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 Trek是美國派拉蒙公司在一九六六到一九六九年間,製作播出的電視影集,因為描述的是完全超越當時觀眾想像的太空世界,成為美國通俗文化的重要一頁,從一九七九年開始,同一批演員一連拍了六部電影,直到一九九一年,所有演員都老得不成人形,一個個活像僵屍才罷手。但後繼有人,從一九八八年開始,又一連有「銀河飛龍」(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銀河先鋒」(Star Trek: Deep Space Nine),以及「重返地球」(Star Trek: Voyager)系列影集推出(台灣的Hallmark頻道正在播「重返地球」),「銀河飛龍」系列的演員還拍了三部電影。
在美國,有兩種Star Trek影迷,一種叫「星艦族」(Trekkers),一種叫「星艦迷」(Trekkies),後一種人只是沉迷於Star Trek的故事或週邊商品,前一種人則把自己當成星際聯邦的成員,致力於發揚星際聯邦文化,像是編纂克林貢(Klingons)語辭典,沒事還穿上星際聯邦軍官制服參加聚會活動!最令其他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二十多年前美國第一架用來作無動力滑翔測試,當時被改裝的波音七四七背著到處飛的太空梭,竟然在各界的一致要求下,命名為U.S.S. Enterprise!
一個電視影集能對美國通俗文化產生如此深遠,歷經三十多年依然不減的影響,必有其過人之處,稍稍分析了一下,發現Star Trek的人物角色架構,完全符合當前美國社會,好,至少是好萊塢的主流意識,用台灣流行的話來說,這個影集抓住了政治正確的竅門,原則歸納如下,想一想這些原則是在將近四十年前確立的,那時候美國還有種族主義呢,可見這些原則的偉大與可貴:
一、一定有黑人:第一代Star Trek有Uhura(還是女性),「銀河飛龍」裡的鷹眼(Geordi La Forge)和武夫(Worf)都是黑人;「重返地球」裡的瓦肯人(尖耳朵的那個)杜沃克(Tuvok)也是黑人。
二、要有少數族裔:第一代Star Trek裡的Sulu是日本人(由George Takei演出),還有俄國裔的Chekov(Walter Koenig演出,這麼怪的姓一看就知道是少數族裔);「重返地球」裡則有華裔演員王以瞻(Garrett Wang)演出Harry Kim,從名字判斷,王以瞻演的應該是韓國人,這個影集的副艦長Chakotay是印第安混血,更是種族政治正確的產物。「銀河飛龍」沒有少數族裔演員,但是由Denise Crosby演出的Tarsha Yar是俄國裔,艦長畢凱則是法國裔,算沾到了邊。
三、艦長一定是白人:從第一代的寇克(James T. Kirk)艦長,第二代的畢凱(Jean-Luc Picard)艦長,到最新一代的珍葳(Kathryn Janeway)艦長,無一不是白人。簡單地說呢,少數族裔不能沒有,但是要角一定得是白人才行,凡是最重要的、英雄型的、戲份多的角色,不論男女,幾乎一定是白人,像是「銀河飛龍」裡的副艦長William Riker,生化機械人Data,「重返地球」裡的全像緊急醫療程式EMH,或是中途才加入演出,但戲份愈來愈重的Seven of Nine都是例子。
當然,我必須承認,前面提到的一大堆名字,對絕大多數人都是陌生的,但是無所謂,類似的政治正確要件,散見好萊塢各電影,你真以為今年奧斯卡影帝影后都是黑人?非也非也,他們一個帥俊一個美豔,五官特徵都和純正的African American不一樣,他們應該是Colored Whites!要不然,有哪位黑人演員比摩根佛里曼(Morgan Freeman,曾因「溫馨接送情」被提名但沒得獎)更應該得獎?
還不信?你可知道成龍的「西域威龍」英文片名為什麼叫Shanghai Noon?在我看這個片名是「日正當中」High Noon的變形版,他們從中國字裡找個發音裡有high,又能讓老美一聽就知道是中國東西的字──你猜對啦,就是Shanghai──隨便拼湊一下,目的是為了搞笑而又有西方人自認的中國味兒(難怪有人開玩笑說:「西域威龍」如果要拍續集,片名應該叫Shanghai 12:30),至於找那位臉近看已經不太能看的劉玉玲(Lucy Liu)演公主,則是因為劉玉玲的杏眼符合美國人對Chinks(對不起)的刻板印象。
這樣一分析,你還真以為成龍已經成功地打進好萊塢嗎?不,他只是符合好萊塢的少數族裔政治正確原則,又能為武打動作帶來一些新意而已。
所以,在看好萊塢電影的時候,千萬要記住這些政治正確原則,就像在台灣一定要服膺本土化一樣,千萬要銘記在心。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