命論; 對死亡聽天由命的態度」。問題是在中文裡這些字眼都是消極的,彷彿不得已接受了命運,對一切都撒手不管了;但事實上北歐史詩中人物的fatalism是一種直面人生的人生觀,更近似於中文所說「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風雲難測的大海上狂濤來了又去,人在天地間終有一死,連世界在混沌初開之時就已預言了最終的毀滅,古代斯堪地那維亞英雄對這一切的態度是坦然受之。人世間的開拓與冒險結束之後,義人與英勇戰士的靈魂前往諸神居所,每日清晨追隨諸神與邪惡作戰,倒下的靈魂在夜間又將站起,與同袍及主神飲宴。如此日復一日,直到世界末日的最終之戰,這些靈魂將與諸神同時戰死沙場,而新的世界又將誕生。
<完>
英譯本在Amazon上的頁面。不過這個譯本有讀者認為太矯揉。我想買本別的來瞧瞧。
http://www.amazon.com/Poetic-Edda-Lee-M-Hollander/dp/0292764995/sr=1-2/qid=1166873424/ref=sr_1_2/104-6701115-4493553?ie=UTF8&s=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