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公的陪伴下,我終於遮遮掩掩地把最近最夯的「屍速列車」看完了,之所以拋下「不看恐怖片」的堅持,是因為看到媒體與網友給予這部片極高的評價,是「不輸好萊塢的喪屍片」,且宣稱當中不乏有感人的橋段,這在在都勾起我強烈的好奇心,於是就帶著忐忑的心情趕流行去了。
果然,觀影過程中有一半時間是把眼睛遮住的,所以可能有很多劇情細節沒有看清楚,不過雖然如此,還是有些感受在心中醞釀成形―――說真的,我覺得這部片所獲得的高評價是有一點點溢美,它是一部成功的商業片,說故事的能力佳、情節緊湊也有發人深省之處,也許就亞洲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範例,但放到世界的標準來說,並不算是頂尖的商業作品。
關於喪屍
我之前也遮遮掩掩地看過布萊德彼特演的喪屍電影「末日之戰」(末日的主題對我其實有難以抑制的吸引力啊),―這類喪屍電影的要角色之一當然就是被病毒感染而變成只剩下咬人、搞破壞為生存目的喪屍。老公一看到這些喪屍,立刻就失去了觀影的興趣,有些坐不住了,他的評價是:「好假!」,質疑的點是:「怎麼一被咬了就發作了呢?」、「發作了以後就只會抓狂地咬個不停,一個人身上哪有這麼多能量好爆發?」
對於導演與編劇來說,當一個人感染了病毒變成喪屍以後,就變成不可理喻的殘暴動物,純粹為殺戮而存在,於是電影中就被分為兩大集團:人與喪屍。在人的這一邊,尚有很多深淺濃淡的性格差異可以刻畫,但喪屍那邊完全沒有,他們沒有差別性,不會累也無法停下來,說實在,在我們生存的真實世界中,這類屬於完全破壞且不會自我燃燒殆盡的能量,是不存在的。
在真實世界裡各種病毒與病菌的感染者當中,他們的症狀可能不盡相同,也有發病與不發病,死亡與痊癒的差別,但在喪屍電影中,常常是只要被感染了,就很快變成咬個不停、跑跳個不停的喪屍―――也難怪我老公覺得牠們實在是太超現實了,讓他頻頻出戲。
也許喪屍在這類電影當中的設定,就是像背景道具的功能,為了給逃命的主角們展現人性中的醜惡或是光輝或是英雄氣概的機會―――但被感染了屍毒的人真的只能有一種樣子嗎?
如果出現緩慢發病的喪屍,或是有人被咬了卻沒有發病,甚至完全痊癒的喪屍電影(也許已經有這類片子了,畢竟恐怖的喪屍電影我看得太少啊),這當中能夠呈現的人性與價值的各種衝突,應該會更豐富、且更貼近於真實。
關於人性
「屍速列車」與「末日之戰」最大的不同,是前者沒有一個清白而貫穿全場的英雄,當中孔劉所飾演的「超級爸爸」本來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基金經理人,而這場屍毒之禍,恐怕他就是間接的促成者,雖然這場逃難旅程激發出他內在潛藏的人性光輝,不再只關心自己不顧別人,但過去的黑歷史畢竟無法完全洗白―――與好萊塢片喜歡闡述的英雄主義較為不同地,「屍速列車」是以「平凡的普通人」對上喪屍大軍,這些人不但力量有限,性格上也有各自的缺陷。
如果孔劉這角色位在天平的中央,那麼位於天平的兩端中一邊是帶著孕妻的猛大叔馬東錫,另一邊是超級自私的營運長金義聖。
馬東錫就不用說了,雖然長相普普,但卻是一個孔武有力、有情有義、人飢己飢的好漢。他很類似好萊塢片中的英雄角色,清白且具有天生的正義感,只是在這部片中並非主角,他一方面是主角孔劉原本自私性格的對照組,一方面也具備著「藥引子」的功能,把孔劉心中潛藏的無私與勇氣激發出來。
馬東錫跟孔劉被困在廁所裡時,兩人間有了一段男人間的對話。導演透過馬東錫的嘴,道出了許多東亞爸爸們心中的苦:「爸爸總是被孩子罵、抱怨,因為常常工作到很晚、沒有時間陪小孩玩。但即使如此,爸爸還是咬著牙拼命在外打拼,就算因此犧牲了自己的閒暇生活,也在所不惜。」
詳細的句子我已經不記得了,意思大概如上列。聽了這一段話後,孔劉原本緊蹦的臉龐流露出了一絲絲的寬慰―――啊,多年的辛苦終於被人看到了―――也許連他自己也忘記了為何要這麼打拼、這麼的投入工作?不是為了妻小嗎?不是為了要給一家人更無虞更優渥的物質生活嗎?
想想我老公也是的,作為母親與妻子的我應該要多帶著孩子表達對老公的感謝與愛才是。
超級自私的營運長金義聖,為了活命不惜犧牲身邊所有人。原本孔劉跟他沒太大差別,兩人都曾為了自保把車門關起,拋棄還在逃命的同車乘客,但孔劉的良知還未泯滅,他還會看、還會聽、還會感受,並且隨之修正自己的行為,金義聖則完完全全喪失了被救贖的可能,他不僅拋棄其他乘客,後來甚至主動加害他人……,像這樣不擇手段、堅定求生的人,果然也逃到了最後,只是當他走到生命的終點時,內在脆弱無助的一面完全顯現,這麼可惡的他其實也不過是一個想要緊抓住生命、想回釜山老家見老母一面的人子……,只是他沒有想到,用別人鮮血換來的生命,當中的意義與價值何在?人活著豈止僅仰賴一具肉體?當一個人僅僅只剩下肉體與恐懼時,與喪屍的差別又在哪裡呢?
