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0-13 14:03:02| 人氣4,9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莊華興:馬來西亞華人的內族群關係「一個殖民主義──現代性視角

莊華興日前到南大中文系演講,他的演講,不發虛言,讓人感覺實在。講題涉及的面向很龐雜,僅記下大的問題脈絡與思想片段。文中小標題非莊華興論題的結構,僅是山人的歸納與整理。

(一)百年命題

莊華興一開始演講,即提出他所思考的:百年馬華是否存在恆久不變的內在問題?比如在歷史進程中,馬華「民族主義」所呈現的不同面貌。另外 ,現代性怎樣在馬華各歷史階段反映出來,試圖解釋馬來西亞華人在現代化過程中與中國尋找現代性之間的關係。在他的認知裡「華人」、「華裔」和「華族」是一種新興民族形態,近代史進程的產物,具有經中國傳承的現代性。承接這樣的思考脈絡,他也關心追問:「馬華文學是不是一個「民族文學」?」,冀從外緣角度,掘發馬華華人的內在精神。

【百年命題透露了莊華興的宏觀視野,他試圖從複雜的歷史進程中,把握到馬華華人的深層思想與精神狀態的演變。從 「中國─馬華」,「殖民─馬華」到「現代─馬華」三個階段。雖然說這三個階段成立的論證過程,仍須更多的史料的佐證與理論檢驗,仍不失提供一種解釋的可能框架。】

(二)消極與積極的民族主義

演講的論題集中在「民族主義」這一環節。首先他表示自己的擔憂,認為華文知識界缺乏對馬來社會近年來提出的「民族國家」(negara bangsa)進行回應,或是不屑回應。雖然在國家論述底下提出的「民族國家」,仍是以馬來民族主義為思想與精神基礎,可是一如回教議題,華人似乎不能排述在論述以外。而莊華興認為這與馬來西亞華人常對「民族主義」采取負面與消極的排斥態度有關,於是他進而提問民族主義是否也有積極的一面?

【到底華文知識界的「缺席」,是一種自覺抑或不知覺的忽視?背後是否也涉及對「民族國家」這個提法的不認同?】

接下來莊華興為馬華民族主義作歷史分期的劃分,把它分成三個階段:(一)革命思潮與民族主義的現代性;(二)現代新興國家與民族主義的變奏;(三)後殖民時代與文化民族主義的誕生。這三個階段的歷史解釋複雜,僅記下莊華興提出幾項較為人所忽略的爭議例子。

在革命思潮與民族主義的現代性這個階段,他舉例在 1928年中華大會堂欲建陸佑堂(陸佑的兒子倡議)與陸佑塑像,當時華僑界中有人大力反對,認為何不建中山堂,並置放孫中山的塑像。莊華興認為從會堂空間的命名以及立像爭議,反映了認同分歧,這事一直糾纏了十多年。另一個則是「純華」與土生華人之間的衝突與張力。本土新興左傾勢力對土生華人(Peranakan)的聲討,特別是針對西化土生華人的資本主義傾向與親英的態度。

至於第二個階段,他重新反思四十年代的「南洋文藝獨特性」的爭議,特別是方修的觀點,認為實不可輕視它背後所涉及對民族主義的態度。他認為文化界在1949年提出馬華文藝獨性,不是一個文學的問題,而是馬共文化人與中共文化人,對文化文藝服務對象所產生的嚴重分歧。當時中共文化人認為馬華文藝應該關注中國事務,可是作為馬共文化人的代表周容嚴厲批判這種以 「中國為主,馬華為次」為大中華思想,並形容當時這些中共文化人是「逃難作家」。對周容而言,他認為「寫此時此地的現實」,此「現實」不是指向中國。(周容是馬共也是作家與編輯(《民聲報》),他與南來的胡愈之認知不同,認為應該轉向關注在地。有關對這個爭議的疏理,可參莊華興另一篇論文〈民族主義方針與建國方略:馬華主體(性)論述的開展http://www.worldhwyj.com/mypiczw/2007522175223428.doc

另針對外族群關係,他指說當時本土左傾陣營與馬來左傾陣營,曾經合作並擬出所謂的「人民憲章」,而當時憲章就稱華人為馬來人「melayu」,華人並不介意。他以此證明兩種民族主義,實際上可以互動並產生積極意義。

(三)族群化運動與「小眾化」

莊華興提到自1998年起的政治改革運動,大專生學生運動從弱勢與人道角度出發,但仍然是族群化運動。【這實可再作討論,例如白小運動後來引入了社區觀念,看到了近年來社會運動展現新形態,但究竟所謂的華教運動與社會運動,究竟可以有怎樣的互動,兩者對「運動」定位與內涵有怎樣不同的認知?】

針對時下許多新興青年組織,投入不同的社會實踐,呈現出一般活力與生命力。可是他卻警惕說同一性太高,會不會形成組織單元分化現象,而「小眾化」現象會對民主對話空間產生障礙?

演講結束前,他提問:到底新加坡知識界如何回應「民族國家」的問題?可惜時間有限,未有人提出看法。以馬新兩地對民族國家回應作比較,或是個有趣的論題。


【言摘】

(1)「主體」不是談它的內容有什么,而是邊界意識的建立。

(2)「斷奶」不是要斷文化水源,而是處理馬華文學與中國文學的關係。

(3)「翻譯」是宣告主體的在場。

(4)華人(民族)史是一部民族主義史。

(5)從天狼星詩社、《蕉風》與神州詩社,我們看見對文化中國的耽溺,也呈現出「殘缺的馬華現代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莊華興,馬來亞大學中文系博士,現任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外文系中文學士課程 講師 、大馬翻譯與創作協會秘書。研究方向包括馬華文學主體建構、 馬來文學與國家話語、 文學翻譯與文化生產、大馬華族文化思潮。以中文和馬來文創作、 撰寫學術論文與翻譯。中文著作有《端倪:大馬譯創會中文文集一》(主編,1998)、《 寂寞求音:林天英詩選(1972-1998)》(編譯, 2000)、《 伊的故事:馬來新文學研究》(2005)、《綿延:大馬譯創會中文文集二》(主編,2006)、《國家文學:宰製與回應》(編著譯,2006) 及馬來文著作Putik(新 蕾: 大馬譯創會馬來文集》(主編,2003)、Cerpen Mahua dan Cerpen Melayu: Suatu Perbandingan(馬華-馬來短篇小說比較研究)(2006)、Salam Malaysia: Antologi Terjemahan Puisi Mahua( 問候馬來西亞:馬華詩歌選譯)(編譯,2006)及博士論文 “Sastera Mahua Dalam Gejala Kritikan dan Pensejarahan: Satu Proses Penerokaan Jati Diri”(文學批評與文學史現象:馬華文學主體性探索)。

台長: 踐實山人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