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5-16 14:11:59| 人氣98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回家──麻風病患與後代集體被隔離的情感》〈序〉 情感保育的再生力量

 

 

 

今天對「麻風」一詞的認識,可追溯至19世紀挪威人漢生(Armawer Hansen)所發現的「麻風桿菌」,因此後來人俗稱「麻風」為漢生病(Hansen’s diease)。根據台灣學者梁其姿教授的考察,中國歷史文化中「麻風」一詞實普及於明初,當時「麻風」一詞與「癲」相通,是屬於皮膚麻木的一種病症,到了近代它才成為leprosy的中文譯名。leprosy這個名詞具有貶意,也是後來麻風病患被污名化的原因之一。麻風病是早期中國嚴厲對抗的疾病,中國古代的官方歷史與地方志也記載了不少有關麻風病人被隔離的記錄。這個病類與法律與宗教具有深刻的牽連,可視為一種「身體政治」的「最顯著瘡疤」,反映了一個地方的醫學知識與社會歷史的演變過程。

 

2007年,因為一場強硬的拆遷行動,長期受到忽略的雙溪毛糯麻風病院,開始引起大眾的關注。通過《永遠的希望之谷》紀錄片,原來對麻風病院與院民的想像化為具體及有生命力的故事。大家倏然覺悟這個堪稱東南亞最早具社區概念與現代醫療管理體系的地方,是需要進行歷史與文化的搶救與保育。所謂的「保育」不僅在於保存或保護,它還重視歷史教育與傳承功能。換句話說,雙溪毛糯麻風病院,可被視為馬來亞醫療體系發展的縮影,從醫療設備、制度、管理等,可以窺見早期醫療體系對人的身體、精神與情感的管理與控制,透露了社會對人的觀念與意識的發展。不但如此,它也說明早期馬來亞的麻風病的演變與殖民主義的緊密關係。

 

從歷史根源追溯,可知受早期殖民母國的宗教觀念影響,由於對該疾病缺乏相應的理解知識,麻風病被視為是上天對病患道德人格的控訴與懲罰;在難以找到解釋疾病的一套系統之下,只好轉而要求病患自我承擔責任。例如在歐洲中古時代,麻風病患是住在教會的隔離院裡,這樣的做法是要遵守對聖經的解釋,把宗教意義上「不潔」的人與社會隔絕。(其實從中國文獻可得知,麻風亦被視為是具道德缺陷的醜陋疾病)。因此從英國殖民地政府以來,對麻風病患所實施的制度規定,不只旨在控制疾病,最可怖的是情感的管理與隔離政策。疾病造成身體的不自由,情感隔離卻使人的心靈與精神的不自由,這時候疾病不再是一個隱喻,而是赤裸裸的一個時代的標誌或記號。尤其是在麻風論述發展史上,以西方為觀念傳播主導,曾把「華人移民」視為全球麻風的主要傳播媒介,後來這個疾病經歷了殖民與種族主義的結合後,「華人」與「麻風」在疾病史上逐漸被銘刻上負面的印記。

 

 集體命運中的個人經驗

 

究竟馬來亞殖民地政府如何認知這種麻風病,如何安置雙溪毛糯麻風病院在東南亞殖民地中的位置與角色? 有關這方面的歷史知識,尤其是有關馬來亞醫療或疾病史的中文論述,仍缺乏有系統的整理。書中陳清河的故事曾透露,40年代新加坡的麻風病院設備十分簡陋,所以他願意冒險到檳城木寇山求醫,之後再轉至雙溪毛糯麻風病院。同為英國統治下的殖民地,為何針對麻風病的治療,馬來亞和新加坡有著不一樣的醫療景觀?而早期的病院不只是華人病患,甚至有來自尼泊爾的雇佣軍、日本人和歐洲人,究竟東亞、歐洲與東南亞的麻風疾病遷移過程是如何,是否產生交叉的影響?另外,在一個行動嚴格被控制的群體生活,如前所述,不只情感受到管理,甚至是病患的情欲問題,被劃為不可隨意碰觸的禁忌地帶,那病患要如何面對人類原始的情感激情與欲望,情慾想像也可以被管理嗎?當時醫療知識的建立與傳播與宗教影響又有怎樣的關係?

 

這一些的疑惑與問題,都是在閱讀書中眾多故事人(story teller)所傳達的訊息中一一浮現。當本書主要採訪人義忠和彥妮請我參與稿件潤飾與編排工作,我便有幸成為聽故事人。在麻風病院院民們所陳述的零碎與多重的記憶拼湊當中,除了令人動容的故事以外,背後還隱藏著有待揭示的困綁身體與情感的各種原因。曾經是麻風病患的他們,無疑是社會的邊緣群體,礙於自己特殊的身份或身體上的殘缺,被迫成為社會的「隱者」。讀著一則則的故事,恰恰可以印證他們所擁有的「共同記�ash=1

台長: 踐實山人
人氣(98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