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能讓人心煩的事,是人製造出來的。
所以凡是由人牽扯出來的心煩事,都敎人倍感為難。有些人選擇逃避,哪怕逃避會讓事情越鬧越壞,也懶得解釋。現今世道,還出了一句名言,謂之“解釋等於掩飾”,把少數不想被人誤會的人的解釋意欲冷卻成冰。
母親節那天,竟有報章拿亦舒祭旗,大肆報道她三十年不理睬兒子的事情。煽情的目的達到,但也未免敎人難堪。亦舒是很有名的香港作家,讀者如我,當然是無法理解一位擅寫都市情愛故事的感性作家,因何捨得骨肉相分,連兒子寫給她的信也不回。她的兒子蔡邊村已年逾四十,據說一直耿耿於懷,為了尋找答案,把這件本來很私人的家庭事拍成紀錄片《母親節》,在德國的“注意柏林”影展參賽。
不敢說他這樣做是對是錯,只覺得,以亦舒一向特立獨行,看透世情的淡然態度,可能只會把她推得更遠。以同為人母的心情去看這件事,終究也沒能有所體會。因為在我的人生經驗中的感悟,對一個母親來說,最難割捨的,應是對自己的兒女的感情。世間任何感情也無法與之相比。
亦舒會為此事心煩麼?
我想會的。即便不澄清、不辯解,我相信,她的心也一定很不平靜。幾十年過去了,當初如何下定決心不再見與前夫所生的兒子,對她來說可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她選擇了遺忘,且鐵了心遺忘一輩子。又或許,她沒有一刻忘記過。難過與否,沒人知道。
終於,隱居加大拿幾十年的亦舒,以她一個短篇小說《媽》中的幾句話在微博作出了回應:“我懷你的時候是那麼年輕,但是我要你活着,甚至我親生的母親叫我去打胎,我不肯,我掩着肚子痛哭,我要你生下來,我只有十八歲。”然後她寫道:“小寳,相信我,我是愛你的。”
沒有人可以絕對遺世獨立地生活。只可以盡量減少與人發生聯繫,對世事不聞不問,對人保持疏離。讓人心煩的事,假如不牽涉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敢情比較容易處之泰然,甚至木然以待。一旦與人有關,尤其是至親,便會讓人情緖波動。
因而,逃避了幾十年,不作解釋的亦舒,終也不能對兒子無動於衷。
(原載澳門日報) 2013.5.25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