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憲政史上第一次總統罷免案,6月27號上午在立法院表決,結果一如預料,雖然國民黨和親民黨全部投下贊成票(甚至包括基於國會議長中立立場,從未在類似重大表決裡表態的立法院長王金平),再加上部分無黨籍立委「贊助」,但119票贊成票仍然無法超越憲法增修條文「現有立委席次三分之二」的門檻,罷免案因此畫上句點。然而,台灣政壇的震動是否就此結束,恐怕還有得瞧。
這次罷免案無可避免地,一定會牽動藍綠陣營板塊的移動,只不過,受到2004年大選徹底割裂的影響,目前還不會出現「板塊間」的移動,未來我們可能見到的移動,仍然限於「板塊內」的移動,也就是國民黨親民黨,或是民進黨台聯間的消長。
對民進黨來說,反對罷免自不待言,但為何民進黨採取「不進場投票」的方式因應,則大有推敲研究空間。不進場投票的可能原因之一,是不想照著「劇本」走,要從根本上否定這場罷免大戲的正當性;可能原因之二,則是沒有十足把握進場投票,86張反對票是否真的開得出來。會出現第二種可能,主要和民進黨面臨的困境與抉擇有關。
陳水扁崛起於美麗島事件的「辯護律師團」,和辯護律師團的其他律師(例如蘇貞昌、謝長廷、尤清、張政雄)相比,他的政治性格濃烈,又擅長在媒體前表演,因緣際會地成為民進黨取得政權的關鍵人物。對陳水扁這個人,民進黨可說又愛又恨,雖然大家很清楚,阿扁目前還是民進黨維持政權的保證與象徵,不過但是這六年下來,執政的「好處」很明顯地沒有讓黨內所有派系共享,能得到好處的甚至不是正義連線,而是市府團隊、童子軍,甚至「扶輪社」。當民進黨各派系發現:我們民進黨執政了,該有的「好處」卻集中在少數人手裡,想要「發展」?請到官邸。如今弊案如地雷般接連爆炸,就算在法律上總統沒有責任,但是家人、親信、女婿、親家紛紛出事,別的不說,「識人不明」和「縱容下屬」是絕對對跑不掉的。講白了,倘若阿扁知情卻說與他無關,他就是個騙子,如果事情鬧到這樣他還不知情,那他就是個笨蛋。笨蛋還好處理,我們本來就不該指望每個總統都得是不世出的英才,但如果他是個騙子,那麻煩就大了。
回顧當年的水門案,尼克森真正的問題其實不在默許屬下派人潛入水門大廈竊聽,而在事件發生後企圖干預司法調查,並一再說謊企圖掩蓋事實,如果阿扁面對一連串弊案所作的說明,最後證明在說謊,所有指控都是真的,就算阿扁是民進黨執政的保證,但是他不可能是「永續執政」的保證,如果民進黨硬挺到底,則民進黨辛苦20年的建立的聲譽和基礎都會賠下去。總統有任期限制,但民進黨必須永續經營,不能因為阿扁做完8年的總統任期就跟著「再見」,所以民進黨必須思考如何與阿扁作適當的「區隔」,既然不可能支持罷免案,那就換個方式,以不進場投票的方式杯葛,這樣一來罷免案還是不會過,但是在立法院公報裡,可是「反對罷免:○票」喲!
因此,罷免案必然將讓民進黨出現質變,各派系將「掙脫」陳水扁的控制,把後扁時代的佈局由「思考」轉為「行動」,這個過程的關鍵人物自然是蘇貞昌和游錫堃,以及伺機而動的呂秀蓮與謝長廷。此外,台聯在罷免案表決的時候,進場投下廢票,顯示李登輝對陳水扁在防衛罷免案時,搬出「本土政權」當擋箭牌感到不滿與不耐,阻擋罷免案或許可以拯救阿扁於一時,卻可能讓「本土政權」陷入萬劫不復之地,李登輝這位「台獨旗手」(說穿了他其實也是個騎牆派,只不過他的「騎術」遠比檯面上所有人高明)自然得在這個時候出手,民進黨與台聯未來的互動如何,年底的北高市長選舉是重要的觀察指標,李登輝絕對會用行動證明:誰才是「本土陣營」的真正大當家!
對泛藍陣營的國民黨與親民黨,這場罷免也是考驗。
很明顯,此時推動罷免並不是馬英九所期望的,但是在宋楚瑜煽動深藍選民營造的氣氛壓迫下,馬英九必須提前對發動罷免表態,結果是一路跟著宋楚瑜的節奏跑,對馬英九個人來說,從6月3號參加親民黨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行的嗆扁大會,到6月7號確定推動罷免,到舉辦嗆扁大會和罷扁連署,再到6月27號罷免表決,就是一連串對馬英九領導力與決斷力的考驗,結果當然是受傷慘重,大家開始懷疑馬英九在面對重大壓力,需要作決定的關鍵時刻,究竟有沒有可以讓人信任的決斷力。單從推動罷免案的過程來看,顯然大家的懷疑有道理。所幸,罷免案沒有通過,宋楚瑜立刻表示要推動「倒閣-改選-再罷免」的連串政治活動,馬英九卻沒有跟著行動,寧願在黨內有不同意見的情況下,決定暫時不推動倒閣,應該是能暫時「止血」的動作。
為何馬英九暫時不作下一步動作是正確的?這樣問好了:為何自從2004年319以來,除了321到327的大型抗爭活動外,台灣從未出現過可以促使政局出現關鍵變化的街頭運動?如果菲律賓和泰國都能發揮「人民力量」,為何台灣不能?
