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07~09-優遊自在_墾丁三天兩夜樂逍遙
台北 → 左營 → 墾丁 → 迪迪小吃 → 砂島(next) → 鵝鑾鼻公園&燈塔
高鐵-1
【釣魚台】是中華民國的~~在台北火車站看到的廣告 ^o<
高鐵-2
搭乘高鐵很省時...but傷荷包阿!!
高鐵-3
高鐵每列車共有12節車廂,除第6節為商務車廂(66座位)外,其餘11節為標準車廂(923座位);每列車的第7節作為無障礙車廂,並附設無障礙洗手間。
高鐵-4
車廂內的A、E座位靠窗;所有列車座位均可180度旋轉,方便乘客與親朋好友們同行時使用。
高鐵-5
台灣高速鐵路(簡稱台灣高鐵、高鐵)是服務台灣人口最密集的西部走廊之高速鐵路系統,路線全長345公里,實際通車營運里程為339公里。於2007年1月5日通車後,逐漸成為台灣西部重要的長途運輸工具之一。
高鐵-6
台灣高鐵採用日本新幹線系統作為總體基礎,不過在號誌、機電系統方面則酌採歐洲規格。軌道方面比照一般高速鐵路新線標準,全線皆以1435mm的標準軌佈設,與原有的臺灣鐵路管理局路線之1067mm軌距不同。
高鐵-7
使用的列車是由川崎重工、日本車輛、日立製作所生產的台灣高鐵700T型,為JR西日本設計的新幹線700型改良而成;列車的最高營運速度設定為每小時300公里,台北至高雄南北交通的行車時間,僅需1小時36分。
高鐵-8
目前每日南北向有123至146班次,平均日載客量達12萬人,周末與連續假期更有每天15、16萬人的水平。2010年八月,累積載客量已突破一億人次;截至2012年十月止,累計旅運人次約1億9千3百萬人次。
高鐵-9
高鐵115車次,從台北到左營只需1小時又36分鐘,實在快捷無比。
高鐵-10
高鐵左營車站位於高雄市左營區,為臺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台灣高速鐵路與高雄捷運紅線,三鐵共構之車站。但不同系統業者有不同的命名方式:臺鐵稱為新左營站,高鐵稱為左營站,而高捷則是命名為左營/高鐵站。
高鐵-11
高鐵車站與台鐵車站共構於同一座車站主體建築;捷運車站則位於站體北方地下。多功能複合式的車站建築不僅提供高雄市民一個便捷的通勤方式,也讓許多前來高雄旅遊的民眾更容易暢遊高雄。
迪迪小吃-1
從最初的路邊小攤販起家,到了目前擁有的墾丁街之大型店面規模,『迪迪小吃(Warung Di Di)』在地已有十六年的好名聲,可說是墾丁地區遠近馳名的南洋菜餐廳。
迪迪小吃-2
Warung為「小吃」之意,老闆的英文名字則喚「Di Di」,墾丁街上最知名的南洋餐館『迪迪小吃(Warung Di Di)』,顧名思義,即是一家以老闆之名命名的小吃店。
迪迪小吃-3
店內料理以南洋菜為主,著重酸辣口味,所用香料都是由泰國進口,因此菜色十分道地,配合墾丁這兒的地理條件與氣候因素,吸引不少饕客前來品嚐,每逢假日更是門庭若市。
迪迪小吃-4
因為經營者易迪迪和二姐易鳳玲為祖籍廣東的汶萊華僑,從小接觸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南洋風味之異國料理,母親亦熱愛烹調,耳濡目染下造就了一手的好廚藝,在墾丁人氣指數非常高。
迪迪小吃-5
椰樹搖曳、海風徐徐的墾丁,吸引不少逃離塵囂的都市旅人沈醉其中。來到這裡,連飲食也不自覺地感染閒散的南國風情;位於墾丁街上,專賣南洋料理的「迪迪小吃」,集南洋各國口味之大成,因此深受食客推崇。
迪迪小吃-6
燒得一手南洋美味的老闆易迪迪,正是來自汶萊的華僑。而酸辣夠味的東南亞美食,以及熱情洋溢的老闆娘,可說是店裡最出名的招牌。
迪迪小吃-7
南洋料理最講究香料,每隔二個月,老闆都會親赴新加坡、泰國、汶萊等地去採購新鮮而道地的香料。店內口味濃郁、香氣四溢的各式南洋料理,絕對能讓食客們領略到味覺和嗅覺的雙重刺激。
迪迪小吃-8
據當地人說,不分白晝、不論淡旺,「迪迪小吃」總有那麼一股神祕的吸引力,在小小的店門前聚集大大的人氣。在墾丁已是聲名遠播的「迪迪小吃」,建議旅客在去之前最好提早訂位喔!
