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心存隔膜不足為怪。因為世上沒有另外一個人,可以像自己一樣了解自己,即便能交心,也沒法交出感受。文字和語言,只能用來把感受的輪廓描寫一二,卻沒能讓誰透過這樣的描述而感同身受。
而最微妙的是,用語言來表達感受,更可能還會使人誤解了你。當我說因為忙而不願出去與朋友飯聚,朋友會大惑不解,隨即反駁說,再忙,也得吃飯,得吃飯,就有時間相聚。這時候,會讓我內心交戰,生出矛盾的心情,旣快樂又苦惱。一方面為朋友總是掂掛着我的情意而快樂;另一方面,卻為自己不得不在無法放鬆心情之下去赴約而苦惱。
出現這種情況,每每讓我細想,是不是只有我才會有這種煩惱。人與人之間的情份,不就是我心中有你,才會想與你相聚?朋友也忙,也有自己的公事私事,但他們在百忙之中仍想見我,還要撥出寳貴的時間來,而偏偏我只顧自己的感受,竟然需要適當的心情才能會友!
人必自省,才會更了解自己。在自我分析的過程中,得出的答案令我驚奇,不得不承認在內心深處是個孤僻的人。之所以驚奇,是震驚於人生歷練,會使一個人徹底改變個性。呼朋喚友,安排聚會,在很久以前,是我樂此不疲的事。後來的種種經歷,讓我在生活中磨練出一種孤獨但自在的性情而不自知,還以為一向如此,只是朋友不肯了解我。怪不得認識我多年的人總要說:你躱在家中幹甚麼?原來他們心目中的那個我,不是現在的我。朋友嗔怪我的時候,也許正是要把以前的我拉回來。
幸而,朋友不多,要不然,我得經常面對為友情心生愧疚的感受。但反過來說,要是朋友很多,那麼今天的我,斷不會是個能享受孤獨寂靜的人。此刻,居然還慶幸自己朋友少,說出來令人感覺荒謬,而且可恨。一個人朋友越多,越能反映出這人的個性可愛可親;沒幾個朋友的人,可想而知難以親近,不使人厭便是奇蹟。
有個維修師傅來過我家數次,每次他進門後總會問:你不喜歡打開窗簾的嗎?他這一問碰巧揭示了我的個性——把簾子拉得嚴嚴實實。
(原載澳門日報) 2012.3.10 水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