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這片彈丸之地,藝文活動卻是年中無休,出師名目更是千奇百怪。要在云云活動突出自己,配有洋洋萬字的美化唱好當然最妙,不過精簡易懂的標題口號亦是不可缺少。且看澳門旅遊局為宣傳「旅遊城市」形象的一句:「澳門,就是與別不同」,堪稱經典。由此可知,那怕是每年舉辦的大賽車、藝術節等大型活動,如果只是「做了便算」的例行公事,倒不如花時間來創作一句認真、有意思的標題口號,打從根本上亦會讓人感受到主辦單位的一份誠意。已有十年歷史的「澳門城市藝穗節」,發展至今仍然是面目模糊,為何如此? 是因為澳門的藝術創作繼續需要包容、扶持? 或是藝穗(Fringe)至今仍然不清楚在澳門的發展方向? 細看本年澳門城市藝穗節的口號──「創作身痕,隨意從心」,實在教人摸不著頭腦。
猜想主辦單位該認為澳門城市藝穗節的主要對象題年青一群(確是純粹猜測,因為在官方的文宣中看不出主辦單位曾有提及),所以活動的口號也要來個生動鬼馬? 但要用著「身痕」一詞,確是令人不敢恭維,至少從字面上就難以使人明白「創作」與「身痕」之間的關係,莫非身痕才會產生創作原動力? 還是反過來說,創作會讓人感到身痕? 而後四個字亦是莫名其妙,何謂「隨意從心」? 創作原來是「隨意按著想法做」便可? 這樣呼籲有志從事藝術工作/創作的朋友,大膽表現自己的想法,又是否一個合適的訊息形象? 但這似乎是唯一可以用作理解的方向,若否,難道說「創作其實可以很隨便」?
澳門的藝術發展經常被人詬病:欠方向、缺主題,雖然近年大談文化創意產業,但在把「文化創意」進行「產業化」的時候,可有細心思量澳門的藝術/文化創意其實是甚麼? 特色何在? 「有形」的產業,只要把「無形」實體化便可一了百了,譬如將音樂灌錄唱片、戲劇製成短片,再套上「澳門」光環,大擂大鼓,便可變成有「創意」的「產品」吧。不過又有多少人會從中看見澳門的藝術發展路向? 主辦單位從去年開始將「藝穗節」易名,加上「城市」二字,以為他們終於知道「身在寶山」,決心要從原點出發,豈料今年「身痕」出台,前路又忽然像被濃霧遮敝……莫非這是主辦單位的「長線發展」策略步署? 真的萬千希望不是「突然身痕,發展從心」那麼「做了便算」就好
。
「Itchy
for creation, follow your passion」,就是從橫豎前後看,也找不著跟「創作身痕,隨意從心」有相關的地方……。既是「隨意從心」,不若下年便轉用「澳門(城市藝穗節),就是與別不同」作為標題口號吧,正是珠玉在前,也可省點宣傳的工作喔!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