迪迪小吃-9
《蝦醬炒飯》使用了遠赴汶萊購買的蝦醬,是易家姐妹從小吃到大的美味,由一位老太太製作,何時會失傳誰都不知道,所以來到迪迪小吃一定要點這道風味獨特的蝦醬炒飯喔!
迪迪小吃-10
迪迪的《特製蝦餅》,也就是一般俗稱的「月亮蝦餅」,皮脆肉嫩且口感扎實,附有一酸一甜,兩種口味的沾醬,是來這兒必點的一道菜色。
迪迪小吃-11
外表和一般炸雞沒兩樣的《特製炸雞》,嚐過之後你會發現,這炸雞香而不膩,而且帶點微甜的甘味。老闆娘得意的說:「秘訣是以祖傳三代的八種香料,如五香粉、黃糖、麵粉等混和調製,不用味精而以黃糖帶出甘甜滋味」。
迪迪小吃-12
呈「愛心型」的蝦醬炒飯,味道不會死鹹,一不小心整盤飯就會被扒光光唷!
迪迪小吃-13
店家將雞肉事先醃製24小時,裹上薄薄的麵粉後再入鍋油炸,是相當台式的炸雞作法。這《特製炸雞》的外皮酥脆,裡頭卻是鮮嫩多汁,值得一嚐再嚐!
迪迪小吃-14
口感不輸肯德基爺爺賣的喔XD
迪迪小吃-15
香噴噴的炸雞~~I Like!!
鵝鑾鼻-1
這迷你豬慵懶的躺著...完全不理會羊妹拼命發出豬叫聲示好...哇哈哈
鵝鑾鼻-2
看這體型就知道牠的伙食很不錯 :p
鵝鑾鼻-3
【鵝鑾鼻公園】位於中央山脈盡處台地的最南端,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遙遙相望。「鵝鑾」兩字是原住民排灣族語中「帆」的譯音,因附近之香蕉灣有巨石似帆船,遂以之取名,加以該地形如人之突鼻,故稱「鵝鑾鼻」。
鵝鑾鼻-4
素以燈塔馳名中外的【鵝鑾鼻公園】,早年景觀空洞,遊客來此除觀賞燈塔並攝影留念外,別無他處可去。有鑒於此,前觀光局墾丁風景特定區管理處特就此地景緻天成之珊瑚礁林加以闢建為一公園,於71年12月25日對外開放。
鵝鑾鼻-5
在1982年成立的【鵝鑾鼻公園】,位於屏東縣恆春鎮上,以鵝鑾鼻燈塔為主體,規劃出鄰近五十九公頃的風景區。該風景區目前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鵝鑾鼻管理站」所管轄。
鵝鑾鼻-6
園內為一珊瑚礁石灰岩地形;形成之原因乃由於沿海日照強烈、海水清澈,特別適於造礁珊瑚之成長,經地殼隆起而上昇,受海浪侵蝕、雨水沖刷、強風吹襲後,而成為目前巨礁林立、怪石嶙峋之奇特景觀。
鵝鑾鼻-7
從大門進入,順著右方的賞景步道往前走,在珊瑚礁之間可見到象牙樹、黃槿、海檬果、毛柿、林投等熱帶海岸樹種,岩壁上則以蔓性灌木、藤本植物為主,例如:山豬枷、柃樹藤、三葉崖爬藤等諸如此類。
鵝鑾鼻-8
園內步道縱橫交錯,宛如身入迷宮,計有好漢石、滄海亭、又一村、虯榕、幽谷、迎賓亭等據點,處處引人入勝。而小徑兩旁濃蔭蔽天、藤蔓叢生,十足的清幽靜謐,更是讓旅人流連忘返。
鵝鑾鼻-9
廣漠無邊的草皮是鵝鑾鼻公園內除燈塔之外,最吸引人的地方,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無限的放鬆與悠閒。
鵝鑾鼻-10
鵝鑾鼻公園位在恆春半島東邊,四季如春,景色怡人,是到墾丁旅遊不可不去的景點之一。公園入口處的大草原、八景石碑以及歷史悠久的燈塔都是遊客爭相拍照留念的據點。
