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8-01 20:56:27| 人氣22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夏天,該是蟬鳴的季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六年一換的衛星電視執照評審結果揭曉,八十三個需要換照的頻道,有一個因為程序問題遭到駁回,十三家沒有提出申請自動失效,在剩下的六十九個頻道裡,有七個沒有通過審議,將從八月三號開始停播。
 除開沒有通過審議的頻道業者,決定依法提出行政訴訟或訴願外,一次有超過四分之一的頻道陣亡,即使這裡面大部分都是定頻在80號以後的頻道,在實務上影響程度並不高,仍然可以造成相當的震撼效果。在沒有通過審議的七個頻道裡,大部分是節目很有爭議的民俗或財經頻道,最受到注意的,莫過於東森新聞S台。
 台灣現在有至少八個以新聞為主的頻道,如果加上設有新聞部的電視台,光在大台北每天就有超過一百六十組以上的記者在跑新聞,如果再加上地方記者、地方有線電視系統自有新聞部(如台北新唐城、聯維,或是花蓮洄瀾),以及SNG的工作人員,整個台灣每天活動的電視記者絕對在千人以上。
 然而,台灣的市場容納得下這麼多的電視新聞嗎?這有點像是八年多年風靡台灣社會的蛋塔,這項產品剛剛推出來的時候,當「全民排隊買蛋塔」的現象出現後,業者見獵心喜,街頭巷尾紛紛開起蛋塔店,結果從「門庭若市」到「門可羅雀」,只維持了三個月的壽命,現在蛋塔終於回歸正常,成為某家速食店的甜品之一。
 我當然很希望台灣的電視新聞可以像蛋塔,因為蛋塔的起落完全由市場機制決定,有利可圖讓人爭相投入市場,無利可圖讓搶進的人紛紛退出,最後市場回歸常態,消費者也去除新鮮和預期心理,蛋塔的供應、價位和品質全部恢復正常。然而,電視新聞的市場遠比蛋塔要複雜,審議委員會雖然砍掉了東森新聞S台,但是富邦集團隨即準備投入,也就是說,在可預見的未來,台灣的電視新聞市場依然保持過度供給狀態,很明顯地,台灣的電視新聞呈現的是總體經濟學的「市場失靈」現象。
 深入解析這幾家新聞台的背景可以發現:大部分的新聞台都有財團背景。設立新聞台非常花錢,少說要十億二十億,而且短期內不可能回收,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加「人力密集」產業。
 換句話說,經營新聞台的目的,其實不在賺錢,至少不在賺大錢。這些新聞台大多有賺錢的綜合或娛樂頻道做後盾,從經營者的角度看:我如果擁有幾個賺錢娛樂頻道,再加上一個「有口碑」的新聞台,才能叫完整的「媒體集團」,有新聞台也意味著我的集團可以成為「意見領袖」,這樣的效果絕對不是用量化的損益表可以衡量的,所以有這麼多財團願意花大錢投入電視新聞的市場。
 新聞局在開鍘的時候,所用的理由不外是「頻道太多」或是「整頓亂象」,這些或許都有道理,但是問題在於:誰能決定哪個頻道可以經營,又有哪個頻道不該再經營下去?打開電視,現在大約有一百個頻道,可能已經讓人眼花撩亂,如果未來數位化,頻道數會是現在的五倍以上,請問新聞局到時候要准許或不准許哪個頻道繼續經營?新聞局作決定的依據是什麼?標準在哪裡?新聞局作為政府機構,請問是誰同意新聞局站在「道德守門人」的位置上,告訴我們「這家要關掉,因為他太亂」?
 政府擔任「指導」社會道德準的角色,是威權時代才會有的事情,政府是人民的「公僕」,不是指導我們該做什麼、吃什麼、看什麼、聽什麼,甚至該想什麼的「老大哥」,謝長廷說砍掉七個頻道是「縮小打擊面」的動作,不但顯示這群官員還相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更重要的是謝長廷這樣講,足以證明號稱成功正客觀專業的審議委員會,只是聽命辦事的橡皮圖章,之前所謂「媒改團體」的發難,也不過是出來暖場打前鋒的sidekick而已。
 不過,我必須悲觀地說: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造成媒體亂象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也很清楚,就是媒體過多造成平均水準下降,以及從業人員能力欠佳卻又不願意改進兩個原因,但是媒體從業人員就是不願意先從自己做起,讓媒體的表現讓政治人物無話可說。如果媒體不覺得「自律」很重要,又憑什麼挺身抵抗政府名為「整頓」,實為「控制」的「他律」手段?
 我很擔心整頓媒體的高度政治化動作,會在媒體間造成寒蟬效應,因為現在是夏天,夏天理應是可以聽到蟬鳴的季節,但是台灣媒體的表現卻似乎不是蟬鳴,而是令人生厭的「吹狗螺」。

台長: 喵喵
人氣(22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