原因很簡單:台灣不是泰國,也不是菲律賓。
推翻馬可仕的菲律賓,有個舉足輕重,地位足以超越各黨派的大主教辛海梅,在菲律賓這個天主教國家裡,發揮了非常關鍵的意見領袖角色;泰國有個在位60年,地位始終超然的國王蒲美蓬,可以扮演一言九鼎、穩定社會的角色,甚至在必要的時候,遏阻政客的任何蠢動,這些條件在台灣都沒有。不論是藍是綠,台灣群眾的「抗敵意志」都僅止於嘴巴,也就是狠話放的多,真正訴諸行動的少,最近幾年由政黨動員起來的大型群眾運動,總是事前傳聞不斷,結果雷大雨小,民進黨在野的時候還有一點衝撞(也只是「一點」而已),執政後也高喊起「安定」口號;國民黨執政時就對街頭運動很感冒,在野以後還是沒把執政時穿的皮鞋脫下來,加上這幾年的藍綠對立,所有人早就被迫表態,自然不可能出現辛海梅或蒲美蓬之類的「公正人士」,所以台灣不會,也永遠不可能出現泰國或菲律賓式的群眾運動。既然沒有發動並維持大型群眾運動的環境,馬英九不接著推倒閣是對的。當然,罷免案讓他受傷慘重,也確實該花點時間清理戰場並療傷。
或許正因為沒看透這一點,才會導致親民黨這幾年的氣勢持續探底。宋楚瑜曾是「青年才俊」的典型,1994年當選台灣省長是他政治生涯的高峰,2000年差30萬票沒當選總統,是他距離權力核心最近的一次機會,這股氣勢延續到2001年的立法委員選舉,親民黨一舉奪得46席立委,讓大家對「第三勢力」充滿期待。國親兩黨雖在2003年確定「連宋配」,但是還是沒能勝出,2005年的「扁宋會」和訪問大陸行程,一度讓大家以為他還有鹹魚翻身的機會,結果中了陳水扁的道兒,一下子「求官」,一下子「有所本」,「真誠」頓時成了笑話。這次宋楚瑜搶先推動罷免,動作愈作愈大,發動狂熱支持者到立法院靜坐,不過卻被朝九晚六搞上下班的靜坐、立法院的電扇,還有那頂特大號斗笠破功,「罷免急先鋒」並沒有讓他的個人聲望加分,反而更趨邊緣化。
過去幾年親民黨人士經常掛在嘴上的字眼是「委屈」,他們始終認為2000年宋楚瑜沒當選總統是委屈,更認為2004年當連戰副手是委屈,所以不只國民黨,所有人都欠宋楚瑜「公道」。然而,政治和體育一樣現實,大家既然不記得去年大聯盟亞軍是誰(好歹人家還是國聯或美聯的冠軍耶),也就不覺得政治人物的「委屈」有多麼了不得。宋楚瑜確實曾經是泛藍(或外省)群眾寄予厚望的人,但錯失2000年的機會後,泛藍群眾很自然地去找尋其他救贖,「連宋配」曾經是救贖,現在也已成為往事,不管他有沒有這「咖噌」(台語),馬英九是這些人現在的寄望,宋楚瑜的時代早已過去,還要在那「和我們的鄉親們一起來打拼」,只是逆勢而為,不會給自己加多少分。
何況大家總會想起來:當年是誰在國民黨內強勢主導李登輝真除黨主席的?宋楚瑜千萬不要以為大家都忘了這一段,當宋楚瑜批評國民黨和台聯「眉來眼去」的時候,他其實也在罵自己,更在斷送自己僅有的政治生命。
講到這您或許會問:他會不會出來選台北市長?我的研判是「不會」,原因是這樣的:有時候,某些想法發揮最大邊際效用的時候,很可能是這些想法不能實現的時候。如果宋楚瑜擺出「大才小用不委屈」的姿態,讓所有人都覺得他一定參選到底,結果在最後關頭棄選,讓謝長廷空歡喜一場,大家認為國民黨欠宋楚瑜多少人情?雖然我一直認為,以宋楚瑜現在的行情,國民黨恐怕會認為他連「敗事」都不足,但是臨陣退選確實是很大的人情,到時候宋楚瑜又可以發揮「牽制」馬英九的效果,就像他在這次罷免案推動的過程裡,明的是罷免陳水扁,暗的卻全在向馬英九出招一樣。
台灣的政治比電視連續劇還好看,罷免案過後,還有更多好戲即將登場,大家就拭目以待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