鵝鑾鼻-11
嗶嗶...草皮上禁止排泄XD
鵝鑾鼻-12
表弟已迅速進入夢鄉 :p
鵝鑾鼻-13
以天為帳 以地為床
鵝鑾鼻-14
「鵝鑾鼻公園」內高位珊瑚礁林立,故有『礁林公園』之稱,除了可欣賞渾然天成的地形景觀外,園內植物繁茂,也是觀賞海濱植物的好地方;許多植物更以鵝鑾鼻命名,如:鵝鑾鼻野百合、鵝鑾鼻鐵線蓮等。
鵝鑾鼻-15
昭和2年(1927年)「日日新報社」舉辦票選活動,以投票方式決定新【台灣八景】,「鵝鑾鼻」列名其中,同年12月並豎立『台灣八景鵝鑾鼻碑』。其後,鵝鑾鼻燈塔甚至躍升為八景之首,名聞全國。
鵝鑾鼻-16
「雞蛋冰」的回憶屬於童年,總是會在下午的時候看見賣冰的阿伯穿梭在大街小巷、吆喝著,不知不覺「雞蛋冰」的叫賣聲,就變成兒時生活當中最期待出現的風景之一。
鵝鑾鼻-17
吃一枝清涼退火 吃兩枝暑氣全消
鵝鑾鼻-18
擁有百餘年歷史的『鵝鑾鼻燈塔』,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內,為一著名的歷史建築。目前墾管處在燈塔所在地設有「鵝鑾鼻公園」,但燈塔並非墾管處所管轄,其實際的管理單位為中華民國關稅總局。
鵝鑾鼻-19
建於1881年的『鵝鑾鼻燈塔』,一度被認為是台灣最南端的標誌,後被「台灣最南點」之地標所取代。
鵝鑾鼻-20
『鵝鑾鼻燈塔』創建時,周圍仍是原始森林,目前已成為墾丁國家公園內的觀光勝地;由於其地左瀕太平洋,南濱巴士海峽,四周風光宜人,早在日據時期就被列入台灣八景之一。
鵝鑾鼻-21
一柱擎天
鵝鑾鼻-22
「鵝鑾鼻」為台灣最南端的一處海角,又名「南岬(South Cape)」,東臨太平洋、南接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的呂宋島隔海遙遙相望。鵝鑾鼻公園內除了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外,更以燈塔馳名於世。
鵝鑾鼻-23
屬於珊瑚礁石灰岩地形的「鵝鑾鼻」,其地理景觀十分奇特,有怪石、巨礁及洞穴,海景更是一絕,被視為【台灣八景】之一。觀光局於1982年成立「鵝鑾鼻公園」,以燈塔為主體,規劃出鄰近50多公頃的風景區。
鵝鑾鼻-24
清末鴉片戰爭後中英簽訂南京條約並開放五口通商,在開通港埠後,因當時港區缺乏引導船隻安全入港的燈塔等設施,由英人赫德掌握的海關,遂在負責興建維護燈塔後,取得燈塔的管理權。
鵝鑾鼻-25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原隸屬海關海務部門的港務作業交由交通部各個港務局管理,惟臺澎金馬共三十四座燈塔以及電子燈桿等助航設施仍暫由財政部關稅總局負責營繕。
鵝鑾鼻-26
自此,海關設燈塔工程辦事處,負責燈塔、導航設施的興建修繕事宜,逐一整修或重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受無情戰火洗禮,原已殘損破舊、滿目瘡痍的燈塔及燈杆。民國36年,在海關的努力下,全台燈塔逐一重新啟用。
鵝鑾鼻-27
