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的歷史很久遠,很值得中國人驕傲,但有的人聽到這種說法卻覺得很刺耳,於是硬掰說「拼音文字」的歷史也是很久遠,從古羅馬時代至今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認為使用「羅馬字母」的語言都是屬於同一種文字,所以「拼音文字」的歷史也是很久遠的。
這的確是沒錯,任何語言都是可以採用「羅馬字母」去進行書寫,形成一種純粹以「發音」去表達的文字,差別只在於辨識程度各有不同而已,如果這樣去看待各種語言,那全世界的語言不都可以算是同一種文字了嗎?
這種說法只是把單獨的「字母」看作是文字,各種不同語言都使用相同的「羅馬字母」來拼寫,就認為是同一種文字了。事實上「字母」只是一種發音的符號,單純的「字母」是不成文字的,必須經過有意義的組合之後,才能稱作是文字,而不同語言的拼法都不一樣,「文法」、「單字」、「詞彙」、「片語」也都不盡相同,所以「拼音文字」的真正定義,應該是這些構成語言的要素,而非是表面上的字母。
由此可知,同一種字母可以用來紀錄許多不同的語種,但這些記錄卻不能被視為同一種文字,不僅「羅馬拼音」的文字是如此,其他體系採用不同字母的「拼音文字」亦復如是。
其實若想要去判斷某一種文字的歷史有多久遠,只要去找到一本常用的字典來看看,就可以很快判斷出來了。如果翻開「英文字典」的內容來看,所有的詞彙與例句都是現代的用法,完全找不到古代的解釋與範例,這不僅是「英文字典」才會有這種現象,其他「拼音文字」的字典也都是只有現代的解釋,而沒有古代的用法。
之所以會形成這種現象,原因就是「拼音文字」本身只能記錄同一個時代的語言,而無法跨越到不同的時代,因為不同時代的語言發音就不一樣,拼寫方式與文法也會不同,如何還能擺在一起作解釋呢?如果同時並列那些已經過時的拼法與用法,不僅是解釋困難,檢索起來更是混淆不清、難以分辨。
因為發音不同而改變了文字的拼法,這就是導致「古今文字」無法同時並存的主要因素。這種拼法上的差異,不僅會排斥古文,也會排斥方言,如果「方言發音」與「標準發音」完全不同,那是不可能會拼寫出完全一樣的文字,最後只有「標準發音」可以作為文字,而方言必定會被捨棄,因為容納差異就會造成混亂,這是拼音語言的先天特性,而非人為的限制。
可想而知,這種可以容納「不同拼法」同時並存的文字用法,在拼音語言的生活環境中,根本就不可能會存在,所以去製作出這種包含了古文的字典,也就不會有實用的價值,只會變成是一種相當複雜的考古文獻而已。
而「中文字典」則有別於其他語言的字典,不僅可以同時包含「古今文字」的解釋,所能涵蓋的朝代也很久遠,自秦代統一文字至今已經超過了兩千年,大部分的詞彙、例句也都可以找到歷朝歷代的古文範例。不僅是字典裡有這許多證據,「諸子百家」的學說也都是兩千年前「先秦時代」的著作,在此後的每個朝代裡,還產生了各種文體的詩詞歌賦,以及不同字體的書法作品。
歷史上的這些珍貴著作,就是因為使用了相同的文字,才能夠世代相傳,不斷的累積前人的智慧,成為人類的無窮寶藏。因為有了統一的文字,才造就了「篆、隸、楷」一脈相承,使得古今文字可以同時並存,形成各種字體而不會互相排斥,雖然經歷了每個朝代的戰亂,也從來沒有因為統治者的好惡而被破壞,直到今天仍然沒有中斷過,這實在是一種奇蹟。
反觀拼音語言的文字而言,又有哪一種是可以找到一些古老的著作呢?就算是可以找到古代的原始文獻,其文字的拼法與現代也不一樣,現代人也看不懂,必須進行考古、翻譯,更無法直接融入到現代的語言之中。而這些在拼音文字所達不到的功能,卻正好就是中文最基本的特性。
對於拼音文字而言,它本身就是一種具有時效性的文字,能夠上溯到五百年的歷史就已經很長了,更久遠的文字只能算是別種的語言。這是因為人類口語的發音會隨著時間而不斷的轉變,而拼音文字的組字方式就必定會隨著口語而改變,經過幾百年之後就會發展出另一種拼法的文字,導致人們難以閱讀古代的文字,而這些古文不能相傳於後世,也只能變成考古的遺跡。
對於知識的傳播來說,確實是可以透過翻譯的方式,將古代的典籍翻譯成現代人才看得懂的文字,這也是西方世界最為普遍的知識傳播方式,而且每隔幾百年就必須重新翻譯舊時代的文獻、著作、字典等等,否則就無法傳播這些知識。然而所謂「文字傳承」的真正意義,應該是要直接保留文字的形式與內容,使人們可以閱讀到最原始的韻味與精華,不僅是使用的文字要流傳到後世,詞彙、成語、典籍、著作也必須是可以直接使用的文字資產。
然而「拼音文字」的世界卻遠非如此,儘管使用相同的字母,卻不代表就是相同的文字,這是人們對「拼音文字」所欠缺的判斷。雖然「古今文字」在表面上都是使用相同的字母,但文字結構卻大不相同,而且年代相隔越久,差異就會越大,難以把整篇的文章流傳到後世。如果這些古代的語言要素都已經改變,無法完整的融入到後世的語言之中,而只有翻譯的文字被流傳下來,那這種傳承也未免太過單薄了一點。
既然在先天上就無法跨越到不同的朝代,那麼拼音文字的歷史到底能有多長,大概也不用多說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