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在很多人的生命中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好伙伴,早上一杯咖啡開啟努力的一天,下午一杯咖啡延續早上的認真得以繼續奮鬥。喝咖啡先瞭解咖啡的歷史吧!
六世紀時,衣索比亞牧羊人發現紅色咖啡果實,十一世紀時阿拉伯商人將咖啡傳至歐洲,十三世紀以阿拉伯為中心的伊斯蘭教利用烘焙和研磨生豆的方法飲用咖啡,十六世紀初1529 年維也納人Franz Geora Kolschitzky 成立歐洲第一家咖啡店,他也開啟了咖啡加牛奶喝法的風氣,1554 年在伊斯坦堡咖啡已成為黑色金子,十分流行。1607 年引進北美,1645 義大利咖啡館成立於威尼斯,1652 年第一家的英國咖啡館開幕開起咖啡飲用習慣,1668 年咖啡取代啤酒成為New York 的早餐飲料,1672 年第一家法國咖啡開幕。1690 年藉著走私阿拉伯地區的咖啡種子,荷蘭成為第一個咖啡栽種和轉口的國家,主要的栽種地方為錫蘭和爪哇。1706 年第一次爪哇運送咖啡至荷蘭。1718 年法國海軍上將校德克魯用自己的飲用水,灌溉咖啡幼苗,而種植於法國領地馬爾其尼克島,不久後咖啡就廣為傳到中南美州,事實上 90%的世界咖啡栽培,便從此地散播出來。1721 年柏林的第一家咖啡館開幕。1773 年由於波士頓的紅茶事件,咖啡成為美國普遍的飲料。十九世紀發明蒸氣加壓的Espresso,也就是現今很熱門衍生出來的星巴客咖啡沖煮模式。1900 年 Hill 兄弟以真空罐包裝烘焙好的咖啡,在當地到處充滿烘焙店和研磨機;1901 年住在芝加哥的化學家日裔美人 Satori Kato 發明了即溶咖啡;1903 年德國的進口商Ludnig Roselius發明了將咖啡因去除而不破壞咖啡原味的製造流程,稱為(Sanka),1923 年Sanka登陸美國。1906 年住瓜地馬拉的英籍化學家 George constant Washiogton 開使始即溶咖啡的大量製造。1938 年雀巢公司協助解決巴西咖啡生產過剩的問題,雀巢咖啡 Nescaf`e 於瑞士應運而生。
一棵咖啡樹的生長依照氣候大約在三年附近會開始開花結果,台灣並不是一個非常適合生長咖啡的國家,但近年台灣咖啡熱門,許多農民也紛紛種植咖啡,但事實上咖啡種植的過程中,受到氣候的影響很深,恆溫的均溫氣候容易生病,但太熱的氣候,咖啡的風味較差。結果後,採收處理生豆都有一定的技巧,台灣人工貴,採收花掉了大量的成本,處理的技巧不如國外,幾年的台灣咖啡評比,其實都不如進口大型產區的咖啡。這陣子是咖啡開花的季節,九月可以到台中蕙蓀農場採咖啡種子,將咖啡種子孵化,是一件有趣的事。咖啡種子發芽,先伸出根部,往下面的培養土裡"釘根",把種子往上直直挺起來。像個戴著鋼盔正在站崗的阿兵哥,稱為Soldier(阿兵哥)。幾天後,二片大大的子葉伸展出來,脫掉種子的外殼(Parchment),像隻青綠色的蝴蝶,稱之為Butterfly(蝴蝶)。慢慢的,在二片子葉之間長出一對真葉。長出8至9對真葉後,開始長出對生的橫枝。咖啡樹的結構,主要由有直立幹和橫枝組成。直立幹一般都不會開花結果,橫枝由直立幹對生長出,橫枝為結果枝,花即開在橫枝的每一個節點。每個節點的花量大約有15至40朵。開過花的節點,次年大致上不會再開。橫枝上的每一個節點,都會再長出一對側枝,稱為第二側枝。第二側枝上的節點會長出第三側枝。這時的咖啡樹可能已經有四年生至五年生了。株高至少長到二公尺半以上。
不是嫌棄三合一咖啡,只是三合一咖啡多了糖與奶精,少了咖啡的香醇;用原豆沖煮出來的口感,少了增稠劑多了咖啡的香氣物質,如果咖啡豆新鮮那更是擋不住的誘惑呀!
怎麼品嚐咖啡呢?既然講品嚐其實牽涉到個人味覺的認知,其實並不容易被統一,咖啡風味 (flavors)包含咖啡的香味(Aroma)與口味(Taste),基本的咖啡風味—香氣、酸、苦、甜、鹹、澀及醇。三合一剩下的是口味。一杯咖啡,到你面前時,你可以聞沖煮出來的味道(台北某家知名的咖啡館甚至在沖煮前會給你聞磨好的咖啡粉的味道),聞完之後喝點白開水漱漱口,以吃拉麵的方式啜吸一口咖啡至口中,若不會啜吸就直接喝一口在口中停留一下再吞入,等一下去感受咖啡在口中的變化,去想想酸嗎?還是苦!會刺激唾液分泌嗎?會不會苦中轉甜(回甘)還是酸中轉甜,還是像喝紅酒一樣澀或者澀到想喝水,簡單的用這些方法去瞭解自己喜歡喝苦中轉甘的咖啡還是酸中轉甜的咖啡(這與烘焙程度有關),最主要的是自己不沖煮會跑咖啡館,那就固定喝某一種產區的咖啡(例如曼特寧、摩卡、巴西或哥倫比亞等),就可以分辨出好壞,一杯好咖啡香氣一定要在,喝到口中的變化其實是豐富的,一般人習慣加入糖與牛奶,那時三者融合在一起時,那些咖啡原始的風味將幾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牛奶提出咖啡的香醇,糖加多了咖啡會變酸。一杯好的咖啡從熱的喝到冷的,各有其風味,一杯咖啡的風味物質成千上百種,變化萬千,決不是情詩裡寫的咖啡是一種又苦又澀的黑色液體。
台灣在家沖煮咖啡多半習慣使用賽風,滴漏式的手沖次之,甚至因為受到星巴客的影響,也開始有家庭買一台小型義式咖啡機就煮起卡布奇諾來了,在辦公場所最常用美式咖啡壺,可以煮一大壺。這些沖煮咖啡的器材最貴的算是義式咖啡機了吧!
要講究沖煮器才之時,磨豆機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豆子磨的顆粒大小均勻,不發熱(香味損失)是很重要的,很多人常常買好原豆,都會請店家磨好,但是因為顆粒變小,接觸空氣的表面積增大,所以香氣相對散失的也快,所以會建議買一個磨豆機,要喝時才研磨。咖啡烘焙好之後,大概最佳賞味期是兩週,他會隨著二氧化碳從豆體排出攜帶大量的香氣物質,帶二氧化碳排盡後香氣物質在豆體中也所剩無幾了,所以新鮮的咖啡豆在研磨時香氣四溢,不新鮮的豆子若又因為保存不當,多半聞到的味道與新鮮相距甚遠。
懂得如何喝、也有新鮮的豆子,再來講究沖煮器材是比較實際的!
這前兩項因素非常重要,如果做不到前兩項,沖煮器材再好也無法煮出一杯好咖啡的!
延伸閱讀:歐舍咖啡同學會:http://coffeeclub.orsir.com.tw/modules/news/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