這套從清末延續迄今長達一五七年的制度,原本在今年三月間就要隨著政府組織再造走入歷史,卅四座燈塔改由交通部航港局管轄,但因作業不及延至明年元旦改隸。
鵝鑾鼻-28
海洋約佔地球面積百分之七十,居住於各大陸或島嶼的人類,往往藉由船舶航行海上,來打破地域空間所造成的區隔與藩籬。船舶,是發現新大陸的交通工具;而燈塔,則為文明的傳播指引了方向。
鵝鑾鼻-29
在航運交通設施中,「燈塔」其實扮演著重要角色,主要功能即在於引領海上船舶航行安全。「燈塔」透過塔頂的透鏡系統,將光芒射向海面照明,常用來標誌危險的海岸、險要的沙洲或暗礁以及通往港嘴的航道。
鵝鑾鼻-30
關稅總局的史料中指出,清同治六年(1867年)美國有艘商船自汕頭駛往牛莊途中,因遇到暴風雨而迷失方向,漂至鵝鑾鼻西南九浬處七星岩附近觸礁沉沒,船長夫婦與船員游泳登岸後又遭原住民俘虜殺害,史稱「羅發號事件」。
鵝鑾鼻-31
另外,1871年時琉球漁民也在南岬一帶遇難,還因此引發1874年日軍攻台的「牡丹社事件」。因鵝鑾鼻半島外海有七星岩暗礁,過去常有不熟悉附近水域的船隻觸礁沈沒,美國和日本政府遂極力要求清朝在此地設立燈塔。
鵝鑾鼻-32
在外交壓力下,清廷於光緒元年(1875年)委託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畢齊禮(W.F.Spindey),於6月18日自打狗出發前往瑯嶠(今恆春)地區勘察燈塔建地,並支付一百銀圓向龜仔角社(今社頂部落)原住民購地建塔。
鵝鑾鼻-33
燈塔於1881年(清光緒7年)11月動工,1883年(清光緒9年)建成。由於當時該地仍是今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旁社頂部落之原住民的地盤,因此在興建前後,清廷還派了王福祿率兵五百名前往守護,以防原住民侵擾。
鵝鑾鼻-34
砲壘式的外觀與滿佈槍眼的圍牆,牆外還築有壕溝,而整個塔區建築屋頂都是「蓄水坪」,雨水沿著水管集流到地面下九座花崗岩蓄水池,水源自給自足,這些都是為了防止原住民侵襲與圍困所興建的設施。
鵝鑾鼻-35
『鵝鑾鼻燈塔』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武裝燈塔。燈塔自高潮面算起,至燈火中心的高度是56.4米,共分五層:第一層儲煤油、第二層設置格林砲、第三層為洋人休憩所、第四層設置榕林砲,第五層則為光源所在。
鵝鑾鼻-36
燈塔建造費用總數為白銀廿餘萬兩。初設的鵝鑾鼻燈塔,塔身為白色鐵造,裝置一等定光五芯煤油燈,一千燭光的亮度,由反光鏡反射後,增加為六千五百燭光,光距可達10海浬,向七星礁方向投射紅色光孤示警。
鵝鑾鼻-37
藍天碧海、翠綠草皮加上極富地中海味道的純白燈塔,充分表現出「簡單就是美」的感覺。
鵝鑾鼻-38
燈塔佇立於此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默默守護鵝鑾鼻一帶作業船隻的安全。
鵝鑾鼻-39
甲午戰爭後,台灣被清廷割讓于日本。1895年(清光緒21年)清軍在離台前,恆春知縣歐陽萱奉令秘密焚毀南台灣鵝鑾鼻燈樓、石牆,以及石路碼頭。燈塔在同年9月13日被毀壞殆盡。
