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本身
喂,現在才看這部片子,會不會太跟不上流行了啊。
忘記了是2007還是2006年,「東京鐵塔」上映,帶來了一些熱鬧的討論,諸如那是一部溫馨感人的片子,討論母子之間的情感,催淚程度不輸佐賀的超級阿嬤、再見了可魯等等…….。
那時我可能還陷在新手媽媽的忙亂與沮喪裡,睜開眼睛就是寶寶的大小事,所以,即使媒體上好評不斷,我也完全,沒有一點點想要去看的念頭。
「東京鐵塔」講的是母子之愛。我跟媽媽是母女關係,有一點不大一樣。但是我跟兒子之間可就是母子了喔,我常常很期待看到他長大以後的樣子,他跟我的關係會怎麼樣,他會怎麼看我這個老媽。
因為老公從公司租了DVD回來,在沒有太多期待的情況下,跟著看了,而且我們兩個看到後面都流淚了,沒想到說的是那樣一個平凡簡單的故事,居然也如此的打動人心。
可能是因為大家都有母親的關係,母親對青春期以後的孩子來說,就像是空氣與開水的存在,平常我們接受母親的照顧,覺得很理所當然。直到,我們驚見母親逐漸衰老病弱,她的肉體逐漸變得透明。當她真的消失不見的時候,孩子們都會感到非常悲傷痛苦,因為普天之下,我們再也找不到如此愛我們的人。
連愛人都不可能像父母那樣愛我們,這點說給熱戀中的年輕男女聽,他們會賞我一個白眼。但是,只要是做過父母的人,就可以理解這種情感,理解這種心甘情願的奉獻。
雖然我跟媽媽的感情不是100分,平常我也不是很孝順貼心的女兒,但是只要一想到她有一天會死,眼淚就會不由自主的落下來。
因此當我跟老公看到電影裡的兒子雅也,牽著罹患癌症的媽媽、榮子的手,慢慢走過馬路時,眼淚無聲無息的就滑落下來了。
對我來說,我好像看到了漫長的人生縮影。以前是年輕的榮子牽著小小的雅也走鐵軌,現在是年輕的雅也牽著年老的榮子過馬路。
就像以前我年輕的媽媽,牽著幼小的我逛兒童樂園;而現在年輕的我,牽著幼小的兒子,走過長長的人行道。
生命是一個圓,透過父母與孩子,我們可以預習與重現,自己不一定可以有意識經過的,死別與出生的歷程。
很感謝我的兒子,若不是他來到這世界上,我想我無法如此理解「東京鐵塔」。
老媽們
榮子是一位特別的老媽,像她那樣情感獨立又堅強的女性,在她那個年代,很不常見。
她離開丈夫後自己帶小孩,一邊努力工作。雅也15歲時就離開媽媽到外地念書,大學時更跑到遙遠的東京求學,榮子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是自己獨居的。
雅也終於振作起來,工作穩定之後,接了母親來東京一起住,此時榮子一直跟兒子道謝,也擔心這樣一起住是否適當?看到這裡我真的大開眼界,不知道這是日本的民情風俗(子女沒有跟父母同住的義務?),還是榮子很特別?但我想應該是後者,日本畢竟深受中國文化薰陶,他們應該也是很重傳統孝道的。
關於這點,我老媽跟榮子完全相反。
老媽是個客家人,小時候跟著我外公外婆在台中鄉下度過一段經濟很拮据的時光。不過,那時候的老媽很快樂,在鄉下,除了幫忙做事,小孩偷空就找各種吃的或是想辦法玩耍,那樣的生活反而沒有半點壓力。她形容自己的童年很長,開竅開得很晚。
老媽常會提到我外婆的病,那成了她懂事以來最大的隱憂。國中畢業後她就進入工廠工作,幫忙負擔家計,直到20多歲,嫁給我爸為止。
我外婆是個苦命的女人,她生了6個孩子,從早到晚,內外操勞,而且得不到丈夫與婆家的敬重與疼愛。她一直有氣喘病,最後也因為這個病而死。她的死對老媽的打擊很大,失去情感依靠的老媽決定嫁給大她近20歲、認識一個月左右的老爸,她想透過婚姻離家出走。
老媽26歲的時候生我,隔了兩年左右生下我妹。小時候,我覺得媽媽不是很快樂。我長期住在阿姨家,妹妹出生後,我更常常覺得老媽偏心,覺得自己得不到她的愛。
稍大一點我產生了自我意識後,開始會頂嘴。此時我跟老媽的關係也更為緊張,她有時會被我氣哭,我則躲在棉被裡一直想著:我不是她的女兒,我要離家出走等等等。(很不可思議的是,回想起年幼時與母親的種種,居然腦海都是這樣的負面畫面,這到底是我的心念問題,還是實際上真的有這麼糟糕呢?)
