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09-09 18:00:07| 人氣8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秋風起兮百病生,秋乏如何補?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秋風起兮百病生,秋乏如何補?

@秦               

 

        我是冬季生人,相信母親懷我時度過了艱難的秋天。那時剛過三年自然大災害不久,農村哪有多少營養食物,更別說孕婦補身了。難怪考大學體檢,瘦弱的我才42公斤,不夠秤,好在醫生阿姨說我才16歲多,還會再長身體,於是造假寫了47公斤。小我一歲的林同學跳級考,才27公斤,寫了44公斤,過關。可憐缺營養的我們,沒病,卻都是小孩大學生。

        古往今來,詩人們總是對秋天飽含詩情。曹操《觀滄海》: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漢樂府 長歌行》: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杜甫《絕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劉禹錫《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辛棄疾《醜奴兒 書博山道中》: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但是入秋後,炎夏造成的消耗一時未能完全補償回來,不少人感到渾身疲軟無力,疲憊倦怠,睡意連綿,這被稱為“秋乏”。有神經內科主任建議,對於體質虛弱、年老多病者,一時“秋乏”不能解除,可適當服用補中益氣丸、六君子丸、香砂養胃丸等中藥,進行輔助治療。如果晚上能保證 7~8 小時的睡眠,白天還常打瞌睡,可能是某些疾病“作祟”,最好去醫院排查腦血管病、心臟病、甲減等疾病。

        秋風起兮百病生。相識快40年的香港老中醫吳志勇博士認為,秋天百病易生正是源於秋風起矣。因此,尤其是深秋接近立冬時,起風時及時躲避,出門前做好保暖,晚秋出門最好戴條圍巾。看節氣,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可用生薑、艾葉、威靈仙、木瓜、杜仲、延胡索、牛膝、桑寄生、陳皮、川芎各5克,煮水泡腳,可溫陽理氣、祛風祛濕、活血化瘀。

        夏季人們常進冷食,脾胃功能下降,因此,進補前要先調理脾胃,不妨多吃點綠豆、扁豆、薏米等。老中醫專家推薦“強肺健脾”藥膳方。百合、山藥、蓮米、薏仁各 30 克,麥冬、大棗各 10 克,冰糖少許,可煎服少量頻飲,也可作熬粥用,老幼皆宜。

        立秋後,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其中首選吃肉。此時不宜以羊肉、牛肉、狗肉等肉類進補,但兔肉、鵝肉、魚類(除魷魚外,因為魷魚膽固醇含量高)都比較推薦。除了肉類,建議多喝薏米粥、白扁豆粥、山藥粥等。身體較胖、血脂高的人適當食用脂肪含量相對較少的鴨肉、鯽魚、鯉魚等;身體虛弱、四肢無力的老人可每週食用一次烏雞或土雞燉湯,以補充體力;畏寒怕冷的老人入冬可以適當食用羊肉。

        有句俗話說,吃了十月茄,餓死郎中爺。中醫解釋,茄子營養豐富,但“餓死郎中爺”太誇張。茄子有清熱、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等功效,可防治大便幹結、痔瘡出血等。茄子能增強毛細血管的彈性,並減少老年斑;能防血壓升高、調節膽固醇,建議一年四季都吃。

        吃鮮果和蔬菜也要結合身體需要,如若存在視力問題,如老花眼、眼睛乾澀等,多吃橙黃色的水果蔬菜,如胡蘿蔔、南瓜、芒果等;若牙齦常出血,多食用獼猴桃、脆冬棗、大白菜等;健康人群首選當地時令水果蔬菜,同時保證深色蔬菜估所有蔬菜的一半。秋天西瓜、甜瓜等陰寒性質的瓜類水果要少吃(老人、小孩及胃腸功能不好的尤其要注意),只要不過量,不會損害健康。薑是長壽食物,一年四季都要不離薑,但夏季更要多吃。秋季將薑、蔥、辣椒作為調味品,問題不大。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這體現了中醫因時制宜的思想。秋凍應遵循“晝薄夜厚”的原則。氣溫明顯下降後,最好在起床時就添加衣物;氣溫回升時,減衣服更須在早上起床時進行。患胃腸病、關節病、老慢支、肺氣腫、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外周動脈供血障礙及沒有穩定控制的高血壓患者等,最好不“秋凍”。

        老中醫叮囑,這一人群晨起後,不宜單衣做室外運動;晚上,窗戶不宜全開,尤其住高層者;最好穿棉襪入睡。只有氣溫在 15~25℃ 時才適合秋凍,建議有類風濕、關節炎及年老體虛的北方老人現在開始給鞋子墊上棉墊,穿上棉秋褲,南方老人也可以墊上棉鞋墊。

                2022.09.09

台長: 秦島
人氣(84)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