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5-08 21:11:23| 人氣1,1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治史經驗談》心得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心得】
《治史經驗談》
作者:嚴耕望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1997
本書是嚴先生從事史學研究四十餘年來‚關於治史方面的經驗和方法‚希望能夠提供年青的史學工作者一些寶貴的意見。全書共分為九章‚前兩章講的是研究歷史的幾項方法和規律。三至七章著重於論文寫作方面須注意的事項‚從題目的選擇、論著的標準、論文的體式‚到文中引文、注釋的方法‚最後講到如何撰寫和修改。也是本書的重點所在。後兩章點示我們努力的途徑和工作的要訣‚並提醒我們治學之時也不要忘記身心的修養‚足見其長者的風範。縱觀全文‚寫來隨興‚意到筆隨‚雖是如此‚卻又處處有發人之觀點‚可見其功力。我試依三方面來談一下我的心得。
嚴先生認為治史有幾點原則:第一要專精、博通‚除要精於自己研究的時代外‚對於前後的時間也要掌握‚這樣才能貫通上下的脈絡。的確‚歷史本是相連的‚為其研究方便才將其斷代‚很多事件、制度的演變是可追溯到很久以前的‚我們不可只就當時的條件來判斷‚例如:為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會爆發‚因為希特勒入侵波蘭‚為何呢?我們必須先探討波蘭問題而回溯到凡爾賽條約‚繼續追究到波蘭在十八十九世紀的分裂‚甚至再到中世紀時德國人和斯拉夫人的遷移。陳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史稿》中開頭就說‚隋唐制度出於(北)魏(北)齊、梁陳、(西)魏周三源‚也就是說我們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變化也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進而了解隋唐的制度。至於博通‚就是在做歷史研究時‚對於其它方面的學科比如:社會科學也要懂一些‚可用其來幫助治史。張光直先生在〈泛論考古學〉中提到‚要從事考古的工作‚必須懂得土壤學、地質學、氣候學、動物學、甲骨學等‚這雖然是從事考古學者的工作‚但對一般治史者來說‚多懂一門學科‚等於多一項工具‚只是在運用時要多留心。所以‚我們要做的研究是一個面的研究‚一來可以對問題有一完整而全面的理解‚二來不必一個一個小題目去做可省去很多時間。嚴先生又特別強調閱讀原典的重要性‚因為那些研究論文雖有其參考的價值‚但畢竟是人家的東西‚算是二手資料‚不是你自己的東西。從原典的閱讀中去建立自己的論點‚同時也能發現很多可以做的題目。讀人所讀的書‚但看人所不能看。我以前文字學的朱歧祥老師‚他說要看人所不能看就要發狂式的閱讀‚對於一些基本的讀物像十三經、四史、四書、資治通鑑等要能掌握。陳寅恪先生被公認為在這方面是做的最好‚他完全是用舊的史料‚但卻能講出一些新東西‚因為他腦中像有部電腦似的‚能隨時檢索他所要用的資料‚加以剪裁對比。陳先生不但能掌握所要的資料‚根據他的學生萬繩楠生先所說‚他在上陳先生課時‚他那時雙目已失明‚所引的史料都是用背的‚不但知道出於第幾卷‚而且隻字不差‚加上陳先生又通數十種語言‚都可援其治史‚不但專精而且博通。在幾條具體規律中‚嚴先生所先生就要我們少講否定的話‚這話有理。因為‚我們雖儘量依證據來建構歷史‚還原歷史的真相‚充其量我們只能對歷史有些概括的了解‚所以不但否定的話要少講‚而且像肯定的話也要小心‚因為歷史是沒有規律的‚但嚴先生的規律並不是指歷史的規律。另外‚我們也要注意反面的證據‚要能虛心的加以接受‚才能充足我們的論點。在材料的引用上‚如前所述‚我們要讀原典‚當然也儘量引用原典的資料‚最具說服力‚所以這時版本就很重要了‚例如《史記》現在就已宋代的版本為最佳‚一來宋人傳抄較嚴謹‚二來宋代發明了印刷術‚而宋以後的版本錯誤百出‚也可見版本越早正確性越可靠。所以我們不但要讀對書‚更要讀好書。當然引用時要真正查閱原文‚不要斷章取義‚這些都是要注意的。