似乎是在我要念國中的時候,開始感受到父母為了家庭經濟傷神。因為我們換了一棟新公寓,要負擔貸款,老媽是家庭主婦,偶爾幫人帶小孩,主要只靠老爸的退休俸。之後老媽告訴我,老爸雖然早年薪水很高,但沒有存錢的習慣,所以錢都沒留下來。經濟壓力讓老媽很傷神,也幾乎是在這個時候,她的身體亮起了紅燈。
老媽是一個能幹的主婦,也把我們一家照顧得很好,這在我自己也做了主婦以後,才知道這其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回想老媽在我們年幼時,那些不開心的情緒,我想跟她獨自在家照顧幼兒,沒有長輩幫忙,我老爸又無法常常在家陪伴有關。我也曾在家全職照顧幼兒有兩年之久,那種生活過到後來真的會讓人覺得沮喪鬱悶。老媽雖然不像我有這麼強的自我意識與夢想性格,但是身為人,都不會想要過著24小時被小娃兒綁著的封閉生活吧。
老媽很厲害,我跟妹妹到6歲才去上幼稚園大班,她足足忍耐了有6年之久。我兒子2歲,就被我送進幼稚園好好鍛鍊了。
我的青春期,幾乎籠罩在升學壓力之下,與老媽的關係雖不若幼年期那麼緊張,但也沒有太多更接近的互動。此時的老媽,在鄰居太太家車衣服貼補家用。有時我放學回家會發現老媽躺在床上休息,直到近晚餐的時間才起身煮飯。
老媽後來告訴我,那時她常常覺得很不舒服,但無論怎麼不舒服,還是要強打精神起來做晚飯。彼時老爸忙著工作,在外面有自己的世界,我和妹妹又忙著念書,還幼稚的我們根本不可能有能力分擔她的心情。
為了家庭,她與朋友的關係幾乎都淡了,雖然尚有可以聊天的親戚姐妹,但是身體上的痛苦畢竟只能獨自承受,老媽的寂寞,可想而知。
我跟老媽關係開始好轉,是在我上了大學以後。那時我的心情因為脫離升學壓力而放鬆,終於接觸到外在的花花世界,使注意力完全離開了原生家庭。彼時,老媽是不是愛我,已無所謂,而我也的確發現老媽是很疼愛我的,不管我是不是她最鍾愛的孩子。
成年以後,我跟老媽仍偶有緊張氣氛,但局勢已經逆轉。我已經不是一心向母親討愛的小孩,而母親似乎感受到,有一天我會步上她當年的過程,透過婚姻,合法的離家出走。因此令我感到訝異的是,雖然我已經30多歲了,老媽依舊希望推遲我的婚禮。她希望我多一點時間再待在她身邊,再住在同一個屋簷下。
我想年邁的父母面對成年的子女,或多或少會有這樣複雜的心情。
成年以後,我跟妹妹都不只一次的離開過家,每當我們遷出,老媽總是很傷心。老媽的情感寄託在孩子,她但願能得到一個貼心的孩子陪伴她,就像外婆有她的陪伴一樣,她希望一家人的情感濃密緊緊相連。但很遺憾的是,我跟妹妹都不是那樣的小孩。我們有太強的自我意識,而且因為習慣被照顧,從來不大有能力去照顧別人。
老媽的情感是很依賴的,她無法像榮子那樣,完全理解、不帶怨懟的放手讓孩子飛。其實不光是她,她那一輩的女人,大多是這樣的狀態。因為她們人生的機會並不多,而且完全奉獻給了家庭,孩子就成為了後半輩子最大的依靠與指望。
