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3-09 07:58:50| 人氣4,204|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愛在波蘭戰火時  文/映彤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人生難免有挫折.短暫又漫長的一生中,會發生什麼?
遇到什麼人?碰到什麼困境?有怎樣的曲折?
起伏都不但不能由我。而且往往受其支配左右!
所以,要做一株開在荊棘裡的玫瑰,是難得可貴的。
人受環境支配影響至大;甚至沒有半點力量與之對抗!

 

 

             女主角Maja  Ostaszewska 

 

愛在波蘭戰火時》,破碎了多少家庭?奪走了多少生命?離散了多少愛情?一夕之間,一切便不同了;死亡本身並不可怕,

但磨人心腸的是不知未來的去向,希望有時只是遠處一盞忽明忽滅的光;可憐的是人在面對絕境時,不得不為了那一線若有似無的光而活。


戰爭、貧窮、無知,都會使生命陷入無底的悲哀,許多時代的悲劇、歷史的傷痕,像一場無止境的夢魘,剥奪、戕害著人性的尊嚴!

在大環境的逆勢下,人沒有權利奢談夢想,連棲身之處都沒有的時候;人怎麼能看到天空的蔚藍?看到浮雲的明天。

戰火下,愛如一朵被踐踏的玫瑰,畢竟比愛更重要的人生,更值得赴湯蹈火。而貧窮和戰爭,並非造成悲哀的絕對因素,只要有愛,生命仍有存在的價值!


人生真正的悲哀是無知,無知所造成遺憾,使天地無言。

因為無知,讓人自縛手腳,處順境時,理所當然;而面對困境,又走不出陰暗。因為無知垢染了心的純淨;狹隘了胸襟視線,枷鎖了光明人性、扭曲了生命信念;人也被無知擺佈,讓貪瞋痴毒害自己,讓自信無地自容。

因為無知,像一隻想要穿越破璃的蒼蠅,最後只有氣絕身亡。無論是228事件、南京大屠殺、及波蘭卡廷森林事件的傷痕,多由無知造成;無知源於人類最大的劣根所在,看到人吃人的面目,那種殘暴冷酷,人類歷史的諸多戰爭,無一不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過程?

戰爭使人變成低等動物;無不想用那包藏在身體裡腐臭潰爛的禍心,不時地伺機去吃掉同類。

 

 第二女主角-波蘭甜心 Magdalena Cielecka

《愛在波蘭戰火時》的丈夫死前穿著綉有朋友名字的毛衣,當事件公佈死者名單時,妻子以為丈夫倖免,等待戰事平息,仍沒有丈夫的音訊,當婆婆質疑兒子可能已死去時,妻子還當場發怒,以為婆婆是心懷惡意;直到丈夫的朋友出現;她仍然不願接受丈夫早已死去的事實!


這段情節要告訴人們的是什麼呢?如果真相的傷害那麼大,何必非要去知道?想必丈夫對妻子的心意,在冥冥之中,已超越時空,傳達給妻子了,這在亂世也就夠了。而妻子守候多年,拒絕德國軍官的求婚,最後也從丈夫遺留的日記中,接受了丈夫離去的真相!

                                   

多年前,心中老是盤問:當心己不在,必須失去時,究竟選擇生離?還是死別?走過一些滄桑之後,逐漸明白,其實真正的愛,寧可生離而不願死別的,儘管他背叛負心;還是希望他在人世好好的活著,彼此共渡歲月的悲歡!

 

 

                        

        

【愛在波蘭戰火時】是曾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大導演華依達,根據波蘭作家亞當姆拉傑原著小說【逝去之後】再加上自我經驗(他父親即為「卡廷事件」受害者)揉合而成的最新力作,劇情描述二戰期間,波蘭慘遭德國、蘇聯聯手瓜分,於是亡國。有一名波蘭女子眼望著丈夫遭到蘇聯紅軍帶走,只好帶著女兒遠赴由德軍所佔領的南部婆家躲避戰亂。直到有一天,她找到一本丈夫隨身的日記時,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世紀秘密於是爆發…。這部精采動人的電影【愛在波蘭戰火時】試映時已感動了不少觀眾。



後記:寫這篇電影心得時,龍應台的《一九四九大江大海》還未出書,其實我還蠻喜歡看戰爭片的,從多部戰爭片裡,我更加體會到爭戰是生物的本性,大自然裡天天都有殘酷的戰爭在進行,我們所看見的城市,其實並沒有那麼美麗,而人類的和平是多麼地重要,如果于是因為苦難,我們學不會仁慈,不是因為驟變,我們也學不到智慧。

 

2008/8/20 完稿/2010/3/9加後記   映彤 




台長: 四海先生

泊-戰爭中的人性
記得有一項統計是說,幾乎自人類有歷史以來,人的一生中會遇到戰亂的機率,超過1/2。

這是個令多數活在太平盛世的人們難以置信的高機率數字!

