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與社會:當代技術變遷的其中一篇報告
Globalizing the World—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y Vittorio Ancarani
全球化既是空間拓展的表現,也是一種改變、調整而達最終消除各國之間自然和人為疆界的過程。其中科學與技術的流動多變易揮發性也影響跨國際性的商品交易、國際資本的流動,使得市場、資本、原料及新興科學技術跨越國界,形成全球間「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依賴關係(Interdependence)。可見全球化並不是直線對稱發展模式,而是牽涉許多複雜層面,出口全新的局勢及角力在運作。
國家層次受到國際層次的滲透與轉化。在全球經濟中,對公部門提出的問題是:如何建構各種協調及整合科學技術的政策,以應付不同經濟行動者之間的系統獨立性。
1970年代早期,古巴危機、美蘇冷戰可能會引爆世界大戰的危機陸續發生,當時民眾因為恐慌對政府這樣一個軍事工業複合體的期待是提供安全無虞環境,到了1970年代中葉,依賴關係(Interdependence & complexity)備受重視,大家期待的是科學技術能使社會經濟朝向理想後物質文明發展。時序到了1980,俄國車諾比核能災難(1986)出現反省的聲音,學界討論的焦點在:1)人是否可以抗拒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建設的負面影響;2)民主體制或政府機關如何處理科學技術負面衝擊;3)國際組織如何面對全球議題,如資源分配;4)如何偵查防範生物戰爭及第三世界發展核武。1980以降北美、歐洲意識到日本及新興工業國家的經濟崛起,彷彿動搖美國先前領導優勢。全球化兩難困境:國際間互相依存才能獲得利益與盡可能保障本國的主權這兩股勢力在拉鋸。
戰後美國經濟科學技術至高位置在國際競爭下受到刺激,僅管美國擁有最傑出先進的研發,但再也不能壟斷技術。技術快速變革和技術在國際間擴散情況下,強調技術機密如何不易被人偷取。(The quickening pace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expanding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f technology emphasize how technological advantages can easily be lost)
科學技術本身的多變易揮發性會促進政策及科技進步而導致政府工業化,也同時影響國家機構重新運作、政策管理、長期投資及計畫,科學技術本身也成為新的議題,如1990早期GATT將智慧財產權、貿易服務視為多邊協商重點。
作者提出2個問題提供思考:1)有什麼原因能讓國際競爭者在科學科技上達成共識?2)雙方是否預期相同合作模式?並以1980中期美國大眾逐漸意識到與日本經濟競爭所受到的威脅(1986半導體可能是主要轉捩點)為例,雙方談判故意使用拖延戰術,造成彼此不信任及協失敗,比方說:日本Toshiba公司非法將機密透露給蘇聯。美國(紆尊降貴)希望至少在1)交換彼此科學家;2)在基礎研究基金來源上要對等;3)交換資訊,但也因為兩國國情不同,無法達成:1)英語為強勢語言,對美國科學家來說,沒有絕對需要學習第二外語;2)日本研究經費80%來自企業,相對於美國大部分經費來自政府是很不同的,對日本企業而言為什麼要將自己研究成果給與外國;3)綜合以上雙方文化不同,也無法達成交換資訊。
這也導致政府在制定政策上對科學技術採取保護主義態度。
老師提醒:在技術轉移過程中,至少要注意a)技術能力、b)脈絡條件,以台灣為例,當我們技術能力達到一般水準之後,面對強勢經濟體系(歐、日、美),哪些技術是台灣獨有別人想學也學不走、哪些是台灣很容易模仿?科學技術本身的多變易揮發性是否也屬於公共財,無法用智產權保障制度加以規範?
面對第一個問題,我發現我無法回答什麼才是台灣特有的技術,好像只能用不是很精確的字眼形容台灣:台灣是亞洲國家文化素質較高的國家,相較香港的現實、大陸的嚴重貧富差距及受到馬毛思想鬥爭、日本過於講究表面禮儀,台灣人長期浸淫傳統儒家溫良恭儉讓,可能面對全球化的衝擊下,是大大的吃了悶虧,但在1980年代之前,誰能料到竟是日本撼動美國霸權,痛苦按翻譯機來閱讀這篇文章的過程,我最好奇的是這篇文章的作者,上網查發現他是義大利人,居處佛羅倫斯,他在文章一開始便將天下劃分成歐、美、日三塊,隨後討論美日大戰是全文最精彩之處,但也讓我產生懷疑,同樣全球化題目換美國或日本學者來書寫,是否有不同樣貌?對於Vittorio Ancarani來說,是否有點開心美國這位暴發戶老大哥的地位被日本挑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隱約感覺到他對日本這樣一個陌生國度帶一絲不信任。
回到第2個科學技術本身的多變易揮發性問題,如同老師說現在少有以c)技術物出發做為影響a)技術能力、b)脈絡條件的研究,這也是STS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我想到「刺青」這樣一個技術,中國有岳母刺字、美國有邁阿密刺青客,好像不分中外有人就是喜歡這樣外物侵入,包含許多層面文化意涵:提醒自己銘記在心、做為紀念、標記、美觀…我猜想科學技術本身的多變性仍有一種內在一致性,萬變不離其宗的性質。
琦鈺
文章定位:
人氣(210)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