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下午利用休息時間看了陽陽這部國片,真的是有些令人感傷的因子在其中。雖然我不是什麼影評家,但是以一個學過一些電影賞析的人來說,這部電影的確有他值得讚賞的地方。
其實有不少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說:整部電影的攝影風格都設定在手持鏡頭跟晃動的鏡頭下所組成的。就我自己的觀點來看,攝影師會做長期手持的決定根本就是跟自己過不去。他們所用的攝影機可都是幾十公斤的攝影機阿,雖然會很穩的架在攝影師的肩膀上,但以長時間來說根本就是找苦受,而且拍出來的效果也是很有爭議性的。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的觀察陽陽這電影中角色的特質,就會發現手持是必須的。角色中的人物都有一個特點:大家都在忍耐。從陽陽本身要忍耐好友的男朋友愛上他,田徑練習效果很差,親生父親到底在何處?以及自己愛上工作經紀人卻無法得到回應,工作上的不適應等等....這都是他在過程中必須忍耐的項目。人在忍耐的時候心情的搖擺幅度絕對不會是四平八穩的固定在那裡,會有許多的擺動,旋轉,甚至內心的光芒也會消失,隱藏,露出。這樣的條件下,手持就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因手持的關係,觀眾的心理狀態其實也會隨著陽陽本身的情緒變化而有波動的起伏不定。這讓我們進入這角色的內心世界到底有哪些景觀呢?發現陽陽這部電影中角色的定位很清楚,內心情緒特徵也明顯,很容易就可以定位角色本身的屬於何類的人物。我自己歸納出幾個特色是:她是一個堅強的女生,經過面對挫折也能把這不愉快吞進肚子裡,然後展現出她特有的笑容。她發洩的管道是透過運動的方式,把她內心所面對的壓力,失敗,通通的,像往無底洞的方向丟出她自己濃縮過的小石頭。因此,她是一個正面的女生。不過沒有十全十美的人類,她最大的缺點是逃避。她逃避去尋找自己的親生父親,逃避自己所愛的人,逃避家庭所給予的困迫。也許他的正面來自於她總是用某些刺激性的言語去掩蓋她無法所面對的現實,言語是一個太大的遮雨棚讓他能夠安全的窩在下面,等待天晴之時。
這是一個真實的生活脈絡就依存在現代的社會底下。其實台灣電影是不是真的無法發展起來?或是一定得需要大卡司,大效果呢?或許我們該平衡我們對於電影本質上的需求。看多了平穩的電影架構,何不嘗試看看以特寫,手持搖晃效果所組合剪輯成的電影,平衡或是補足我們的電影營養素呢?不是說好萊塢就不好,沒有類似小電影的片子,只是在台灣這島上發生了許多光鮮怪離的事情,但受到地理環境的變動,無法一一的去探究其中。導演們生活在其中的氛圍中,營造許多重新新故事讓我們去重新檢視自己所活的地區。全球化的在地化。說白了,其實只是越活在現代的人們開始體會到為什麼只能體驗異國風情,反倒我連自己的家鄉哪條路,哪些街,巷口的雜貨店還有營業嗎?對於許多圍繞在眼睛四周的細微都無法仔細的察覺到,我不相信你會認真的看待異國異味。因為離了自己的家根後,留下了又剩下什麼?所以當我慢慢看到海角七號,陽陽,不能沒有你這些台味十足的本土電影時,我突然開始轉觀念了:台灣導演終於認真的回顧自己所活的土地,不再相信虛擬的劇本,虛擬的角色,或是誇張的剪接等等。
愛台灣這個口號應該是從真正關懷自己腳下土地開始。方法有很多種,電影人他記錄著生活中任何一個細節,任何一句台詞,任何一個表達情緒。生活的大小最基本的單位就是個人的表態開始的。假若我們失去了任何細細品嚐生活味道的知覺時,這也說出生活的味道也開始趨漸成為單調的色彩。電影人可貴的性情就在這裡:他們真的是細細咀嚼生活中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字,每一個眼神。若少了觀察,演員的演出就會成為假的,沒有情感的木偶罷了!好的演員就是因著過去的生活經驗影響了他在詮釋這角色的過程裡,如何去表現喜怒哀樂。看起來很容易,實際上真的去演活四種情緒時,那真的是要花多年的時間才能夠真正拿捏到四種情緒真正的含意。畢竟人本身並不容易脫離某些轄制,真實的活出自己。會受到外界世界的管轄。演員是活在架空中的世界,透過他們,一種發洩性,替代性的參與就成為我們的安慰。
陽陽真的是不錯的電影。另外我也喜歡她在跑步的片段。跑步這件事情,有不少意義。可以反映出角色想要選找什麼或是反芻導演想要找到新方向等等。不過我則是認為跑步本身就是在調適自己的生命。藉著跑步,你可以調整自己的呼吸速度,跑步速度或是跑步的方向等等。不一定要找到什麼明確的目標,但是調整的過程很重要,會影響你能不能跑得長久,方向倒是其次。陽陽的確是在調整自己的步伐,最適合自己的呼吸頻率,跑步速度,她明白只有不斷的調整自己的循環,才能到達到真正想要做的事情。不少電影都喜歡用跑步來譬喻主角在找目標。但我不這樣認為。那為什麼到最後也沒看到主角真正想要做的。我個人不愛找目標這解釋方法。
顯示文章地圖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