如果今天走在路上,隨便問一個台灣人,「請問您認為自己在往後三十年中遇到兩岸爆發戰爭的機率有多高?」相信多數人並不認為這機率能高達1/2。

同樣的問題拿去問南北韓民眾、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民眾,說不定認為爆發戰爭的機率會高於台灣海峽兩岸。

然而,如果就戰爭的「可能毀滅程度」來說,海峽兩岸之間的戰爭,恐怕會遠比兩韓之間、以巴之間的戰爭來得更恐怖。不戰則已,一旦戰了,就會有決定性改變歷史的大量生命屠殺產生。

這種戰爭風險,是身為台灣人的悲哀,卻也是不能去逃避面對的集體共業!

「愛在波蘭戰火時」或是任何其他戰爭片,能有助於活在太平盛世的人們去想像戰爭來時是怎樣一幅景象。

然而,電影畢竟是電影,有娛樂效果與市場考量,多少可能會淡化戰爭中悲慘血腥的層面,或美化戰爭中的某些真實人性。

對黎民百姓來說,戰爭來臨時最大的考驗,除了是家破人亡、顛沛流離之外,也包含了內心當中的善惡掙扎、痛苦與瘋狂的交相侵逼。

瑞典導演柏格曼對於戰爭的詮釋,並非在於有形的可見層面,更多的是在於無形的內心掙扎層面。

將《愛在波蘭戰火時》這片拿來與《羞恥》、《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冷山》、《桂河大橋》、《搶救雷恩大兵》...等等多部經典戰爭題材的作品作個交互對照,應能使人對於「戰爭」有了多重角度切入的思索,對戰爭的本質與人性當中的殘酷面,會有更深入的體會。
2010-03-12 17:57:01
映彤--戰爭的代價
在戰爭裡,最令我動容的是,人如何在巨大的恐懼下,
勇敢地面對死亡這件事;尤其是面對朝夕併肩作戰的同袍弟兄;

戰爭,無可避免的你死我活的緊要關頭,那種九死一生的當下,人還有什麼心願想要完成?
驅使沒有任何信念,思想的人充當礮灰,是人性中最凶殘惡毒的行為;如人海戰術;

如果勝負要以數以千萬的生定性命為代價,我以為是不符合現代戰爭的原則的;就像兩個人打架,都負了重傷,這樣的輸贏就沒有意義;

事實上,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化干戈為玉帛,我以為才是現代戰爭應有的策略和原則。

所以兩岸的戰爭,若是到了短兵相接的地步,可能要等到雙方的軍事家和政治家的腦袋都生繡了,到了百姓不打就活不下去的時刻吧!

我以為能不費一兵一卒的武力,才是真正的武力。
呵呵~太過理想化了,但是誰會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而接收一片焦土廢墟?也是真的~~
2010-03-12 21:19:54
映彤--寬容和諒解
觀看這部片,並不是一個舒服的經驗,濃重的抑鬱、絕望,以及不斷的心碎,壓的人喘不過氣。這與閱讀大江大海的感受,有相同的感受,有時文字一旦化為真實的影像,感覺更為真實!

中文片名雖然取成《愛在波蘭戰火時》,但片中僅有一段兩小無猜的短暫邂逅:男孩上街撕毀路邊貼的俄共政令宣傳海報,逃避官兵追捕時與女孩相遇,一見鍾情後兩人約定在電影院相會,下一秒鐘男孩卻慘死在俄共手下。

尤其電影的結尾讓我們看清屠殺的步驟,卻是一切的原點:小房間裡,波蘭俘虜被陸續送進來,綑綁、舉槍、發射、倒地,屠夫的手僵硬而準確,另一個人負責提水桶將血泊草草沖過。

屍體隨即被送往旁邊的小洞口,抬上卡車,運往挖好的巨大墳墓,堆土機將屍首傾倒入坑、掩埋,坐在螢幕前彷彿可以聞到血的腥臭。

導演拒絕只在戰爭中突顯平凡經驗的偉大,而更要強調「戰爭是特殊的」,任何人都不應該對時代施以憐憫。

導演曾經在回答觀眾問題時說道:藉由電影述說歷史,讓人們彼此有了連結性,認知到自己身在群體之中,而不再只是單一的個體。

「一場大屠殺,帶走了兩萬個生命,所造成的間接受害者往往比直接受害者更多。

世界各國依自身利益解讀歷史的情形時有所聞,強國一方總是握有述說的權柄,導演的冷處理手法似乎是為了避免重蹈覆轍,讓觀看電影的波蘭人,離寬容與諒解更近一點。」

以上這段話,很清楚的解開了人們心中的爭持與仇恨,
凡是爭持,結局的重點都不應該只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更不應該的是受害的一方,搖身一變為加害者的惡形惡狀;

瀰天之罪,當不得一個悔字,人應該學會同理,接受別人和自己一樣,犯錯之後,希望被諒解、寬容,而非一再的陷入陰影的漩渦之中,損人又不利己。
2010-03-16 08:02:4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