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8-25 03:39:01| 人氣8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們的社會] 教育:公平 vs. 知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我們的社會 ] 教育:公平 vs. 知識

當每個人都接受一樣的教育,這就是「公平」。但是這樣的公平有甚麼意義呢?

這樣的社會是不是又回到了科舉時代的價值了呢?讀書人就只讀朱熹註的四書,然後參加科考好求取功名?因為大家都念相同的書,所以比的便是誰讀的熟,誰又參悟了那些「微言大義」。 有沒有學到求知或做學問的方法、科學的精神與方法、民主法治的風範...etc. 似乎都無關宏旨。

你有甚麼創新的想法,或是在某些科目有優越的表象,那都無關緊要,你必須先在這些「共同科目」中表現出你的成績,之後你便能上「大學」,到了「大學」你便能去學你有興趣或是你所擅長的學科了。

可是當你上了大學之後,你又花了很多時間在念「基礎課程」,你所想學的知識或學問都需要這些基礎課程,而你所想學的,或是感到困惑的部分必須要到「研究所」才會學到那些知識,才能解答你所遇到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社會有那麼多的碩士與博士。 為什麼不早一點讓學生去追求他們有興趣的學科,給予他們更多轉系或是修其他科系課程的自由?    Aug 25, 2012


updated Aug. 28, 2012

2012-8-24 
林百里談教育競爭力 唱衰12年國教

〔記者蔡百靈/新北報導〕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對台灣教育及競爭力感到著急及憂慮,昨天大聲疾呼,未來的教育應該要打破地域藩籬、校際疆域,當全世界都在談創新,台灣的教育方法卻從來沒改變,台灣已錯過許多機會,再錯過網路革命,將變成邊緣人國家。

方法沒變沒競爭力

昌平國小校長張信務問他對於十二年國教的看法,林百里脫口回答:「九年國教都這麼慘了,再搞三年更慘!」極力表達反對立場,他說,十二年國教是老方法,把學生依年齡區分、教一樣的知識,是一種fair(公平),給每個人同樣機會,最後反而沒了競爭力。

林百里昨天受邀到「新北市年度校長會議」,以「未來教育與創新的巨大能量」為主題發表演說,他表示,台灣沒有黃金、沒有石油,也沒有雲端,未來資訊科技的發展必須靠創意和競爭力,但對於台灣的競爭力,他感到很擔憂。

網路革命別再錯過

林百里說,有人說台灣跟菲律賓一樣,但事實上「菲律賓比台灣還前面」,因為亞洲高速光纖有經過菲律賓、香港和新加坡等國,就是沒有經過台灣,高速網路的外面,世界連在一起,但我們不連,「我們是網路世界的孤島」。

林百里說,日本因為明治維新趕上工業革命,但台灣沒有趕上,所以被欺負了一百多年,當蘋果賺兩百元的時候,台灣廠商只能賺兩元,這是代工的血汗錢,但未來是「Data+Smart」創造出價值,再錯過台灣就真的邊緣化了。

未來機會就是創新

他說,大家應該重視現代社會中巨變的三股力量,分別是新科技(Technology)、新行為(Behavior)和新商業模式(Business),行為、科技、商業模式都在轉變,臉書改變了消費者行為,形成新的商業模式,而Google從技術的創新,再創造出一個商業模式,因此未來的機會就是「創新」。

林百里舉例,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柏克萊等校合作教育平台,透過雲端就能發揮強大影響力,而台灣的學校堅持各立門戶,校長只注重Paper和錢,競爭力在哪裡?他還說,小學教育最重要,無論是繪畫、音樂或數學,都是在小時候被啟發,政府應結合企業、基金會、學校,創新教育環境。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ug/24/today-life7.htm?Slots=Life


理化課 英國台灣不一樣

◎ 陳志今

最近各個地方政府,以台北市為起頭,開始資助中小學生留學。到底什麼是國外教育所擁有,而台灣卻十分缺乏的呢?筆者就以在英國的親身體驗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台灣的國中科學理化課實驗上,理化老師曾以實驗演示空氣中含氧氣的比例。實驗十分簡單:將蠟燭放在一個缽中,四周放水並點燃蠟燭,然後用一個量筒蓋住蠟燭。當蠟燭熄滅後,因為量筒中的氧氣被用光水位會上升。水位上升的比例,就是空氣中含氧比例。這節課,筆者記得實驗的過程花不到十分鐘。

當我來到英國中學時,這個氧氣含量的問題又再一次的被演示,但他們的教學方式卻令我大吃一驚!英國老師先做了這個蠟燭實驗,但是實際測量的結果,氧氣比例卻只有大約十%。原因在於蠟燭燃燒會釋放其他氣體,像二氧化碳等等。接著他開始解釋任何實驗都有其優缺點,而測量氧氣的實驗並不只一種。因此接下來又設計另外兩個實驗,來測量空氣含氧量,並且比較哪種實驗較好。這樣下來,一個簡單的「氧氣占總空氣的二十%」的科學常識,足足花了整整兩堂課。

又有一次是關於物體密度的實驗,我印象中在台灣課堂上的「解釋」不超過五分鐘。但在英國,為了解釋密度的定義,一個公式,足足一堂課。

英國的理科考試和台灣相比是簡單得多。一個科學常識都要花數堂課,當然沒時間教太多更高深的內容。那為什麼我們在大學以後的科學成就卻無法與英國分庭抗禮呢?

台灣的教育中有許多課程花費在學習知識本身,卻不過問知識是從何而來,又如何加以應用。學生為了考試和升學,填鴨式的咀嚼課本,也失去了應該在教育中學到的創造力。更糟糕的是,這樣的體制,使得許多無法記憶這些龐大資訊的學生,喪失自我信心。

希望這些即將出發的小留學生們,能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標,也能有天回到台灣來一展長才。

(作者為英國劍橋大學博士生,高雄市民)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ug/26/today-o11.htm


The above 2 stories were taken from the website of Taiwan's Liberty Times.  The copyright remains with Liberty Times.



台長: frank
人氣(85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社會與文化 |
此分類下一篇:[社會] 打造將才基因2 將將
此分類上一篇:[我們的社會] 新聞媒體報導幼稚與膚淺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