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6-29 02:09:44| 人氣1,79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專欄】對華文大學校長的「異想」


何啟良先生在上星期五,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舉辦的「國家疆界與文化圖像學術會議」的「南洋大學工作坊」中,發表了為題〈南洋大學史上的林語堂〉論文,隔天《聯合早報》即以「替林語堂平反?」為標題。說是「平反」,是因為何先生在文章中采以反表述方式,欲為新加坡視野中的林語堂,尋找更多元的發聲管道。這無疑為備受爭議的「林語堂事件」,打開了另一個歷史側面。

當年林語堂擔任南大校長一職,只有匆匆半年時間,箇中爭議甚多。以何先生文中所述,不只涉及當時政治立場的分歧、華社的情境、林語堂與陳六使個人背景與文化差異、校務與學校管理問題等,當中種種虛與實的因素,使得他「乘興而來、敗興而去」(何啟良語)。

實的因素,指的是對一流大學理念的認知,或當時親共產黨與親國民黨政治立場的相鬥等,都有可追循的脈絡,較為難釐清的,卻是華社對一所民辦大學所持有的「共同期望」、文化情感與及心理情緒。這種虛化的情緒是隱含性的,細水長流般不易被切割,並且一直漫患至今日的時空裡。

校長要有人格的力量

這也導致何以林語堂,實實在在成為一個被放錯在校長位置的例子。這樣的一種錯誤與錯位,除了事關辦學的理念與實踐問題,主要還是落在校長與華社之間「期待的落差」太大。那已經不是怎樣才算是一流大學目標的爭議,而是要如何在當時華社的情境與期待下,適當的落實這個目標的實踐問題。這也維繫著大學校長能否與華社擁有良好的互動關係,成為校長能否成功治校很關鍵的因素。

我們該如何看待一間華文大學的校長?當年林語堂校長職位的夭折,不是他沒有具前瞻性的辦學眼光,而是他的想法與行事風格,與當時的華社儼然是不搭調的。朋友說他當時就是一副「小資」的樣態,立身於樸素又充滿對華文教育熱情的華社,會格格不入,確有道理。如此而言,那當時對一名校長的要求,是不是不只是將之視為教育專業人士,而他也必須是華社的領袖?答案似乎是不言自明。而如今,我們對一名華文大學的校長又該持以怎樣的要求?

東西方對大學校長的要求,也有各別的側重點。在西方國家,校長就像一名企業家,不只要擬定大學的管理制度與辦學方針,更重要是必須為大學尋找贊助人。特別是私立大學校長,必須活躍於各種的社會活動,他們是學校最積極的找錢者。但在東方社會,一般所強調的不只是個人理念,尚必須要有人格魅力的支持,如蔡元培、梅貽琦等人。只是現在辦大學也漸趨國際化,像香港多間大學的改革,也是把與國際接軌作為最主要的考量,大學理念有時便被壓縮至所謂的「國際化理念」。對人格力量的要求,也漸漸淡化了。

大學不能無個性

不過大學始終要有大學的模樣,校長的眼光與視野,往往決定了一間大學的格局。學校的規模與制度固然重要,但學風的創造更不能被輕易忽略。如何使學生與知識成為學風創造的主體,讓學生能處於知性學習與感性體悟;因此不只培養他們的學術競爭力,如可提供一個可追求青春與理想,更自主與自在的寬闊空間,便極為重要。辦校者有責任去創造這種寬容的學習環境,讓大學成為一個能夠進行崇高探索活動的場所,發揮創意與大膽的夢想,同時對知識擁有絕對的尊重。

華社能不能創造出一位現代型校長,不只要有辦學的眼光與視野,對現代學術有認識,對學生寬容;同時也能把握華社的情境與心理情緒,並兼具戰鬥力,能在這複雜的政治環境,捍衛學術的自由與價值?還有一點,我深信,「校長無理念,大學無個性」這句話。如果真要按照上以上的條件去尋索,恐是不易,這不過是個人在閱讀何先生文章後,對華文大學校長的一點「異想」。


*圖片取自南大中華語言文化中心網頁


台長: 踐實山人
人氣(1,79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評論/文論 |
此分類下一篇:新聞記者的價值自覺與主體形象
此分類上一篇:【專欄】走入大馬民間社會的「圓切線」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