片中有一個小天使,就是孔劉的女兒秀安,年紀小小的她不只關心自己,也很關心周圍的人,如果孔劉不是因為帶著她走這段旅程,恐怕下場也會像自私的營運長一樣。只是絕大多數的小孩,搭乘高鐵遇到喪屍圍攻時真能如此鎮定無懼、心中還想著別人嗎?
老實說很難。孩子成長時會經歷一段非常自我的過程,關注的只有自己,我甚至覺得,對陌生人的關懷與愛恐怕是一個「習」得而來的能力,當人愈了解這個世界、愈了解別人、愈明辨自私的行為會帶來的後果時,才會愈具有愛惜眾生的能力。當然,也不能否認這世界上真有天生悲天憫人的「小天使」存在,只是這樣的孩子在現實中並不多見。
因此我覺得,「屍速列車」在人性上是有較多的著墨,但也有樣板化、煽情化的感覺,沖淡了感人的力量。所以哭點很低的我冒著被喪屍嚇壞的危險去看,但全場竟然沒有用到一張衛生紙―――是有幾個橋段讓眼眶潮濕了,但與當初的預期有一點落差。
關於台韓間的比較
當南韓「屍速列車」獲得舉世的讚揚與票房捷報以後,我們的媒體上就出現了不少「南韓能為何台灣不能」的檢討聲浪,但我覺得這種比較已經逐漸失去了意義,不管台灣人是否承認,南韓在許多層面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應該是說,這二十年來的選擇讓我們從追求一個「成功發達國家」的道路上逐漸偏離,現在要回到那條道路,已是非常困難。
先不談電影,南韓跟日本一樣,都是非常團結、支持本國產業的國家。幾年前我去濟州島玩,真的被那裡的景象嚇到:所住的旅館從吹風機到電視機等所有物品,都是韓貨,停車場裡每一輛車子,都是韓國品牌的車子。韓貨是到這十年來才建立了較好的名聲,當過去韓貨還是廉價品時,韓國人也是咬著牙用、咬著牙開―――這在台灣人看來是過度的民族主義,不是嗎?
韓國人一開始就是打算做品牌的,而全國幾千萬人口願意做自有品牌的後盾,當他們的品牌在世界還沒打出知名度、無法廣泛獲得外國人青睞時,沒關係,本國人會不嫌棄地買買買,讓他們的企業有餘裕逐步改善技術,發展成為世界品牌。這愛用國貨的精神在台灣富裕以後是沒有的事,大家有錢寧願去買外國貨,因為東西就該用好的啊,就算國貨稍微便宜些,但印象中品質沒保證,日本、歐美的舶來品用起來還是比較順手與安心。
光是這民族性的差異,就讓台韓擁有了不同的命運。
當然問題不只出在民間,台灣政府並沒有意識到大力推廣與扶植我們自有品牌的重要性,恐怕才是這十多年來我消彼長的關鍵因素。但我想說的是,韓國與日本老早就認知自己在世界上是一個小國、又缺乏天然資源,這樣先天不良的小國要翻身變富有,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大國、文化輸出國,不動用舉國之力、不全民投入共體時艱、支持自己的品牌、自己的影視工業,是絕對不可能辦到的。
台灣也曾經有一段舉國努力、共體時艱的日子,使我們成為亞洲四小龍的頭頭,只是那樣的社會共識在二十年前就快速崩解了,這二十年來我們的政府因為政黨惡鬥而失能,經濟成長放緩、薪資沒有成長,影視市場持續萎縮,而韓國保護他們的電影市場就跟民眾愛用國貨一樣,拚死拒絕好萊塢片的大舉入侵,因為他們知道,除非自己電影的質與量成長到一定的程度,否則就不可能是好萊塢的競爭對手,完全開放市場,只是讓好萊塢攻城掠地,失去土壤的韓片便永遠開不了花。
遺憾的是,台灣走了完全開放市場的道路,這使台片遭受致命的一擊,先是觀眾被他國的影視產品紛紛搶去,當中國大陸的影視力量崛起後,影視人才又被磁吸了過去……,現在,台灣的電視與電影已經到了奄奄一息的艱困程度。
所以,承認吧,台灣已經不可能拍出像「屍速列車」這種等級的電影,當中有負面的也有正面的意義,負面的就不用再說了,而正面的意義是,既然當年我們捨棄了「成功發達國家」的道路,社會氛圍也已經與韓國大不相同了,所以又何必事事以韓國為參考點呢?
因為「屍速列車」中所反諷的,不也就是韓國社會那至高無上「成功發達國家」的道路嗎?天知道他們的人民為了這個「世界第一」的目標,要犧牲多少珍貴的東西、要努力到什麼程度?
我們既然不想那麼拚,就安於所選擇的道路吧,這樣對於政府、別人、自己,也許就能多一些體諒、少一些抱怨。
當然,我對台灣的電影還是有期待的,因為台灣畢竟是華人世界中唯一可讓創作者的思維自由翱翔之處,我們有相對平和、不那麼高度競爭的社會氛圍,這就是一種無可取代的優點吧,也許,我們拍不出「屍速列車」,但可以創造大陸、韓國拍不出來的電影氛圍、獨屬於我們的風格。
未來數十年,可能台灣已經很難成為亞洲鎂光燈聚集的中心,但,安靜也有安靜的美好,不是只有富裕才能帶來快樂,如果我們能做到認識自己的長處,放棄事事與人比較的心態,遺忘曾經飛黃騰達的過往……,非主流的台灣風格,也許能在這個殺紅了眼的世界裡,另闢一條藍色蹊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