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9-08 09:57:11| 人氣19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九峰曾“雍睦堂”:世代不忘桑梓情(天下古祠系列2)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九峰曾“雍睦堂”:世代不忘桑梓情(天下古祠系列2)

@秦  島

 

 

 

  一些同姓氏的大家族,有的合建跨地域大宗祠。民國時期,永定縣(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鄉村之中,不論大小姓,皆合建祖祠,複合散居各鄉,及徙居各處之同宗,在邑城建祠(民國《永定縣誌》卷十五《禮俗》)。仙遊縣黃氏家族,派下子孫散居30餘村,各地黃姓集議,在縣城合建黃氏大宗祠。福建林氏,是福建人數最多的家族之一。

  舊時,閩南漳州府詔安縣,“居則容膝可安,而必有祖祠、有宗祠、有支祠。”(陳盛韶《問俗錄》卷四《詔安縣》)這一時期的宗祠,大都保留至今。據廈門大學陳支平教授等調查,連城縣新泉鎮的張氏家族,除總祠外,另有支祠24座;惠安縣山腰鎮(今福建泉州市泉港區山腰街道)莊氏家族,族眾數萬人,大小祠堂超過100座,其準確座數,連族人也説不清。福州郊區閩侯縣尚幹鎮的林氏家族,族眾近萬人,大小祠堂不下50座。為顯族威省城。

  據我所知,曾姓在九峰、崎嶺、長樂、秀峰等鄉鎮十分普遍。九峰曾始祖曾善,族名啟仁,字積餘,號拓庵,行一,因社會動盪,移居漳郡膏州謀生,攜帶子途由膏州至平和古林遠遊,隨後不祧宗祀擇居古林。

  平和縣九峰鎮的文物保護單位曾氏家廟,堂號“雍睦堂”,位於平和縣九峰鎮平和二中大門右側,中心西大街,背靠文廟左側,面向大尖山,坐南向北,屬於縣文物保護單位。明萬曆元年(1573)始建,歷代重修。家廟占地面積380平方,坐東向西,由前門、拱形走廊、正堂組成。正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抬梁式木構架,歇山頂。梁架間施斗拱。木構架和斗拱雕有150多組雕刻。前中門懸山頂。大門兩側窗櫺以“卍”字縷空青石雕圖飾。門前一組青石瑞獸抱鼓。

  九峰為平和曾氏的主要聚居地,也與臺灣眾多曾氏一脈相傳。康熙間有曾天井、曾天嶺移居臺灣淡水,後遷南港,新店,宜蘭。康熙年間曾可試,日旺,日壽,日柱、世懷、光齊等遷徙臺灣嘉義,並曾建有曾氏祠堂。之後眾多曾氏子孫不同時期遷居臺灣各地定居,乾隆年間又有曾文讀,文鑿兄弟、曾淵生、曾金牆、毓鐵、文回、仲興等入台墾殖。至今在臺灣的平和曾氏後裔有上萬人之多,遍佈臺灣全省各地。他們世代不忘桑梓鄉親之情,經常回鄉,為家鄉的建設和發展做出貢獻。

  曾氏的血緣祖是上古治水的夏禹帝,姒姓,傳至他的曾孫少康。帝業中興,封次子曲烈于鄫(今山東蒼山縣),曲烈便成了鄫氏始祖。曲烈子孫在鄫相襲了二千年,直到春秋時期魯襄公六年(—567),鄫為莒所滅,太子鄫巫逃到魯國,做了魯國仕卿,他把姓“鄫”去邑為“曾”,從此就成了曾姓。這是曾氏得姓之始,後裔尊曾巫為第一始祖。曾巫生二子,長夭,次夫。夫生阜,阜生點(箴),點為孔門高弟子。點生參,亦師從孔子,得儒學真傳,世稱曾子。被後世尊為宗聖。曾氏族譜均以他為首派(一世)。一千多年來,曾氏後裔孫再播遷到湖南、福建、廣東等地。故曾氏以“魯郡”、“廬陵”兩各發祥地為郡望。俗語有“天下一曾無二曾”,意思只有一個源頭,全國曾氏都是曲烈的後裔,“天下曾氏是一家”。

  始建於明朝中葉的九峰曾氏家廟,歷代亦有重修。1993年,由平和曾氏淵源研究會以及旅居香港,臺灣的宗親再次籌資重修。石磚木結構,全建築以門廳,廡廊,正堂組成。家廟硬山頂,燕尾脊,脊頂,脊堵,規帶飾雙龍,戲文剪瓷雕。外牆素面石牆裙。腰堵以上青磚精砌,正面明間內收,作凹窩式,兩旁各有一側門,大門兩邊青石抱鼓石,石枋木頭鬥挑簷,前簷懸木透雕倒吊蓮花柱。門廳深一柱,三架梁。廡廊寬二柱,兩側掛石刻修建祖廟捐資芳名榜和歷代宗賢名人畫像。

  正堂深正堂深四柱,石柱承重,五架梁,兩根石柱刻聯:“沂水千年遠貫通道經宗風依然可接;金釵一脈真分支衍派和氣自此生光”。明間正中設祖公龕。龕頂懸掛還有平和置縣治第一位舉人曾萬選公的“邑捷開先”匾,民國時期的曾力民中將;曾祥庭少將,曾國光少將、曾夢華少將的“將軍匾”,以及“文武世家”三進士金匾,“五代同堂”、“文魁”、“武魁”、“亞魁”,等十多方牌匾。

  九峰城東門外城隍廟口,還有一座牌坊,名龍章褒寵坊,俗稱石牌樓。高10米、寬0.7米、為三層三間仿木建築,均為花崗岩構件,用材粗大,氣勢雄偉。建于明隆慶元年(1567),系表紀南京兵馬司指揮曾璋之父曾宗齡、母張氏的功德牌坊。整座建築保存完好,1986年列為縣級文物單位。

   2023.09.08

 

台長: 秦島
人氣(19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