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2-01 14:23:00| 人氣4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烏龍的是人,不是新聞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電基金在24號公佈了廣電基金自選,網友投票選出的2005年10大烏龍新聞,以下先引述廣電基金網站上發布的新聞稿,不過由於廣電基金網站的新聞稿有部分內容顯示亂碼,我嘗試作了一些合於邏輯,並且應該不損及原意的修正,所以以下引述的不完全是原文,但整體文意應該沒有太大變化。


 廣電基金今天(1/24)公布「2005年十大烏龍新聞」。經一千多位網友票選後,包括「腳尾飯」、「咒死人」(媒體誤傳舜子之妻及余天之弟的死訊)及「女星未婚懷孕」等新聞都名列榜上,其「烏龍」之處在於「查證不周」、「錯亂的價值觀」及「無關宏旨」等。廣電基金呼籲,媒體應恪守新聞專業與回歸新聞倫理的初心,切勿再把觀眾當豬餵,忽視廣大閱聽人權益。

廣電基金表示,網友票選2005年烏龍新聞第一名的「腳尾飯」(426票)、第二名的「咒死人」(342票),這些烏龍新聞都缺乏查證,將無中生有的消息「照單全收」、甚至還大肆報導、渲染加料,這不只嚴重誤導社會視聽,也造成當事人身心的創傷,或財產上的虧損。這些新聞忽略了最基本的「查證事實」步驟,因此榮登烏龍新聞的冠、亞軍可謂「眾望所歸」。

 黑白不分、是非不明價值觀的新聞報導,更是2005年烏龍新聞的大宗,包括「女星未婚懷孕」(第三名,335票)、「倪敏然自殺」(第七名,214票)、「黑道蚊哥葬禮」(第九名,190票)及「白米炸彈犯楊儒門及恐嚇行政院長的杜十三」(第十名,189票)等事件,都引起媒體的瘋狂追逐。有的變相蠱惑青少女未婚懷孕,有的則是鉅細靡遺地描述自殺情節,更糟糕的是把黑道與罪犯當作聖人膜拜。媒體撿到藍子裡都是菜、也不管是好是壞、會造成什麼影響,像鸚鵡又像愚夫愚婦般的道聽途說,難怪在「烏龍新聞」榜上有名。

 無關宏旨、雞毛蒜皮的風花雪月也是台灣媒體近年來熱中的新聞主題之一,不只侵犯公眾人物的隱私權,也剝奪了廣大閱聽人關切民生與社會公益的權益。舉凡「馬主席憐擁粉絲」(第四名,321票)、「陳總統與顏清標娶媳」(第五名,294票)及「林志玲墜馬」(第八名,191票)等新聞,不只窺探公眾人物的私生活、嚴重破壞醫病關係,忽視了媒體的社會責任與使命,「第四權」應有的格調蕩然無存。

 除上述幾則烏龍新聞外,也有「媒體在人質獲釋15個鐘頭前曝光」、「三合一選舉灌票」及「澎恰恰性愛光碟」等新聞成為「遺珠之憾」。廣電基金呼籲,媒體應自我節制,如「查證不周」、「敗壞社風」及「窺探隱私」等情形應儘量避免,並期望媒體向上提昇,來年莫再進入烏龍新聞榜。本次烏龍新聞票選活動係由廣電基金先提出名單,再由網友票選,票選日期自2005年12月20日至2006年1月20日,總計有1120人次的網友參與票選。


 單就數理統計的基本原理來講,1120個樣本的數目稍嫌少了一點,原因是樣本的產生並非透過系統性抽樣,而是網友自行圈選,因此在技術上已經篩掉了不上網的人,因此有可能在無意間略為「誇大」了這些新聞的烏龍程度,甚至可能影響排名。要克服這項障礙並不容易,如果主辦單位擴大收集問卷的來源(例如和知名入口網站合作),增加作答網友的數目,再用數理統計的運算公式修正誤差,產生的結果就會更客觀更公正。

 我之所以會很強調取樣,主要是因為廣電基金本身對特定人事物就有很明顯的好惡,他們在新聞稿裡也沒有說明提供網友票選的「候選名單」是怎麼產生的,因此必須提出一點質疑。不過這份「10大烏龍新聞」和大家的認知應該是呈現正相關的,因此還是有一定價值。首先,第1和第2名沒有太大問題,媒體瘋狂地跟著王育誠追逐「腳尾飯」,跟著隔海「查証」某人是否死了,都稱得上是大烏龍,因為這兩條新聞的結果都證明台灣媒體的查証能力非常差勁,差勁到幾乎「有聞必錄」;至於排名第3的「女星未婚懷孕」也很有問題,確實造成社會價值混淆,但是影響程度我倒認為還比不上大篇幅報導「蚊哥」喪禮的爭議,排不排得上第3名,可能見仁見智。