嚴先生說治史有考史、論史、撰史三種‚臺灣目前大部分做的是論史這方面‚嚴先生也是其一‚所以他花在講如何論史的篇幅最多‚而誠如嚴先生所說研史最後不寫成文章‚根本就未完成研究功夫‚學問也未成熟。所以‚要怎樣寫出一篇出色的論文是重要的‚這也是為何嚴先生會特別重視此方面。嚴先生認為儘量研究一些較具體的問題‚這樣證據充足也不容易被打倒。沒錯‚因為歷史相較於文學是理性的多‚所以‚研究的題目當然也應以具體為主‚抽象的就留給文學家去做吧!嚴先生雖認為歷史不應太過功利‚實不實用的問題都有其研究的意義‚但甘懷真老師曾告訴我們‚現在的歷史學是屬於沒落的學科‚因為第一史家所寫的東西可讀性不高‚第二研究的題目又與現實距離太遠。林慈淑老師也說讀歷史可讓我們對現今的社會有更深的理解。這兩位老師都強調一點就是歷史的實用性。我也認為如果歷史能夠講一些大家易於接受的話題‚增加其可讀性、實用性‚能普及於一般民眾‚這對歷史學的發展是好的。當燃我們也不否定那些研究較不具實用性的學者‚像嚴先生的《唐代交通圖考》看來好像沒有什麼實用性‚但對其它方面的研究卻有莫大的助益‚這樣也是很有意義的。在題材的選擇上除要從看書中找題目外‚嚴先生也戒勉我們要量力而為‚不要眼高手低。只要能看人所不能看不要怕這題目已有人做過‚也因這題目多人在研究‚才顯示其價值。李敖先生就曾勉勵他的學生王裕民說:「只要你研究‚你就是專家」。真是一點也沒錯。至於論著的標準‚嚴先生認為要充實、嚴密‚收集的資料要多而且廣泛‚再加以嚴密的組織‚有系統的研究。要能以小見大‚好比陳寅恪先生從《三國志˙武帝紀第一》中「太祖少機警‚有權術‚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斷曹操為出身非儒家的豪族‚在後來出土的資料證實這點‚這就是所謂的以小見大。我們雖未必能像陳寅恪先生一樣‚但陳先生確實是一個好的樣本‚值得我們去學習。論文的格式上‚嚴先生舉出四類一類為常行體‚一類為綱目體‚一類鋼目變體‚一類為混合體。依照其所寫論文的不同而分別採用之。第四種混合體為嚴先生自創‚可見其求進步的心‚又能體貼讀者閱的方便。這格式也就類似於現今學報中的格式‚注放在同頁的下面。我個人認為這也有小缺點‚固然可讓讀者不用翻來翻去‚可以馬上知道出處或解說。但我們也常見因此而每頁的正文忽長忽短‚有時注佔了大半‚這也是個問題。至於文中引用材料‚嚴先生認為如能引原文再加以刪減‚能增其說服力。但有時引用原文常造成閱讀的障礙‚像毛漢光先生為文常是如此。而甘懷真老師就覺得儘量少用原文‚能以自己的話解釋‚文章看起來就好讀多了。最後在撰寫、改訂部分‚嚴先生勸我們物禁太盛‚也就是人往往有東西寫好‚就急著發表‚但也會因此而欠周詳‚不如先放一陣子‚常常拿出來看‚定能看出其中不妥之處‚再加以修改‚甚至大改‚這樣做後才發表必能較完整。因為人若發表後‚便會懶得改了‚如此有失治學的嚴謹。大陸的作家鍾阿城說他每寫完一篇小說‚必先放半年再拿出來看‚如果那時覺得沒問題才發表。這與嚴先生的方法可謂殊途同歸。
清代學者顏元曾痛斥朱子只教人靜坐讀書‚因而使天下人成為體弱多病且無用的書生與文人。所以‚嚴先生特別在最後告訴我們必須要有健強的身體、健康心理‚像陳寅恪先生就因身子太差而影響其才學‚實為可惜。嚴先生以勤、謹、和、緩‚加上胡適先生的恒、定、毅、勇八字來作為工作的要訣‚老師在學期初就告訴我們要勤於閱讀、思考、抄錄‚這就是所謂的勤‚當我在看這書時也一邊抄錄其中重要的觀念‚加以整理‚並抒發自己的感想‚而成此文的。嚴先生一直強調勤之重要性‚認為只有死功夫才是最有效的。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任何成就都是一點一滴累積而來的。適之先生說的勇‚讓我想到當代史學大師李敖‚勇於拿出證據來罵人‚當年雖然秦公公法力無邊‚李先生受到壓力要刪除本擬要刊在《東吳歷史學報》其文中批秦之段落‚李先生堅持憲法第十一條言論、講學、出版之自由‚為不連累學報‚抽回論文‚改發表在真正的「東吳大學」《蘇州大學學報》‚其勇氣由此可見‚李先生治學之嚴謹‚全憑證據罵人‚不就是胡先生的謹嗎?嚴先生並戒勉青年學子‚勿求名利。我想讀歷史系想要有什麼高名厚利也非易事‚但像胡適先生那樣為盛名所累‚也真是糟蹋了一個天才。
這篇心得我寫得有些隨興‚所舉的一些例子也不一定恰當。在閱書的過程中‚實在佩服嚴先生治史之嚴謹‚雖然舉例甚多有繁蕪之病‚其論文的論證曲折難解‚但終不失為一代學人。讓我佩服、佩服。

台長: 飄揚的落葉
人氣(1,16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