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每到午餐時間,打開鐵飯盒的那一刻,飯香與饑餓感同時貫腦,我和另一個愛吃白飯的同學總會發出這樣的讚嘆:「白米飯真香啊,以後我們一定要嫁給農夫才行,這樣無論如何都不會餓到了。」
看《無米樂》時,見到崑濱伯和崑濱嬸彎腰插秧的畫面,以及收成前突逢大雨憂心忡忡的模樣,回憶起自己少女時的這個夢想,恐怕不是天真可愛,而是無知了。
烈日下,剛犁完田的煌明伯,脫下汗衫,擰出好幾杯水,他笑著說:「這係正港ㄟ汗水,不是露水喔!」
老實說,生長在城市,夏天一到就忍不住想吹冷氣,生完小孩坐骨神經就出毛病的我,農村的一切對我很陌生。不過《無米樂》不是一部訴說悲情的記錄片,相反的,它帶給我的笑聲直追一部上乘的喜劇片,而且除了笑聲,還有更多甜酸滋味。
戲裡的人都很可愛。
75歲的崑濱伯無疑是一個民間歷史學者,每天一筆一筆地記錄著農事,當我們輕輕鬆鬆就從他的口中有有憑有據、客觀平實地上了一課台灣農業發展史,還意猶未盡時,就聽到崑濱嬸不耐煩地大喊:「麥擱歸天勒民國民國啦!」
崑濱嬸常生氣丈夫只有一張嘴巴,可是崑濱伯卻翹著二郎腿得意的說:「阮就係靠這張嘴,甲伊從山頂吹口哨騙落來!」尪阿某整天鬥嘴鼓,某個黃昏崑濱嬸忙完找不到崑濱伯回家吃飯,又委屈又生氣的對著鏡頭數落他的不是。導演有次問崑濱伯:「你有怕阿嬸否?」崑濱伯俏皮的回答:「伊不怕我。」導演又問一次,阿伯硬著嘴說:「我也不怕伊。」然後抓起阿嬸的手臂說:「你看伊ㄟ手介呢粗!」阿嬸手一揮,嘴裡就吐出:「XXX」
即便三不五時就鬥嘴,20歲就嫁給崑濱伯的崑濱嬸,嫁入門時還不知道丈夫是哪一個,婚後卻任勞任怨地照顧一家大小,下田耕種、劈柴煮飯,農閒時還得去聲寶工廠當臨時工貼補家用。可是她一直生不出孩子,連公婆都要自己的丈夫討細姨,但崑濱伯執意不肯,他搬出了一套哲理說:「家若要興,就要雙犁;家若要敗,就娶雙妻。」夫妻互相疼惜的情感,表露無遺。
69歲的煌明伯農忙之餘,還能彈出做工紮實的手工棉被,他雖感慨工廠一天做的棉被比他一年做的還多,可還是驕傲地說自己的棉被都是靠口碑,最遠賣到了德國。棉被做好了,還仔細地簽上日期和自己的名字。煌明伯話比較少,人長得頗帥,好幾個角度都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父親。其實除了職業不同,我父親也出生農村,而且五六歲就喪母的父親,除了帥還有沉默的個性像煌明伯,悲觀勤奮的他,兇起來更勝崑濱嬸。
我那樂天的母親,倒是有三分像常挨罵的崑濱伯,不過更像憨厚的文林伯,文林伯牽著一隻大水牛,是後壁唯一的一條耕牛,問他為什麼還養牛?他說水牛很聽話、說水牛的命不好。又說自己比較憨,只會種田,不會別的。他說話時總讓我想起自己的媽媽,問文林伯,政府有沒有照顧農民,他說:「怎麼會沒有?」「不能什麼事都靠政府,政府沒有那麼多錢。」這也讓我想起媽媽買到壞掉的東西總不敢拿去換,唸了她幾次後,現在敢了,不過常常都會換回花更多錢的東西。她又常說自己很好命,說自己歹竹出好筍,生了個會讀書的博士兒子、古椎得人疼的女兒。其實好命的是我們,不過這些都是我當媽了之後才知道。
看著看著,我突然覺得每個老農的性格,都有幾分像自己身邊的親人。比如崑濱伯,除了比較文靜、害羞,我覺得自己其實蠻像他,而勤勞愛唸的先生也蠻像崑濱嬸。這些人的生活,初看遙遠,看久了又覺得很近。
崑濱伯曾說過一段很有意思的話,他說命是天定的,老天在你出世的時候發了張牌子,祂說:「汝是做事人(註:工人、農人)!」「伊是做行政院長的!」崑濱嬸忍不住插了一句:「我是婢女命!」看著他們,我真覺得若以性格分,人的確脫不了幾種類型。可是他們樂天知命的態度,又讓我覺得,到底是誰比較好命?