鵝鑾鼻-40
日人據台後將燈塔重新修復,在1898年(明治31年)整修完成,1904年(明治37年)燈塔架設電話線,是為恆春地區第一部電話。
鵝鑾鼻-41
當時日本人重建的燈塔,白色的塔身位在海拔五十五公尺處,高出地面十八公尺,燈塔外圍則環築白色圍牆。鐵鑄圓筒形的燈塔,內分四層,頂端有二萬六千燭光的一等煤油白熱燈,可照射二十海浬。
鵝鑾鼻-42
二次大戰時因其地理形勢重要而屢被轟炸。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經海關改修,暫裝六等電石氣閃光燈,每四秒一閃,翌年改裝為五等直流電閃光燈,後再改閃光時間為每十秒一閃,仍為白光,光力達三千支燭光。
鵝鑾鼻-43
直到民國五十一年進行大規模改建工程,塔高變成21.4公尺,塔頂換裝新式大型四等旋轉透鏡電燈,每十秒一閃,光力高達一百八十萬支燭光,照射距離遠達27.2海浬,為目前台灣地區光力最強的燈塔,有『東亞之光』的美譽。
鵝鑾鼻-44
塔內至燈房頂蓋全部高度為20.74公尺,除最上層為燈房外,下面分五層,僅裝設鍛鐵造銅製扶手爬梯,第五層外面留有寬1.42公尺之瞭望平台,是以附有14格懸臂支撐之鑄鐵構造,燈房外面則設寬0.96公尺之維修平台。
鵝鑾鼻-45
財政部關稅總局管轄全台燈塔共計34座,其中只有澎湖的漁翁島(西嶼)、馬祖的東引島及東莒島、台灣的三貂角、高雄(旗后)、鵝鑾鼻等六座燈塔開放供遊客參觀。
鵝鑾鼻-46
自燈塔對外開放參觀後,該地點皆已成為當地重要觀光景點,吸引相當多的遊客,每年預估有七十多萬人次參訪全台各地已開放參觀之燈塔,有助於地方觀光產業發展。
鵝鑾鼻-47
民國七十一年十二月墾丁國家公園成立,同時開放鵝鑾鼻公園。燈塔亦於民國八十一年元月正式對外開放參觀,並設有展覽室,迄今參觀人數已超過一百五十萬人。
鵝鑾鼻-48
墾丁最具代表性的地標,相信非鵝鑾鼻公園裡的燈塔莫屬。它除了是墾丁旅遊行程的必要景點,也是南台灣新人婚紗照拍攝的熱門勝地。
鵝鑾鼻-49
雪白的地中海式建築映照南國最耀眼的陽光;佇立於此的鵝鑾鼻燈塔,訴說著島國邊境最南端的傳奇故事;輕拂而過的海風,描繪國境之南最深度的墾丁印象。
鵝鑾鼻-50
於昭和二年的「台灣日日新聞社」舉辦投票之票選結果,鵝鑾鼻燈塔獲得「台灣八景」之首的榮耀,燈塔南側還豎立著西元1929年12月立的【台灣八景鵝鑾鼻碑】,見證燈塔光榮的紀錄。
鵝鑾鼻-51
若有所思(手上拿的是剛剛跟小販買的燈塔模型)
鵝鑾鼻-52
『鵝鑾鼻燈塔』肇建於清光緒8年(1882年),深具歷史文化價值,不僅頒訂為古蹟,也名列台灣八景之首。這裡一向是南台灣新人婚紗攝影的熱門去處,白紗和白塔交織的浪漫氣氛,總讓新人無比感動。
鵝鑾鼻-53
『鵝鑾鼻燈塔』為圓筒形塔狀構造物,高18公尺,周長110公尺,外牆全部刷白色漆,非常醒目,除了是清代在台灣本島興建的第一座西式燈塔外,亦為環台燈塔中最雄偉的一座。
鵝鑾鼻-54
燈塔下設有一展覽館,裡頭有一座鵝鑾鼻燈塔暨園區的全景模型,牆上則掛著全台各地燈塔的歷史照片與郵票圖案。
鵝鑾鼻-55
