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散文的知性、感性、文學性、藝術性不需贅言,其筆下的文字就是真實的生命,散發著光與熱。
名為跨世紀散文,實因收錄了超過四十年的散文作品。所以讀這本書會有特殊的時間縱深感,擁有全方位面向來瞭解作者,最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在<另一段城南舊事>一文提到作者帶四位孩童時的女兒到林海音家,在<我的四個假想敵>一文描述在香港任教時,四位女兒的男朋友的追求,在<日不落家>一文書寫四位女兒分散在加拿大、美國、英國、比利時求學與就業,而作者夫婦落腳在高雄,書讀著讀著,當時得小女孩已成人為人母了。因為時間的縱深,理念傳達的延續,讀這本書就會有一種特別的感受。
名為跨世紀散文,實際分為「抒情自傳」、「天涯躡蹤」、「師友過從」、「詩論文論」、「諧趣文章」五輯,各輯中分別取一些最有感觸的文章留下記錄。
輯一「抒情自傳」中<日不落家>一文充份展現作者風趣、幽默、機智、思想前進的人格特質,寫一家人分居五國,妙筆生花,格局有別於女性作家的家庭子女的女性書寫。
輯二「天涯躡蹤」中<不朽,是一堆頑石?>一文書寫葬於或立碑立像於西敏寺裡的文人,展露作者對西方文學的熟稔以及深入的鑽研,可惜自己這一方面所知不多,讀時有如劉姥姥進大觀園般眼花撩亂、目不暇給,雖然不甚瞭解,但總是對西方文學殿堂有仰望之驚鴻一瞥。
輯三「師友過從」中<第十七個誕辰>一文深深震憾著我。文中說明藍星詩社成立十七年來的回顧。以前讀臺灣文學史,讀到現代詩論戰,當時將重點聚焦在年代、詩人、發表刊物、爭論焦點(此乃升學主義薰陶下的讀書態度),就以為瞭解脈絡了。讀了這篇文章才發覺自己的無知,辜且不論紀弦領導的現代派的六大信條所引發之論戰,也不論藍星詩社的眾多詩人,單獨只論同為藍星詩社創辦人覃子豪和余光中,兩人之間的關係就錯綜複雜,從藍星成立初期的禮貌性互動,到後來熱絡的密切合作,最後又因理念不合而分道揚鑣,才知道看待事件不應該如此簡化,應該要有像網狀立體交織的微血管般複雜的認識。讀書,不應只著重於事件本身,應該也要放入最起碼的人的情感因素。
輯三「師友過從」中<雲開見月–初論劉國松的藝術>一文見地精闢。在西方現代化(當時的氛圍是現代主義)巨大浪潮衝擊下,知識份子如何看待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化的關係。作者以極妙譬喻說明擁抱西方與固守傳統之兩種不同的立場。將堅持縱向傳承者喻為孝子,將熱烈擁抱西方的橫向移植者喻為浪子,而最難能可貴者為浪子回頭,作者本人就是。
輯四「詩論文論」中<再見虛無>一文中,可見文字理性的力量強過面紅耳赤的爭執與聲嘶力竭的吶喊,文章一字一字撞擊出巨大能量的堆積。洛夫因對余光中<天狼星>有不同意見,而有所批判,此文乃作者對自己的辯護、理念的說明與反擊,透過文字不需激情謾罵、不必人身攻擊,只要理直氣和的表達自己的立場,就是最正確最有力的方式,最後,一切交由時間,它將會清晰地顯露出真理。
輯五「諧趣文章」中<戲孔三題>一文,有腦筋急轉彎的俏皮與趣味,寫這篇文章時作者已七十五歲,足見作者赤子之心,並能與時俱進。
這是一本值得再讀的、不忍釋卷的、充滿文字力量的好書。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