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4年的新春之際,有機會拜讀了溫世仁先生的著作,內心對溫先生的觀點及其用心頗為佩服。在去年底溫先生驟逝後,許多媒體都對溫先生的行止多所報導及介紹,當時即已對溫先生的胸懷及志業就多所耳聞,但未曾有機會拜讀到溫先生的著作,此次藉著新春在家休息之際,將溫先生的便利書拿來翻閱,果然從溫先生的文章中學習到不少,雖然本著知識份子批判習慣,對於溫先生的諸多觀點未必會在第一時間全盤接受,但溫先生不但能明確地提出問題、更勇於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及觀點,不似國內的政治人物,成天只是口水亂噴,浪費社會資源及新聞版面,卻無法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是製造更多問題出來。
溫先生在「台灣青年的出路」一書點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也是理查自己的親身體驗,那就是究竟在全球化的趨勢;以及大陸成為世界工廠的影響之下,身為台灣青年,我們的出路何在?我們應該何去何從?我們應該朝向什麼方向努力?這點問題曾經困擾理查好一陣子,看到大家一股腦的西進大陸,而理查偏偏和大家朝反方向走,從大陸回到台灣來工作,究竟是對是錯,理查也曾感到十分困惑。
理查也曾和溫先生對於國內高達七成的年輕人想要到大陸求職發展感到不解,但卻無法像溫先生提出如此明確的方略,指出台灣青年如何藉由台灣平台的建立,能夠在台灣有資格領取比大陸青年高出三倍到六倍的薪資。理查只是相信,台灣仍然是有未來有前景的,只是我們還找不到正確的方向罷了,並不如有些人的失敗主義,一眛認為台灣無望,只有前進大陸工作一途。理查並無預設的政治立場,也不是大中國或是大福佬主義的擁護者,只是理查認為我們這一代的台灣青年應該要做些什麼,讓台灣的優勢能持續下去,而不是讓台灣變成「菲律賓第二」、或是直接投入大陸的懷抱,一切以個人的利益為優先的考量。
溫先生在書中提到幾個重點,理查願意在此和大家分享,並推薦各位自己去買書來看,在各大便利商店都有販售。這些觀念是否可行或是能否說服你/妳;這不是理查期盼的重點,理查只是認為這些觀念值得大家思考,是否信服端賴個人的判斷及信仰。溫先生書中的重點有以下幾點:第一、大陸青年的質和量與日俱進,排擠到台灣;甚至是全球青年的工作機會是無可避免的事實,台灣人不可駝鳥心態地去逃避面對,也不可以就此懷憂喪志。第二、要解決前述問題,建立高於大陸產業或工作層次的「台灣平台」是可行的解決方法,就好比為何在西方先進國家從事相同的記帳工作,硬是比台灣的記帳所得要來得高,其主因就在於西方的平台高於台灣,在較高平台所從事的相同業務,會受惠於高平台本身的有利位置,而享有較高價值所產生的較多利益。第三、「台灣平台」的建立有賴主導IT產業、建立華人創意中心、華人貿易中心及華人集資中心四點來實行。第四、創意不等同於研發設計,對於基礎研發的投入台灣不如大陸,因此研發設計中心的角色及功能遲早有一天會被大陸眾多的高級人才所取代,真正能維繫台灣優勢的武器在於創意,也就是如何靈活的思考及彈性的做法,將產品在最短的時間內商品化,或是開發出具有市場價值的商品。
溫先生的書中除了這幾點戰略性的論點之外,還提出許多屬於戰術性的作法;諸如Last Mile Plan、百萬博士計劃、跨專業學位、跨兩岸學習等等,說實話;由於戰術性作法爭議比較大,會隨著不同的人事時地物而改變,台灣是否應按照溫先生所提的作法執行仍尚有部份討論的空間,但至少在戰略性的角度上,溫先生的確提出精闢的見解,同時不同於學術派人士只是空談觀念不談作法;以免被其他人抓到漏洞而攻擊的保守作法,溫先生這種勇於提出執行做法來證明自己的論點是可行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年輕一輩的效法與學習的。
很可惜溫先生英年早逝,未能有更多的時間為台灣的青年指引一盞明燈,讓大家得以集中國內的人才,為國家做些有意義的事情,並且再創台灣的經濟奇績,重新贏回台灣在全球的影響實力。當然理查絕對主張,新的世紀有新的作法,只是固守原本經營模式的企業或國家,是絕對必要被世界進步的潮流所淘汰。要贏回台灣的國家競爭力絕對不是走回頭路,妄想用以前的那套苦幹實幹的模式要跟大陸搶回製造中心的地位;或是全盤出走台灣,到大陸用老方法繼續經營下去。企業會成功是必須像溫先生這樣能體察趨勢、並找出對自己最有利的發展策略及作法出來,而不是隨波逐流、成功與否全憑運氣。雖然時勢能造英雄,但英雄也要能有創造時勢的能力。就像沖浪者一樣,善於沖浪的人不是最強壯的那個人;而是最善用浪頭趨勢的那一位,台灣雖然和大陸比較起來地小人少、資源缺乏,但是如何能像孫子兵法所言,善用自己的長處及外在環境的優勢;順勢以取得勝利,才是台灣及台灣青年美好未來的保證。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