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也有不聽話的時候,我女兒小時候也不例外,但我的母親說:“妳比她韌皮十倍!”
廣東話很有趣,譬如“韌皮”。形容孩子頑劣、駡不聽、打不怕,是為韌皮。從前的母親敎孩子,體罰是家常便飯。惹母親生氣的小孩會挨打,被雞毛撣子打得多,皮也就越來越韌。皮韌了,不怕痛,更難敎。
現在恐怕這個形容詞已失去原來的形象趣味了。敎孩子不能用體罰,經常打孩子的母親可能會被帶去警局問話,更嚴重的後果是被檢控虐兒。今天的孩子多半是哄着敎的,皮不會厚,更不可能韌。甚麼“打在兒身,痛在母心”之類的話,也已不合時宜,孩子都聽不懂。
我當然已記不起自己童年時都犯了甚麼過錯,可以量化為比女兒韌皮十倍的結論。而被打的記憶也轉化為一些影像片段、童年回憶,很尋常嘛,我這一代人有誰沒受過體罰呢?不過我想那時候一定也曾覺得委屈吧,所以殘留的影像中還有淚,但母親慈愛的形象沒有因此而改變。
可換了今天的場景,也就可能不一樣。
當代孩子生來是被呵護的一群。從出生開始,這個節日那個節日地收禮物。母親們接受了不能體罰孩子的敎育理念,頂多作勢輕輕打兩下小屁股。大聲一點駡,孩子哭了,做母親的便心軟了,趕緊抱着親一個。這些情景,旁人看着都能感到幸福。可孩子呢?也許像我小時候被打的感覺:沒甚麼,很尋常嘛。母親疼我是應該的!
所以如今的孩子皮很嫩,駡也會情緖困擾,遑論打了。然而,沒挨撣子打過的孩子,卻也不見得比我這一代聽話。要是生了個韌皮的,做母親的要比我母親那一代難多了。孩子的生日,還有一年之中的多個節日,都要準備好給孩子驚喜。要是孩子不肯用功,可能還要加倍哄他們,才會乖乖的把作業做完。在家怕孩子被互聯網荼毒,在外怕被童黨欺凌。少年犯罪個案觸目皆是,最可怕的是讀到有孩子自殺的新聞。
想來,現在沒有韌皮的孩子,只有“韌皮”的母親。她們要很有“韌”力,才能把很“皮”的孩子敎好。故此,明天母親節,讓韌皮的她們鬆一鬆吧。
(原載澳門日報) 2013.5.11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