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捷運上看到一則由BMW贊助播出的DICOVERY的節目後,馬上腦子裡的理論就像噴泉一樣湧出來。我開始懷疑我是不是得了廣告分析的症狀了!整個乘坐捷運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想:這樣的廣告到底是設定給誰看的?給哪些族群的人看?他的廣告效果又是如何呢?我開始禁止大腦中的噴泉在湧現出什麼想法出來,我不過就是想要休息才看捷運上的廣告嘛?怎麼反而看了之後不斷的用目前所學的廣告理論去分析並且找出缺點出來咧?
不過既然想到了,就寫下來吧!
這則廣告是這樣說的:DICOVERY在八月底到九月初要播放六集關於未來機器動力對於人類生活的改良,也強調目前BMW的動力效能在發展機械業上是進展快速的。BMW不好意思隨便公開他們的研究結果,或許會讓不少閱聽人產生反效果,認為BMW在自吹自擂,強調自家的汽車動能比誰都好。雖然他們有這樣的實力跟權威可以強調BMW在汽車的機械動能上的確是數一數二的強,但是如果換一個方式透過置入性行銷的方式來結合節目上的播出,更能夠加強品牌故事的說明跟穩固購買者或潛在購買者的消費認知。DICOVERY在製作科學節目的專業度上目前也是專屬前三名,還有國家地理頻道跟BBC。這三者在投入製作精采有趣的科普節目上都有一定的專業權威跟信任感。為此,BMW要加強說服的效果,贊助並直接參與一系列未來科技發展的節目製作流程,讓原本節目製作團隊有更深入的相關資訊去分析或延伸未來人類在科技發展上到底會有哪些驚人的發明出現在你我的周遭呢?
目前科技真的是日新月異。這句成語大概已經被引用數兆次吧!果真也如此的發生在真實生活中。幾乎每天都有心科技產品從不同的科技大廠中被發表出來。尤其今天看到微軟也要推出mp3來跟mac的ipod相當比較。真的是有備而來。並不是只有硬體設備推出就可以攻佔消費者的錢跟心。還需要相對的軟體來配合多功能的音樂硬體。ipod之所以能夠目前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mp3就是因為app store的關係。你能夠透過線上虛擬商品去下載音樂,遊戲,應用軟體如google map等等。而且種類多到會滿出來,如此豐富寶庫的強力放送下,大家會理所當然的購買硬體,加上他們家出產的ipod的確有獨特一方的設計美感。在美學符號+豐富內容+意見領袖的鼓吹下,銷售率跟佔有率當然名列前茅。新聞分析之,微軟在新推出的隨身音樂硬碟中,也不忘先推出虛擬商店,好在未來跟硬體有配合。
這帶來各家大張旗鼓的開設線上虛擬商店風。連手機nokia都開設,未來是不是沒有開設虛擬商品的手機或mp3就會失去市場呢?而是不是開設商店就一定會賺錢呢?這也是問題之一。apple會在虛擬商品賺錢的原因乃是他大方的開放程式設師抽成的比例。這其實是一個很有意義的hook。只要你設計的軟體每下載一次我就跟你七三分。你七我三。乍看下非常大方有誠意,許多業餘的工程師怎麼會放過這難得賺外快的機會呢?一塊錢我分七分,只要有三萬人下載我就可以分到七千元美金。這可能是一個月的薪水價值。可是蘋果其實才是贏家。我賺三分,但是有多少個三分阿?每天都有人上傳無數的三分給我賺,我還可以審議哪些三分不能賺,哪些三分是下載次數最多,把無數的三分分類管理,讓更多使用者可以填飽我的口袋。蘋果太聰明了。略施小惠不僅可以省下內部軟體開發的人才開銷,創意窘困等等缺陷。反正蘋果的虛擬商店定位就是在平台。
平台上,只要先訂定一個規矩,其他就按市場機制。軟體方面下載次數不甚理想的,就下櫃,好迎接新的商品上架。每天從世界各地都有心商品進貨,他何愁沒有優質的數位內容呢?接著就看微軟或是nokia會如何豐富化他們所開設的商品。目前微軟是說音樂可以免費下載。但是這些免費音樂是哪些歌手的作品呢?地下樂團?還是大眾樂手?因此,免費下載的旗幟下真的會有我們消費者所需要的內容嗎?在大眾需要與滿足的情況下,消費者不是呆呆的完全接受媒體所傳輸給我們的一切娛樂內容喔!我們有足夠的智慧去選擇我們心中所潛藏的需要面。
好像有點講偏。BMW在如今經濟蕭條下,也必須開拓其他廣告路途來增加他實體店面成交的機率。假若跟其他汽車廠牌一樣砸大錢拍攝一系列的汽車形象廣告,那真的會增加他銷售率嗎?他們應該有開始在思考每次的經費要如何做有效率的運用,而不是靠著他們似乎很有錢的企業體來無限制的揮霍資產。我認為這次BMW置入性廣告其實作的明顯,消費者其實很快就可以讀出這系列節目根本就是BMW在做廣告,但不同的點是換個角度來廣告BMW。他們所切入的角度為:BMW在展現自我品牌的動力領域上是絕對優秀領導者,但是我不侷限在汽車上,我們還另外展現在機械人,數會智慧娛樂,智慧管家等等非原本汽車領域的專業上。這是多角化的呈現。BMW最核心的動力工程即將要開始佔領未來大型機械市場,先在這節目中嚇唬他的對手,並且也讓閱聽人明白,BMW現在研發的進度在什麼位置,之後又會朝向哪種產業下手,他在節目中將會呈現工程中其中的秘密。
當然對於品牌而言,BMW本來就有一群死忠者跟隨他們,也有一些潛在的消費者也想購買,但找不到合適的理由來說服自己行動。的確,秀出相異性的廣告認知(科學性節目的暴露),逐漸建立起廣告態度跟品牌態度。其實我對廣告中介態度這模型不覺得很棒,但是不得不佩服提出者的四大假設。廣告態度跟品牌態度的確會藉由廣告認知跟品牌認知來新增,強化跟穩固。想想一個節目播出五十分鐘,播出六次就有三百分鐘,還加上重播或是發行DVD,那消費者暴露在BMW的廣告訊息的聲佔率下就更能產生出更高度的心佔率。人要能有信念或態度都先取決於他的認知學習,假若經由如此猛烈的三打理論(播放適當的次數來增加閱聽人的認識跟知識),那肯定可以下結論是:消費者在面對BMW這經典品牌時會用以崇拜的眼神甚至是膜拜的心情來認知這品牌故事,當下或許不會購買具體的汽車。但是若有BMW的周邊產品或未來跟手機,電腦合作下推出的同名商品時,都有可能造成劇烈的搶購商機。他們現在就是在培養一群未來的掏錢者。
BMW真的是聰明,廣告上有一個機器人正在思考西洋棋的下一步。我好奇的是為什麼要讓機械人在思考,並且選用西洋棋呢?這是不是表示他們所正在開發的機器人擁有深藍般的AI智慧呢?可以快速的明白傳送指令者的命外,還可以察覺到命令者本身內在的需求願望呢?並且透過累積似的行為統計可以舉一反三來反應命令者下一步有可能會選擇的下達的命令?這個機器人的符號真的過於強烈的征服我的大腦。機械人真的會如同科學家們所預言的讓世界更好嗎?還是最後機器人統治了地球?不少科幻小說家以此為背景撰寫了多采多姿的奇幻世界跟電影。這真的讓我們反思:多過於人類所能使用的科技就真的是福氣嗎?人類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真的就是不斷的進化達到社會上所賦予的名譽王冠嗎?我只是想知道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