無米樂,換成你是農民,無米,你到底樂不樂?可崑濱伯說:「有時候晚上來灌溉,風清月朗,青翠的稻子映著月光,很漂亮!心情好,就哼起歌來,雖然心情(擔憂),不知道颱風會不會來,或病蟲害,也是無米樂,隨興唱歌,心情放輕鬆,不要想太多,這叫做無米樂啦!」
當WTO對他們造成衝擊,休耕的火苗燃起,我們其實可以想多一點。當然你也可以不想那麼多,只是上戲院去享受他們的快樂哲學。
5/20起,《無米樂》要在全國HAPPY上映,如果你卡早買會卡好康──
預購單張:NT.180元
預購套票:一套4張,售價NT. 699元,另贈「無米樂」限量感心伴手乙份(上映期間請至戲院兌換)。
團購票:150元 (限30張以上)
安怎買:請卡購票行動專線(02)2771-7602 或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http://www.artsticket.com.tw
洽詢電話:(02) 3393-9888
相關網站:
http://www.artsticket.com.tw
現場買票
全票:200元
敬老優惠價:100元 ( 凡六十歲以上即享優惠 )
【後記】
會去智邦看《無米樂》其實是一個意外,試映會的前一週,我突然接到《無米樂》的邀請電話,那時我正在試用新買的自動掃地機,電話那頭說她是無米樂導演顏蘭權,我說我知道這個活動,可是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時間寫,所以沒報名。等我回過神來,才想到可能不是那麼多寫手參加,因為導演會找到我,大概是從上次有去看《生命》的寫手開始打起。又聽到導演誠意的說:「妳來看看就好,寫不寫沒關係。」顏蘭權的聲音很樸實,我突然覺得要這樣木訥個性的人,一個個打電話邀寫手大概不容易。加上我的個性軟弱,對那些能拍攝紀錄片的堅毅女性特別有好感。所以那天在大雨中,還是很HAPPY地開車去看試映,然後很滿足的回家。
最近「紀錄片」上戲院受到一些爭議。
導演顏蘭權和莊益增寫了下面一篇文章,我全文轉載於下:
很多朋友問我們,紀錄片為什麼要上院線?很多朋友告訴我們,《無米樂》已經拿到台灣紀錄片雙年展首獎,應該可以劃下完美的句點,為什麼我們不趕快去拍下一部紀錄片?我們問我們自己,拍紀錄片所為何來?
當《無米樂》在影展放映時,當「我們」站在舞台領取獎座時,所有聚光焦點、所有熱烈的掌聲,都是為導演響起,而我們的拍攝對象在哪裡呢?台灣的老稻農,在哪裡呢?
為什麼紀錄片的壽命那樣的短?為什麼紀錄片是屬於小眾的?明明紀錄片的取材是來自於社會大眾,是來自於台灣的生活文化,完成後卻只能吸引影展觀眾的目光?我們不能瞭解,我們拒絕妥協。一部紀錄片的完成,並不是導演將拍攝毛帶剪輯成一部可觀看的影片;一部紀錄片的完成,必須跟觀眾一起完成,所以,我們必須將《無米樂》推廣出去。
為使《無米樂》順利推展,我們需要一筆最基本的經費,雖然這筆經費並不是非常龐大,但這對一個把他所有的時間、精力投入拍攝影像的窮困紀錄片工作者來說,確實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我們嘗試暫時脫掉紀錄片導演的外衣,去扮演一個不像推銷員的「推銷員」,去跟很多人很多人說話,去跟很多人很多人拜託,去跟很多很多單位尋求贊助,要求他們協助《無米樂》這樣好看、又有意義的影片上戲院,讓更多的台灣人看到,發揮《無米樂》的影響力──關懷土地、疼惜農民、台灣人吃台灣米。
希望這篇「文章」有機會公諸於世,那就代表《無米樂》已經對外公開放映日期;如此,我的「希望」才能夠再長大一點點:希望所有支持《無米樂》的朋友,能夠無所不用其極地幫我們用力宣傳──《無米樂》的放映訊息;同時,想盡各種方法(偷、拐、誘、騙)拉你們的親朋好友進戲院看《無米樂》;還有,喜歡崑濱伯、崑濱伯母、煌明伯及文林伯的超級粉絲們,不管已經看過幾遍《無米樂》,懇求你們不吝再花200元、2個小時,再進戲院支持《無米樂》。
對我們而言,《無米樂》上戲院公開映演,並不是推廣這部影片的終點,反而是傳播這部影片的起點,它不僅是一種目的,同時也是一種手段,因為在台灣,我們何時能夠有一個很好的時機,用一段時間努力地介紹一部紀錄片呢?也許你會問:集結小眾傳播的方法,也能匯集出大眾的力量。可惜,我和莊子無法用3年的時間,到台灣各個鄉鎮做300場的放映與座談。紀錄片的完成不在於得獎的喜悅與安慰,而是在於創造討論的空間與迴響,我們相信,只要有更多從戲院走出來的台灣人,重新體會到台灣稻米的甜美,解決台灣長期以來的農業問題──便不遠矣。這才是我們拍攝製作《無米樂》的目的。
有一度,我們很想告訴崑濱伯《無米樂》現在的困境,可是我們非常擔心,崑濱伯每天早晚都會向老天爺祈福⋯⋯風調雨順、五榖豐收、國泰民安⋯⋯《無米樂》上戲院順利⋯⋯。我和莊子是兩個大傻B、生命厚度太薄,天公伯是看不到我們的,可是,崑濱伯這群老農用一輩子的生命耕耘出的福澤,相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我佛慈悲,會給台灣人一個機會,還給這群老農應有的尊嚴與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