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1-15 03:00:05| 人氣1,981|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人物】張元濟之孫──張人鳳


整理舊照片檔,看到這張照片,才記起五月間前往聆聽張元濟之孫張人鳳演講「商務印書館與張元濟」所錄的卡帶,竟安然在錄音機裡躺了近半年之久。尚記得那是場昂貴的演講,主要是由新加坡南洋學會與新社主辦,地點在頗為有名的詠春園牡丹廳。出席者可以一邊聽演講,一邊享受中餐式的美食。當時學妹傳來此訊息時,獲悉是談商務印書館,還有張元濟,當然心動。豈知當天我們早到,前半段恰是南洋學會開著常年會議,我們竟成為會議的闖入者,不小心聽到一則關於書的遷徙記。

話說南洋學會原寄藏在南洋理工大學華裔館的藏書,如今因為華裔館將把藏書併入南大中文圖書館,南洋學會只好另尋藏書處,後來決議把書送往居士林保存。據知新加坡居士林是集宗教與文化重地,經濟實力雄厚,常辦許多宗教與文化活動或研討會,然至今仍未曾去參訪。

演講內容未整理出來,時日已久,空白一片。倒是張人鳳一張慈祥臉孔,記憶深刻。但有一事似朦朧記得,張人鳳述其祖父雖大半生志在出版,卻不強求後來者繼承衣缽,給予孩子們很大的自由空間。其他的,往後再補。

*無意間在「新華網」遇此書評,甚為喜歡,且又述及張人鳳與張元濟,故轉載於此。原來吳宓也有墨跡。


書評人方韶毅

《舊墨二記:世紀學人的墨跡與往事》作者:方繼孝 版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6月版 定價:44.80元

不知道為什么,我對“舊墨”、“舊跡”、“舊物”之類的字眼,總有一種好感。它給我帶來無限的遐想空間。睹物思人,那些陳年往事仿佛就在眼前一般。當初,方繼孝的《舊墨記》就是這么吸引了我。

這本新出的《舊墨二記》,係《舊墨記》續編。作者說,“二記”是受了王世襄先生《錦灰堆》和《錦灰二堆》的啟發,但文章寫法、裝幀和前一本基本無異,入選人物依舊是68位,也按出生年排序,其中最年長的是郭嵩燾,年齡最小的是吳宓和馬公愚。

盛世興收藏,藏家日多。但藏家中能著述者寥寥無幾。藏書家謝其章在《搜書記》中曾說:“我們多半不算無書之瞽者,但我們很可能是書的奴隸,因為我們攢的書一輩子也消化不了,怎樣才能給藏書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呢?寫書是一個好辦法。”所以,他一直提倡“邊藏邊研究邊著述”。

作為國內收藏名人書札“排得上號”的方繼孝,接連出版《字字珍藏》、《舊墨記》、《舊墨二記》等書,走的就是這條“正確大路”。

“邊藏邊研究邊著述”,層層遞進,確實非常有意義。對藏家來說,能使藏品變靜為動,透過研究著述可不斷提高鑒賞水準,畢竟收藏不僅靠資金,而且需要學識。對普通讀者來說,閱讀這些藏品背後的故事,可開闊視野,增強人文素質。對學術研究者來說,藏家們的研究著述可為相關學科提供新的注解。

《舊墨記》出版後,張元濟嫡孫張人鳳兩次來函,對書中《張元濟遭劫〈口佔十絕〉》一文扎實的考證表示肯定,並擬將張元濟致鐘器的信編入《張元濟全集》。馬衡長孫馬思猛讀了書中《馬衡〈附識〉談易案》後,非常激動,致電作者欲睹馬衡的《關於鑒別書畫問題》和《附識》論文抽印本。這些論據似乎無關大局,但如果沒有方繼孝的著述,那么對張元濟和馬衡的研究可能就會長久地留下點空白。

相比《舊墨記》介紹的嚴復、康有為、章太炎、蔡元培、梁啟超等人的“墨跡與往事”,《舊墨二記》提到的人物就更鮮為人知。如黃紹箕,溫州瑞安人,乃當今著名表演藝術家黃宗江、黃宗洛、黃宗英兄妹的先輩;雖曾助康有為上書請及時變法,參與發起上海強學會,任過京師大學堂總辦,後悉心編著中國第一本《中國教育史》,但聲名並非顯赫。世事變遷,今日已無幾人知黃君。書中錄黃紹箕致梁鼎芬書札,其章草“行書暢達”,讓人見識了他的書法功底,而且重溫了他的非凡一生。

再如近代醉心音韻學和拼音文字改革的勞乃宣,幾乎只見於專業論著和地方文獻。恐怕把他的書札扔在一些人面前,也不見得識貨。

還有柯劭忞、宋伯魯、宋育仁諸人,普通人並不知曉,作品也不多見。因此,了解藏品背後的故事的確增長了讀者的見識。從中,也可知道藏家的功夫了。

方繼孝今日致力於收藏近現代名人書札,是在這些舊物不被藏家重視的情況下開始的,他十多年前棄集郵而藏書札的“轉身”想必也是一段令人心酸的經歷。當然,這些微不足道的書札,是不比青花瓷器絢爛,也不比珠寶玉器耀眼,但正是這種微不足道構成了一個時代的細節,或爭論,或友情,或應酬,這種趣味是我們在讀正史中無法得到的。我還想,世界因網路技術的發達而趨同,可人心卻因此越來越謹小。這些舊的東西顯得珍貴了,不僅僅是因為可以追尋到一些細節,而且人們是在消逝的人文情懷中尋找某種慰藉。

台長: 踐實山人
人氣(1,981) | 回應(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人物、圖誌 |
此分類下一篇:【人物】一位人類學家之逝:CLIFFORD GEERTZ
此分類上一篇:【人物誌】想寫老年式小說的劉大任

pk2
今天讀黃裳 晚春的行旅 (香港三聯版)
其中有一篇 作家的手跡
便是談收藏手稿 墨跡之事

”邊藏邊研究邊著述”
如果越多收藏家能親力為之
想必能為晚清民初學術史研究提供豐富的資源與細節
2006-11-17 14:01:07
pk2
今天上班發現一樓書展有本書
我的父親張元濟 百花文藝出版
想說等會下來 沒想到就被買走 (憾)
從網路資料來看,可能是從前東方出版中心的版重印
http://www.cp.com.cn:8246/b5/www.cp.com.cn/ht/newsdetail.cfm?iCntno=560
2006-11-30 13:41:22
山人
看來買書與談戀愛一樣,缺少一點「衝動」亦不可。下一分鐘,往往被人捷足先登,呵。想來是本不錯的書,遲些也去找找看。讀了中華讀書報那篇文章,發現原來蔡元培四十歲到德國萊比錫大學讀心理學、教育學等課程,是張元濟背後的援助啊。之前早引此例與學妹說,不要被社會時間表控制我們追求知識與學問的欲望,瞧,四十歲的蔡元培也去進修呢。

去年底亦曾前往上海商務印書館發源地去,位於福州路(又叫四馬路)但那裡的商務印書館盛況不在,空間很小,書也零落。有時間再把一些照片放上新聞台。

謝謝你提供訊息啊。這陣子困在斗室,一切書癮被迫抑制,倒是看你們談購書讀書享擁書樂,暫澆心中塊壘。
2006-11-30 17:21:37
pk2
o
其實我也該被困在斗室,狠狠閉關寫論文才是
2006-12-01 13:32:1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