所以說榮子是很特別的女人,她的獨立與堅毅,恐怕連現代年輕版的老媽也做不到。現代年輕版的老媽,不可能像年長版的老媽那樣為孩子與家庭犧牲,因此我的孩子也不可能像我小時候那麼好命,可以得到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送他去蒙特梭利幼稚園,就是希望他盡早學會照顧自己,呵呵。)
但是,有失就會有所得,相對的,我的孩子可以得到更大的自由,過他想要的人生。我也不期待,年老時要依賴他而活。關於這點,我寫在這裡告訴我的兒子,這是老媽的承諾:你成年以後的人生完全屬於自己。如果到時我食言而肥,就拿這篇文章來提醒我吧。
死亡
最近,老媽的一位好友,剛剛送走了結褵近30年的丈夫。
那位叔叔,應該還不到60歲。今年4月間我還見過他,在一位氣功師父那邊按摩,他總是排在我妹的前面,健談爽朗生龍活虎。
當時,他因為腰痛的小毛病而去做治療,看到我妹妹年紀輕輕卻病懨懨、有時甚至需要人攙扶的慘狀,他常常表示不解與同情。
他的模樣看起來很健康、正常,只是身軀稍微瘦了一點,誰也沒想到,那時的他體內已有活躍的癌細胞。
直到秋天,聽到老媽的轉述,說他去醫院檢查發現得了肺癌,而且是末期。他的病程演化得很快,11月底就傳出病危的消息,上個禮拜,這位以前偶爾會見到的叔叔沒能捱過病魔的考驗,匆匆告別了人世。
榮子也是得癌症而死。「東京鐵塔」便是雅也陪榮子走完這最後一段人生歷程,交織浮現心頭的童年回憶,而衍生的故事。因此死亡也是這部片的主題之一。
陪伴年老的母親走向死亡,是「東京鐵塔」的基本旋律,也是最吸引人的部分,因為,這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是必經的人生歷程之一,所有的成年子女看到雅也這樣陪伴榮子,不管自己有無經驗,心裡的某部分都會被輕輕觸動。
雅也在母親的屍體旁,仍繼續做著承諾要交的工作。這是榮子的教導:就算天塌下來好了,仍不可以此為藉口,擅離工作岡位。與其讓自己泡在悲傷的感覺裡,不如打起精神來,把該做的事完成。
因為,我喜歡看你工作的樣子,就讓我再看一次吧。剛剛才把催稿的編輯罵了一頓的雅也,突然看到年輕的母親(鬼魂?)出現,這樣對他說。於是雅也聽話的拿出紙筆,在母親的屍體旁工作起來,沒想到,意外的流暢順利。
電影裡沒明說,但是把工作完成的雅也,似乎也得到了一些領悟:死者與活著的世界,並不是截然劃分的兩個世界。他與母親,仍能保有某種親密的聯繫,母親的肉體消失了,但是母親卻沒因此而徹底消失。
另外,失去至親的悲慟並非無法瞬間轉化,這世界就像一個充斥各種背景音樂的混音電台,人可以做主,讓自己融入什麼樣的頻道裡面。悲傷仍可持續,但是生活的巨輪也在繼續往前滾動。快樂的笑聲、催稿的噪音,雅也是活在這樣的世界裡,這些聲音不會因為母親的消失而消失。
榮子在死了以後,居然還不惜化身為鬼魂來教兒子認清生命的現實,真是一個好認真的母親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