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同事傳來一則簡訊,開頭十分吸引人:「要不是一陣雨的關係,或許我仍找不到扇平吧!」誠品書店的企劃工作十分繁瑣,一場接過一場的活動,很難真正停下腳步,回頭看待過往的成績,因而這段文字彷若某種訊息與提示,引發我高度的好奇與關注,繼而回想從前年開始即持續安排的踏青行程,到底供給了大家多少養分?
2004年8月中旬,為嘉南區同事策劃了集體員工旅遊,安排「華陶窯景經典遊」行程,起心動念無非是希望大家在活動中一同學習與成長。書區同事們透過製窯文化,感受那份專注、執著、耐心與用心,因認真態度而呈現出來的質感;企劃們則學習扮演內外聯動的角色,在車廂內、在行程中,站在第一線上操作、安排、打點、服務及溝通,鍛鍊基本力,以面對未來更大的任務挑戰。加上大家早玩膩了聚餐、唱歌等老套同樂模式,活動預算的長相也還不錯,掐指一算發覺成行的可能性,便挑了幾個景點讓大家選擇,最後以此行程為定案。
華陶窯位於苗栗縣三義鄉,不算太近的距離讓同事們有種新鮮感及期待度。早上由台南發車,抵達目的地已近中午時分,天氣十分炎熱,甫下車便覺不妙,深怕悶熱的氣溫會打壞同事出遊的好心情,幸好在平常嚴格的工作要求中,同事早練就不壞的金剛芭比身,再者有遮陽帽、防曬油、陽傘、墨鏡等裝備加持,怕的只是行程不夠精彩,哪有什麼天候顧忌?

進入園區後,茂密的植物綠披層層篩掉了陽光的猛烈指控,最後只留下舒適的照明效果,處在古意建築與涼蔭大道的悠然情境中,以一種緩步調前行,不多餘不累贅,心情恰到好處,同事們或交頭接耳,或沿路靜靜拍照,就這樣逛過了人文庭園、台灣原生植物園,聆賞了柴燒窯的歷史,也自己動手DIY捏陶比賽。回程大家累癱了,除了偶爾的零星交談外,大部分同事皆闔上雙眼享受夕霞餘溫,直到晚夜晨星為車廂增添一股靜詳風情。
因為旅程快樂難忘,2005年的福委會員工旅遊,我們結合了高屏及嘉南區資源,邀請所有南區同事加入踏青行列,一起進入位於高雄縣六龜鄉的扇平綠世界,並延攬荒野保護協會的講師為導覽員,在森林教室中指教植物、山鳥、昆蟲兼及林業歷史之美。而歸途偶來的一陣雨勢,更是記憶了同行者的深刻足跡,一如初戀於扇平的同事,在重遊故地後寫下的一段話:
「要不是一陣雨的關係,或許我仍找不到扇平吧!我在記憶裡的扇平按圖索驥,從那裡的霧、到那裡的雨,彷彿我從不曾到過扇平,只剩一點點提示在驅使我,不停地喚醒沉睡中的記憶。行走並不單純,往昔記憶排山倒海,我感到萬分高興,因為那裡並不是我最終的定所。」
連續兩年的踏青之行,讓企劃部對「遠足」概念抱有更多想望,所謂「知性之旅」,總是空口白話的矯飾修辭,到底它的魅力何在?或許正是提倡一種「親臨」的行為,親身參與並經歷了有心人士用熱忱與夢想灌溉的居所,呈現出來的生命力道,完完全全在眾人面前展露無遺,無須言語,無須解釋,這份體認卻更為真實與確切。身處綠地,時間跌倒了,體內某種感動甦醒了,將這份動容蘊含心底,潛沉為個人體質,終究妳瞭解「生活在他方」不再只是厭世避俗的說辭,而是對於一種勇氣的成全,成全爾後面對生活難題的高度韌性。
因由這種概念的形成,今年四月,南區首度嘗試與遠足文化合作,不再將活動侷限於靜態講座與書展上,便從「隨著作家去遠足」為概念發想,為南區讀者安排了一系列遠足春遊行程,分別以屏東美濃、中台灣媽祖廟為據點。邀請《台灣的菸業》作者洪馨蘭、《台灣的媽祖廟》作者陳仕賢,帶領讀者拜訪美濃菸樓與客家庄文化,以及廟宇的建築、雕塑工法等藝術眼界,感受人文的、知性的、自然的地方美學。沒有矯飾的多情、沒有浮夸的情緒,一切恰到好處,不甜不膩,帶人領會文字之外的閱讀姿態。
說實在的,一開始接到D的來電,要我寫下這篇心得,一時之間還真不知從何講起?重新翻出舊資料,老照片,以及那則簡訊,忽而心有頓悟,發覺自己要寫的不只是單純的旅行紀事,款款述說那些蔥鬱林間的獵奇經驗,或旅程中的玩笑喧鬧,而是蟄伏於照片底、笑容微揚下的某種深刻意義。因為這種意義的存在,不斷提醒著企劃們,所有活動都不是漫無目的、亂槍打鳥、填充消耗般的安排,這意義提供了一種能量,讓大家在一場接過一場的活動中,依舊保有高度的熱情與想望,繼續不斷地努力下去!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