海關主要業務眾所周知,以稽徵關稅及查緝走私為主。很多人並不知道,早期海關也兼辦多項業務,如:郵政、港務、鹽務等。以上兼辦的業務,後來都有專職機關掌理,唯有助航設施,仍由海關兼管迄今已有138年的歷史。
鵝鑾鼻-56
台灣是世界上唯一的將燈塔管理權劃歸為海關總署者,所以台灣的每座燈塔都飄揚著有海關總署的旗幟;展覽室牆上兩面海關旗幟原藏於海關補給艦上,在裱框後送交鵝鸞鼻燈塔展示,頗具意義。
鵝鑾鼻-57
清朝海關旗:為中國最早出現的海關關旗,以黃、綠兩色系為主,由首任總稅務司李泰國(Horatio Nelson Lay)設計,約於清同治一年(1862年)開始使用。當時的海關機構稱為海關總稅務司署,首長稱為海關總稅務司。
鵝鑾鼻-58
中華民國海關旗(1937年-1949年):國旗加上綠色水波紋,為中華民國抗戰期間乃至政府遷臺前所使用的海關旗。
鵝鑾鼻-59
由曾擔任過中華民國副總統一職的「陳誠」先生所題名的銜牌至今仍高掛展覽室內。
鵝鑾鼻-60
『鵝鑾鼻燈塔』塔頂裝設一千五百瓦的大型白色燈泡,外圍為三面直徑約90公分的水晶凸透鏡。燈光經透鏡後形成三條光束,每30秒旋轉一周,因此每10秒可見光束一閃,光力達180萬燭光,光程達27.2海浬(約50.37公里)。
鵝鑾鼻-61
有「東亞之光」美稱的『鵝鑾鼻燈塔』,是台灣光力最強的燈塔,每30秒旋轉一次,海面頓時方位立見,在藍天碧海的襯托之下,『鵝鑾鼻燈塔』的純白,完美的教人無可挑剔!
鵝鑾鼻-62
塔高21.4公尺的『鵝鑾鼻燈塔』,第一層與第五層之圓周牆厚度皆為20公分之白色鑄鐵構造,除了是南台灣極具代表性的景觀建築外,亦為台灣人民集體記憶之一環,民國71年列為墾丁國家公園內的史蹟保存區。
鵝鑾鼻-63
早期燈塔財產名稱橡皮章
鵝鑾鼻-64
知名詩人余光中在《鵝鸞鼻》一詩中寫道:「我站在巍巍的燈塔尖頂,俯視著一片藍色的蒼茫,在我的前面無盡地翻滾,整個太平洋洶湧的波浪。」這是多麼浪漫豪放的詩情阿!
鵝鑾鼻-65
在鵝鑾鼻燈塔西北側有學者發現距今五千年前的先陶文化史前遺址,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持續型文化,尚不見使用陶器之跡象,石器製作以打製為其特徵,生活方式則以狩獵及採集為主。
鵝鑾鼻-66
這是台灣自台東長濱八仙洞後,第二次發現先陶文化的史前遺址。到了民國90年又在建售票亭時挖掘到三千八百年前的石棺、墾丁史前文化留下的陶片及稻穀印痕,此一發現間接證明台灣很久以前即有栽種稻米的史實。
鵝鑾鼻-67
目前這些史前遺址正由考古學家作有系統的整理分析,預定在現場展示,使民眾了解先民與大自然搏鬥的艱辛,及臺灣和大陸文化息息相連的關係。由此看來,到鵝鑾鼻除參訪燈塔外,公園內許多景物亦值得遊客去欣賞、發掘。
鵝鑾鼻-68
墾丁街車
管理單位:墾管處鵝鑾鼻管理站
地址:屏東縣恆春鎮鵝鑾里鵝鑾路301號
電話:(08)885-1101
開放時間: 1-3月與11-12月為早上七點至下午五點半;而4-10月則為早上六點半到下午六點半。
收費標準:全票40元、半票20元,團體票另有8折優待。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