 不論是政治人物還是演藝人士,一旦成為celebrity,就得承受外界關切或異樣的眼光,所以排名第4的「馬英九憐擁粉絲」和第5名的「陳總統與顏清標娶親」,以及第8名的「林志玲墜馬」,還有沒有進入排行榜的「連勝文情史」新聞本來就是要滿足一般民眾在這方面的好奇心,再加上celebrity所能享有的隱私程度和一般人不一樣,因此媒體不可能不報導,不過一大堆跟著新黨訪問團到大連的黨政記者,居然得當場改跑影劇,整天在醫院盤桓不去等林志玲,還把醫治林志玲的醫師捧成「最幸福的男人」,確實過於誇張;報導陳水扁總統和顏清標家裡辦喜事的程度也太過誇大,尤其報導強調婚禮奢華程度,對照社會上大部分人的生活水準,還有未成年懷孕結婚「補票」,媒體的報導很有問題,這點無庸置疑。

 「倪敏然自殺」的新聞只排第七名讓我感到有點意外。那段時間台灣媒體瘋狂追逐所有相關新聞,從「觀落陰」到「吊人樹」,從李麗華到夏禕,那段時間的自殺率有明顯的提升,絕對和電子媒體不節制的報導有關。類似狀況還出現在「澎恰恰性愛光碟」和「余祥銓精神崩潰」上,後者是今年的事,沒有排進來很正常,前者卻成為「遺珠之憾」,實在有些奇怪,也顯示廣電基金的調查方法確實存在盲點。

 「蚊哥葬禮」當然是很有問題的新聞,江湖人物愛擺排場,那是江湖人物的習慣,警方要派人全程蒐証,也是警方的工作,但是台灣的電子媒體照樣盡全力「躬逢其盛」,確實造成社會價值觀的混淆。至於廣電基金把「白米炸彈客」楊儒門和杜十三擺在一起列為第10條「烏龍新聞」,批評媒體把這兩人英雄化,我覺得很奇怪。他們一個用放爆裂物的手段突顯社會問題,另一個則仗著酒意胡言亂語,廣電基金認為媒體把這兩人英雄化,但事實上媒體並沒有因為楊儒門的舉措,對台灣農業問題有更多的關切,對杜十三的報導也只集中在杜十三這個人身上,而忽視是什麼因素讓一個寫詩的文人幹起所謂「恐怖份子」的把戲,這些較深層的問題沒有在媒體的報導裡呈現,何來「變相鼓勵暴力」?

 廣電基金發布的新聞稿裡沒有提到第6名烏龍新聞(娃娃車悶死男童,記者「指導」下跪),漏掉了「媒體指導演出」這個長期存在於媒體,尤其是地方媒體的問題,是一篇充滿主觀意識卻又語焉不詳的新聞稿。

 我認為廣電基金今年「烏龍新聞」的選拔標準模糊,調查方法有缺陷,候選名單說明文字則有引導之嫌,犯下了所有台灣媒體會犯的毛病,但這不代表台灣媒體在過去一年裡,沒有作過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由於新聞查証和製作的時間都被高度壓縮,實務上不可能作到無懈可擊,所以在新聞產製過程的第一關,也就是在「採訪端」就必須作好把關,包括執行採訪工作的記者,以及指揮採訪工作的長官,都必須在第一時間就對新聞應有的內涵作出判斷,儘可能減少出錯的機會。這條新聞對社會的影響多大?除了表象還有哪些between the lines的重點?我該用什麼規模報導?要不要拉SNG過去?突如其來的訊息是真是假?我們到底在「發掘真相」還是在搞「置入性行銷」?我們是在跑新聞還是把報紙或週刊報導「立體化」?如果擴大報導有沒有可能產生負面效應?

 同業們或許要抱怨:時間那麼緊迫,我哪有時間面面俱到?我倒要請問:是誰說記者這個工作好做的?新聞工作有如打保齡球「易學難精」,千萬不要以為會電腦打字,會拿著麥克風作SNG連線,就算完成新聞工作,在我看,記者最起碼要做到記性好到讓受訪對象討厭,才算是稱職的記者,因為這樣才不會被政治或演藝人物利用,不會看到發霉的舊新聞還以為是「獨家」(例如蔣孝嚴又把章亞若死亡疑案拿出來講,擺明是為台北市長國民黨內初選製造話題,順便替即將出版的書打廣告,怪就怪在有報紙願意配合,還有電視台願意擴大報導)。「烏龍新聞」?烏龍的其實是人。

台長: 喵喵
人氣(46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