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鏡海魂》在文化中心上演,兩場演出讓本地觀衆喝彩。不懂京劇的我,因了編劇是好友穆欣欣的關係,趕早託趙陽買票,坐到首排去。
演出過後,欣欣和導演翁國生在百忙中抽空,在澳門筆會開了場分享會。會中,他倆都說對這齣劇能否為觀衆接受,也是誠惶誠恐的。他們特別在意的是兩類觀衆,一是京劇評論家,二是澳門本地人。我想他們現在當可放下心頭大石。《鏡海魂》不但獲專家讚賞,也為澳門觀衆接受。
以我為例,第一次進劇院看京劇,進場前也實在有些惶惑。不知兩小時多的戲,會不會冗長沉悶。也不曉得欣欣為何選了這段沒有詳盡記載,在紙醉金迷的塵囂中幾乎淹沒的歷史,作為她首部劇作的題材。我抱着既期待又疑惑的心態進場。這台史詩式的澳門京劇,教我明白到,看戲,不必懂評鑑其藝術,只管放開便是。不論是精彩的武打,還是優美的唱段,儘管不諳念、做、唱、打、流派甚麼的,但隨自己的感覺欣賞便可以了。正如我不必精讀西洋繪畫藝術,才能被梵高的畫感動一般。
關於這段歷史,小時候聽母親說過一二。在喜慶的春節,母親難得休息,帶着我們外出。由十月初五街走到銅馬廣場,坐下,仰望亞馬留騎馬銅像。這個獨臂將軍,挖墳開路,被人殺了。至於誰殺了,怎樣殺,母親好像沒有說過。欣欣的創作加進了愛情元素,給沈志亮這位因祖墳被挖,憤而起義的英雄,添上了一抹柔情,卻也肝腸寸斷。青梅竹馬的戀人若蓮,竟是葡人遺下的孤兒。而她的叔叔(主教馬賽羅),對中國人又是如此友愛。在愛與仇兩股強烈的情感衝激中,我們看到,中葡友好關係的展現。然而仇者大恨,終得了斷!在歷史的長河中,恩怨情仇不能免。
分享會中,不少人認為《鏡海魂》當推廣到學校去。沈志亮最後被清政府斬了,這是那時候清廷的弱勢造成的英雄悲歌。澳門人不可忘記。編劇欣欣說了,選這個題材的目的,既想要重塑沈志亮的事跡,也期望從歷史中讓人看到中葡友誼的可貴。
一向仰慕欣欣的才華,這齣戲更凸顯了她的創作氣魄。毫無疑問,《鏡海魂》將愈演愈有戲!
(原載澳門日報) 2015.1.24 水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